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热点的回顾及展望——基于中国知网CSSCI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于雪 洪飏 裘晓晨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第1期63-74,127,共13页
殷墟甲骨文作为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学术界对其研究的成果十分丰硕。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文献进行信息挖掘,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系统呈现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 殷墟甲骨文作为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学术界对其研究的成果十分丰硕。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文献进行信息挖掘,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系统呈现21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态势,梳理并归纳该领域的研究核心与热点前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适量铜对BALB/c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
2
作者 仇晓晨 蒋梦会 +3 位作者 朴金梅 宋扬 杨垚 崔莲花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63-267,272,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BALB/c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探讨铜对肝转移及转移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脾脏注射合并去脾法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是对照组、铜组(0.3 mg/kg)、四硫钼酸... 目的通过建立BALB/c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探讨铜对肝转移及转移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脾脏注射合并去脾法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是对照组、铜组(0.3 mg/kg)、四硫钼酸铵盐(TM)组(1.0 mg)、铜+TM组(0.3 mg/kg铜+1.0 mg TM)。采用灌胃方式提前干预1周,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同样的灌胃方式,同时TM组和铜+TM组给予1.0mg的TM,持续4周左右处死小鼠,观察瘤结节数和肝转移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转移有关因子的表达。结果各组小鼠体质量增长趋势大致相同,实验期间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F=0.749,P>0.05)。铜组较对照组和铜+TM组的瘤结节数显著增多(t=5.93、8.64,P<0.05),对照组与T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5)。铜组肝转移率较其他3组均有所升高。铜组与对照组及铜+TM组比较,MMP7和VEGF蛋白的表达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064、31.595,P<0.05)。结论适量铜可以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的发生,引起转移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基质金属蛋白酶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下载PDF
氯型季铵树脂对钨酸根吸附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曹才放 章行 +5 位作者 李小文 邱晓辰 李昱芃 钟镇宇 王艺瞾 王建松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8年第3期1-4,52,共5页
针对钨离子交换工艺热力学参数缺乏的问题,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氯型季铵树脂吸附钨酸根的平衡数据,由此计算出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iur等温吸附方程;在求算Langmiur模型常数项时,非线性拟合方法对实验数据... 针对钨离子交换工艺热力学参数缺乏的问题,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氯型季铵树脂吸附钨酸根的平衡数据,由此计算出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iur等温吸附方程;在求算Langmiur模型常数项时,非线性拟合方法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精度优于线性拟合的方法;氯型季铵树脂对钨酸根的吸附是吸热过程,ΔH为13.505 k J/mol,ΔS为0.098 k J/(mol·K),ΔG(298)为-15.833 k J/mol;并且,ΔG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小,说明温度升高有利于获得更大的钨吸附容量,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酸根 季铵树脂 离子交换 等温吸附 热力学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董晓宇 陈志达 +6 位作者 刘怡 邱啸臣 高云鹤 卢婷婷 张淦 李沛雨 郗洪庆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8期519-524,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行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0年1月—2020年1月确诊为AMI并行肠切除术的6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根... 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行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0年1月—2020年1月确诊为AMI并行肠切除术的6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21)和非并发症组(n=47)。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判断具有临床意义的风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Marshall评分≥2分、切除肠管类型、病理提示为不可逆性透壁性坏死、ICU住院时间>6 d、机械通气时长>2 d、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降钙素原≥2 ng/mL是影响AMI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12.364,95%CI:1.135~134.662,P=0.039),术前降钙素原≥2 ng/mL(HR=14.144,95%CI:1.280~156.303,P=0.031)为AMI行肠切除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I合并肠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当患者合并年龄>60岁及术前降钙素原≥2 ng/mL的情况时,术前应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提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 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原文传递
肠梗阻导管对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崔科英 邱啸臣 +1 位作者 翁剑锋 何建苗 《中国综合临床》 2020年第6期520-524,共5页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对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普通外科于2015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对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普通外科于2015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退热时间、排气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根据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干扰素γ等指标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炎性应激状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ne intrestinal peptide,VIP)等胃肠激素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2.08±1.17)d、退热时间(3.36±1.89)d、排气时间(2.12±1.45)d、气液平消失时间(2.58±1.61)d、住院时间(9.22±2.13)d,对照组分别为(6.26±2.52)、(5.68±2.44)、(6.18±2.24)、(7.34±2.23)、(17.49±3.46)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0.024、0.035、0.014、0.002)。对照组患者治疗前CRP为(105.62±11.96)mg/L、IL-6为(657.31±49.67)ng/L、IL-8为(463.53±31.74)ng/L、干扰素γ(47.24±9.66)ng/L;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分别为(106.07±12.03)mg/L、(678.46±51.19)ng/L、(471.68±32.03)ng/L、(46.84±9.28)ng/L,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CRP为(86.25±9.16)mg/L、IL-6为(373.25±24.18)ng/L、IL-8为(211.26±20.83)ng/L、干扰素γ为(35.42±7.52)ng/L;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分别为(53.72±7.68)mg/L、(184.27±16.92)ng/L、(82.51±11.35)ng/L、(19.65±3.46)ng/L,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1、0.015、0.029、0.011)。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胃泌素为(180.89±21.17)ng/L、胃动素为(336.73±7.23)ng/L、VIP为(102.87±13.49)pg/L,对照组分别为(192.32±21.69)ng/L,(357.46±7.29)ng/L,(109.31±13.53)pg/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胃泌素为(65.57±8.72)ng/L、胃动素为(135.71±14.38)ng/L、VIP为(55.07±7.15)pg/L,对照组分别为(110.35±13.86)ng/L、(231.93±21.95)ng/L、(81.56±10.59)p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0.021、0.014)。结论肠梗阻导管可有效提高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机体炎性应激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腹膜炎 肠梗阻 肠梗阻导管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加速康复外科对放射性肠炎伴肠梗阻患者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
