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辛鼻鼽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宋兴兴 赛佳洋 +4 位作者 屈会化 孔慧 王雪茜 王庆国 赵琰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1期49-53,F0003,共6页
目的研究双辛鼻鼽散(SXBQS)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药效。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致敏和鼻内滴注激发的方法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导的BN大鼠AR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盐酸西替利嗪组及SXBQS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干预3周,基... 目的研究双辛鼻鼽散(SXBQS)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药效。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致敏和鼻内滴注激发的方法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导的BN大鼠AR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盐酸西替利嗪组及SXBQS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干预3周,基于行为学评价初步探讨SXBQS治疗AR大鼠的时效量效关系,通过检测血清Ig E、组胺含量,镜下观察大鼠鼻黏膜病理学变化,研究SXBQS药效。结果 SXBQS灌服后1 h即可明显缓解BN大鼠鼻部过敏症状,起效时间长于12 h。SXBQS高、中剂量组可明显抑制鼻黏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轻黏膜水肿。SXBQS各剂量组及盐酸西替利嗪组大鼠血清Ig E均较模型对照组下降,其中SXBQS高、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XBQS各剂量组及西替利嗪组血清组胺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SXBQS高剂量组及盐酸西替利嗪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XBQS通过抑制炎性水肿,下调血清组胺、Ig E水平,发挥治疗AR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双辛鼻鼽散 中医药 抗过敏 时效量效
下载PDF
大黄酸兔源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咏枝 屈会化 +7 位作者 邢洪霞 张越 成金俊 熊威 罗娟 赵琰 孔慧 王庆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41-45,共5页
目的合成大黄酸人工抗原,制备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大黄酸兔源多克隆抗血清。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大黄酸人工抗原,将大黄酸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相偶联。用紫外扫描法鉴定大黄酸人工抗原是否偶联成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抗... 目的合成大黄酸人工抗原,制备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大黄酸兔源多克隆抗血清。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大黄酸人工抗原,将大黄酸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相偶联。用紫外扫描法鉴定大黄酸人工抗原是否偶联成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抗血清,通过间接竞争ELISA测定抗血清效价,通过间接竞争ELISA鉴定抗血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别用间接竞争ELISA和HPLC检测大黄中大黄酸的含量。结果 2只新西兰兔产生的多抗血清效价在1∶64 000以上,其中,2号兔多抗血清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浓度为0.09 ng/mL,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兔抗血清测得大黄中大黄酸含量为(0.026±0.001)%,HPLC测得大黄中大黄酸含量为(0.027±0.000)%。结论本研究制备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大黄酸兔源多克隆抗体血清,为建立大黄酸免疫亲和色谱分析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酸 人工抗原 碳二亚胺法 兔源多抗血清 酶联免疫分析
下载PDF
从假苏与荆芥的命名研究植物类中药的命名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紫薇 朱雅凡 +1 位作者 屈会化 赵琰 《北京中医药》 2019年第5期502-507,共6页
'假苏'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荆芥'作为'假苏'之别名出自《吴普本草》,而'假苏'与'荆芥'等究竟是否异名同物,后世医家观点不一。借助训诂学的理论及方法分析认为,'假苏''荆芥... '假苏'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荆芥'作为'假苏'之别名出自《吴普本草》,而'假苏'与'荆芥'等究竟是否异名同物,后世医家观点不一。借助训诂学的理论及方法分析认为,'假苏''荆芥'等名称是对同一种植物的描述,这种异名同实的现象在汉语中亦十分普遍。这种现象是汉语词汇丰富、精细、表述多样的表现。进一步通过考证文献和整理古汉语植物类中药的命名特点,认为'假苏'实际上就是以'苏'类比进行命名的例子,而荆芥和薑芥的命名亦是如此。同时根据命名中的具象性特点及命名规律,推测这可能是荆芥能取代假苏而作为正名沿用至今的原因。借助训诂学的方法研究植物类中药的命名规律,不仅有助于研究植物类中药的历史沿革,还能为拓展植物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广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苏 荆芥 植物类中药 命名规律 训诂学 名物研究
下载PDF
双辛鼻鼽散对过敏性鼻炎大鼠血清及鼻腔灌洗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曹鹏 赛佳洋 +4 位作者 屈会化 孔慧 王雪茜 王庆国 赵琰 《中医药导报》 2018年第16期61-64,共4页
