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与激光雷达融合的鸟瞰图空间三维目标检测算法
1
作者 王五岳 徐召飞 +3 位作者 曲春燕 林颖 陈玉峰 廖键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7,共12页
结合MEMS激光雷达和红外相机的优势,设计了一种简单轻量、易于扩展、易于部署的可分离融合感知系统实现三维目标检测任务,将激光雷达和红外相机分别设置成独立的分支,两者不仅能独立工作也能融合工作,提升了模型的部署能力。模型使用鸟... 结合MEMS激光雷达和红外相机的优势,设计了一种简单轻量、易于扩展、易于部署的可分离融合感知系统实现三维目标检测任务,将激光雷达和红外相机分别设置成独立的分支,两者不仅能独立工作也能融合工作,提升了模型的部署能力。模型使用鸟瞰图空间作为两种不同模态的统一表示,相机分支和雷达分支分别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统一到鸟瞰图空间下,融合分支使用门控注意力融合机制将来自不同分支的特征进行融合。通过实际场景测试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融合 激光雷达 红外相机 鸟瞰图 三维目标检测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地震同震-震后效应与2021年玛多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屈春燕 赵德政 +5 位作者 单新建 岳冲 陈晗 吴东霖 刘恋 张国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41-2756,共1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拉地块是我国西部近年来的主体地震活动区,一系列M_(W)7.0以上强震均发生在该次级块体周边,而其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0 km、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深大断裂带.2001年在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_(...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拉地块是我国西部近年来的主体地震活动区,一系列M_(W)7.0以上强震均发生在该次级块体周边,而其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0 km、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深大断裂带.2001年在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_(W)7.8昆仑山地震,2021年5月在其震中东南部大约450 km处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一次级断裂上发生了M_(W)7.3玛多地震.玛多地震对人们以往认为强震更可能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上的认识提出挑战,但是也为研究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与块体内部次级断裂活动关系、地震触发关系带来机遇.本文利用前期基于2001年昆仑山地震后积累的大量InSAR数据获得的震后大范围形变场时空演化图像和库仑应力变化模型,探讨昆仑山地震与玛多地震的关系.InSAR震后观测结果显示:昆仑山地震后沿东昆仑断裂带出现了长达500 km的大范围南北不对称震后形变场,其中南盘形变宽度和量级均明显大于北盘,南盘形变宽度达到250 km,断层近场相对平均形变速率达到>20 mm·a^(-1),而且南盘向南衰减梯度小,整体衰减缓慢,意味着震后形变对巴颜喀拉块体形成持续东向加载作用,并将分摊到块体内部的一系列次级断裂上,应力加载增加次级断层的地震危险性.2015—2020年InSAR震间应变率场则显示次级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呈高剪切应变率特征.本文计算了昆仑山地震同震破裂和震后形变引起的玛多震区多条SE向次级断裂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昆仑山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对玛多地震发震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形成了一定的应力加载.本文认为昆仑山地震同震和长时间尺度震后形变加速了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而断层本身运动学性质和区域应力扰动共同影响了玛多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东昆仑断裂 昆仑山地震 玛多地震 震后效应
下载PDF
Ground Surface Ruptures and Near-Fault,Large-Scale Displacement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Derived from Pixel Offset Tracking on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es 被引量:10
3
作者 qu chunyan SHAN Xinjian +5 位作者 LIU Yunhua ZHANG Guohong SONG Xiaogang ZHANG Guifang GUO Liming HAN Yuf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510-519,共10页
The 12 May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produced surface displacements along the causative fault,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which are up to several meters near the fault. Because of the large gradient, satellite s... The 12 May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produced surface displacements along the causative fault,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which are up to several meters near the fault. Because of the large gradient, satellit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nterferometric data are strongly incoherent; the usual SAR interferometry method does not allow such displacements to be