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补肾中药为主联合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14
1
作者 唐旭东 刘锋 +9 位作者 李柳 刘驰 肖海燕 张姗姗 杨秀鹏 王洪志 郭晓青 全日城 胡晓梅 麻柔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813-817,821,共6页
目的:探讨以补肾中药为主联合强烈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的治疗预测因素。方法:选取1992年1月至2016年5月西苑医院血液科病房住院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型患者151例,以补肾中药治疗为主,联合强烈免疫... 目的:探讨以补肾中药为主联合强烈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的治疗预测因素。方法:选取1992年1月至2016年5月西苑医院血液科病房住院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型患者151例,以补肾中药治疗为主,联合强烈免疫抑制剂ALG/ATG,并后期辅以环孢霉素A、雄性激素和造血生长因子等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观察临床疗效、预计生存率等指标。所有可以评价的14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生存期自用药第1天开始计算,观察结束时间为2016年4月,观察1~276个月,中位观察时间54个月。结果:基本治愈30例(42.3%),缓解11例(15.5%),明显进步18例(25.4%),无效12例(16.9%),总有效率为83.1%。观察结束时整体生存率为83.6%。5年、10年的预计生存率分别为82.8%、80.3%。与疗效相关的15个因素,另外加上系数(常数),构成了预测疗效的4个方程,交叉验证试验显示该方程的疗效预测准确率为83.8%。结论:以补肾中药联合ATG/ALG为主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进一步提高有效率,疗效预测方程操作简单,在治疗早期可以进行疗效预测且疗效判别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型 补肾中药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免疫抑制剂 预测方程 生存率 雄性激素
下载PDF
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变化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洪志 朱世荣 +9 位作者 胡晓梅 王明镜 谌海燕 全日城 丁晓庆 赵攀 范腾 李雨蒙 郭小青 姜云耀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1-906,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相关炎症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气不摄血证ITP患者30例(ITP组),根据2016版ITP出血评分量表,分为未出血组、低危...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相关炎症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气不摄血证ITP患者30例(ITP组),根据2016版ITP出血评分量表,分为未出血组、低危组(≤2分)及高危组(> 2分),健康正常人20例(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内皮素-1(ET-1)含量,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VEGF-A,VEGF-D及相关炎症因子IL-8,IL-10,IL-17A以及TNF-α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NOS、VEGF-A及IL-10含量显著降低(P <0.05),ET-1、IL-8、IL-17A以及TNF-α含量显著升高(P <0.05)。同时,气不摄血证ITP患者中,高危组ET-1含量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 <0.05),ET-1、VEGF-A含量与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显著相关(OR=1.012,95%CI:0.92-1.31;OR=1.065,CI:0.98-1.22,P <0.05)。结论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ET-1、VEGF-A可能是反应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风险的重要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不摄血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管活性物质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明镜 胡晓梅 +7 位作者 丁晓庆 许勇钢 全日城 谌海燕 邓中阳 赵攀 范腾 朱世荣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822-825,共4页
目的:观察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从细胞层面探究气不摄血证ITP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2例,依据中医... 目的:观察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从细胞层面探究气不摄血证ITP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2例,依据中医证候积分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同时纳入2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Th1、Th2、Th17、Treg、Breg细胞的表达比例变化情况,并对上述免疫细胞的表达与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Breg与Th17细胞的表达比例下降,Th1细胞的表达比例上升(P<0.05),Th1/Th2呈Th1型(P<0.05),Treg与Th2细胞的表达以及Th17/Treg比值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组(P<0.05)、中度组(P<0.05)、重度组(P<0.05)的Breg细胞的表达显著降低,Th1细胞的表达和Th1/Th2比值显著升高,Treg、Th2以及Th17细胞的表达、Th17/Treg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与重度组Breg细胞的表达显著低于轻度组(P<0.05),其他免疫细胞的表达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上述免疫细胞细胞的表达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细胞的表达与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负相关性(r=-0.488,P=0.001),其余免疫细胞无相关性。结论: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表现为Th1细胞表达增加导致Th1/Th2失衡。Th17与Breg细胞表达水平下降。Breg细胞表达水平可能反映了气不摄血证患者的气虚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不摄血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失衡
下载PDF
益气温阳汤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细胞调控机制及GATA-3通路对血小板计数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全日城 王子卿 +4 位作者 许勇钢 杨晓红 胡晓梅 麻柔 张姗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53-1657,共5页