目的:研究双辛鼻鼽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导的BN大鼠AR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西替利嗪组及双辛鼻鼽散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干预3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IL-4、IL-5、IL-17及鼻... 目的:研究双辛鼻鼽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导的BN大鼠AR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西替利嗪组及双辛鼻鼽散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干预3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IL-4、IL-5、IL-17及鼻腔灌洗液中Ig E、组胺、IL-4含量。结果:双辛鼻鼽散各剂量组及盐酸西替利嗪组不同程度上调血清IFNγ、下调血清IL-4、IL-17水平(P<0.05);双辛鼻鼽散高剂量组可显著下调IL-5表达(P<0.05)。双辛鼻鼽散高剂量及盐酸西替利嗪组显著降低大鼠鼻腔灌洗液总蛋白浓度(P<0.05);双辛鼻鼽散高、中剂量及盐酸西替利嗪Ig E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大鼠鼻腔灌洗液组胺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IL-4水平有不用程度降低,双辛鼻鼽散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辛鼻鼽散可通过调控T细胞因子进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双辛鼻鼽散 T细胞 免疫调节 鼻腔灌洗液 细胞因子 大鼠
下载PDF
炭药纳米类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玉升 屈会化 赵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1-929,共9页
炭药纳米类成分是近年来在炭药中新发现的一种新成分,是一种具有多方面药理作用的纳米级别的物质。炭药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推崇,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发现,炭药纳米类成分具有止血、抗炎、镇痛、降血糖、抗冻... 炭药纳米类成分是近年来在炭药中新发现的一种新成分,是一种具有多方面药理作用的纳米级别的物质。炭药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推崇,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发现,炭药纳米类成分具有止血、抗炎、镇痛、降血糖、抗冻伤、保肝、保肾、止泻、抗焦虑、抗菌、抗病毒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对炭药纳米类成分相关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药 纳米类成分 止血 镇痛 抗炎 降血糖 抗病毒
原文传递
荆防颗粒对马兜铃酸Ⅰ致小鼠急性肾损伤的预防和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曹天佑 屈会化 +5 位作者 董利洋 程国良 姚景春 孙成宏 赵琰 张贵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5742-5749,共8页
目的 研究荆防颗粒对马兜铃酸I致小鼠急性肾损伤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荆防颗粒低、中、高剂量(4、8、16 g/kg)组,各给药组连续7 d ig相应药物,第5天给药2 h后,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ip马兜铃... 目的 研究荆防颗粒对马兜铃酸I致小鼠急性肾损伤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荆防颗粒低、中、高剂量(4、8、16 g/kg)组,各给药组连续7 d ig相应药物,第5天给药2 h后,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ip马兜铃酸I(10 mg/kg),连续3 d,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中肌酐(creatinine,CRE)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TUNEL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小鼠肾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ELISA检测小鼠肾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6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双微体扩增基因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p53、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BUN和CRE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脏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肾组织MCP-1、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SOD活性及GSH水平显著降低(P<0.01),提示肾脏细胞出现氧化应激损伤;肾组织中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P<0.01),促凋亡因子p53、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Akt、MDm2和Bcl-2蛋白表达受到抑制(P<0.01)。与模型组比较,荆防颗粒组能够明显改善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调节氧化应激,上调肾组织Akt、MDm2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抑制肾组织p53和Bax的表达,减少肾组织细胞凋亡(P<0.01)。结论 荆防颗粒可以通过抗氧化应激和炎症来减轻马兜铃酸造成的急性肾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kt/MDm2/p53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防颗粒 马兜铃酸 急性肾损伤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蛋白激酶B/双微体扩增基因2/p53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纳米技术研究葶苈子炭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物质基础及其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玉升 李伟洋 +6 位作者 曹天佑 陈玉民 白雪 张盈 吴同 屈会化 赵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6188-6196,共9页
