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中国地理课程教学中融入尺度思想的探索
1
作者 张广花 秦耀辰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6-59,共4页
高校中国地理课程承担着地理国情教育和培养中学地理师资的任务。为加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本文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采取乡土地理展示、区域地理研究、室外地理调查或考察以及世界地理分析等专题探究的方式,... 高校中国地理课程承担着地理国情教育和培养中学地理师资的任务。为加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本文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采取乡土地理展示、区域地理研究、室外地理调查或考察以及世界地理分析等专题探究的方式,尝试在中国地理课程教学中融入体现尺度思想的、不同等级的区域探究案例。经实践,该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与能力,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教学探索,本文提出了选取典型区域案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尺度转换与归纳总结、强化思政育人等有效融入尺度思想的教学建议,以期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理 尺度思想 尺度转换 案例教学 认知迁移
下载PDF
基于实践力培养的高校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4
2
作者 秦耀辰 彭剑峰 张广花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1-33,49,共4页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策划与实施活动方案、获取地理信息、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地理野外实习是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河南大学传统的地理学野外实习存在着实...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策划与实施活动方案、获取地理信息、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地理野外实习是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河南大学传统的地理学野外实习存在着实习内容以认知、验证型为主,实习方式以教师制定线路、定点讲解、学生接受为主,以及实习评价方式较单一等问题。通过近两年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探索,本校采取加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参与、重视能力与方法培养、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及加强过程性与表现性评价等措施,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提升了地理学野外实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 地理野外实习 实习内容 实习方式 实习评价
下载PDF
我国双季稻物候特征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田丽 崔耀平 +2 位作者 秦耀辰 刘素洁 李楠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4期1-15,共15页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其又可以有效反映水热气候条件的变化情况。选取我国双季稻(早稻和晚稻)2000—2013年的物候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总结了双季稻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双季稻各生长期(营养生长期...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其又可以有效反映水热气候条件的变化情况。选取我国双季稻(早稻和晚稻)2000—2013年的物候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总结了双季稻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双季稻各生长期(营养生长期、繁殖生长期、总生长期)与对应水热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物候期呈推迟趋势的站点数往往要多于呈提前趋势的站点数;有别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早稻晚稻总生长期期间平均温和降水量均无显著性变化,但各生长期长度普遍与平均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分农业区量化了平均温和降水变化对各生长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生长期长度的影响更大。最后,利用轮作站点探讨了用年值气候数据替代生长期气候数据分析水稻物候对气候的响应特征的合理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物候期 气候变化 轮作 中国农业
下载PDF
河南省经济发展对PM2.5污染的门槛效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谢志祥 秦耀辰 +2 位作者 张荣荣 李阳 牛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229,共8页
基于2000-2015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文章以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门槛变量,分析经济发展对PM2.5污染的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结果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和PM2.5污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门槛效应,其中,经济发展规模的单一门... 基于2000-2015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文章以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门槛变量,分析经济发展对PM2.5污染的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结果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和PM2.5污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门槛效应,其中,经济发展规模的单一门槛值为13 236元,经济发展质量的双重门槛值为29%和33%。经济发展规模低于13 236元时,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会加剧PM2.5污染;经济发展规模高于13 236元,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则会减轻PM2.5污染。经济发展质量低于29%时,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会加剧PM2.5污染;经济发展质量处在29%至33%之间时,经济发展质量增长对PM2.5污染的加剧作用有所减缓;经济发展质量高于33%,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则会降低PM2.5污染程度。河南省经济发展对PM2.5污染门槛效应的区域差异显著,城市在跨越经济发展规模门槛时呈现出以郑州中心向外围扩散的空间演化特征,在跨越经济发展质量门槛时则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波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规模 经济发展质量 PM2.5污染 门槛效应 河南省
下载PDF
一流学科建设下地理学研究生“基础-前沿”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5
作者 秦耀辰 丁志伟 《地理教学》 2021年第23期4-8,共5页
在地理学二级分支学科细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内容融合化的背景下,整合优质资源、集聚优势师资打造《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前沿》研究生优质课程,对提升研究生的基础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通过多年的传承与积累,... 在地理学二级分支学科细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内容融合化的背景下,整合优质资源、集聚优势师资打造《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前沿》研究生优质课程,对提升研究生的基础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通过多年的传承与积累,河南大学地理学厚植学科优势,依托国家级地理科学优秀教学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6+x+学术沙龙”的授课模式,即团队成员的基础理论核心课+团队成员和校外合作专家的学术前沿讲座+地理学研究生的学术沙龙。在该授课模式的支撑下,不断凝练教学特色,集成了“学科融合、优质优育、方法多样、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学科优势、平台支撑、地域特色的教学改革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理论基础 学科前沿 研究生课程改革 创新实践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交通网络的开封市公园景点可达性 被引量:17
