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溉与生物质炭对土壤硝化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1
作者 刘杰云 邱虎森 +3 位作者 张文正 胡壮壮 吕谋超 王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54-2263,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硝化及反硝化微生物的调控效应,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在不同灌溉方式下(常规地表漫灌、滴灌、喷灌和微喷灌)添加不同量生物质炭(0、10、20 t·hm^(–2)),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硝化及反硝化微生物的调控效应,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在不同灌溉方式下(常规地表漫灌、滴灌、喷灌和微喷灌)添加不同量生物质炭(0、10、20 t·hm^(–2)),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灌溉方式与生物质炭对华北地区冬小麦拔节期土壤硝化及反硝化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喷灌、微喷灌显著降低了土壤NH_(4)^(+)-N含量,降幅分别为49.30%~68.25%、30.22%~57.19%和43.63%~56.83%(P<0.05),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NO_(3)^(-)-N含量,增幅分别为5.14%~62.39%、0~173.50%和0~87.90%。由于滴灌、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的灌水量远低于常规漫灌方式(约为漫灌灌水量的50%),因而会产生有利于硝化反应而抑制反硝化反应的环境,增加土壤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AOA-amoA和AOB-amoA的基因丰度,且均表现为微喷灌>喷灌>滴灌>漫灌。同时,在各灌溉方式下,添加生物质炭可增加AOA-amoA和AOB-amoA的基因丰度,这可能主要归因于生物质炭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水肥吸附能力。与漫灌相比,滴灌、喷灌、微喷灌均降低了土壤反硝化微生物nosZ基因丰度。但在各灌溉方式下,添加生物质炭,尤其是高量生物质炭(20 t·hm^(–2))可提高反硝化微生物nosZ基因丰度,从而降低土壤反硝化过程的N2O损失风险。综上所述,节水灌溉方式与生物质炭互作可促进拔节期土壤硝化作用,并通过影响反硝化微生物活动调节土壤反硝化过程,微喷灌方式下添加20 t·hm^(–2)生物质炭可有效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生物质炭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石灰氮削弱温室土壤镰刀菌与真菌群落关联度
2
作者 邱虎森 刘杰云 +2 位作者 张文正 吕谋超 王钰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121,共8页
【目的】了解不同农艺措施对温室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土壤真菌与镰刀菌菌群的相互关系的影响,探寻设施农业土壤质量提升的绿色改良措施。【方法】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单施或混合施入生物质炭和石灰氮对土壤理化、真菌群落结构和镰刀菌属丰... 【目的】了解不同农艺措施对温室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土壤真菌与镰刀菌菌群的相互关系的影响,探寻设施农业土壤质量提升的绿色改良措施。【方法】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单施或混合施入生物质炭和石灰氮对土壤理化、真菌群落结构和镰刀菌属丰度差异及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单施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速效钾(P<0.05);单施石灰氮有利于土壤pH值、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提高(P<0.05);生物质炭和石灰氮混合施入显著提高土壤pH值、电导率、铵态氮、硝态氮量和速效钾量(P<0.05)。与对照相比,单施生物质炭或生物质炭与石灰氮的混合施入均显著降低土壤真菌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P<0.05)。各处理真菌群落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生物质炭与石灰氮混合施入后土壤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P<0.05)。土壤镰刀菌属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电导率、铵态氮量、真菌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基于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或混施生物质炭和石灰氮均能降低镰刀菌群与真菌菌群关系的复杂性。【结论】生物质炭与石灰氮的混合施入增强了镰刀菌菌群与真菌菌群的竞争关系,是一种有利于缓解温室土壤病害的较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生物质炭 石灰氮 镰刀菌属 真菌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易利用态有机物质对水稻土甲烷排放的激发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邱虎森 苏以荣 +5 位作者 刘杰云 葛体达 胡亚军 陈香碧 吴金水 张振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7-542,共6页
为探讨外源有机物质对淹水稻田土壤CH4排放的激发作用,对比不同外源有机物质对土壤CH4排放的贡献差别,本研究选取3种标记的易利用态有机物(葡萄糖、乙酸和草酸)分别加入水稻土,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培养。结果表明:培养30 d后不同处理CH4... 为探讨外源有机物质对淹水稻田土壤CH4排放的激发作用,对比不同外源有机物质对土壤CH4排放的贡献差别,本研究选取3种标记的易利用态有机物(葡萄糖、乙酸和草酸)分别加入水稻土,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培养。结果表明:培养30 d后不同处理CH4的累计排放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乙酸>葡萄糖>草酸>对照;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外源有机物质的添加加速了土壤易利用态有机质的矿化(即产生正激发效应);不同处理条件下激发作用产生的CH4分别占各处理CH4总累计排放量的73.3%(葡萄糖处理)、71.5%(乙酸处理)和40.9%(草酸处理),且CH4排放量与CH4激发效应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CH4排放主要要来自于土壤原有机质的分解,外源有机物质可能主要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代谢途径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有机质 稳定性同位素 激发效应
下载PDF
孕穗期高温与涝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甄博 郭瑞琪 +5 位作者 周新国 李会贞 牛庆林 邱虎森 田广丽 李三军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1,共7页