目的在葶苈子炭Descurainiae Semen Carbonisatum(DSC)中发现并分离出新型纳米类成分,并利用脂多糖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来研究其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马弗炉高温炭化葶苈子,并对炭化产物进行提取分... 目的在葶苈子炭Descurainiae Semen Carbonisatum(DSC)中发现并分离出新型纳米类成分,并利用脂多糖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来研究其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马弗炉高温炭化葶苈子,并对炭化产物进行提取分离和透析得到一种水溶性的纳米类成分,命名为葶苈子炭纳米类成分(DSC nano-component,DSC-NC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DSC-NCs进行表征,并利用CCK-8实验来评价DSC-NCs的安全性。同时,利用脂多糖诱导ALI大鼠模型来评价DSC-NCs的保护作用,通过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形态,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的变化以及肺组织中氧化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的变化情况,研究DSC-NCs对大鼠AL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结果 TEM结果显示DSC-NCs外观形貌近球形,分散度良好,主要集中在2.5-6.5 nm,晶格间距为0.224nm。XPS分析显示DSC-NCs中含有C、O、N等元素,其中C、O元素占主导地位,结合红外光谱可以发现其表面官能团丰富,含有大量的羟基、羧基等基团。此外,细胞毒性实验显示DSC-NCs的安全剂量在500μg/mL以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DSC-NCs治疗组的肺组织破坏程度和炎性细胞浸润状态得到有效缓解,DSC-NCs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水平,升高SOD活性和减少丙二醛含量。结论 DSC-NCs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ALI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减轻过度的氧化应激水平相关。这不仅为探索炭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ALI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葶苈子炭 DSC-NCs CCK-8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荆防颗粒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董利洋 程国良 +6 位作者 姚景春 曹天佑 李小鹏 屈会化 孔慧 赵琰 张贵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6785-6794,共10页
目的探究荆防颗粒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普萘洛尔(10 mg/kg)组和荆防颗粒高、低剂量(32、16 g/kg)组,每组8只。各给药组大鼠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14 d... 目的探究荆防颗粒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普萘洛尔(10 mg/kg)组和荆防颗粒高、低剂量(32、16 g/kg)组,每组8只。各给药组大鼠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14 d;第13天给药2 h后,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皮下多点注射ISO(85 mg/kg),对照组sc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2 d。心电图观察大鼠ST段的变化;超声心动检查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取心脏,计算心脏指数(heart weight index,HWI);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nated,TTC)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活性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超氧化歧物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中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red blood cell 2 associ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电图II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P<0.01),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构建成功;EF和FS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LDH、AST、CK-MB活性及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中SOD、CAT、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和GSH水平显著降低(P<0.01),MDA和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出现显著的病理性改变,心肌梗死面积增加(P<0.01),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P<0.01);心肌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荆防颗粒组大鼠EF和FS显著升高(P<0.05、0.01);血清中LDH、AST、CK-MB活性及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心肌组织中SOD、CAT、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和GSH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MDA和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心肌组织病理性改变得到显著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和细胞凋亡数量显著降低(P<0.05、0.01);心肌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荆防颗粒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防颗粒 异丙肾上腺素 急性心肌梗死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通路
原文传递
白术古今炮制法小考 被引量:7
9
作者 鲁放 翟昌明 +2 位作者 屈会化 赵琰 王庆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63-967,共5页
文章基于古今文献初步梳理了白术炮制的历史,发现其炮制主要为增强其健脾和胃、补虚、止泻功效,及制约其燥性等,炮制方法则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由简至繁,又由多至少,由繁至简的过程。在白术的众多炮制法中,“火制”法应用最为广泛,且分... 文章基于古今文献初步梳理了白术炮制的历史,发现其炮制主要为增强其健脾和胃、补虚、止泻功效,及制约其燥性等,炮制方法则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由简至繁,又由多至少,由繁至简的过程。在白术的众多炮制法中,“火制”法应用最为广泛,且分类细致,主要有“炒”“熬”“炙”“煨”“炮”“焙”法等;“水火共制法”亦有应用,如“蒸法”;涉及的辅料种类可达数十种,部分仍应用至今。现代临床上仍然沿用的白术炮制品主要包括麸炒白术、焦白术、土炒白术等,但炮制标准仅描述为颜色和气味的主观感受,缺乏清晰确切的衡量标准。目前关于白术炮制后药效变化的机制有“减酮减燥,增酯增效”的说法,亦有各类含量物质的变化是炮制“健脾和胃”的物质基础观点,尚无准确结论。因此,亟需相关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从而能更深入地挖掘白术炮制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炮制法 历史沿革 现代应用
