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搜索策略改进的波束形成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穆为磊 曲文声 +2 位作者 刘贵杰 邹振兴 刘鹏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8-304,共7页
针对传统时差方法定位精度低和波束形成方法定位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波束形成算法的海洋平台损伤定位方法。通过遗传算法对待搜索区域坐标进行编码、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对波束形成算法的搜索策略进行改进,快速... 针对传统时差方法定位精度低和波束形成方法定位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波束形成算法的海洋平台损伤定位方法。通过遗传算法对待搜索区域坐标进行编码、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对波束形成算法的搜索策略进行改进,快速搜索损伤位置坐标。实验证明,与时差定位算法相比,本文方法的定位误差降低了50%;与波束形成算法相比,本文方法的运算时间减少了53%。因此,本文方法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算法的执行效率,对海洋平台损伤的实时监测和定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波束形成 遗传算法 损伤定位
下载PDF
针灸对颞骨骨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术后康复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芹 黄伟 +4 位作者 姚敏 钱红雨 渠文生 王宝峰 高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3期1126-1130,共5页
目的评估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术后康复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颞骨骨折面神经减压术后的面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甲钴胺注射液肌内注射12周;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12周针灸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面神... 目的评估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术后康复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颞骨骨折面神经减压术后的面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甲钴胺注射液肌内注射12周;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12周针灸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面神经功能分级(H-B)量表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临床疗效和症状体征积分。结果治疗12周后,针灸组H-B分级评分及FD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DIP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的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的抬额、闭眼、鼓腮、动嘴症状体征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骨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行面神经减压术后,针灸协助的综合康复方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体征,提高痊愈率,恢复面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骨折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减压术 针灸 康复
下载PDF
历史翻译与中国历史话语的构建与传播 被引量:3
3
作者 屈文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6,共11页
选择历史译名往往意味着选择立场,而具备历史意识和把握历史观是译者选择立场的前提。历史翻译须克服历史无意识,了解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等主要历史研究范式,并熟练运用基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而形成的历史理性。文章从若干例有代表性... 选择历史译名往往意味着选择立场,而具备历史意识和把握历史观是译者选择立场的前提。历史翻译须克服历史无意识,了解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等主要历史研究范式,并熟练运用基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而形成的历史理性。文章从若干例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的翻译出发,深入剖析不同历史观下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翻译,并回应中国近代史上的若干重大关切,以论证历史翻译须贴近史实、反映史观、合乎史识。历史翻译就是历史诠释,更事关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中国历史话语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翻译 历史无意识 历史观 历史理性 译者立场 话语构建 话语传播
下载PDF
王韬的西学与中学翻译身份、认知与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屈文生 万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4-121,共8页