【目的】探究孕穗期高温与涝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胁迫处理,分别为涝胁迫(T1,15 cm),高温胁迫(T2),高温×涝胁迫(T3,15 cm),以浅水勤灌为对照(CK),分析了孕穗期高温与涝胁迫条件下水稻光... 【目的】探究孕穗期高温与涝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胁迫处理,分别为涝胁迫(T1,15 cm),高温胁迫(T2),高温×涝胁迫(T3,15 cm),以浅水勤灌为对照(CK),分析了孕穗期高温与涝胁迫条件下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变化。【结果】孕穗期胁迫结束后,T2处理相比CK降低了水稻的光合速率,较降低了30.77%,T3处理会增加水稻叶片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尤其是气孔导度较CK显著增加了51.90%;所有胁迫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都低于CK,直至成熟期,T1、T2和T3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较CK显著降低了6.65%、32.40%和12.98%;T2和T3处理均会降低水稻产量,且分别较CK显著减产80.09%和12.33%,千粒质量分别较CK下降了16.31%和11.86%;且T3处理千粒质量和产量分别较T2处理显著增加了5.32%和3.40倍。【结论】水稻孕穗期若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时,可以将田间水层保持在15 cm左右,以缓解高温对水稻造成的热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与涝胁迫 SPAD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岩性与植被类型对喀斯特土壤AM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晓晓 王苗苗 +6 位作者 冯书珍 邱虎森 盖爽爽 赵蕾 胡亚军 何寻阳 陆祖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运用巢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不同岩性和植被类型条件下喀斯特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揭示不同岩性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85个操作分类单元(ope... 运用巢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不同岩性和植被类型条件下喀斯特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揭示不同岩性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85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这些OTU可划分为7科9属,其中球囊霉属Glomus为研究区内的优势属。单因素方差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在不同岩性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优势属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岩性和植被类型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AM真菌多样性及群落存在显著性影响。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在植被恢复阶段不同岩性条件下,AM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的全磷、全钾、速效磷、砂粒含量、交换性镁离子影响AM真菌群落组成结构。综上可见,岩性和植被改变了土壤的全磷、全钾、速效磷、砂粒含量、交换性镁离子,并因此影响了土壤AM真菌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岩性 植被类型 丛枝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灌溉方式及生物质炭对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杰云 邱虎森 +3 位作者 张文正 蔡九茂 王晓森 吕谋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5,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适宜的生物质炭添加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漫灌、滴灌、微喷灌、喷灌)与生物质炭不同添加量(0、10 t/hm2和20 t/hm2)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灌溉水利用效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适宜的生物质炭添加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漫灌、滴灌、微喷灌、喷灌)与生物质炭不同添加量(0、10 t/hm2和20 t/hm2)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灌溉水利用效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漫灌处理相比,滴灌、喷灌和微喷灌处理在节水约50%的条件下,其籽粒产量均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滴灌降低了秸秆产量,并增加了小麦收获指数。喷灌降低了每穗的实粒数,提高了空瘪率。生物质炭添加对冬小麦氮肥表观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节水灌溉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效率较漫灌处理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漫灌处理相比,滴灌、喷灌、微喷灌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p<0.05),增幅分别为42.79%、39.09%和47.71%,且滴灌、喷灌和微喷灌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漫灌条件下的生物质炭处理(p<0.05)。【结论】滴灌、喷灌和微喷灌在不明显降低作物产量的条件下可节水约50%。生物质炭添加量对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均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作物生长、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等因素,初步认为滴灌为华北地区冬小麦较为适宜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生物质炭 冬小麦产量 灌溉水利用效率 氮肥表观利用效率
下载PDF
节水灌溉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杰云 邱虎森 +2 位作者 张文正 宗洁 吕谋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共7页