6
作者 崔科英 邱啸臣 +2 位作者 翁剑锋 赵英杰 何建苗 《中国综合临床》 2021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放射性肠炎伴肠梗阻患者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普通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放射性肠炎伴肠梗阻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计...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放射性肠炎伴肠梗阻患者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普通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放射性肠炎伴肠梗阻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外科治疗联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40例采用常规外科治疗联合ERAS干预方案。根据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等营养指标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根据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炎性因子变化;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G、M等免疫功能变化;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b(125.56±11.18)g/L、ALB(42.46±3.95)g/L、PA(0.28±0.03)g/L、TRF(2.60±0.30)g/L均高于对照组(102.95±11.12)、(36.28±4.25)、(0.20±0.05)、(2.09±0.27)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干预后观察组IL-2(3.69±0.79)ng/L、IL-6(15.79±7.17)ng/L、IL-8(6.24±1.25)ng/L、hs-CRP(12.51±2.34)ng/L、TNF-α(1.51±0.68)μg/L均低于对照组(7.26±1.23)ng/L、(23.82±6.95)ng/L、(9.13±1.71)ng/L、(17.63±2.27)ng/L、(2.02±0.8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0.003)。干预后观察组IgA(1.92±0.63)g/L、IgG(11.36±1.26)g/L、IgM(2.01±0.57)g/L均高于对照组(1.62±0.49)、(9.58±1.23)、(1.60±0.47)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00、0.001)。观察组住院时间(12.1±1.7)d及术后下床时间(1.9±0.6)d、排气时间(3.1±0.4)d均少于对照组(17.2±2.4)、(2.8±1.0)、(4.2±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12)。结论对行常规外科治疗的放射性肠炎伴肠梗阻患者给予ERAS干预措施,改善了患者的营养水平、免疫功能及炎性应激反应,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炎 肠梗阻 加速康复外科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Lightweight hybrid visual-inertial odometry with closed-form zero velocity update 被引量:5
7
作者 qiu xiaochen ZHANG Hai FU Wenxi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344-3359,共16页
Visual-Inertial Odometry(VIO) fuses measurements from camera and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 to achieve accumulative performance that is better than using individual sensors.Hybrid VIO is a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Visual-Inertial Odometry(VIO) fuses measurements from camera and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 to achieve accumulative performance that is better than using individual sensors.Hybrid VIO is an extended Kalman filter-based solution which augments features with long tracking length into the state vector of Multi-State Constraint Kalman Filter(MSCKF). In this paper, a novel hybrid VIO is proposed, which focuses on utilizing low-cost sensors while also considering both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positioning precision.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ntroduces several novel contributions. Firstly, by deducing an analytical error transition equation, onedimensional inverse depth parametrization is utilized to parametrize the augmented feature state.This modification i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numerical robustness, as a result achieving higher precision. Secondly, for better handling of the static scene,a novel closed-form Zero velocity UPda Te(ZUPT) method is proposed. ZUPT is modeled as a measurement update for the filter rather than forbidding propagation roughly, which has the advantage of correcting the overall state through correlation in the filter covariance matrix. Furthermore, online spatial and temporal calibration is also incorporated.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on both public dataset and real dat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olution by showing that its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e baseline and the state-of-the-art algorithms in terms of both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A related software is open-sourced to benefit the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se depth parametrization Kalman filter Online calibration Visual-inertial odometry Zero velocity update
原文传递
普外科临床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8
作者 翁剑锋 何建苗 +2 位作者 赵华洲 邱啸臣 赵英杰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第S01期36-37,共2页
目的分析在普外科临床手术患者治疗中影响其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550例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细菌学方式对其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结果... 目的分析在普外科临床手术患者治疗中影响其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550例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细菌学方式对其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结果经过对所选普外科患者调查显示,其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为21例,发生率为3.82%。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性质和方式、手术时间等。结论影响普外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外科 手术患者 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