王韬的成长与翻译紧密相关。自王韬在上海松江墨海书馆工作至逃居香港二十余年间,他与麦都思、艾约瑟、伟烈力亚、理雅各及张宗良等合作翻译了宗教学、历史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种著作。这一期间显示出王韬对翻译认知的转变,而相对稳... 王韬的成长与翻译紧密相关。自王韬在上海松江墨海书馆工作至逃居香港二十余年间,他与麦都思、艾约瑟、伟烈力亚、理雅各及张宗良等合作翻译了宗教学、历史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种著作。这一期间显示出王韬对翻译认知的转变,而相对稳定的是他“笔受者”和“笔著者”的身份。除在佐译《圣经》中发挥了较大的主体性外,王韬在《华英通商事略》等著作中大多遵循“西人口译、中人笔受”的翻译模式,这一模式其实也是当时各大译书机构的主要工作方式。傅兰雅、马建忠、梁启超等认识到,这种合译模式使得译本无法准确还原本来面目,有损西学的传播。“口译+笔受/著”模式对科技翻译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在社科翻译中效果并不理想,但对如今诸如法律翻译等仍有借鉴意义。无论如何,作为“笔受者”和“笔著者”的王韬在中西交流中获得了领先于时代的理解,从而成长为跨越时代的大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韬 笔受者 笔著者 “口译+笔受/著”翻译模式
下载PDF
维多利亚时代的困惑:领事裁判权与治外法权之恶 被引量:8
5
作者 屈文生(译) 詹继续(译)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72,共18页
1856年,《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在名义上接纳了奥斯曼帝国加入欧洲协同体(维也纳体系),但也暴露了国际关系中的断层线(fault line)。尽管加入欧洲协同体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拥有完整的主权,但这与欧洲人依古老的奥斯曼单方让步协定(... 1856年,《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在名义上接纳了奥斯曼帝国加入欧洲协同体(维也纳体系),但也暴露了国际关系中的断层线(fault line)。尽管加入欧洲协同体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拥有完整的主权,但这与欧洲人依古老的奥斯曼单方让步协定(capitulations)在这片土地上享有治外法权特权的现实似乎又是矛盾的。当新订立的商业条约使得英国人在中国、暹罗和日本等遥远的国度拥有了类似特权后,该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英国商业版图扩展至亚洲后,治外法权问题在地方纠纷中日益凸显,当“亚罗号事件”触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领事裁判权问题很快成为英国议会争论的焦点。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领事裁判权也成为大众发起的反抗“不平等条约”和反抗“非正式帝国”之非正义行径运动所抨击的核心所在。在类似反抗叙事出现之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政治话语中,已经出现了看待治外法权问题矛盾心理的端倪。英国外交部内部无疑早已了解到条约问题带来的流弊,但真正促成英国对治外法权问题回应的,是围绕设立混合法院(会审公廨)动议展开辩论后形成的新情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 国际法
下载PDF
TM9SF2促进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与转移
6
作者 王丽新 姜修博 +5 位作者 郭巧珍 王籽橙 王勃 王玉霞 瞿文生 段小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9-613,共5页
探究9次跨膜超家族蛋白2(transmembrane 9 superfamily protein member 2,TM9SF2)对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非致瘤的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 探究9次跨膜超家族蛋白2(transmembrane 9 superfamily protein member 2,TM9SF2)对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非致瘤的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中TM9SF2蛋白表达的情况;对高表达TM9SF2的三阴性细胞株MDA-MB-231进行基因沉默;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转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内增殖相关蛋白(PI3K、AKT、SRC和ERK)和转移相关蛋白(Snail、Slug和N-cadherin)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实验证明,MDA-MB-231中TM9SF2蛋白的表达量高于MCF-10A细胞。与对照组相比,siRNA-TM9SF2转染组TM9SF2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转移能力减弱,PI3K、Snail、Slug和N-cadherin表达水平均降低,AKT蛋白磷酸化激活降低。研究结果表明,TM9SF2基因能促进三阴型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9SF2 MDA-MB-231 基因沉默 增殖 转移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7
作者 qu wensheng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2年第5期34-36,共3页
The Rome Statute on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 came into effect officially on July 1, 2002, signifying the birth of the first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organization in human history. Althoug... The Rome Statute on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 came into effect officially on July 1, 2002, signifying the birth of the first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organization in human history. Although it still takes some time before the court goes into official operation, the coming into effect of the Statute signifies a solid step toward the lofty ideal long cherished by man-realizing judicial justice and safeguarding lasting peace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下载PDF
英美在近代中国行使治外法权主体之型化与形替 被引量:7
