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傅国胜 单江 +1 位作者 A.Meissner r.simon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分析163例CHF病人的QT离散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长和最短的QT和JT间期之差及其变异系...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分析163例CHF病人的QT离散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长和最短的QT和JT间期之差及其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平均随访26±15个月,心脏性猝死34例,非猝死型心脏性死亡25例(心力衰竭19例,心肌梗塞6例),非心脏性死亡和接受心脏移植7例,存活97例。心脏性猝死组各QT离散度参数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和非猝死组,而后两者之间无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JTc离散度≥85ms组和<85ms组3年非猝死生存率分别为30.8%和96.6%。结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QT离散度检测有助于识别CHF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充血性心力衰竭 并发症 心脏性猝死 血流动力学 心功能
下载PDF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因素的研究——动脉血压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傅国胜 A.Meissner r.simon 《中国医药导刊》 2000年第2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63例CHF患者临床、血流动力学及心脏收缩功能的预后价值,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29个月,心脏性死亡59例,其中猝死34例,泵衰竭死亡19例...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63例CHF患者临床、血流动力学及心脏收缩功能的预后价值,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29个月,心脏性死亡59例,其中猝死34例,泵衰竭死亡19例,心肌梗死死亡6例。生存率分析示主动脉平均压≤90mmHg、肺动脉平均压≥25mmHg、QTc≥440ms、射血分数≤25%及有束支阻滞者,生存率显著降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平均主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和QT是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血压、QTc延长及伴肺动脉高压者预后不良,治疗中应防止过度降压和延长心肌复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动脉血压 预后 心脏收缩功能
下载PDF
完全闭塞血管用激光导丝行血管成型术的临床试验
3
作者 P.W.Serruys J.N.Hamburger +15 位作者 J.J.Koolen J.Fajadet M.Haude H.Klues R.Seabra-Gomes T.Corcos C.Hamm L.Pizzuli B.Meier D.Mathey E.Flleck Y.Taeymans R.Melkert Y.Teunissen r.simon 陈爱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1年第2期151-151,共1页
关键词 慢性完全冠状动脉闭塞 随机试验 激光血管成型术 治疗
下载PDF
比较性基因组杂交在病理学中的应用——一项新的细胞遗传学方法
4
作者 S.Strkel r.simon +3 位作者 C.Brinkschmidt J.Gronwald W.Bcker 武忠弼 《德国医学》 1997年第4期243-244,共2页
新的分子病理学方法如多聚酶链反应(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的迅速发展,为分子病理学这一新学科带来了新进展。从近年来的一些方法中,最近又发展出比较性基因组杂交(CGH)这一在病理学中具有发展前景的崭新方法。 在病理学特别是儿... 新的分子病理学方法如多聚酶链反应(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的迅速发展,为分子病理学这一新学科带来了新进展。从近年来的一些方法中,最近又发展出比较性基因组杂交(CGH)这一在病理学中具有发展前景的崭新方法。 在病理学特别是儿童和肿瘤病理学中,此新的筛选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诸如应用于诊断、亚分类、分级以及预后估计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病理学 CGH 分子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傅国胜 单江 +1 位作者 A.Meissner r.simon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1-252,共2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35%~50%为心脏性猝死(SCD)。本文对一组CHF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旨在探讨CHF患者发生猝死的危险因素。一、资料与方法:病人为1991年1月至1993年11月的住院者。入选者心衰临床病程≥3月,心功能(NYHA)Ⅱ~Ⅳ级,左室...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35%~50%为心脏性猝死(SCD)。本文对一组CHF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旨在探讨CHF患者发生猝死的危险因素。一、资料与方法:病人为1991年1月至1993年11月的住院者。入选者心衰临床病程≥3月,心功能(NYHA)Ⅱ~Ⅳ级,左室造影时射血分数(LVEF)≤40%,左、右心导管及冠脉造影诊断为缺血性(ICMP)或扩张型心肌病(DCMP)。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室性心律失常(VA)按Lown法分级,Ⅳa、Ⅳb、Ⅴ级定义为复杂型VA,0~Ⅲ级为简单型VA。描记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JT及R-R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 猝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复极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傅国胜 A.Meissner r.simon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复极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25例自发性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 CHF 患者和57例无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 CHF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 QT/JT 及 QTc/JTc 间期最大差值(d)及其... 目的探讨复极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25例自发性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 CHF 患者和57例无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 CHF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 QT/JT 及 QTc/JTc 间期最大差值(d)及其变异系数(cv)计算复极离散度。结果单因素分析筛选出2个体表心电图参数(QTc、JTc)和4个复极离散度参数(JTcd、QTcd、JTcv 及JTccv)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JTcd 和 QTc 为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极离散度增加是 CHF 患者发生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危险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极离散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致命性 CHF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体表心电图 独立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心脏性猝死