measur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mployed another approach, the technique based on pixel offset tracking,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used image data of six tracks are from the 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Phased Array type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LOS/PALSAR) dataset of Jap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tire surface rupture belt is 238 km long, extending almost linearly in a direction of 42°north-east. It is offset left laterally by a north-west-striking fault at Xiaoyudong, and turns at Gaochuan, where the rupture belt shifts toward the south by 5 km, largely keeping the original trend. In term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rupture traces, the rupture bel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and three types. Among them, the Beichuan-Chaping and Hongkou-Yingxiu sections are relatively complex, with large widths and variable traces along the trend. The Pingtong-Nanba and Qingping-Jingtang sections appear uniform, characterized by straight traces and small widths. West of Yingxiu, the rupture traces are not clear. North of the rupture belt, surface displacements are 2.95 m on average, mostly 2-3.5 m, with 7-9 m the maximum near Beichuan. South of the rupture belt, the average displacement is 1.75 m, dominated by 1-2 m, with 3-4 m at a few sites. In the north, the displacements in the radar line of sight are of subsidence, and in the south, they are uplifted, in accordance with a right-slip motion that moves the northern wall of the fault to the east, and the southern wall to the west, respectively. Along the Guanxian-Jiangyou Fault, there is a uplift zone in the radar line of sight, which is 66 km long, 1.5-6 km wide, and has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f approximately 2 m, but no observable rupture tr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coherent zone surface displacement pixel offset Wenchuan earthquake
下载PDF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Produced by the Yutian Ms7.3 Earthquake of 21 March 2008,Xinjiang 被引量:2
4
作者 SHAN Xinjian qu chunyan +5 位作者 WANG Chisheng ZHANG Guifang ZHANG Guohong SONG Xiaogang GUO Liming LIU Yunhu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56-265,共10页
On 21 March 2008, a Ms7.3 earthquake occurred at Quickbird, Yutian County, Xinjiang. We attempt to reveal the features of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is shock and its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Our work is based on ana... On 21 March 2008, a Ms7.3 earthquake occurred at Quickbird, Yutian County, Xinjiang. We attempt to reveal the features of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is shock and its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Our work is based 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o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as well as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data from the satellite Envisat SAR, coupled with seismicit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active tectonics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40 km-long, nearly NS trending surface rupture zone by this event lies on a range-front alluvial platform in Qira Count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 linear traces and simple structure with 1-3-m-wide individual seams and maximum 6.5 m width of a collapse fracture. Along the