8
作者 屈文生 《法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5-224,共20页
在“条约世纪”里,英美在华行使治外法权的主体,大致经历过一种以领事官为主向以法官为主的转变过程。依照不平等条约、英王御准的枢密令/美国国会法令等成文法,英美两国驻华领事官曾获得非同寻常的司法权和管辖权。但自19世纪中叶起,... 在“条约世纪”里,英美在华行使治外法权的主体,大致经历过一种以领事官为主向以法官为主的转变过程。依照不平等条约、英王御准的枢密令/美国国会法令等成文法,英美两国驻华领事官曾获得非同寻常的司法权和管辖权。但自19世纪中叶起,限制或规制领事官司法权却成为半殖民地国家反抗领事裁判权和英美本国政府加强治外法权统治的“共同目标”。对于领事官司法权的整个讨论,便转移到如何在华设立并运作“混合法院”以及专门法院之上。两国在华攫取的司法权由此从非职业的领事官渐次流动至驻华职业法官,但这不过是两国域外管辖权制度安排中“左手倒右手”的把戏,遑论领事官司法权事实上并未被彻底削弱。两国变换行使治外法权的主体,意在加强“治外法权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事法庭 会审公堂 大英上海最高法院 美国对华法院 治外法权统治
原文传递
作为上诉机构的总理衙门与美国驻京公使 以“熙尔控杨泰记”上诉案为中心 被引量:3
9
作者 屈文生 《中外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1-520,共20页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于同治十三年末(1875年初)审理的“熙尔控杨泰记案”自光绪二年(1876年)起经历了曲折的上诉过程。美驻京公使同总理衙门作为上诉机构会同受理了该上诉案。总理衙门试图将案件纳入司法轨道处理,提出并运用颇有理据...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于同治十三年末(1875年初)审理的“熙尔控杨泰记案”自光绪二年(1876年)起经历了曲折的上诉过程。美驻京公使同总理衙门作为上诉机构会同受理了该上诉案。总理衙门试图将案件纳入司法轨道处理,提出并运用颇有理据的证据法原理,而美驻京公使在证据弱势的情况下,采取“交涉式司法”,将案件纳入政治轨道。美驻京公使对关键性证据即“高桥轮船”租船契等避而不谈,甚至不惜使用炮舰政策,要求清政府“官为保偿”,即在上诉阶段以外交手段最终将原诉请由杨泰记承担的个人责任转为政府责任。重要的是,美国通过其国内立法及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等形式,在实践中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和公使裁判权,在近代中国不仅设有领事法庭,还包括久被忽略的公使法庭。美公使法庭对自美驻沪领事法庭或上海会审公堂上诉的案件往往按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路径或方式解决,这种作法不仅是一种政治交涉,更是美驻京公使行使域外管辖权和公使裁判权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尔控杨泰记案 公使裁判权 总理衙门 华洋交涉案件 治外法权
原文传递
“熙尔控杨泰记案”华英合璧全案刻本探赜——兼议早期上海公共会审公堂“审-判”分离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屈文生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1-207,共17页
新发现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于同治十三年末(1875年1月)开庭审理的“熙尔控杨泰记案”罕见中英双语全案刻本,完整记载了原告起诉状、被告答辩状、两造外籍律师对双方证人的直接询问、交叉询问、再直接询问及结案陈词等审前与审中各环... 新发现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于同治十三年末(1875年1月)开庭审理的“熙尔控杨泰记案”罕见中英双语全案刻本,完整记载了原告起诉状、被告答辩状、两造外籍律师对双方证人的直接询问、交叉询问、再直接询问及结案陈词等审前与审中各环节内容,对于会审公堂早期诉讼程序与审判模式等问题研究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本案前身熙尔控中国御国家案发生于1862年,因原告方欠缺关键物证,本于1863-1864年间已经美驻沪领事法庭组织“会断”为原告索欠不成立,但这起本已了结的陈案在美驻京公使的授意和驻沪总领事官的同意下,依据条约确立的被告主义管辖原则于1874年再度在另一司法机构即会审公堂提起“会审”。同一案件经“会断”到“会审”即一事二审的程序表明,西人实质性操纵着租界司法机构的案件管辖权。本案同时表明,实践中的早期华洋诉讼程序有别于《会审章程》文本中规定的诉讼程序,早期会审公堂实有初等公堂和高等公堂凡两种。初等公堂实行华官主审-洋官陪审制。高等公堂实行华官-洋官会讯制,遵循“审-判”分离模式,即案件由华官洋官会同审讯,判决由华官独立作出。领事在早期会审公堂扮演的是“断事者”而非“断法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洋交涉商欠案 “审-判”分离 领事法庭 会断 会审公堂 上海公共租界
原文传递
美国在近代中国行使治外法权的司法与外交手段——以“华尔遗款案”(1862-1904)为中心
11
作者 屈文生 《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32,共17页
1862年,“常胜军”副将华尔在宁波去世前留下遗嘱,称上海道台吴煦与记名道杨坊分别欠其银若干。华尔遗产管理人遂在美国驻沪领事法庭对吴、杨二道台分别提起诉讼。美国驻沪领事法庭组织中人对本案进行“会断”,但发现该索欠案并无任何... 1862年,“常胜军”副将华尔在宁波去世前留下遗嘱,称上海道台吴煦与记名道杨坊分别欠其银若干。华尔遗产管理人遂在美国驻沪领事法庭对吴、杨二道台分别提起诉讼。美国驻沪领事法庭组织中人对本案进行“会断”,但发现该索欠案并无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当美方自觉在用尽司法救济手段而无法基于国内法索得利益后,逐步依靠外交“交涉”等法外手段,终在1904年借“庚子赔款”成功索得所谓“华尔遗款”。“华尔遗款案”先后经过“会断”与“交涉”两个阶段,而“会断”与“交涉”恰是美国在半殖民地中国行使治外法权的常见方式。“会断”是司法霸凌手段,而“交涉”为外交霸凌手段,二者都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侵犯。在司法与外交的复合语境下讨论该案可以发现,美国早期对华行使治外法权时,一旦在常规、确定性的司法程序中无法获得救济时,往往会利用非常规、不确定性的外交霸凌手段来支配华洋交涉案件之审理,从而实现攫取治外法权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尔遗款案 会断 交涉 治外法权
原文传递
法律知识的全球环流与近代中国法形象的重塑——以《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正集》英译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屈文生 徐琨捷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92,178,共13页