目的探索益气温阳汤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的免疫调控机制及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GATA binding protein,GATA)-3通路对血小板计数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8例CITP患者为治疗组,20名健康志愿... 目的探索益气温阳汤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的免疫调控机制及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GATA binding protein,GATA)-3通路对血小板计数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8例CITP患者为治疗组,20名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益气温阳汤治疗,健康对照组不给予干预,4个月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Th2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T-bet、GATA-3、Foxp3 mRNA表达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血小板相关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益气温阳汤治疗CITP总有效率42.86%,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ITP患者CD3+总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NKT)、GATA-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血小板、CD5+B淋巴细胞比值、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Th2细胞水平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ox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GATA-3水平与血小板呈负相关,方程式:血小板=90.299-64.086×(GATA-3)。结论益气温阳汤通过调节CITP患者T、B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起到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作用,并可以通过调控GATA-3和Foxp3 mRNA表达提升血小板计数,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对C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温阳汤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亚群 T-BET GATA-3 FOXP3
下载PDF
柴丹泻血方治疗肝郁血瘀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科学论证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二鹏 王子卿 +6 位作者 明静 王明镜 李芋锦 王雪莹 刘为易 全日城 胡晓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论证柴丹泻血方治疗肝郁血瘀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的科学性。方法基于ET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现状,分析中医药治疗ET的优势;基于其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柴丹泻血方的组方用药特点;基于柴丹泻血方组方药物... 目的论证柴丹泻血方治疗肝郁血瘀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的科学性。方法基于ET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现状,分析中医药治疗ET的优势;基于其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柴丹泻血方的组方用药特点;基于柴丹泻血方组方药物及其活性成分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柴丹泻血方治疗肝郁血瘀证ET的机制;基于柴丹泻血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揭示柴丹泻血方治疗肝郁血瘀证ET的关键通路与靶点。结果 ET的发病及血栓形成与JAK2V617F突变及JAK-STAT通路活化关系密切,但现有治疗方法存在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及药物抵抗等问题,部分中药有降血小板和抗凝的作用,但尚无特效中药;柴丹泻血方基于该病肝郁血瘀的核心病机,具有疏肝化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丹泻血方组方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抑制JAK-STAT通路和炎性因子、抗血小板聚集与抗凝血的作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该方可以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具有抑制巨核系增殖和防治血栓形成的作用。结论柴丹泻血方疏肝化瘀,组方科学,成分清楚,机制明确,治疗肝郁血瘀证ET具有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丹泻血方 肝郁血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JAK-STAT通路 炎性因子 抗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
下载PDF
More Benefits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rsenic-containing Qinghuang Powder Compared with Decitabine for High/Very-high 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被引量:4
6
作者 Zhu Qianze Xiao Haiyan +9 位作者 Liu Weiyi quan richeng Tang Xudong Lv Yan Liu Chi Li Liu Wang Hongzhi Guo Xiaoqing Ma Rou Hu Xiaome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9年第2期11-19,共9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d the benefits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rsenic-containing Qinghuang Powder(QHP)compared with decitabine for patients with high/very-high(H/VH) 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according to th... OBJECTIVE: To evaluated the benefits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rsenic-containing Qinghuang Powder(QHP)compared with decitabine for patients with high/very-high(H/VH) 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according to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e System. METHODS: The OS(mOS) rate, annual OS rate and progression 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in patients with H/VH MDS treated with QHP(QHP group, n = 27) and decitabine(decitabine group, n = 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rognostic factors of age, proportion