rupture zone many secondary fractures and fault-bounded blocks are seen, exhibiting remarkable extension. The eoseismic deformation affected a large area 100~100 km2. D-InSA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ferometric deformation field is dominated by extensional faulting with a small strike-slip component. Along the causative fault, the western wall fell down and the eastern wall, that is the active unit, rose up, both with westerly vergence. Because of the big deformation gradients near the seismogenic fault, no interference fringes are seen on images, and what can be determined is a vertical displacement 70 cm or more between the two fault walls. According to the epicenter and differential occurrence times from the 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er,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 Center, Harvard and USG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eismic fault ruptured from north to s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tian Earthquake high resolution image D-INSAR surface rupture zon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Quantitative Study on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s: An Example of the 2008 M_w7.2 Yutian Earthquake
5
作者 SHAN Xinjian HAN Nana +3 位作者 SONG Xiaogang GONG Wenyu qu chunyan ZHANG Ying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468-2469,共2页
Objective Nowadays,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changes to surveys of earthquakes, and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eismic faults based on this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trend in the world(Ba... Objective Nowadays,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changes to surveys of earthquakes, and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eismic faults based on this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trend in the world(Barzegari et al., 2017). An Mw 7.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utian of Xinjiang on the western end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on March 21 st, 2008. It is difficult to access this depopulated zone because of the high altitude and only 1–2 months of snowmelt. This study utilized high-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Quantitative Study on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s An Example of the 2008 M_w7.2 Yutian Earthquake
下载PDF
高韧性防雷击复合材料表面膜研究
6
作者 肖万宝 李洪峰 +4 位作者 曲春艳 王德志 张杨 杨海冬 王永强 《航空科学技术》 202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为增加防雷击复合材料表面膜韧性,本文采用双羟基聚苯醚增韧环氧树脂制备了一种高韧性防雷击复合材料表面膜,通过简支梁冲击试验机、电子拉力试验机和扫描电镜等对表面膜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模拟雷电流注入试... 为增加防雷击复合材料表面膜韧性,本文采用双羟基聚苯醚增韧环氧树脂制备了一种高韧性防雷击复合材料表面膜,通过简支梁冲击试验机、电子拉力试验机和扫描电镜等对表面膜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模拟雷电流注入试验对铺贴该防雷击表面膜的复合材料层压板进行了雷击测试。结果表明,双羟基聚苯醚用量为10份时,表面膜树脂固化物缺口冲击强度为17.5kJ/m^(2),韧性提高73.3%。模拟雷击测试结果表明防雷击表面膜能有效降低雷电流对复合材料的雷击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表面膜 防雷击 高韧性
下载PDF
高频GNSS实时地震学与地震预警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7
作者 单新建 尹昊 +7 位作者 刘晓东 王振杰 屈春燕 张国宏 张迎峰 李彦川 汪驰升 姜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43-3052,共10页
