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山港水体的磷酸盐及其对赤潮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志 冉莉华 +4 位作者 徐晓群 季仲强 朱勇 陈倩娜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1-70,共10页
根据2012年5月和2017年10月在象山港海域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象山港磷酸盐的来源、分布和消耗。磷酸盐浓度在两次的调查中均呈现由港顶向湾口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港顶区有较高浓度磷酸盐的输入,可能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海水养殖。磷酸盐、... 根据2012年5月和2017年10月在象山港海域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象山港磷酸盐的来源、分布和消耗。磷酸盐浓度在两次的调查中均呈现由港顶向湾口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港顶区有较高浓度磷酸盐的输入,可能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海水养殖。磷酸盐、硝酸盐和盐度在象山港外湾的分布特征说明长江和钱塘江是外湾水体磷酸盐的一个重要来源;此外,磷酸盐、硝酸盐和盐度在牛鼻山水道和佛渡水道的差异分布说明,陆地径流可能经由佛渡水道向象山港贡献了一部分的磷酸盐。内湾水体的磷酸盐分布受控于内外湾水体混合和浮游植物的同化作用,磷酸盐在水体停留时间较长的内湾发生了明显的消耗,相比于保守混合模型的估算值,磷酸盐在象山港内湾中的净消耗比例在2012年5月和2017年10月分别约为20%和9%。2017年秋季观测到的磷酸盐浓度[(1.88±0.31)μmol/L]与2002-2005年在同季节观测到的结果相比增加超过了50%,N/P值下降明显,这一变化可能会导致象山港内引发藻华的藻类种群发生变化,同时也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来源 分布 赤潮 象山港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雅浦海沟底栖生物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郭承秧 杨志 +6 位作者 陈建芳 郑豪 张东声 冉莉华 王春生 鹿博 陈倩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60,共10页
为了分析雅浦海沟中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分析了雅浦海沟真光层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海底沉积物和巨型底栖生物(海绵、海参、海蛇尾、海星、海葵和钩虾)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雅浦海沟真光层中的浮游... 为了分析雅浦海沟中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分析了雅浦海沟真光层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海底沉积物和巨型底栖生物(海绵、海参、海蛇尾、海星、海葵和钩虾)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雅浦海沟真光层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δ^(13)C值[(-22.8±0.4)‰和(-21.8±0.8)‰]和δ^(15)N值[(5.4±0.4)‰和(6.8±0.2)‰]与巨型底栖生物的δ^(13)C值(-20.1‰^-16.8‰)和δ^(15)N值(11.9‰~17.9‰)的差异超过了一个营养级,表明作为底栖生物的初始食物来源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向下输送的过程中经历了食物链传递和细菌的降解。巨型底栖生物的δ^(15)N和δ^(13)C值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此外不同物种之间营养级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海绵的营养级相对较高(3.4~4.7),海参(3.3~3.6)、海蛇尾(3.4~3.5)和海星(3.2~3.7)的营养级较为接近,钩虾(2.9~3.3)和海葵(3.1)的营养级则相对略低,反映了底栖生物不同物种之间食物来源的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海沟 碳、氮稳定同位素 底栖生物 食物来源 营养级
下载PDF
140kaBP以来南海西南部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记录及其古海洋环境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邹杨浩 冉莉华 +4 位作者 Martin G Wiesner 刘飞 梁文 陈建芳 刘连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对南海西南部现代上升流区沉积物柱样BIS-187-61孔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盐等各沉积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图探讨末次间冰期(MIS 5)以来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发现,140kaBP以... 对南海西南部现代上升流区沉积物柱样BIS-187-61孔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盐等各沉积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图探讨末次间冰期(MIS 5)以来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发现,140kaBP以来该孔沉积记录期总体表现为:碳酸盐百分含量冰期低间冰期高,主要受周边陆源物质输入稀释的控制,为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盐旋回",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钙以及陆源沉积物的堆积速率均在MIS 2期、MIS 4期和MIS 5e期出现高值。其中,MIS 2期和MIS 4期生源和陆源沉积堆积速率增加可能与冰期时冬季风增强及海平面下降导致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增加对初级生产力的刺激有关,也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对海洋生源颗粒物输出的压载作用增强有关。而MIS 5e期南海海平面高度与现代相仿,间冰期较强的夏季风引起的越南沿岸上升流增强是导致该时段本研究区域表层初级生产力增强,沉积物总堆积速率及各组分堆积速率都相应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生源沉积 陆源输入 末次间冰期以来 南海
下载PDF
基层医院输血延误不良事件分析及输血流程改进 被引量:1
4
作者 冉华丽 汤荣睿 胡雪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769-772,共4页
目的 分析某基层医院输血延误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探讨改进措施,优化输血流程,保证患者输血安全。方法 回顾某基层医院输血延误不良事件,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研究。结果 通过RCA法挖掘... 目的 分析某基层医院输血延误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探讨改进措施,优化输血流程,保证患者输血安全。方法 回顾某基层医院输血延误不良事件,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研究。结果 通过RCA法挖掘出该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为:相关制度不完善、血液库存管理不合理、取血点距离远等;通过明确高危人群意外抗体筛查标本送检时间点等改进措施,将输血流程中可造成延误的环节由5处下降至1处,整改后该医院无类似输血延误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将RCA应用于基层医院临床用血质量与安全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医院输血安全管理风险意识,对于保障及时有效输血、避免输血延误不良事件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原因分析 输血延误 不良事件 改进