of bone marrow blast,peripheral blood cell count, karyotype an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 on OS were further analyzed. RESULTS: The m OS rate of QHP group(29 months) was sign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decitabine group(18 months)(P = 0.043). The OS rates of 1, 2, and 3 years were signi?cantly higher in the QHP group(88.9%, 59.3%, 29.6%) than that in the decitabine group(70%, 25%, and 5%)(P = 0.01). There was no signi?cant difference of 5-year OS rate between the 2 groups(P = 0.133).The effects of prognostic factors on mOS were further analyz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cant difference of m OS rate between the QHP group(29 months) and the decitabine group(21 months) in the patients with age 65 years old(P = 0.673). The mOS rate was signi?cantly longer in QHP group(28.5 months) than that in decitabine group(18 months) in the patients with age of < 65 years old(P = 0.04). The proportions of bone marrow blast cells with 10% or < 10% had no signi?cant effects on the mOS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2 groups(P = 0.429, P = 0.183). In patients with HGB 80 g/L, mOS rate was signi?cantly longer in the QHP group(57 months) than that in the decitabine group(21 months)(P = 0.047), while in patients with HGB < 80 g/L, there was no signi?cant difference of mOS rate between the 2 groups(P = 0.265). In the patients with PLT < 50×10~9/L, the mOS rate was signi?cantly longer in the QHP group(33 months) than that in the decitabine group(16 months)(P = 0.028). In the patients with PLT 50×10~9/L, there was no signi?cant difference of the mOS rate between the 2 groups(P = 0.338). In the patients with ANC < 0.8×10~9/L, the mOS rate was signi?cantly longer in the QHP group(20 months) than that in the decitabine group(7 months)(P = 0.014). In the patients with normal karyotype, the mOS was signi?cantly longer in the QHP group(32 months) than that in the decitabine group(15 months)(P = 0.009). In the patients with abnormal karyotyp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mOS rate between the 2 groups(P = 0.882). In the patients with good karyotypes, the mOS rate was signi?cantly longer in the QHP group(37 months) than that in the decitabine group(20 months)(P = 0.019). In the patients with moderate/poor/very poor karyotype, there was no signi?cant difference of the mOS rate between the 2 groups(P = 0.685). In the patients with CCI 3, the mOS rate was signi?cantly longer in the QHP group(34 months) than that in the decitabine group(10.5 months)(P = 0.017). In patients with CCI < 3, there was no signi?cant difference of the mOS rate between the 2 groups(P = 0.581). The proportion of progression to AML in the QHP group(18.8%) was sign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ecitabine group(25%)(P = 0.03).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decitabin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rsenic-containing Qinghuang Powder could help patients to survive longer and decrease incidence of progression 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igh/very high M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Qinghuang Powder REALGAR ARSENIC DECITABINE Survival period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h1/Th2细胞失衡与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异常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明镜 许勇钢 +7 位作者 丁晓庆 全日城 谌海燕 朱世荣 姜云耀 赵攀 范腾 胡晓梅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失衡以及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异常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组ITP患者4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与Th2细胞、RT-PCR技术检测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 mRNA和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mRNA表达...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失衡以及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异常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组ITP患者4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与Th2细胞、RT-PCR技术检测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 mRNA和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mRNA表达水平以及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Th1细胞因子IFN-γ与TNF-α以及Th2细胞因子IL-4与IL-10水平。