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代性生计提高生态补偿有效性的效果与机理——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例
1
作者 苏柳方 仇焕广 +1 位作者 刘会芳 侯玲玲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46,共18页
生态补偿有效性不足,资源约束下的生计受限是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从替代性生计视角探讨生态补偿有效性提升,可为生态补偿和生计关系的不一致观点提供调和思路,也有助于促进生态补偿深化改革。本研究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例,利用甘肃和... 生态补偿有效性不足,资源约束下的生计受限是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从替代性生计视角探讨生态补偿有效性提升,可为生态补偿和生计关系的不一致观点提供调和思路,也有助于促进生态补偿深化改革。本研究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例,利用甘肃和青海两年追踪调查数据,基于牧户禁牧行为实验,采用区间数据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从非牧就业和就业培训视角,检验牧户过去6年的替代性生计特征和村级过去4年的替代性生计措施对牧户禁牧受偿意愿的影响,揭示替代性生计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有效性的提升作用。结果发现:牧户替代性生计特征是降低其禁牧受偿意愿、在当前补偿标准下优化补奖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只有高收益、高稳定性的高技能非牧就业才能发挥有效作用;村级提供就业培训服务有利于降低牧户禁牧受偿意愿、在当前补偿标准下提升补奖政策有效性,但该作用需持续3~4年的累积才能显现。因此,生态补偿改革应充分重视受偿主体的替代性生计转型和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替代性生计 非牧就业培训 受偿意愿 行为经济学
下载PDF
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演进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仇焕广 雷馨圆 冷淦潇 《改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5-98,共14页
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路径。在梳理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政策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利用对外投资数据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流量、投资产业、投资环节、投资主体、投资区域、投资人才等方面... 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路径。在梳理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政策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利用对外投资数据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流量、投资产业、投资环节、投资主体、投资区域、投资人才等方面的特征及困境,并对各特征及困境背后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受资产回报率低、人民币贬值、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全球海外投资监管力度加强等因素影响,近期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走出去”企业的比较优势及技术优势导致对外投资产业向种植业集中;产业链后端的高门槛导致对外投资集中于生产环节;投资主体实力弱、融资难导致投资规模较小,而国有企业的基础强、政策优使其投资规模较大;国家间地缘政治关系导致投资区域集中于亚欧地区;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人才培养交流机制不完善导致复合型人才紧缺。未来国家应重视推动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增长,优化投资布局,形成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和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走出去” 农业对外直接投资 粮食安全
下载PDF
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实践 被引量:8
3
作者 仇焕广 张祎彤 彭奎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29,共12页
以政府转移支付为主的生态保护方式虽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且无法突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根本矛盾。生态服务型经济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新型发展模式。在界定生态服务型经济概念的基础上,... 以政府转移支付为主的生态保护方式虽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且无法突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根本矛盾。生态服务型经济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新型发展模式。在界定生态服务型经济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以社区为核心和以社会企业为核心的两种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模式,揭示了每种模式中参与主体的特征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利用典型案例分析两种模式的实践逻辑及其效果。根据社区不同的资源禀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服务型经济模式能够激活社区内部动力,有助于稳定、可持续地提高社区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推广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模式,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社区示范推广,培育社区居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发展生态服务型经济的能力,构建生态服务型经济的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型经济 生态保护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Income eff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program on rural farmers in China 被引量:10
4
作者 LENG Gan-xiao FENG Xiao-long qiu huan-gu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891-904,共14页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PAR)program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evaluates the heterogeneous income effects of various relocation modes,based on a panel dataset of reloca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PAR)program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evaluates the heterogeneous income effects of various relocation modes,based on a panel dataset of relocated households from 16 counties in eight Chinese provi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ipation in the PAR increases the income of both rural and urban resettlers.More specifically,i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agricultural and wage income for rural and urban resettlers,respectively.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income increase for rural resettlers was mainly due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ining and that the income increase for town resettlers was attributed to medical security.For the village resettlers,policies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and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For the urban resettlers,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public services in the urban resettlement areas should be promo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relocation mode income effects
下载PDF
Farmers' seed choice behaviors under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 Evidence from maize farming in 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qiu huan-guang WANG Xiao-bing +1 位作者 ZHANG Cai-ping XU Zhi-g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915-1923,共9页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4ZDA038);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222302;71373255;71573133);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4ZDA038);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222302;71373255;71573133);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RC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technology adoption seed portfolio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 maize
下载PDF
“人地分离”与“资源重组”:易地扶贫搬迁后耕地撂荒与产业帮扶模式研究
6
作者 雷馨圆 张祎彤 +1 位作者 仇焕广 杨晓婷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6-351,共16页
推动多元产业发展是破解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后耕地撂荒难题、促进迁出村人—地—业“资源重组”的关键途径,但当前较少研究关注迁出村的耕地利用和产业发展问题。基于此,在廓清研究对象为具备生产功能的迁出村的基础上,从理论层... 推动多元产业发展是破解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后耕地撂荒难题、促进迁出村人—地—业“资源重组”的关键途径,但当前较少研究关注迁出村的耕地利用和产业发展问题。基于此,在廓清研究对象为具备生产功能的迁出村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构建了人—地—业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从“人地分离”程度与“资源重组”程度两个维度归纳出搬迁户自行种植、新型经营主体间接参与和新型经营主体完全代理三种产业帮扶模式。基于中西部地区8省区846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了搬迁距离对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产业帮扶模式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户面临的“人地分离”问题加剧了耕地撂荒行为,参与产业帮扶能显著减少耕地撂荒行为;产业帮扶能缓解搬迁距离对撂荒行为的影响,且不同产业帮扶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进一步结合典型案例资料,深入剖析了三种产业帮扶模式的运行机制、适用条件和优劣势,为迁出村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帮扶模式的实践应用提供依据。并从迁出村资源盘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帮扶模式选择三个方面,为推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人地分离” “资源重组” 产业帮扶 耕地撂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