下载PDF
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灰沉降物对南海海洋环境及硅藻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夏志颖 冉莉华 +3 位作者 Martin G Wiesner 梁宇钊 任健 李冬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35,共8页
通过对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1991年6月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沉积物及沉降颗粒物中的硅藻丰度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南海硅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火山爆发后南海沉积物中硅藻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原因主要在... 通过对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1991年6月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沉积物及沉降颗粒物中的硅藻丰度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南海硅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火山爆发后南海沉积物中硅藻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原因主要在于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物大量沉积于南海深海,显著提高了南海沉积速率,同时稀释了沉积物中生源物质的含量。进一步对火山爆发前后同期南海中部深海沉降颗粒物开展研究发现,火山爆发次年同期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以及生物硅通量明显增加,而硅藻及其他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和通量均显著降低,其中硅藻相对丰度从2.20×10^(8)枚·g^(-1)降到5.48×10^(7)枚·g^(-1),通量从2.90×10^(7)枚·m^(-2)·d^(-1)降到8.57×10^(6)枚·m^(-2)·d^(-1)。1年后的南海中部深海沉降颗粒物中仍然有大量火山玻璃的存在,可能是导致湿化学法测量生物硅含量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硅藻乃至所有硅质生物通量及丰度的显著降低可能与火山灰沉降的负面影响有关,也可能与1991年厄尔尼诺对南海海洋环境的影响有关。总之,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南海的沉积物硅藻及沉降颗粒物硅藻丰度都出现了显著降低,但具体的环境调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纳图博火山 火山灰 硅藻 生物硅 南海
下载PDF
Diatom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Bering Sea and Chukchi Sea 被引量:1
6
作者 ran lihua CHEN Jianfang +3 位作者 JIN Haiyan LI Hongliang LU Yong WANG Kui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3年第2期106-112,共7页
Diatoms from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in the Bering and Chukchi seas were analyzed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cean environment. A low abundance was found to the north of the A... Diatoms from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in the Bering and Chukchi seas were analyzed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cean environment. A low abundance was found to the north of the Arctic Sea ice Minimum (ASIMin), indicating that diatom growth is strongly inhibited by perennial sea ice. Between the ASIMin and the Arctic Sea Ice Maximum (ASIMax) which experiences seasonal sea ice, the sea ice related diatoms (mainly Fragilariopsis oceanica and Fragi- lariopsis cylindrus) were dominant, thereby confirming that sea ice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The Chaetoceros resting spores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Chukchi Sea, which corresponds well with the active phytoplankton distribution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is possibly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er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present in the Bering Sea. The abundances of Chaeto- ceros resting spores were the lowest on the northeast Bering Shelf, possibly because of lower water depth, stronger coastal cur- rents, river influx, coarser particle sizes and stronger winds and bottom currents. The Arctic Diatom Group (dominated by Bac- terosira bathyomphala, Thalassiosira antarctica v. borealis and Thalassiosira antarctica resting spores) was more abundant in the Bering Basin and the areas central of and to the north of Chukchi Plateau, while the Coastal Benthic Diatoms (including Paralia sulcata and Delphineis surirella) were mainly found on the northeast Bering Shelf and nearby Cape Lisburne in the Chukchi Sea. Thalassiosira nordenskioeldii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abundant around the Bering Strait, while Neodenticula seminae was only found in the Bering Sea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Bering Basin, indicating its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Pacific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ing Sea Chukchi Sea surface sediment DIATOM