6
作者 郑智成 张丽君 +3 位作者 秦耀辰 王霞 张晶飞 于燕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67,共8页
作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游憩空间,城市公园景点的空间可达性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针对公园景点可达性测度中的交通模式单一问题,以开封市主城区为例,构建多模式交通网络(步行、公交和小汽车)测度体系,从3种交... 作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游憩空间,城市公园景点的空间可达性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针对公园景点可达性测度中的交通模式单一问题,以开封市主城区为例,构建多模式交通网络(步行、公交和小汽车)测度体系,从3种交通模式的平均可达时间和公交服务频次视角全面分析居住区尺度的公园景点可达性,进而划定开封市游憩空间的交通出行圈。结果表明:不同的出行交通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区段差异,表现为以老城区为核心向外围区扩散的衰减现象。其中,老城区的步行可达性最高,60.48%的居住区在15min内可步行到达绝大部分的公园景点;公交可达性较好的居住区分布在老城区及老城区外围,但对城市边缘区的支撑力较弱;小汽车在相同时限内可达性范围最广,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外围区可达性极差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划定的步行、公交车、小汽车出行圈有助于合理规划不同城市空间的居民出行方式,以提高出行效率和交通可达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交通网络 可达性 公园景点 出行圈 居住区 开封市
下载PDF
基于GEE的黄河滩区水土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闰亚迪 崔耀平 +6 位作者 秦耀辰 胡亚枫 付一鸣 刘小燕 史志方 李乾 樊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89,93,共6页
为了明晰黄河滩区水土分布动态,充分优化管控滩区国土资源,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水体与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提取1987—2018年黄河滩区水体数量,研究滩区水土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河滩区水土资源年际变化情况不同... 为了明晰黄河滩区水土分布动态,充分优化管控滩区国土资源,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水体与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提取1987—2018年黄河滩区水体数量,研究滩区水土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河滩区水土资源年际变化情况不同,滩涂地面积和永久性水体面积呈增大趋势,而季节性水体面积呈减小趋势;不同地级市滩区面积分布不同;长年无水滩区在南北岸分布不均衡,北岸面积大于南岸面积,其中原阳县的面积最大,最大的地块分布在邹平市与章丘区交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水土资源 时空动态 黄河滩区 黄河中下游
下载PDF
基于地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多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平顶山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于长立 秦耀辰 +3 位作者 赵玉明 黄芳 鲁迪 韩晓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70-76,共7页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指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需具备并践行育人能力、教学能力和发展能力3种一级能力以及29种二级能力,该实践能力体系能够有力支撑“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明确了地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类型及培养目标;以地理师...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指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需具备并践行育人能力、教学能力和发展能力3种一级能力以及29种二级能力,该实践能力体系能够有力支撑“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明确了地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类型及培养目标;以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模块化培养为导向,重构实践能力支撑体系,指出实践能力具有多模块多层次特征,培养需遵循教育规律,设置前后衔接、阶梯式递进的多个环节,实践课程类型应满足实践环节培养要求,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多环节特点,并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专业认证 高校地理师范生 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5
9
作者 沈威 鲁丰先 +2 位作者 秦耀辰 谢志祥 李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937-3951,共15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的典型生态敏感区和重点开发区,科学评价其生态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特征出发,选择状态空间法从社会经济协调力、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生态弹性力3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生...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的典型生态敏感区和重点开发区,科学评价其生态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特征出发,选择状态空间法从社会经济协调力、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生态弹性力3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多元回归、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深入分析了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W"型走势,社会经济协调力维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而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生态弹性力维度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②从空间格局来看,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与异质性,环洞庭湖地区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地区形成两大高值集聚区,而在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形成两大低值集聚区;③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效率、资源供给状况和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等要素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较为显著,影响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承载力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Review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10
作者 Zhang Jinping qin yaochen Zhang Erxu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年第3期44-53,共10页
