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
1
作者 付杰 饶屾 徐槿昊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59-64,73,共7页
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研究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学生、督导专家、教务管理人员三个主体角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相融合的算法应用。在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研究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学生、督导专家、教务管理人员三个主体角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相融合的算法应用。在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中,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有助于激发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为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 模糊综合评价 课程思政 有效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系统模型的灌溉决策系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饶申 鲍玲玲 +1 位作者 万云奕 徐欢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7期11-13,共3页
我国部分南方丘陵区域因地下水分布不均,作物浇灌主要依赖于干渠供给,但调度方式不够精确。该研究提供一种基于农业大数据系统模型的灌溉决策系统,借助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传感器技术等现代技术,开发一套集信息采集、远程自动... 我国部分南方丘陵区域因地下水分布不均,作物浇灌主要依赖于干渠供给,但调度方式不够精确。该研究提供一种基于农业大数据系统模型的灌溉决策系统,借助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传感器技术等现代技术,开发一套集信息采集、远程自动控制、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及灌溉过程调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灌溉决策系统,有效提高农业灌溉自动化程度和精细化水平,同时还可以对系统和各轮灌区的用水量进行精准计量,符合现代智慧农业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灌溉 物联网 农业大数据 灌溉调控 富硒茶园
下载PDF
硒对十字花科作物营养品质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4
3
作者 饶申 程华 +4 位作者 刘浩东 张悦 丛欣 许锋 程水源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5,共6页
十字花科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它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可以转化和利用硒,是膳食补硒的理想载体。不同的十字花科作物体内的硒代氨基酸有所差异,包括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蛋氨酸等。硒对十字花科作物的芥子油苷含量会... 十字花科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它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可以转化和利用硒,是膳食补硒的理想载体。不同的十字花科作物体内的硒代氨基酸有所差异,包括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蛋氨酸等。硒对十字花科作物的芥子油苷含量会产生影响,同时可以合成一些硒代芥子油苷物质,对于十字花科作物营养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硒对氨基酸、黄酮、酚酸等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品质指标也会产生影响。文章概述了近年来硒与十字花科作物品质的相关研究,可为十字花科作物的富硒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 硒代氨基酸 芥子油苷 营养品质
原文传递
植物聚硒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强文 杨晓燕 +2 位作者 饶申 程水源 许锋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32,共6页
硒是人类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但因硒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缺硒现象普遍存在。植物作为人类和动物的主要硒源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研究表明,植物对不同硒源的吸收和转化机制存在差异,聚硒植物和非聚硒植物对硒的积累和代谢机制也不相同,分... 硒是人类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但因硒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缺硒现象普遍存在。植物作为人类和动物的主要硒源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研究表明,植物对不同硒源的吸收和转化机制存在差异,聚硒植物和非聚硒植物对硒的积累和代谢机制也不相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揭示了植物聚硒的基因调控网络。文章概述了近年来植物对硒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分子机制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旨为富硒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硒积累 分子机制 代谢通路
原文传递
Pre-harvest and post-harvest application of benzothiadiazole for controlling anthracnose and extending shelf life of harvested banana
5
作者 Li Xueping Shi Jingying +7 位作者 Zhu Xiaoyang Wang Jinghua Yuan Zhenxin Luo Jun Liu Tongxin Wang Rong rao shen Chen Weix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76-83,共8页
Anthracnose,caused by the fungus Colletotrichum musae,is a serious latent post-harvest disease of banana,which results in major economic losses during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Benzo-thiadiazole-7-carbothioic acid S-... Anthracnose,caused by the fungus Colletotrichum musae,is a serious latent post-harvest disease of banana,which results in major economic losses during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Benzo-thiadiazole-7-carbothioic acid S-methyl ester(BTH),a functional analogue of the plant endogenous hormone-like compound salicylic acid(SA),has been known to possess resistant effects on some diseases caused by fungi.The aim of present study was to select an appropriate BTH concentration and an appropriate stage of banana ripening for its application in controlling anthracnose and extending shelf life of harvested banana fruit.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TH(50,100,200 and 300μg/mL)were appli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banana fruit ripening,including one week,two weeks and one month before harvest.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the concentrations of BTH ranging from 50μg/mL to 200μg/mL in both pre-harvest and post-harvest application,this could control anthracnose of harvested banana fruit,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of BTH in both pre-harvest and post-harvest treatment was 100μg/mL and the best time of BTH treatment was two weeks before harvest.Examination of quality parameters including peel color and firmness indicated that 100μg/mL BTH treatment delayed banana fruit ripening at room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nana fruit shelf life RIPENING post-harvest preservation BTH treatment ANTHRACNOSE peel color FIRMN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