下载PDF
International Silica Cycle Workshop held in Hangzhou
7
作者 TREGUER Paul ran lihua +1 位作者 CHAI Fei CHEN Jianf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29-129,共1页
Silicon is the second most abundant element on the planet Earth. Its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is close to that of carbon, but the aqueous environment prevailing on our planet gives advantages to carbon compounds at th... Silicon is the second most abundant element on the planet Earth. Its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is close to that of carbon, but the aqueous environment prevailing on our planet gives advantages to carbon compounds at the expenses of siliceous compounds.Silicified organisms, however, are everywhere on Earth, particularly in the marine realm where siliceous diatom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ocean biological carbon pump. Th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that control the silica cycle at global scale is cruc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zhou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licon RECYCLING carbon
下载PDF
带非线性阻尼项的三维空间等熵欧拉方程组解的爆破
8
作者 冉丽华 熊显萍 +1 位作者 张朝霞 唐林浪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05-111,共7页
对某些初始数据较大的三维空间中带非线性阻尼项的欧拉方程组初值问题经典解的存在性进行研究.在经典解局部存在及具有有限传播速度的情况下,定义了三种不同泛函,均得到了其经典解在有限时间内必定发生爆破的结论.
关键词 非线性阻尼 欧拉方程 爆破 泛函方法
下载PDF
不同妊娠状态下女性口腔微生物的结构差异性
9
作者 冉丽华 冯阳 +2 位作者 杨正艳 李月恒 蒋丹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339,共17页
【背景】妊娠期妇女口腔微生物改变与口腔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目的】比较不同妊娠状态下女性口腔微生物结构的差异,探讨该差异与不同妊娠状态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8名孕妇和9名非孕妇为研究对象[(28.2±3)岁]... 【背景】妊娠期妇女口腔微生物改变与口腔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目的】比较不同妊娠状态下女性口腔微生物结构的差异,探讨该差异与不同妊娠状态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8名孕妇和9名非孕妇为研究对象[(28.2±3)岁],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gestational diabetesmellitus,GDM,年龄(28.9±3.6)岁,孕周(30.1±3.2)周]、妊娠期非糖尿病组[non-diabetic pregnantwomen,PW,年龄(27.9±3.0)岁,孕周(28.6±4.7)周]和非妊娠期非糖尿病组[non-pregnant women,NPW,年龄(27.7±2.1)岁],每组9名,收集口腔唾液(saliva,S)和龈上牙菌斑(supragingival dental plaque,D),采取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针对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以SILVA为参考数据库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特征序列进行分类学注释,利用QIIME软件对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三组中唾液及牙菌斑微生物差异比较显示:D-GDM中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检出量高于D-PW,而月形单胞菌属检出量显著低于D-PW;S-GDM中产气单胞菌属、拟杆菌属等厌氧菌属检出量高于S-PW,韦荣氏菌属检出量低于S-PW;D-PW中纤毛菌属、普氏菌属和月形单胞菌属检出量显著高于D-NPW;D-NPW中产气单胞菌属、放线杆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属、奈瑟菌属、链球菌属和劳特罗氏菌属等检出量高于D-PW;S-PW中韦荣菌属、普氏菌属、链球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检出量低于S-NPW;D-GDM中福赛斯坦纳菌属、纤毛菌属检出量高于D-NPW,劳特罗氏菌属检出量低于D-NPW;S-GDM中密螺旋体属、弯曲杆菌属检出量高于S-NPW,链球菌属低于S-NPW。在种水平上,S-GDM菌群中具核梭杆菌检出量显著高于S-PW,S-GDM菌群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及福赛斯坦纳菌检出量与S-P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黑普氏菌检出量低于S-PW;S-PW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产黑普氏菌和福赛斯坦纳菌检出量均显著高于S-NPW。【结论】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将增加口腔微生物群厌氧菌检出率,GDM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产黑普氏菌等牙周炎致病菌相关性不能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口腔微生物 唾液 龈上牙菌斑
原文传递
南通海门潮间带2020-2022年春、秋表层沉积硅藻组合初探
10
作者 刘思延 李保华 +2 位作者 冉莉华 徐若闻 庞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4,共11页
本文利用2020-2022年春季和秋季在江苏南通海门潮间带采集的沉积物,对其中所含沉积硅藻的属种组成、丰度、分异度和优势种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硅藻23属56种,大部分为广温、广布型底栖海水种。硅藻绝对丰度介于4850-7389个/克之间,复合... 本文利用2020-2022年春季和秋季在江苏南通海门潮间带采集的沉积物,对其中所含沉积硅藻的属种组成、丰度、分异度和优势种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硅藻23属56种,大部分为广温、广布型底栖海水种。硅藻绝对丰度介于4850-7389个/克之间,复合分异度指数在2.53-3.24之间。Cyclotella stylorum,Tryblioptychus cocconeiformis和Coscinodiscus radiatus是春、秋季的共同优势种。春季特征优势种为Navicula marina,而秋季特征优势种为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C.subtilis和Thalassiosira eccentrica。对比春、秋季硅藻记录我们发现,春季硅藻绝对丰度略大于秋季,可能与太阳辐射量相对较高有关;春季硅藻复合分异度指数略低于秋季,这主要是由于春季Navicula marina占了绝对优势所致。将现场得到的潮间带的春、秋季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数据,与硅藻代表性优势种进行相关性分析,推测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可能是影响本潮间带不同季节硅藻种类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海门
