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污染物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阳 李峻 +2 位作者 孔翠丽 汝少国 张晓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68,共11页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目前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肝病,除了遗传和高热量饮食等因素外,环境污染也是致NAFLD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NAFLD的发生机制,并从通过核受体通路影响肝脏脂质代谢、促...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目前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肝病,除了遗传和高热量饮食等因素外,环境污染也是致NAFLD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NAFLD的发生机制,并从通过核受体通路影响肝脏脂质代谢、促进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肝脏炎症等方面总结了环境污染物致NAFL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探讨了早期发育阶段环境污染暴露对增加机体患NAFLD风险的可能性,并展望了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环境污染致慢性肝病的分子机制和健康风险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质代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来源、传播和风险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娜 许慧芹 +1 位作者 汝少国 崔鹏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90,共17页
当前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海洋环境中已普遍存在并广泛传播,具有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岸海洋环境(河口、沿海地区以及周边海洋)和极地海域中ARGs的分布和归趋特征,总结了医疗废水、陆... 当前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海洋环境中已普遍存在并广泛传播,具有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岸海洋环境(河口、沿海地区以及周边海洋)和极地海域中ARGs的分布和归趋特征,总结了医疗废水、陆地径流、污水处理厂尾水和养殖废水等近岸海域ARGs的主要来源,分析了近岸海域ARGs的传播扩散途径和影响因素,探讨了近岸海域ARGs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以及评估方法。最后,我们从构建海洋环境中ARGs污染的标准化检测方法、深入研究海洋环境中ARGs的传播转移规律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综述为全面了解海洋环境ARGs污染以及健康风险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抗生素 可移动遗传元件
下载PDF
褐牙鲆卵黄原蛋白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开发及其在环境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滕哈燕 张振忠 +1 位作者 汝少国 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4-180,共7页
为快速检测海洋环境雌激素,本研究利用20 nm胶体金颗粒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Vtg单/多克隆抗体开发了夹心法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并对胶体金标记条件、T线和C线抗体浓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构建了褐牙鲆Vtg的快速检测技术。... 为快速检测海洋环境雌激素,本研究利用20 nm胶体金颗粒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Vtg单/多克隆抗体开发了夹心法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并对胶体金标记条件、T线和C线抗体浓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构建了褐牙鲆Vtg的快速检测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胶体金试纸条工作范围为15.7~1000 ng·mL^(-1)(R^(2)>0.98),检出限为7.8 ng·mL^(-1)。本研究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检出限与目前常用的多种Vtg的ELISA方法相近,但是检测时间仅为15 min,比常规方法节省了约14 h。此外,该试纸条在存放30和90 d后,对Vtg的检测结果并无明显偏差,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最后,通过测定多种常见环境雌激素(双酚A、雌二醇、乙炔雌二醇)暴露对雄性成年褐牙鲆血浆中Vtg的诱导情况,进一步验证了该试纸条在海洋环境雌激素活性检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 生物标志物 卵黄原蛋白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 雌激素检测
下载PDF
三嗪类除草剂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其降解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汝少国 王懿 +1 位作者 张晓娜 杨丽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共12页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当前水污染严重威胁着水产品的食品安全,其中三嗪类除草剂是一类重要的水体污染物,文章总结了三嗪类除草剂在全球各地水体和水生动物体内的残留现状,阐述了其对水...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当前水污染严重威胁着水产品的食品安全,其中三嗪类除草剂是一类重要的水体污染物,文章总结了三嗪类除草剂在全球各地水体和水生动物体内的残留现状,阐述了其对水生动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及作用机制,并综述了三嗪类除草剂在环境介质中的降解方法,为更加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三嗪类除草剂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以及开展三嗪类除草剂的降解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嗪类除草剂 水生动物 残留 毒性效应 降解方法
下载PDF