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并非无关,在帝国主义扩张过程中,其常成为殖民扩张和侵略的工具。但反抗殖民主义也可利用翻译活动,北洋时期《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正集》的英译便是典型案例,其将衍生于德日等国的民商法知识环流至英语世界,向世界展... 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并非无关,在帝国主义扩张过程中,其常成为殖民扩张和侵略的工具。但反抗殖民主义也可利用翻译活动,北洋时期《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正集》的英译便是典型案例,其将衍生于德日等国的民商法知识环流至英语世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新确立的民商法制度和司法现状。英译《汇览》是推动近代中国法话语重构的重要举措,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法的正面形象、打破了“法律东方主义”话语桎梏,使西方逐渐意识到中国民商法和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对于北洋政府开展撤废治外法权运动而言意义重大。在筹备法权调查的过程中,《汇览》英译本起到了替代民法典接受调查的作用,成为调查法权委员会了解中国民事法律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正集》 治外法权 法律话语 法律东方主义
原文传递
从治外法权到域外规治——以管辖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39
13
作者 屈文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66,205,共24页
管辖与主权是国际法思想谱系中的重要概念,管辖权范围与主权的离合决定或影响世界秩序的嬗变。地理大发现时代,《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立了管辖权的全球延伸,但西葡两国并未对已发现的陆地和岛屿实现真正管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 管辖与主权是国际法思想谱系中的重要概念,管辖权范围与主权的离合决定或影响世界秩序的嬗变。地理大发现时代,《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立了管辖权的全球延伸,但西葡两国并未对已发现的陆地和岛屿实现真正管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属地化秩序,一国管辖权开始对应其主权疆域。殖民时代,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凭借作为治外法权分离管辖与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秩序与帝国秩序共存。全球化时代,超国界问题频发,域外规治成为美国单边处理域外事务的工具,二战后确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秩序与单边主义秩序共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作为制度基础的域外规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重新审视管辖理论,可以基于共同体管辖理论实施域外规治,以可预期、可接受的方式延伸管辖权,构建互认、互信、互惠的共同体管辖机制,为共同体外的管辖安排提供具备说服力的方案,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外法权 域外规治 管辖 主权 共同体管辖
原文传递
“新翻译史”何以可能——兼谈翻译与历史学的关系 被引量:17
14
作者 屈文生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5-166,180,共13页
西方中心主义给中国翻译史研究留下深刻的方法论烙印。反思翻译界近年来存在的类似"冲击—回应"模式的研究范式,有必要提出一条"新翻译史"的研究路径。翻译与历史学的关系,是展望"新翻译史"研究的逻辑起... 西方中心主义给中国翻译史研究留下深刻的方法论烙印。反思翻译界近年来存在的类似"冲击—回应"模式的研究范式,有必要提出一条"新翻译史"的研究路径。翻译与历史学的关系,是展望"新翻译史"研究的逻辑起点。我国的翻译史主要由文学翻译、佛教文献翻译、民族翻译和两次西学翻译活动构成。历史地看,翻译是将异质文明引入本土文明的文化行为,是面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活动。"新翻译史"研究是着眼于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研究,是基于文本和档案的研究,是一种将翻译视作事件、将翻译事件看作历史事件的研究,是转向文化交流史的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翻译史 翻译 历史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中国封建法典的英译与英译动机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屈文生 万立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59,190,共10页
英国商人小斯当东1810年首次将《大清律例》系统地译为英文,是为中文法律典籍英译之嚆始。法典英译的早期动机归于在华外国商人考察中国法律、社会、营商环境和保障侨民利益的实际需求,具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取向,与钟威廉一百多年后... 英国商人小斯当东1810年首次将《大清律例》系统地译为英文,是为中文法律典籍英译之嚆始。法典英译的早期动机归于在华外国商人考察中国法律、社会、营商环境和保障侨民利益的实际需求,具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取向,与钟威廉一百多年后重译《大清律例》的校正动机有根本差异,与庄为斯翻译《唐律疏议》的比较法学术研究和姜永琳翻译《大明律》以填补中国主要封建法典英译空白的动机也完全不同。翻译动机直接作用于译者的体例编排、词汇选用等层面,且不同翻译的动机作用下的译本也不尽相同。主要封建法典的翻译史构建和翻译动机对译本的影响等讨论,对法律史研究和汉籍翻译史研究具有拓深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典英译动机 大清律例 唐律疏议 大明律
原文传递
中国立法文本对外翻译的原则体系——以民法英译实践为中心 被引量:17
16
作者 屈文生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0-20,共12页