Since the 1990s, with the in-depth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stud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SD) was increasingly hot in China. Based on quantitative study of RSD fro... Since the 1990s, with the in-depth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stud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SD) was increasingly hot in China. Based on quantitative study of RSD from Core Periodical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1992–2008),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periodicals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the distribution were made. And from perspectives of social–economic, ecological, systematic and emerging methods, the course, problems and trends of the quantitative study methods on RSD were examined and analyzed to get a clear summary. By the review, the context on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RSD was to be clarified.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primarily, fields involving quantitative study are expanding; second, big progresses and constant development have been made on the systematic method gradually sophisticated, the flourishing ecological method and emerging new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 cross and integration which has made complex integrated systems a more satisfactory solution; third, the method system has been more multi-angled, and the clue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have been observed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imported method is the main trend. Although many problems exist, multi-scale study, dynamic timeseries study and inter-regional comparative study will be further exploited and increasingly carried out with the progres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would boos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thods in RSD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research models systematic methods ecological methods
下载PDF
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分配研究
11
作者 李万隆 崔耀平 +2 位作者 秦耀辰 秦华 董俊武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67-2584,共18页
城市化一直是发展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符合城市发展特征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可以有效引导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但城市化与发展战略是否匹配的问题在地理学上始终缺乏深度应答。此外,随着对农业和生态空间的管控... 城市化一直是发展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符合城市发展特征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可以有效引导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但城市化与发展战略是否匹配的问题在地理学上始终缺乏深度应答。此外,随着对农业和生态空间的管控愈加严格,既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有限,如何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分配对于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十分关键,也关乎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发展地理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核心—外围”理论,综合考虑城市化的3个子系统(人口、经济、土地)和城市空间关联强度,分析“虹吸”和“辐射”效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解读中国两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否与城市群综合发展特征相匹配,并基于此完成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指标的量化分配。结果表明:京津冀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与外围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表现出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虹吸效应”逐渐减弱,北京市的发展首位度降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在研究时段内首尾5年的增长率由53.89%降低至10.60%。长三角“辐射效应”始终较为明显,呈现小区域多增长极带动的发展格局。随着城市化逐渐推进,京津冀呈协同发展趋势,长三角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量化分配的结果对比政府自上而下的指标分配数据,其波动性降低,稳健性明显。本文从发展地理学视角证实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与当前城市发展特征相匹配,并为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 虹吸 辐射 建设用地 发展地理学
原文传递
中小城市通学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以河南开封为例
12
作者 荣培君 杨群涛 +2 位作者 郑智成 秦耀辰 李阳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29-2948,共20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居民低碳通学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尚不清晰。本文选择空间快速扩张和重构的典型城市河南开封为案例区,借助多源时空大数据和大样本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可解释机器学...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居民低碳通学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尚不清晰。本文选择空间快速扩张和重构的典型城市河南开封为案例区,借助多源时空大数据和大样本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构建SHAP模型,阐释低碳通学的非线性作用机理及阈值效应。研究发现:①通学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明显,外圈层快速扩张区域应作为城市碳减排工作的关键区域;②时空距离是对通学碳排放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初中可依照15 min生活圈理念进行规划,但是小学的设置需进一步优化至13 min步行圈以内;③学—住建成环境的科学治理可为低碳通学提供客观保障,居住地和学校周边路网密度在10~14 km/km^(2)、土地利用混合度在2.4~2.7之间、小学的学校规模在1000人以内,对低碳通学是最为有利的;④学生独立生存技能的缺失亦是制约低碳通学的重要因素,安全上学路的构建和步行巴士的推广将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构建的有效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和低碳发展的精细化规划及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社区 建成环境 居民通学 行为空间 SHAP模型 开封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行业碳减排成效评价