农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水分差异较大,进而引起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目的]系统总结分析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 农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水分差异较大,进而引起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目的]系统总结分析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效果有助于对节水灌溉方式优化选择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聚焦。[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文献搜集和整理,综述分析了节水灌溉方式对稻田和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与长期淹水相比,现有的水稻节水灌溉方式增加了稻田土壤CO2排放,增幅为20.83%~104.00%,平均增加48.40%,对N2O排放的影响有增加也有降低,其影响率范围为-41.30%~3078.41%,平均增加269.10%,但却显著降低了CH4的排放,降幅为14.19%~78.92%,平均降低51.66%。综合考虑稻田的全球净增温潜势(GWP),节水灌溉较长期淹水降低了稻田的GWP。与漫灌/沟灌相比,滴灌可改变旱作农田CO2和N2O排放及对CH4的吸收,其变化率范围分别为-31.19%~2.81%、-46.51%~52.56%和-150.00%~43.39%,平均分别降低12.84%、18.63%和24.93%。综合考虑旱作农田的GWP,由于N2O是旱作农田的主要温室气体,因此,滴灌降低了旱作农田的GWP。[结论]节水灌溉在节水的同时,还可降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净增温潜势。基于研究现状,亟须对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温室排放效应及其机制开展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稻田 旱作农田 温室气体 全球净增温潜势
下载PDF
高温对水稻根际细菌群落及功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邱虎森 甄博 周新国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7-103,共7页
【目的】基于高通量技术和功能预测,探究水稻根际细菌群落主要生理代谢过程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对拔节期水稻进行7 d的高温胁迫处理,提取根际土壤微生物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PICRUSt功能预测... 【目的】基于高通量技术和功能预测,探究水稻根际细菌群落主要生理代谢过程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对拔节期水稻进行7 d的高温胁迫处理,提取根际土壤微生物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PICRUSt功能预测进行细菌群落分析、基因注释及功能分类。【结果】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促进了一些丰度相对较低的细菌门类(如:芽孢单菌门、浮霉菌门、Latescibacteria、螺旋菌门、Microgenomates和Candidatus_Berkelbacteria)的富集,提高了细菌多样性和细菌菌群之间共生关系的比例。细菌中活性基因主要源于变形菌门,其次是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基于COG功能分类发现,对照与高温胁迫处理土壤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均为新陈代谢相关的基因,其次是参与细胞加工和信号传递的基因。但高温胁迫提高了参与细胞运动、信号传导机制、胞内运转、分泌和囊泡运输和细胞壁/膜/器形成基因的相对丰度;却降低了参与氨基酸运输和代谢、脂质转运和代谢、次生代谢生物合成以及翻译的相关基因的丰度。【结论】高温胁迫虽未改变根际细菌菌群结构,但提高了细菌群落多样性,加强了细菌菌群的共生关系,显著影响参与细胞的周转,代谢以及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胁迫 水稻 根际细菌 生理代谢 功能基因
下载PDF
涝渍胁迫对土壤无机氮及氨氧化微生物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邱虎森 刘杰云 +4 位作者 甄博 牛庆林 李会贞 周新国 王钰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36,共7页
【目的】明确涝渍排水过程对小麦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氮分配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在小麦花期进行涝渍胁迫试验,涝胁迫历时分别设置0、3、5 d;降渍胁迫历时设2 d,并在规定的降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60 cm以下。【结果】... 【目的】明确涝渍排水过程对小麦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氮分配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在小麦花期进行涝渍胁迫试验,涝胁迫历时分别设置0、3、5 d;降渍胁迫历时设2 d,并在规定的降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60 cm以下。【结果】通过对比涝胁迫结束、渍胁迫结束和渍后恢复2 d土壤无机氮量及参与氨氧化功能微生物拷贝数发现,与对照(CK)相比,涝胁迫时间的延长促进小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铵态氮的积累;涝胁迫降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硝态氮量(P<0.05)。与CK相比,涝胁迫5 d显著降低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AOA-amoA)基因拷贝数,并限制了渍胁迫及渍后恢复过程中氨氧化古菌生物量的恢复。与CK相比,涝胁迫处理显著提高根际土壤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拷贝数,却在渍胁迫及渍后恢复过程中显著降低AOB-amoA基因拷贝数(P<0.05)。冗余分析发现,在非根际土壤中,铵态氮和pH值显著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群落(P<0.05)。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0.05),在涝渍胁迫及渍后恢复过程中,非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受氨氧化古菌的调控。但是,根际土壤含水率的降低不利于铵态氮的积累,却提高了硝态氮量。有效磷量的升高促进根际土壤铵态氮量的积累。【结论】短时间涝胁迫结束后,土壤无机氮量能很快恢复,追加磷肥可能有利于提高根际土壤可利用无机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渍胁迫 铵态氮 硝态氮 氨氧化作用
下载PDF
不同茬口和施氮水平对南瓜根际细菌碳分解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虎森 杨慎骄 周新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39,共7页
为探明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有机碳分解功能基因对耕作措施的响应特征,以收获小麦和西瓜后种植的南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两种施氮水平(纯氮施入量分别为1.0、2.0 g/kg)为处理,结合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功能预测解析不同茬口和施氮水... 为探明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有机碳分解功能基因对耕作措施的响应特征,以收获小麦和西瓜后种植的南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两种施氮水平(纯氮施入量分别为1.0、2.0 g/kg)为处理,结合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功能预测解析不同茬口和施氮水平下南瓜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参与有机碳分解代谢细菌的关键功能基因丰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南瓜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细菌群落结构无差异;所有处理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蓝藻细菌门相对丰度之和达到90%。