中国立法文本的外译需要有抽象的翻译原则作指引。本文在梳理中国民法英译历史文本的基础上,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部分条文的英译为例,基于中文立法文本和立法语言的特点,提出中文立法文本的外译宜遵守对等律、同一律与等效... 中国立法文本的外译需要有抽象的翻译原则作指引。本文在梳理中国民法英译历史文本的基础上,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部分条文的英译为例,基于中文立法文本和立法语言的特点,提出中文立法文本的外译宜遵守对等律、同一律与等效律等三项成体系的基本原则。文章着重论述"对等律"及其涵盖的文本类型对等、语义对等和形式对等三项次级翻译原则,以及专业对专业(术语对术语)、通俗对通俗、准确对准确、模糊对模糊等四项翻译策略。立法文本翻译遵循的对外翻译原则体系也适用于中国法治话语的对外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文本英译 对等律 同一律 等效律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的翻译——国家需求、文本选择与等效原则 被引量:18
17
作者 屈文生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147,共11页
"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的翻译是面向"一带一路"倡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需求展开的一项重大国家翻译工程。"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的选择,宜考虑重点国家优先、重点部门法优... "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的翻译是面向"一带一路"倡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需求展开的一项重大国家翻译工程。"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的选择,宜考虑重点国家优先、重点部门法优先、服务贸易、服务立法以及服务法律流动和汇集成库等五项原则。立法文本翻译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法律效力等效;等效不同于等值,只有经过作准认证或通过立法程序审议的平行文本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立法文本翻译 等效律
原文传递
不平等条约内的不对等翻译问题——《烟台条约》译事三题 被引量:8
18
作者 屈文生 万立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120,159,F0002,共12页
1876年《烟台条约》是中英外交史上的重要一页,是英国对1858年《天津条约》的补充和完善。威妥玛在武力威胁的保障下确认和改写了《天津条约》内的不对等翻译,并将其固定下来。同时,中方在此次条约交涉中也有借不对等翻译维护旧体制的表... 1876年《烟台条约》是中英外交史上的重要一页,是英国对1858年《天津条约》的补充和完善。威妥玛在武力威胁的保障下确认和改写了《天津条约》内的不对等翻译,并将其固定下来。同时,中方在此次条约交涉中也有借不对等翻译维护旧体制的表现,说服威妥玛在《烟台条约》第一端第六款采用“惋惜”二字,是为中方外交上一次不小的“胜利”。翻译不仅是外交的桥梁,更是西方外交使节确认和扩大不平等条约内西方人特权的重要工具,甚至会成为立约和修约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台条约》 威妥玛 英国 “会同” “惋惜” 不对等翻译
原文传递
“五四”时期的法律外译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屈文生 万立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103,共8页
"五四"时期的国家法律外译工程旨在将1902年晚清"变法修律"以降、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法律改革成果通过西方通用的英文和法文等语言展现,以更有效地向列强证明中国的法律制度在经过改良后已趋同于西方,从而敦... "五四"时期的国家法律外译工程旨在将1902年晚清"变法修律"以降、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法律改革成果通过西方通用的英文和法文等语言展现,以更有效地向列强证明中国的法律制度在经过改良后已趋同于西方,从而敦促各国履行废除在华"治外法权"的承诺。本文意在梳理"五四"前法律外译情况,"五四"时期法律外译的动因以及这一时期主要法律翻译机构和代表性译者,重在说明"五四"时期的法律外译活动意在服务于国际国内政治需要,带有明显的反帝性质,明显有别于同时期的文学汉译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外译 “五四”时期 治外法权
原文传递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与世界秩序的形成——近代国际法的思想基础 被引量:5
20
作者 屈文生 王孜政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6-181,共16页
1494年西葡两国订立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给世界秩序带来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托德西利亚斯子午线的划定标志着两大帝国塑造世界新秩序的肇始。作为"规治大地的法",该条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全球土地进行整体划界和安排的... 1494年西葡两国订立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给世界秩序带来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托德西利亚斯子午线的划定标志着两大帝国塑造世界新秩序的肇始。作为"规治大地的法",该条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全球土地进行整体划界和安排的尝试。作为"规治大海的法",其为海洋法及海洋秩序的构建,特别是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无害通过权"等国际法规则的确立提供了先例与思想基础。被殖民国家工具化的"文明论""半球"和"界线"等统辖人心的意识形态及帝国话语实践,为西葡两大海权帝国的崛起铺就了道路。在全球史视野下对《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与地球规治、海洋规治、文明论等关乎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确立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进行再审视,有助于厘清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与动因,探寻当今国际法的思想渊源与早期实践,揭示殖民帝国的话语政治及其参与构建世界秩序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国际法 文明论 世界秩序 话语 法律地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