2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ITP组Th1/Th2细胞比值以及Th1细胞因子TNF-α与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Th2细胞因子IL-4与IL-1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 mRNA以及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ITP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失衡以及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异常,反映了ITP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H细胞 转录因子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明镜 许勇钢 +5 位作者 丁晓庆 全日城 谌海燕 邓中阳 赵攀 胡晓梅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0例,其中慢性22例(慢性组)、新诊断9例(新诊断组)、持续性9例(持续性组),24...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0例,其中慢性22例(慢性组)、新诊断9例(新诊断组)、持续性9例(持续性组),24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h1、Th2、Th17、Treg、Breg细胞的表达。ITP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ITP患者Th1、Th1/Th2高于健康对照组[(16.88±9.02)%vs(8.83±5.30)%、(10.9±9.08)%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53,P=0.001;Z=-3.596,P=0.001),Th17、Breg、Th17/Treg低于对照组[(1.02±0.37)%vs(1.41±0.38)%、(1.35±1.37)%vs(2.07±0.86)%、(1.01±0.37)%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41,P=0.002;Z=-5.963,P=0.001;Z=-1.693,P=0.009)。新诊断组、持续性组和慢性组3组的Th1、Th1/Th2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12±7.72)%vs(13.11±3.83)%vs(18.75±10.38)%vs(8.83±5.3)%、(11.63±8.77)%vs(7.77±3.43)%vs(12.03±10.65)%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83,P=0.002;Z=13.363,P=0.004);3组的Th17、Breg、Th17/Treg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91±0.28)%vs(0.98±0.54)%vs(1.07±0.33)%vs(1.41±0.38)%、(1.77±1.58)%vs(1.14±0.52)%vs(1.26±1.54)%vs(2.07±0.86)%、(0.15±0.07)%vs(0.16±0.09)%vs(0.18±0.01)%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04,P=0.018;Z=35.731,P=0.001;Z=3.200,P=0.030);3组Th2细胞和Treg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Th1、Th1/Th2、Th17、Breg、Th17/Treg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免疫发病机制包括T和B细胞功能紊乱,T细胞表现为Th1/Th2与Th17/Treg失衡。不同分型ITP患者免疫细胞表现差异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为易 全日城 +11 位作者 赵攀 赵红梅 肖海燕 刘驰 朱千赜 王洪志 李柳 吕妍 许勇钢 秦嘉岳 麻柔 胡晓梅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8年第8期449-452,共4页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初诊的47例MDS患者,采用NGS127.genepanel检测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47例MDS患者中,31例(66....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初诊的47例MDS患者,采用NGS127.genepanel检测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47例MDS患者中,31例(66.0%)检测到基因突变,涉及有临床意义的突变基因23个,检出率〉5%的基因共7个,由高到低依次为U2AFl(23.4%)、SF381(12.8%)、ASXLl(10.6%)、TET2(8.5%)、BCOR(8.5%)、TP53(8.5%)、DNMT3A(6.4%)。31例基因突变患者中,16例(51.6%)存在2个以上基因协同突变,其中12例患者的协同基因突变存在于不同基因功能组内,高于单一基因功能组内的基因协同突变(4例)。IDH2.KRAS、IDH2.SRSF2、1DH2-STAG2、KRAS-SRSF2、KRAS.STAG2、RUNX1-PHF6、EZH2.ASXLl、EZH2.ZRSR2、NPMl.NRAS基因之间有共存关系(均P〈0.05)。JAK2、KRAS、NRAS、SH283四个信号通路相关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较低,处于亚克隆地位。1例JAK2突变见于MDS—U患者;1例SH283基因突变见于核型预后极高危患者;2例SETBPl以及2例EZH2突变均见于修订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预后高危患者。结论MDS患者常见突变基因为U2AFl、SF381、ASXLl、TET2。不同基因功能组内的基因倾向于协同突变。基因突变可用于判断MDS患者预后,作为其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二代基因测序 基因突变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青黄散、低强度化疗以及二者交替治疗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效果比较
10
作者 陈卓 范腾 +7 位作者 肖海燕 全日城 刘为易 唐旭东 吕妍 刘驰 李柳 胡晓梅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9年第9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青黄散、低强度化疗以及二者交替治疗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接受治疗的32例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患者... 目的探讨青黄散、低强度化疗以及二者交替治疗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接受治疗的32例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患者自愿选择的治疗方案,分为青黄散组12例、青黄散与低强度化疗交替组(交替组)6例,低强度化疗组14例,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青黄散组、交替组及低强度化疗组总有效患者分别为2、2、4例,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4、12、8个月,三组总有效及中位OS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黄散组胃肠道反应2例;交替组骨髓抑制3例,肝功能损害2例,胃肠道反应2例;低强度化疗组骨髓抑制11例,肝功能损害3例,胃肠道反应7例,心肌酶改变2例;青黄散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心肌酶改变均较其余二组减少。结论青黄散及青黄散与低强度化疗交替方案治疗老年人MDS-AML的疗效不差于低强度化疗方案,且单独应用青黄散或青黄散与低强度化疗交替方案者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青黄散 低强度化疗 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