冗余分析发现,小麦茬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西瓜茬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对南瓜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作用高于其他理化指标。高氮水平下,与西瓜茬相比,小麦茬南瓜根际土壤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但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P<0.05)。无论施氮水平高低,与西瓜茬相比,小麦茬南瓜根际土壤分解半纤维素和淀粉类物质诸如α-淀粉酶和β-半乳糖苷酶等产酶基因丰度提高。因此,施氮水平并未影响不同茬口土壤南瓜根际土壤微环境和细菌种群结构和多样性的稳定性;但高氮处理下,茬口类型影响参与有机碳分解的关键细菌门类相对丰度。与西瓜茬土壤相比,小麦茬土壤可能更能促进南瓜根际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多样性 有机碳分解代谢 施氮水平
下载PDF
Concentrations a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reactive nitrogen around typical sources in Beijing,China 被引量:2
11
作者 LIU Jieyun ZHANG Ying +3 位作者 LIU Xuejun TANG Aohan qiu husen ZHANG Fusu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910-920,共11页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thropogenic reactive nitrogen (Nr) emissions have more than doubled over the last two or three decades. Atmospheric Nr pollution is an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China especially...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thropogenic reactive nitrogen (Nr) emissions have more than doubled over the last two or three decades. Atmospheric Nr pollution is an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China especially in megacities such as Beijing.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emission sources on atmospheric Nr pollution, we measured atmospheric Nr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 (δ15N) dynamics at three typical sites: landfill, pig farm and road traffic sites in Beijing from April 2010 to March 2011. Passive samplers were used for monitoring ammonia (NH3) and nitrogen dioxide (NO2), two major Nr species, while their δ15N values were measured by a diffus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mass spectrometer approach. The raw water pool of the landfill and fattening house of the pig farm were important NH3 sources with mean NH3 concentrations being 2,829 and 2,369 μg/m3, respectively, while the road traffic site was a minor NH3 source (10.6 μg/m3). NH3 concentrations at sites besides the landfill and roads were high in summer and low in winter due to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the change of emission source intensity. In contrast, the NH3 concentrations inside the pig farm house were high in winter and low in summer, for the barn windows were open in summer and closed in winter. The mean NO2 concentrations were 89.8, 32.9 and 23.0 μg/m3 at the road traffic, the landfill and pig farm sites, respectively. Due to vehicle fuel combustion, NO2 concentration at the road traffic was the highest among the three sources, and the road traffic was a main NO2 emission source. PM10, pNH4* and pNO3- concentrations in particulate matter were high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 (except PM10 for the pig farm). The δ15NH3 values ranged from -19.14‰ to 7.82‰, with an average of-0.05‰ for the landfill site, and the lowest values were observed in June and July. The δ15NH3 values for the pig farm site ranged from -29.78‰ to-14.05‰ with an average of-24.51‰, and the 515NH3 values were more negative in summer than in the other seasons. The (515NO2 values were -9.63%o to 7.04‰ with an average of -3.72%0 for the road traffic site. The δ15NO2 values were more negative in summ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seasons. The different δ15N values for the various Nr species in different sources may serve as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identifying atmospheric Nr sources in megacities. The results may als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search on the atmospheric N deposition and its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reactive N pollution emission sources NH3 NO2 particulate matt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