为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如何提高地震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本文给出了国际上GNSS位移记录、强震动加速度记录、测震速度记录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归纳出围绕高频GNSS... 为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如何提高地震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本文给出了国际上GNSS位移记录、强震动加速度记录、测震速度记录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归纳出围绕高频GNSS地震学在震级与破裂过程实时反演中的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1)引入北斗系统,基于高频GNSS(GPS/BDS)双系统的实时位移解算方法来提高实时单站位移解算精度,使实时解算精度达到厘米级;(2)开展强震仪加速度记录基线偏移校正研究,弥补地震近场GNSS站密度不足问题;(3)强震仪加速度记录与GNSS位移记录特点不同,开展强震仪加速度数据与GNSS位移数据实时融合处理研究,快速获得包含丰富地震形变和速率的波形数据;(4)测震学方法可快速估算震级,但是在强震发生时会出现震级饱和现象,造成震级估算偏低.需要开展基于GNSS位移时间序列的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实时震级估算方法研究,通过与地震学方法比较和结合,来得到精度高、计算快的震级估值算法;(5)基于高频GNSS、断层初始模型快速选取、断层尺度、参数自适应调整是快速判断断层破裂方向的基础,在断层破裂过程自适应准实时反演算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分析,表明基于高频GNSS地震学的震级快速确定、震源破裂过程准实时反演算法的发展将对我国地震预警系统从“二网融合”到“三网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NSS地震学 震级快速确定 破裂过程准实时反演 强震仪基线偏移校正 加速度与位移数据融合 地震预警
下载PDF
利用空间观测技术研究青海玛多7.4级地震孕育发生变形时空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姜卫平 许才军 +12 位作者 李志伟 武艳强 谭凯 耿江辉 屈春燕 郑刚 温扬茂 贺克锋 周晓慧 刘计洪 陈长云 冯光财 省天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5-508,共14页
为揭示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震前变形与同震破裂特征,本文系统收集与处理了青海省CORS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GNSS资料、以及Sentinel-1和ALOS-2卫星SAR数据,通过多源数据综合处理获取了玛多地震形变场动态结果.震前GNSS形变场... 为揭示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震前变形与同震破裂特征,本文系统收集与处理了青海省CORS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GNSS资料、以及Sentinel-1和ALOS-2卫星SAR数据,通过多源数据综合处理获取了玛多地震形变场动态结果.震前GNSS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震源区处于其北侧剪切形变高值区边缘,震前存在左旋剪切应变积累.同震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发生了显著的左旋破裂,同震形变主要发生在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两侧100 km范围内,最大水平形变量达到2.4 m,垂直形变主要发生在近断层区域且在断层两侧呈现正负交替现象,表明地震破裂的断层倾角在空间上存在多样性特征.三维形变场联合反演结果揭示玛多地震的滑动破裂直达地表,主要分布在15 km深度以上,最大滑动量约为4 m,矩震级为M_(w)7.4,并且破裂在断层走向上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形成了5个不连续的显著滑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GNSS观测 多源InSAR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下载PDF
功能化环氧树脂研究概况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仲良 李洪峰 +3 位作者 顾继友 王德志 曲春艳 杨海冬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131,共6页
综述了环氧树脂功能化研究的主要途径,介绍了环氧树脂在粘结、防腐蚀、防辐射、阻燃、绝缘、导电、耐磨等方面功能化发展现状,总结了目前环氧树脂功能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环氧树脂在功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功能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短切玻纤增强PEKK与BDM/DABPA共混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及断裂韧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洪峰 曲春艳 +3 位作者 王德志 刘仲良 顾继友 张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976,共6页
利用二烯丙基双酚A(DABPA)对二苯甲烷型双马来酰亚胺(BDM)树脂进行扩链,采用短切玻纤增强聚醚酮酮(PEKK-GF)对BDM/DABPA树脂进行改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PEKK-GF改性BDM/DABPA树脂固化动力学,确定了改性树脂的固化工艺,并... 利用二烯丙基双酚A(DABPA)对二苯甲烷型双马来酰亚胺(BDM)树脂进行扩链,采用短切玻纤增强聚醚酮酮(PEKK-GF)对BDM/DABPA树脂进行改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PEKK-GF改性BDM/DABPA树脂固化动力学,确定了改性树脂的固化工艺,并计算出了改性树脂的部分动力学参数。改性树脂的力学性能通过万能拉力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BDM/DABPA体系中加入10%(质量分数)的PEKK-GF时,改性树脂固化物的冲击强度比原来体系提高了69%,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IC)和临界应变能释放率(GIC)值分别为1.22 MPa·m0.5和295J/m^2,分别提高了21%和59%;拉伸强度从85.21 MPa增加到96.39 MPa,拉伸模量从4.198GPa增加到4.531GPa;弯曲强度从133.0 MPa增加到140.4 MPa,弯曲模量从4.080GPa增加到4.251GPa。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法(DMA)对改性树脂体系耐热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BDM/DABPA树脂中加入10%(质量分数)的PEKK-GF时,改性树脂固化物的玻璃化温度提高了16.5℃,达到263.5℃。该改性树脂综合性能优异,在耐高温预浸料基体树脂及胶黏剂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酮酮 双马来酰亚胺 固化反应动力学 断裂韧性