细胞自噬与应激反应 被引量:15
5
作者 汝少国 朱增光 崔鹏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3,共13页
自噬是一种受到严格调控的重要的细胞过程,可通过溶酶体降解和回收受损的细胞器及细胞质成分,能起到保护细胞和维持细胞内部稳态的作用。自噬能够被细胞内多种应激压力激活,防止细胞受损成分的积累,减少细胞损伤。细胞自噬受到特异和非... 自噬是一种受到严格调控的重要的细胞过程,可通过溶酶体降解和回收受损的细胞器及细胞质成分,能起到保护细胞和维持细胞内部稳态的作用。自噬能够被细胞内多种应激压力激活,防止细胞受损成分的积累,减少细胞损伤。细胞自噬受到特异和非特异多条信号通路调控,且自噬能够通过多种信号分子与其他应激反应相互关联,在综合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描述了常见的自噬调控分子机制及目前鉴定自噬的主要方法,介绍当前自噬和不同类型应激反应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自噬研究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应激反应 氧化应激 免疫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高效氟吡甲禾灵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与水质基准推导 被引量:7
6
作者 秦璐 宋秀凯 +5 位作者 刘丽娟 马元庆 姜向阳 王宁 汝少国 王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09-1518,共10页
高效氟吡甲禾灵(haloxyfop-P-methyl,HPME)是我国农业上大量使用的一种除草剂,因对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有明显的杀害作用,被推荐用于互花米草的化学防治.为了预防HPME在施用过程中带来的生态风险,本文在开展HPME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测试与搜... 高效氟吡甲禾灵(haloxyfop-P-methyl,HPME)是我国农业上大量使用的一种除草剂,因对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有明显的杀害作用,被推荐用于互花米草的化学防治.为了预防HPME在施用过程中带来的生态风险,本文在开展HPME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测试与搜集现有毒性数据的基础上,推导了HPME的生态安全阈值.首先,选取8门13科本地海洋生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通过查找现有毒性数据库与文献获得HPME对3门5科7种淡水生物的毒性数据.随后,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模型与物种敏感性排序法(species sensitivity rank,SSR)分别推导HPME的水质基准.结果表明:①HPME对安氏伪镖水蚤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值最小,为0.107 mg/L;对牡蛎的96 h-LC50值最大,为47.111 mg/L.②采用SSD模型,基于13种海水生物以及7种淡水生物+13种海水生物两组急性毒性数据推导出HPME的水质基准分别为37.05和44.75μg/L.③利用SSR法基于两组数据推导出HPME的水质基准分别为39.43和41.65μg/L.该文构建了HPME的水生生物毒性数据库,推导了HPME的水质基准值,可为我国互花米草治理过程中HPME的安全使用限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氟吡甲禾灵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水质基准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CHs and DDTs in Surface Seawater and Sediment of the Mariculture Area of Jincheng Bay,China 被引量:7
7
作者 HU Yanbing SUN Shan +2 位作者 SONG Xiukai MA Jianxin ru shaogu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2期301-308,共8页
The distribution of hexachlorocyclohexanes(HCHs) and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s(DDTs)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and sediment of Jincheng Bay mariculture are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oncentrati... The distribution of hexachlorocyclohexanes(HCHs) and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s(DDTs)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and sediment of Jincheng Bay mariculture are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HCHs and DDTs ranged from 2.98 to 14.87 ng L-1 and were < 0.032 ng L-1, respectively, in surface seawater, and ranged from 5.52 to 9.43 and from 4.11 to 6.72 ng g-1, respectively, in surface sediment. It was deduced from the composition profile of HCH isomers and DDT congeners that HCH residues derived from a mixture of technical-grade HCH and lindane whereas the DDT residues derived from technical-grade DDT and dicofol. Moreover, both HCH and DDT residues may mainly originate from historical inputs. The hazard quotient of α-HCH, β-HCH, γ-HCH and δ-HCH to marine species was 0.030, 0.157, 3.008 and 0.008, respectively.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 overall probability of adverse biological effect from HCHs was less than 5%, indicating that its risk to seawater column species was low. The threshold effect concentration exceeding frequency of γ-HCH, p,p'-DDD, p,p'-DDE and p,p'-DDT in sediment ranged from 8.3% to 100%, and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the HCH and DDT mixture exceeded their probable effect level in sediment.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risk to marine benthos was high and potentially detrimental to the safety of aquatic products, e.g., sea cucumber and benthic shell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表层沉积物 海水养殖区 表层海水 滴滴涕 六六六 金城 海洋底栖生物