13
作者 崔盼盼 张丽君 +1 位作者 秦耀辰 夏四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438,共14页
行业碳减排成效评价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矫正系数、LMDI-Ⅰ方法测度行业碳减排有效性和贡献性,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下降过程中9省(自治区)六大行业的碳减排成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整体及分行业碳排放强... 行业碳减排成效评价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矫正系数、LMDI-Ⅰ方法测度行业碳减排有效性和贡献性,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下降过程中9省(自治区)六大行业的碳减排成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整体及分行业碳排放强度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工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量和下降幅度均较大.②行业间碳减排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工业、建筑业和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始终为碳减排有效行业,其在空间上均具有显著不均衡特征,随上、中、下游不同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趋势.③多数行业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做出了贡献,中下游地区倾向于以多行业贡献为主,上游地区倾向于以单行业贡献为主,且行业碳排放强度是促进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个别省份的工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高.④行业碳减排成效不容乐观,但整体有所改善.工业的碳减排成效较好,始终为碳减排成效良好型,9省(自治区)六大行业中的碳减排成效良好型数量显著增加,前阶段主要分布于多数省份的工业和建筑业,后阶段主要分布于多数省份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而欠佳型数量呈下降趋势.未来黄河流域各省份中的行业碳减排重点与难点具有差异性,需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同时也需遵循“一盘棋”的思想,促进协同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有效性 综合贡献 碳减排成效
原文传递
基于DPSIR模型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31
14
作者 张丽君 李宁 +2 位作者 秦耀辰 张晶飞 王霞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5-94,共10页
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自下而上的碳排放估算数据,构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的动力学分析模型——DPSIR模型,全面评价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处于相对高碳水平... 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自下而上的碳排放估算数据,构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的动力学分析模型——DPSIR模型,全面评价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处于相对高碳水平,低碳城市具有东中西'梯度化'分异的区域特点,在空间上形成以胡焕庸线为底边、以东南沿海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为两翼的'△'型结构。低碳驱动力与低碳响应力是决定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低碳驱动力城市主要有研发驱动型、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型、清洁能源发展驱动型、紧凑城市发展驱动型,低碳技术与低碳认知响应力远高于低碳制度响应力对城市低碳发展的作用。不同低碳等级结构的城市应根据DPSIR模型提供的低碳发展结构化清单,结合地方特性,选择因地制宜的低碳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 低碳城市 低碳试点城市 空间分异 中国 碳排放
原文传递
60年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适宜生长区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7
15
作者 宁晓菊 张丽君 +1 位作者 秦耀辰 刘凯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模拟作物适宜生长区的时空分布是分析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影响、提高作物生长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选择影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生长的气候要素,结合地表土壤和地面高程要素与农业观测站数据,模拟和分析1953—2012年主要粮食... 模拟作物适宜生长区的时空分布是分析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影响、提高作物生长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选择影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生长的气候要素,结合地表土壤和地面高程要素与农业观测站数据,模拟和分析1953—2012年主要粮食作物适宜生长区的变动,评估气候变化下作物的适应能力。研究发现:(1)60年来3种粮食作物适宜生长区对气候变化响应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小麦、水稻和玉米。(2)同一时空尺度上,主要粮食作物适宜生长类型区在南方农区较北方农区多样化,在山地较盆地多样化,在高原较平原多样化。(3)小麦生长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多数农区略有上升。玉米生长的适应能力在北方和南方农区分别略微提高和下降。水稻生长的适应能力在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和华南区相对稳定,在黄淮海区和东北区分别下降和提高。(4)60年来,主要粮食作物综合生长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下降,在其余农区升高。(5)玉米和水稻适宜生长区分别与播种面积和作物产量显著相关,这为模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二者适宜生长区的分布提供了可行性。小麦适宜生长区与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不显著相关,未来需要考虑更多因素精准识别小麦适宜生长区,以便更为有效地提高小麦生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生长区 适宜等级 适应能力 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原文传递
基于SFA和DEA的河南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士锐 谢志祥 +1 位作者 秦耀辰 丁志伟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38-150,共13页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运用SF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4年的环境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河南省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河南省绝对环境效率值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各...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运用SF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4年的环境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河南省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河南省绝对环境效率值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整体的K均值聚类呈现出自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对环境效率呈现出低效率地区多集中在北部,较高效率以上的地区经历了东、南部,中部,中、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郑州和周口相对效率值较高且始终表现为有效,而新乡和三门峡则较低且始终表现为无效;各地区之间的环境效率差异在逐渐减小,存在β趋同现象;回归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影响河南省环境效率提升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A DEA 环境效率 TOBIT 时空差异