下载PDF
基于InSAR和远场地震波联合反演2008年M_W6.3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3
11
作者 温少妍 单新建 +4 位作者 张国宏 张迎峰 屈春燕 赵德政 李彦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01-2309,共9页
利用InSAR同震形变升、降轨数据和远场地震波数据,基于均方根最小与标量地震矩最小双重约束下的模拟退火方法,联合反演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M_W6.3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2008年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整体表现为沿倾向方向从深部... 利用InSAR同震形变升、降轨数据和远场地震波数据,基于均方根最小与标量地震矩最小双重约束下的模拟退火方法,联合反演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M_W6.3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2008年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整体表现为沿倾向方向从深部破裂起始点处向上往地表传播,且破裂未到达地表;在前7s内,滑动沿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传播,7s后主要沿东南方向传播,破裂过程时间持续约为11s,同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地下10~20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达-0.71m;反演结果揭示本次地震为西南倾高角度兼具微量走滑分量的逆冲破裂事件,反演矩张量为3.96×1018 N·m,矩震级约M_W6.37.通过大柴旦地震发震断层和破裂机制综合分析,初步判断发震断层为西南倾向的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旦地震 InSAR形变场 远场地震波 震源破裂过程 联合反演
下载PDF
航空航天用双马来酰亚胺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海冬 王德志 +5 位作者 曲春艳 冯浩 李洪峰 张杨 宿凯 肖万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14,共5页
双马来酰亚胺(BMI)胶粘剂以其优异的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大量应用于BMI树脂基复合材料整体化成型和高性能结构件制造过程中。对国内外BMI胶粘剂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了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了采用热塑性树脂、橡胶弹性... 双马来酰亚胺(BMI)胶粘剂以其优异的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大量应用于BMI树脂基复合材料整体化成型和高性能结构件制造过程中。对国内外BMI胶粘剂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了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了采用热塑性树脂、橡胶弹性体、环氧树脂、氰酸酯树脂和无机填料等改性方法制备BMI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及改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BMI胶粘剂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根据发展需要提出了五个发展方向,为以后BMI胶粘剂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马来酰亚胺 胶粘剂 改性方法 进展
下载PDF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立伟 杨海冬 +4 位作者 王德志 曲春艳 冯浩 李洪峰 肖万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58-264,共7页
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以其优异的耐高温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尤其是BMI树脂基复合材料和BMI结构胶黏剂制造领域。未经增韧改性的BMI树脂存在熔点高、溶解性差、固化物脆性大等缺点,特别是脆性大这一缺点严重限制了BMI树... 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以其优异的耐高温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尤其是BMI树脂基复合材料和BMI结构胶黏剂制造领域。未经增韧改性的BMI树脂存在熔点高、溶解性差、固化物脆性大等缺点,特别是脆性大这一缺点严重限制了BMI树脂的应用,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对BMI进行增韧改性。本文从内增韧改性、外增韧改性以及协同增韧改性三个主要方面综述了BMI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其中,内增韧改性方法包括采用扩链剂对BMI进行扩链增韧改性、在BMI分子结构中引入柔性基团进行分子内增韧改性以及采用烯丙基化合物和丙烯基化合物对BMI进行共聚合增韧改性等;外增韧改性方法主要是通过在BMI树脂中引入增韧剂来达到增韧效果,增韧剂包括橡胶弹性体、无机功能材料、热塑性树脂及热固性树脂等;协同增韧改性是利用多种增韧方法产生的协同效应来达到BMI强增韧目的。本文最后对BMI树脂增韧改性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马来酰亚胺 增韧改性 耐高温 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一种高弹性环氧基胶粘剂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浩 王德志 +4 位作者 曲春艳 李洪峰 张杨 宿凯 杨海冬 《中国胶粘剂》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11,15,共4页