原文传递
葶苈子炭新型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止血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玉升 田雨 +6 位作者 李伟洋 陈玉民 曹天佑 赵亚芳 李郁茹 屈会化 赵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2-499,共8页
在葶苈子炭中提取分离出一种新型纳米类成分,并通过药理实验研究其止血机制。利用马弗炉制备250℃、300℃和350℃的葶苈子炭,通过提取分离方法获得各温度下的葶苈子炭透析液,利用低分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该纳米... 在葶苈子炭中提取分离出一种新型纳米类成分,并通过药理实验研究其止血机制。利用马弗炉制备250℃、300℃和350℃的葶苈子炭,通过提取分离方法获得各温度下的葶苈子炭透析液,利用低分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该纳米类成分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红外光谱(FTIR)测定其光学特征及官能团信息,利用小鼠肝脏出血实验评价其止血效果,进一步检测凝血4项参数和血小板(PLT)的数量来研究其机制。所有动物实验均符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伦理委员会的规定。TEM结果显示,葶苈子炭袋内透析液中存在着一种新型纳米类成分,并命名为葶苈子炭纳米类成分(DSC-NCs)。小鼠肝脏出血实验结果表明,250℃、300℃和350℃制备的DSC-NCs都能够降低小鼠肝脏出血时间,其中,以350℃制备的DSC-NCs效果最好。此外,各温度制备的DSC-NCs也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值、升高纤维蛋白原(FIB)值和PLT值。综上,DSC-NCs有一定的止血效果,这可能与激活外源凝血系统、提高FIB值及PLT含量有关,这为探索出血性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DSC-NCs在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葶苈子炭 纳米类成分 表征 止血作用 机制
原文传递
Effect of Puerarin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Baicalin in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葛根芩连汤) in Mice 被引量:3
11
作者 KONG Hui WANG Xue-qian +5 位作者 WANG Qing-guo ZHAO Yan SUN Ye ZHANG Yue XU Jie-kun qu hui-hua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7期525-530,共6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puerarin(PUE) in Gegen Qinlian Decoction(葛根芩连汤, GQD), and the effects of PUE dosage variations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baicalin(BAL) in mice. Methods: GQD is...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puerarin(PUE) in Gegen Qinlian Decoction(葛根芩连汤, GQD), and the effects of PUE dosage variations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baicalin(BAL) in mice. Methods: GQD is composed of the concentrated granules of four Chinese herbs. Three dosag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UE, including GQD, GQD co-administered with PUE, and GQD co-administration with two times the amount of PUE,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PUE and BAL in mice. The 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c ELISA) methods based on an anti PUE-monoclonal antibody(MAb) and BAL-MAb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PUE and BAL in mice blood. Results: After the co-administration of GQD with PUE,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s(AUC0-14 h) of PUE increased 2.8 times compared with GQD. At the dose of GQD co-administration at two times that of PUE, the AUC0-14 h of PUE was almost equal to that of GQD co-administration of PUE, showing 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 The AUC0-48 h of BAL showed a good dose-related increase of PUE(r=0.993) in the range from 100 to 300 mg/kg, indicating that PUE dramatically affects the absorption of BAL in mic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ther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such as the first time of maximum concentration(Tmax), the second Tmax, or the mean residence time. Conclusions: The ic ELISA methods wer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PUE and BAL in GQD in mice. The dosage variability of PUE of the main ingredient in GQD affects its own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RMACOKINETICS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PUERARIN BAICALIN Chinese medic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