下载PDF
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跨世代毒性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赵飞 杨艳羽 +3 位作者 汝少国 陈栋 施雪卿 魏朋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共16页
目前的研究对于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暴露人类和野生动物所引起的毒性危害已有较为深入的科学认识。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DCs引起的亲代生理功能异常会传递给子代,即产生跨世代毒性效应,即使子代没有... 目前的研究对于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暴露人类和野生动物所引起的毒性危害已有较为深入的科学认识。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DCs引起的亲代生理功能异常会传递给子代,即产生跨世代毒性效应,即使子代没有直接受到暴露,但其存活、生长、发育、生理、内分泌系统和行为等功能仍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同于已有的许多综述主要总结了EDCs对亲本产生的毒性危害,本文针对鱼类这一重要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模型,全面归纳了EDCs分别经母本、父本和双亲引起跨世代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EDCs的跨世代传递、内分泌激素和其他生理因子的跨世代传递以及表观遗传修饰的跨世代继承这3个方面,综述了EDCs对鱼类产生跨世代毒性效应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全面认识EDCs的生态风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鱼类 跨世代毒性
下载PDF
环境浓度扑草净存在下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隐秘小环藻的毒性效应
9
作者 刘旻昊 张振忠 +3 位作者 刘聪 崔旭梦 汝少国 王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636,共10页
纳米塑料(nanoplastics,NPs)与除草剂扑草净是海洋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但是它们同时存在对海洋微藻的潜在危害尚不清楚。本文探究了环境浓度扑草净(500 ng/L)与聚苯乙烯纳米塑料(70 nm,20μg/L、200μg/L和2000μg/L)对隐秘小环藻(Cyclo... 纳米塑料(nanoplastics,NPs)与除草剂扑草净是海洋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但是它们同时存在对海洋微藻的潜在危害尚不清楚。本文探究了环境浓度扑草净(500 ng/L)与聚苯乙烯纳米塑料(70 nm,20μg/L、200μg/L和2000μg/L)对隐秘小环藻(Cyclotella cryptica)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20μg/L、200μg/L和2000μg/L NPs能够显著降低隐秘小环藻的光合色素含量、损伤藻细胞结构、抑制隐秘小环藻的种群增长,而500 ng/L扑草净单独暴露并未对隐秘小环藻的早期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在500 ng/L扑草净存在下,NPs暴露对隐秘小环藻生长抑制作用会增强,尤其是扑草净与2000μg/L NPs联合暴露24 h后的藻密度比2000μg/L NPs单独暴露组降低了19.4%。环境浓度扑草净的存在还会加重NPs对藻细胞的损伤,使膜通透性增大至对照组的1.6倍。细胞膜受损降低了藻细胞对NPs的抵御能力,从而加重了NPs对隐秘小环藻的毒性作用。与2000μg/L NPs单独暴露组相比,扑草净与2000μg/L NPs联合暴露下的藻细胞在暴露144 h后的死亡率与异形细胞比例分别升高了4.1%和3.4%。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评估NPs和除草剂污染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危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扑草净 隐秘小环藻 联合暴露 细胞损伤
原文传递
阿特拉津海水水质基准及在莱州湾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10
作者 王辉 隋傅 +5 位作者 高晨 秦璐 赵玲超 宋秀凯 汝少国 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9期78-87,共10页
针对近海常见污染物阿特拉津水质基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搜集了阿特拉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数据,获得急性毒性数据76个,涵盖10门34科,共38个物种,其中,绿藻门扁藻(Tetraselmis chuii)和褐藻门鼓藻(Bellerochea polymorpha)的种平均急性毒... 针对近海常见污染物阿特拉津水质基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搜集了阿特拉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数据,获得急性毒性数据76个,涵盖10门34科,共38个物种,其中,绿藻门扁藻(Tetraselmis chuii)和褐藻门鼓藻(Bellerochea polymorpha)的种平均急性毒性值为0.02 mg/L,对阿特拉津最为敏感;得到慢性毒性数据32个,涵盖10门18科,共19个物种,其中褐藻门舟形藻(Navicula sp.)的种平均慢性毒性值为0.0043 mg/L,对阿特拉津最敏感。基于收集的急、慢性毒性数据,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法推导出阿特拉津的短期和长期水质基准分别为6600和1975 ng/L。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阿特拉津的检出率为100%,浓度范围为48.15~118.24 ng/L。风险商法和联合概率曲线法均显示莱州湾海水中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这些结果可为制订阿特拉津的海水水质标准、评估其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阿特拉津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度分布 毒性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