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下游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乐远福 郑卓 +3 位作者 Barry V ROLETT 黄博津 黄康有 rachid cheddadi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417-426,共10页
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a B.P.,至7 500cal.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 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a B.P.,至7 500cal.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全新世海退的发生时间在闽侯盆地大约为1 900 cal.a B.P.。孢粉分析证实了当地早中全新世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以及浓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在7 500―1 900 cal.a B.P.之间无论植被覆盖还是气候环境均比较稳定,高海平面时期的适宜气候以及海湾环境也有利于当地以渔猎经济方式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昙石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自1 900 cal.a B.P.以后,孢粉组合突变为以先锋植物芒萁属(Dicranopteris)、禾本科(Poaceae)、松属(Pinus)等类型为主,揭示了当地植被受到人类农业刀耕火种的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含一定数量的水稻)仅在剖面上部明显增加这一事实,证实了闽侯和福州一带水稻种植的大面积发展始于距今1 900 a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下游 闽侯盆地 孢粉 环境演变 人类活动 昙石山文化
下载PDF
基于孢粉记录的亚洲季风湿润区6.8万年古气候变化定量重建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潇 郑卓 +9 位作者 黄康有 程军 rachid cheddadi 赵艳 梁琛 杨小强 万秋池 汤永杰 陈聪 李杰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713-722,共10页
东亚季风降水的冰期-间冰期变率及其驱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然而在东亚季风湿润区内,具有完整的末次冰期以来古气候定量重建记录十分缺乏.本研究利用亚洲季风湿润区内的3个孢粉记录进行了古气候定量重建.结果表明6.8万年以来区域... 东亚季风降水的冰期-间冰期变率及其驱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然而在东亚季风湿润区内,具有完整的末次冰期以来古气候定量重建记录十分缺乏.本研究利用亚洲季风湿润区内的3个孢粉记录进行了古气候定量重建.结果表明6.8万年以来区域内的气候变化显著,年降雨量与年平均温度在末次冰盛期与全新世大暖期之间的差别可分别达到35%~51%与5~7℃.定量重建的降水记录揭示了H1与YD等快速气候变化期间东亚季风降水存在区域差异性,即印度季风影响下的中国西南部较为干燥的同时,中国中东部则表现为相对湿润.冰期-间冰期尺度下的降水记录综合变化趋势总体上与中国西南部和南亚地区的石笋δ^(18)O记录基本一致.气候重建结果还显示出MIS3降水变化对轨道太阳辐射的敏感性,尤其是南北半球间温度梯度对亚洲季风变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定量降水记录与瞬态模拟结果及主要气候强迫对比显示,在末次冰盛期过渡到全新世期间,降水的变化模式除了受控于太阳辐射变化外,还明显受到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事件的叠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summer monsoon Climate forcing Pollen record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Quantitative climate re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神农架大九湖四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杰 郑卓 +2 位作者 rachid cheddadi 杨士雄 黄康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81,共13页
通过对大九湖6m长连续沉积岩芯剖面(DJH-1孔)7个样品的AMS14C年龄测定和151块孢粉样品的鉴定分析,揭示了神农架区域4万以年来植被和气候演变。末次冰期阶段大九湖附近发育森林草地或草地—草甸植被。MIS3晚期,~42-39calkaBP之间,气候... 通过对大九湖6m长连续沉积岩芯剖面(DJH-1孔)7个样品的AMS14C年龄测定和151块孢粉样品的鉴定分析,揭示了神农架区域4万以年来植被和气候演变。末次冰期阶段大九湖附近发育森林草地或草地—草甸植被。MIS3晚期,~42-39calkaBP之间,气候相对干冷,发育森林草地;~39-31calkaBP之间,气候较为湿润,草甸扩张并伴随低海拔阔叶树种的发育。MIS2阶段,草甸组分中蒿属显著增加,高海拔可能分布有荒漠草地,气候极端干冷;该时期植被带垂直下降达到1000余m,按垂直温度递减率推算,冰盛期阶段该区域温度下降约7℃左右。从冰消期开始,森林植被开始扩张,北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乔木组分依次增加。约在9.4-4calkaBP之间,演变为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林,属全新世适宜期;从约4calkaBP以来,北温带阔叶和针叶树开始增加,气候趋于凉干。通过对比区域高分辨率的洞穴石笋及高纬冰芯氧同位素记录,表明神农架区域植被环境变化对气候变化敏感,并记录了H1,YD气候突变事件;进一步体现出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变主要与北半球太阳辐射控制的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有关,且与北半球高纬气候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大九湖 4万年 孢粉分析 古植被与古气候
原文传递
中国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指示性对比 被引量:36
4
作者 郑卓 黄康有 +9 位作者 许清海 吕厚远 rachid cheddadi 罗运利 Celia Beaudouin 罗传秀 郑艳伟 李春海 魏金辉 杜春彬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1-714,共14页
利用中国建群植物数字化的地理分布数据与1860个中国表土样品花粉数据和气候插值定量分析了中国主要花粉含量与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和气候指示性.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表土花粉含量的气候指示性与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区间是吻合的,... 利用中国建群植物数字化的地理分布数据与1860个中国表土样品花粉数据和气候插值定量分析了中国主要花粉含量与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和气候指示性.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表土花粉含量的气候指示性与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区间是吻合的,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的气候阈值的重合取决于花粉与气候的正态分布关系.此外,部分花粉种类指示的气候相对于植物存在一定的偏移,如杜鹃花科、菊科、禾本科和藜科等,这与花粉的分类鉴定水平较低和自然植被的人为干扰有关.本研究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将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的气候指示性进行对比,为全球生态学、第四纪环境和古气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建群植物 地理分布 气候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