采用自制的端环氧基丁腈橡胶为主增韧剂,PEK(聚芳醚酮)为辅助增韧剂,制备出一种环氧树脂为主体的弹性胶膜。研究结果表明:当环氧基丁腈橡胶用量为60 phr,PEK用量为25 phr时,该弹性胶膜获得了较高的弹性和良好的粘接性能;其常温断裂伸长... 采用自制的端环氧基丁腈橡胶为主增韧剂,PEK(聚芳醚酮)为辅助增韧剂,制备出一种环氧树脂为主体的弹性胶膜。研究结果表明:当环氧基丁腈橡胶用量为60 phr,PEK用量为25 phr时,该弹性胶膜获得了较高的弹性和良好的粘接性能;其常温断裂伸长率达到了26.48%,常温和150℃下的剪切强度分别达到了20 MPa和8 MPa以上。同时该胶膜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其5%热失重时的温度达到了34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 胶膜 复合材料 共胶接
下载PDF
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营 孙俊生 +3 位作者 屈春艳 郭宝晋 赵岩 李斯深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57,共7页
小麦黄花叶病是我国黄淮麦区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本研究对134份品种(系)进行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结合90K SNP芯片基因型分型数据,对小麦黄花叶病病情指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34份供试材料中,27个品种(系)对小麦黄花叶... 小麦黄花叶病是我国黄淮麦区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本研究对134份品种(系)进行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结合90K SNP芯片基因型分型数据,对小麦黄花叶病病情指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34份供试材料中,27个品种(系)对小麦黄花叶病表现为高抗,占供试材料的20.15%;21个品种(系)表现中抗,占供试材料的15.67%。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检测到56个SNP标记与小麦黄花叶病病情指数显著关联,分别位于2A、2B、2D、3A、4B、7B染色体上,可解释8.8%~29.6%的表型变异。其中,在2D染色体上检测到在3个环境及其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中均显著关联的SNP标记有40个,位于76.57~86.28 cM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花叶病 病情指数 SNP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环氧胶膜对聚四氟乙烯薄片和铝合金胶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海冬 王帅 +5 位作者 王德志 李洪峰 肖万宝 赵立伟 曲春艳 康文双 《中国胶粘剂》 CAS 2022年第10期17-22,共6页
对新型环氧芳胺结构胶膜进行了固化工艺、耐热性能及微观形貌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anδ法)约为202℃,TGA曲线表明固化后的胶膜质量损失5%的温度约为372℃,DTG曲线表明胶膜的最快热失重速率约为400℃;扫描电镜... 对新型环氧芳胺结构胶膜进行了固化工艺、耐热性能及微观形貌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anδ法)约为202℃,TGA曲线表明固化后的胶膜质量损失5%的温度约为372℃,DTG曲线表明胶膜的最快热失重速率约为400℃;扫描电镜照片显示,胶膜断面呈现韧性破坏模式。用此胶膜开展了耐磨型聚四氟乙烯薄片和铝合金的胶接研究,分析了固化时间、压力及铝合金表面处理方法对二者胶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固化工艺为180℃/3 h、压力为0.3 MPa时,耐磨型聚四氟乙烯薄片和铝合金胶接强度较佳,常温(23℃)剪切强度为12.7 MPa,高温(177℃)剪切强度为5.6 MPa;该胶膜在航空发动机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型聚四氟乙烯薄片 铝合金 耐热性能 胶接强度
下载PDF
石墨烯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海冬 王德志 +5 位作者 曲春艳 冯浩 李洪峰 张杨 宿凯 肖万宝 《航空科学技术》 2019年第8期71-76,共6页
本文研究了石墨烯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采用螺杆挤出机与开炼机将石墨烯分散在环氧树脂体系中,通过拉力试验机、绝缘测试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分析仪(TGA)等对改性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电性能及热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本文研究了石墨烯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采用螺杆挤出机与开炼机将石墨烯分散在环氧树脂体系中,通过拉力试验机、绝缘测试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分析仪(TGA)等对改性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电性能及热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材料的常温剪切强度随着石墨烯用量的增加而下降,150℃剪切强度随石墨烯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材料的电阻值随着石墨烯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然后趋于稳定;当温度区间为100℃~140℃时,片层结构石墨烯的加入可明显改变胶膜的黏度范围;材料的热稳定性随着石墨烯用量的增加基本未发生变化;扫描电镜发现石墨烯的引入可大幅度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石墨烯的引入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环氧树脂 剪切强度 片状结构
下载PDF
豫北安阳市区及水冶镇城市地面沉降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小波 马超 +3 位作者 屈春燕 单新建 连达军 孟秀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2,共9页