原文传递
中国海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宇钊 冉莉华 张兰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130,共19页
生物硅是海洋硅循环及古海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由硅藻、放射虫、硅鞭藻和海绵骨针等硅质生物壳体组成。由于硅藻是海洋硅质生物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故生物硅常被用作判断硅藻生产力甚至整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生物硅是海洋硅循环及古海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由硅藻、放射虫、硅鞭藻和海绵骨针等硅质生物壳体组成。由于硅藻是海洋硅质生物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故生物硅常被用作判断硅藻生产力甚至整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相对于硅藻的鉴定和统计分析,生物硅含量分析有其便利快捷的明显优势,然而生物硅组成的复杂性使其在现代海洋学及古海洋学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目前有关生物硅含量与硅藻生产力的相关性及其对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已发表的我国边缘海表层沉积物生物硅与硅藻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边缘海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的空间分布及其耦合性,及其对海洋生产力研究的指示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东中国海,主要包括东海和黄海,以及南海陆架浅海区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均无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而南海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均表现为由陆架向海盆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水深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整个中国边缘海沉积生物硅含量和硅藻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现代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差异明显,陆源输入的稀释作用对此起到了重要影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对生物硅的贡献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化,表现为在陆坡及其邻近海盆区硅藻对沉积生物硅的贡献较大,而在深海海盆区放射虫及其他硅质生物对生物硅的贡献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硅、硅藻及其他相关参数研究边缘海硅循环及古海洋环境演变,未来需要更多地关注除硅藻以外的硅质生物,如硅鞭藻、海绵骨针等,对生物硅的贡献及其对海洋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放射虫 生物硅 表层沉积物 中国海
原文传递
Summer sea-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climate events on the North Icelandic shelf through the last 3000 years 被引量:4
12
作者 JIANG Hui REN Jian +2 位作者 Karen Luise KNUDSEN Jon EIRiKSSON ran li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6期789-796,共8页
Diatom data from core MD992271 on the North Icelandic shelf record a cooling trend through the last 3000 years. This is indicated by a general decrease in warm water species and an increase in cold water taxa. The rel... Diatom data from core MD992271 on the North Icelandic shelf record a cooling trend through the last 3000 years. This is indicated by a general decrease in warm water species and an increase in cold water taxa.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se two diatom groups changed periodically, suggesting that the climate also fluctuated within this time period. The results of diatom-based transfer function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summer sea-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before 1400 cal. a BP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e mean value for the last 3000 years and the summer SSTs fluctuated around the mean between 1400 and 700 cal. a BP, and dropped to the values below the mean after 700 cal. a BP. Four cooling events were distinguished, centered at around 2600, 1900, 1300 and 600 cal. a BP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re not only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from neighbouring cores HM107-03 and MD992275, but also comparable with those from the GISP2 ice core and from other marine sediment records in the North Atlantic. This suggests that changes in the summer SSTs reflect regional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n the North Icelandic shelf, the summer SST variation i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ld and the warm currents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海面温度 气候事件 冰岛北部大陆架 晚全新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