原文传递
基于大学生时空行为的高校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模式:以河南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丽君 荣培君 +2 位作者 秦耀辰 郑志成 孙莹莹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62-271,共10页
文章基于活动-移动分析理论、空间公正与公平理论,构建高校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GPS数据与活动日志调查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Arcscene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方差分析与卡方分析方法,以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为例,描绘大学生一... 文章基于活动-移动分析理论、空间公正与公平理论,构建高校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GPS数据与活动日志调查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Arcscene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方差分析与卡方分析方法,以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为例,描绘大学生一周7d、一天24h的时空行为轨迹,进而探索空间公正与兼顾公平型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模式.研究表明:大学生活动-移动规律以及大学生基本生活圈是高校公共服务设施时空共享的基础;大学生活动、移动的时间与空间利用强度影响空间公正型共享模式,"三点一线(宿舍-餐厅-综合教学楼)"式活动的时间节奏是影响空间公正型共享模式的主要因素;"四点(宿舍、餐厅、学院、综合教学楼)网络"式功能组团有助于兼顾公平型共享模式的实施,基础生活圈内紧凑有机的设施布局是兼顾公平型共享模式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基于GPS数据的时空行为精细分析可以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提供方法基础,融合大数据、考虑个体行为与活动空间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时空共享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轨迹数据 公共服务设施 时空行为 时空共享 高校新区
原文传递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四化”水平对绿色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季永月 张丽君 +2 位作者 秦耀辰 陈吉龙 吴胜军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4-194,共11页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发展对其影响,结果发现:①2003-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呈现稳进上升的趋势,社会进步逐渐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主力军;空间分布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则相对较低。②由于西部生态文明水平发展迅猛,而中部出现经济、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状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从"东部>中部>西部"逐渐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③城市绿色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低值聚集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锁定。④整体上"四化"发展对绿色发展皆起促进作用,其中信息化影响最为显著,工业化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水平 时空分异 “四化”发展 SDM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56
19
作者 王霞 张丽君 +1 位作者 秦耀辰 张晶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333,共11页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中国省域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2006—2015年间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西藏外)高碳制造业碳...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中国省域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2006—2015年间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西藏外)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省域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碳排放"热点区"集聚在渤海湾、华北平原等区域;②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③经济规模扩大是造成高碳制造业碳排放量增加的首要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是造成其碳排放减少的重要因素;④资源禀赋水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会促进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的正向空间溢出,导致邻省碳排放增加,而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度提高、外商投资增加,则有利于邻省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减少。因而,在高碳制造业碳减排过程中,各省应突破省域界限,形成联动协调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打破技术创新瓶颈,突破原有认知锁定,解锁不合理产业政策,在完成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制造业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路径依赖 空间溢出 中国
原文传递
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影响——以开封市248个居住区为例 被引量:19
20
作者 荣培君 张丽君 +2 位作者 秦耀辰 李阳 郑智成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64-1480,共17页
居住区是居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其建成环境对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核算居民各类出行碳排放,通过POI抓取、空间句法、网络分析等方法识别开封市主城区成规模的248个居住区的建成环境特征,借... 居住区是居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其建成环境对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核算居民各类出行碳排放,通过POI抓取、空间句法、网络分析等方法识别开封市主城区成规模的248个居住区的建成环境特征,借助核密度和GWR等方法剖析居住区尺度居民各类出行碳排放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城市内部居民出行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居住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问题突出,外圈层快速扩张区域应作为城市碳减排工作的关键区域;(2)居住区尺度能较好地揭示建成环境对出行碳排放的影响,路网设计、建筑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等因素对各类出行碳排放的作用机理差异较大,作用强度亦存在不同方向上的空间渐进规律;(3)根据出行碳排放结构及其对应的建成环境指标可识别出外层高密度欠通达低混合型居住区碳排放水平较高,内层低密度高通达高混合型居住区碳排放水平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居住区空间重构和城市碳排放的分区规划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行碳排放 居住区 建成环境 影响机理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