地面沉降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已成为我国城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地面沉降进行大范围、持续、动态监测是城市智慧建设与管理、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预防、预警城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有力保障。PSInSAR技术克服了常规DInSAR技术的... 地面沉降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已成为我国城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地面沉降进行大范围、持续、动态监测是城市智慧建设与管理、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预防、预警城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有力保障。PSInSAR技术克服了常规DInSAR技术的时间、空间失相干等影响,采用二维线性(或非线性)模型、时空滤波方法去除长时间观测序列干涉图中的相位噪声,对高相干点的差分干涉相位回归分析,即可获取大面积地表形变动态演化信息。本文以豫北安阳地区为实验区,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近两年时间的11期ENVISAT/ASAR SAR数据进行PSInSAR处理,获得安阳地区地表沉降速率场。研究发现,安阳城区及西郊都存在明显的地面沉降,城区有龙安、殷都、北关、文峰4个区因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其中最大沉降位于文峰区,沉降速率达-38 mm/a,而西郊水冶镇因矿区地下开采而缓慢下陷形成沉降场,其最大沉降速率达-32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安阳市区 水冶镇 超采地下水 沉降场 沉降速率 时间序列
下载PDF
锌与吡虫啉配合喷施对小麦籽粒富锌效果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雅菲 师江澜 +6 位作者 吴天琪 王少霞 李雨诺 屈春燕 刘聪慧 宁鹏 田霄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4-528,共15页
【目的】探讨锌与杀虫剂配合喷施对小麦全粒及面粉富锌效果、蛋白质组分和人体每日吸收总锌(TAZ)的影响,阐明富锌效果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以期为小麦农艺富锌方法提供可靠依据及高效可行的喷施方案。【方法】2016—2018年进行了两年田... 【目的】探讨锌与杀虫剂配合喷施对小麦全粒及面粉富锌效果、蛋白质组分和人体每日吸收总锌(TAZ)的影响,阐明富锌效果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以期为小麦农艺富锌方法提供可靠依据及高效可行的喷施方案。【方法】2016—2018年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了6个处理:喷蒸馏水(CK)、喷施0.1%吡虫啉(P)、喷施0.4%ZnSO_(4)·7H_(2)O(Zn)、喷施0.23%甘氨酸锌(GZn)、喷施ZnSO_(4)·7H_(2)O+吡虫啉(ZnP)、喷施甘氨酸锌+吡虫啉(GZnP)。测定小麦全粒、面粉及麸皮中的锌Zn、蛋白质、蛋白质组分、植酸等含量,并计算TAZ。【结果】不同喷施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喷锌显著提高籽粒锌携出量以及全粒、面粉和麸皮中锌含量。两季试验中,与CK相比,单独喷锌处理面粉锌含量分别提高了71%、120%,锌与吡虫啉配合喷施增幅为103%、127%。与单独喷锌处理(Zn、GZn)相比,锌与吡虫啉配合喷施(ZnP、GZnP)不会影响小麦富锌效果,且全粒、面粉中锌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喷ZnSO_(4)·7H_(2)O的富锌效果优于喷甘氨酸锌,其中ZnP处理全粒和面粉中锌含量最高。全粒和面粉中锌含量与蛋白质、醇溶蛋白及谷蛋白含量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锌与吡虫啉配合喷施显著提高全粒、面粉中蛋白质含量。与CK相比,ZnP和GZnP处理面粉中蛋白质含量两年平均提高了19%和20%。不同喷施处理全粒和面粉中白蛋白、球蛋白组分无明显变化规律,ZnP和GZnP处理全粒和面粉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喷锌显著提高了小麦中锌的生物有效性,并且ZnP处理全粒及面粉中锌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结论】选择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啉与ZnSO_(4)·7H_(2)O配合喷施,能提高全粒特别是面粉中蛋白质、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面粉锌含量、锌生物有效性,是一种克服人体缺锌问题且易于实际应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面粉 叶面喷施 吡虫啉 醇溶蛋白 谷蛋白 锌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联合空基与地基观测数据揭示2017年新疆精河M_(W)6.3地震震前多参数时空关联及可能的物理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玮莹 单新建 +3 位作者 屈春燕 李新艳 朱治国 姜卫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35-3350,共16页
地震震前多参数异常及其时空关联性的回顾性分析是深入认识地震孕震过程,探究多参数异常变化可能物理机制的关键.因此,本文以空基数据包括地表温度、空气温度、潜热通量、晴空长波辐射和地基数据包括钻孔温度、水溶氡气、水溶氦气、钻... 地震震前多参数异常及其时空关联性的回顾性分析是深入认识地震孕震过程,探究多参数异常变化可能物理机制的关键.因此,本文以空基数据包括地表温度、空气温度、潜热通量、晴空长波辐射和地基数据包括钻孔温度、水溶氡气、水溶氦气、钻孔形变作为研究参数,提取2017年新疆精河M_(W)6.3地震震前各参数时空异常变化,分析多参数异常变化之间的时空关联并探究其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精河地震前多个参数显示出异常变化.空基参数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西/西南部及北/东北部,最大异常分布出现在地震前一个月,且对应的异常变化高值区位于震中附近.钻孔温度未出现异常变化,水溶氦气显著异常变化出现在地震前四个月,水溶氡气显著异常变化则出现在地震前一个月,钻孔形变NE-SW分量压缩速率加快,NW-SE则由压缩状态转为拉张状态.空基和地基观测参数的异常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呈现明显的链式过程,钻孔形变为第一个异常变化参数,水溶氡气为最后一个,异常集中变化时段在7月10日至7月15日.此外,钻孔形变NW-SE方向由压缩转为拉张的时段与空基参数异常变化时段相一致.在空间分布上,地表温度、空气温度和长波辐射异常分布范围与研究区应力积累区域吻合,而潜热通量异常空间分布则主要受区域地形因素影响.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精河地震震前多种参数异常变化可能的物理模型为正极空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河地震 震前多参数异常变化 时空关联性 正极空穴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