原文传递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 被引量:17
7
作者 傅国胜 A.MEISSNER r.simon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9年第1期37-38,共2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和心脏性猝死(SCD)均较常见,然而其间的确切关系至今不明[1~3]。我们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前瞻性研究一组CHF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并作随访观察,以探讨其易患因素及...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和心脏性猝死(SCD)均较常见,然而其间的确切关系至今不明[1~3]。我们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前瞻性研究一组CHF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并作随访观察,以探讨其易患因素及其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资料和方法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猝死
原文传递
后退式旋切导管治疗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初步报告
8
作者 傅国胜 单江 +1 位作者 M.Lins r.simon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41-743,共3页
目的 评价后退式旋切导管 (PAC)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 5例冠状动脉病变选用PAC导管治疗 ,其中 17例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应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即刻和近期疗效。结果  5 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 95 % ,PAC导管... 目的 评价后退式旋切导管 (PAC)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 5例冠状动脉病变选用PAC导管治疗 ,其中 17例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应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即刻和近期疗效。结果  5 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 95 % ,PAC导管使血管最小管腔直径从 (1 0 7± 0 5 1)mm增加至 (1 98± 0 39)mm ,并发症包括血管内膜撕裂 7例 ,完全闭塞 1例 ,6个月随访造影最小管腔直径为 (1 97± 0 6 7)mm ,造影再狭窄率为 2 7%。首次介入治疗病变与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即刻与近期疗效相同 ,向心性病变较偏心性病变有更好的即刻效果。结论 PAC旋切导管能安全有效去除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斑块去除术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
原文传递
Prognostic value of Doppler transmitral filling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被引量:3
9
作者 郑哲岚 A.Meissner +2 位作者 B.Hausmann H.Alexander r.simo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6-182,共7页
Backgrou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is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restrictive filling pattern may provide useful prognostic data for identifying p... Backgrou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is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restrictive filling pattern may provide useful prognostic data for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t high risk of all-cause cardiac death.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 70 men and 20 women, mean age (58.1 ± 11.6) yea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followed for (18. 8 ±7. 9) months. During this period, 14 patients died of progressive pump failure, 12 patients underwent heart transplantation, 5 patients died suddenly, and 2 patients died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new criterion, the restrictive filling index (RFI), was designed to subgroup patients into a restrictive and a nonrestrictive group.Results Patients with restrictive filling pattern had a more sever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a higher cardiac mortality. Analysis by the Kaplan-Meier method revealed that patients in the RFI≥1 and RFI <1 groups had a cardiac events-free survival rate of 52% versus 94% at 1 year, and 27. 5% versus 92% at 2 years, respectively. The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selected RFI as the most powerful prognostic factor (x2 =8. 8017, P=0. 0030) for all-cause cardiac death.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FI is a simple, noninvasive, and specific clinical predictor for adult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ho are at a high risk for all-cause cardiac de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GNOSIS ECHOCARDIOGRAPHY DOPPLER heart failure CONGESTIVE blood flow velo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