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耕直播对一季晚稻田土壤特性和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6
1
作者 冯跃华 邹应斌 +3 位作者 roland j buresh 许桂玲 敖和军 王淑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28-1736,共9页
为了探明免耕直播对杂交水稻的生育规律和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于2003-2004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免耕直播、翻耕直播2种栽培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翻耕直播稻田相比,免耕直播稻田0~5cm土层容重降低3... 为了探明免耕直播对杂交水稻的生育规律和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于2003-2004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免耕直播、翻耕直播2种栽培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翻耕直播稻田相比,免耕直播稻田0~5cm土层容重降低3.55%,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4.80%、1.59%、39.85%和7.04%,10~20cm土层的毛管孔隙度和5~10cm土层的通气孔隙度也分别增加11.14%和73.74%;5~10cm土层pH值增加3.53%;0~5cm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3.32%、15.60%、8.34%、36.64%,说明免耕有利于养分在0~5cm土层富集,直播稻田免耕不会引起土壤的酸化。同时免耕直播稻最高茎蘖数较低,而其成穗率较高;根系活力较强,平均比翻耕直播稻高12.59%~59.09%;其单蔸根干重也高于翻耕直播稻,增加幅度为19.12%~49.26%;生长后期净光合作用速率比翻耕直播稻高,平均增幅为10.82%,说明免耕直播更有利于后期产量的形成;净同化率也比翻耕直播稻高22.92%;翻、免耕直播稻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无显著差异;吸氮总量和吸磷总量相似,无显著差异,但免耕直播稻的吸钾总量比翻耕直播稻高。免耕直播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直播稻低,但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直播稻。免耕直播稻的实收产量为8811.6~9346.3kg/hm^2,比翻耕直播稻增产5.61%~1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直播 土壤特性 杂交水稻 产量形成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2
2
作者 冯跃华 邹应斌 +5 位作者 roland j buresh 李合松 高彧 许桂玲 王淑红 敖和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3-701,共9页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高于翻耕稻,其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重、根重密度和5~10cm、10~20cm土层的比根长也比翻耕稻高。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高于翻耕稻,其最高分蘖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40.72%、13.81%;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最高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54.56%、19.53%、2.80%和12.59%、24.06%、74.19%,其孕穗期的地上部32P的转运率比翻耕稻平均增加13.68%,而其根系残留率比翻耕稻平均降低10.22%。无论移栽或直播,免耕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稻低,但其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稻。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免耕稻的产量平均分别为8979.0kg·ha-1和8588.0kg·ha-1,比翻耕稻分别增产2.30%和1.19%,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结论免耕稻相对于翻耕稻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根系特性的一种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杂交水稻 根系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时期施氮对华南双季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6
3
作者 钟旭华 黄农荣 +2 位作者 郑海波 彭少兵 roland j buresh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66,70,共6页
以两系法杂交水稻粤杂122为材料,在广州进行2 a 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作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用对水稻氮素吸收、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穗粒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增产效果比基肥和蘖肥好;施用穗粒肥显著提高... 以两系法杂交水稻粤杂122为材料,在广州进行2 a 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作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用对水稻氮素吸收、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穗粒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增产效果比基肥和蘖肥好;施用穗粒肥显著提高水稻总吸氮量,基肥和蘖肥对吸氮量影响较小;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作穗粒肥施用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比基肥和蘖肥高;水稻最适吸氮量随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控制氮肥总量,适当减少基肥和蘖肥用量,增加穗粒肥用量,实行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华南双季杂交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施氮时期 氮肥利用率 最适吸氮量 氮肥后移 产量
下载PDF
淹水土壤有机酸积累与秸秆碳氮比及氮供应的关系 被引量:70
4
作者 单玉华 蔡祖聪 +2 位作者 韩勇 Sarah E johnson roland j buresh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1-947,共7页
有机酸积累和毒害是稻田秸秆还田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水稻与小麦秸秆为材料,采用淹水培养研究了甲酸、乙酸、丙酸及丁酸在土壤中的积累及其与秸秆碳氮比、氮肥添加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用氮肥的情况下,随秸秆用量的增加,... 有机酸积累和毒害是稻田秸秆还田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水稻与小麦秸秆为材料,采用淹水培养研究了甲酸、乙酸、丙酸及丁酸在土壤中的积累及其与秸秆碳氮比、氮肥添加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用氮肥的情况下,随秸秆用量的增加,秸秆处理的有机酸积累均显著增多。与稻秸处理相比,麦秸处理的有机酸(尤其是丙酸)积累量显著较高,土壤溶液中NH4+浓度显著较低。加入尿素明显减少有机酸积累,促进CH4排放,但对CO2的排放无显著影响;氮素的影响在麦秸处理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上述结果说明麦秸的高碳氮比增加了无机氮的生物固定,抑制有机酸向CH4转化,从而导致麦秸处理有机酸积累量高于稻秸处理。施用氮肥是减少麦秸还田后有机酸积累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此措施将可能促进CH4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土壤 有机酸 秸秆 碳氮比 气体排放 氮肥
下载PDF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 被引量:87
5
作者 钟旭华 黄农荣 +2 位作者 郑海波 彭少兵 roland j buresh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3-15,43,共4页
从氮肥总量控制、氮肥的分阶段调控、磷钾肥的施用和其他配套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并指出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水稻 “三控”施肥技术 规程
下载PDF
不同氮肥施用对杂交稻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邹应斌 敖和军 +3 位作者 夏冰 唐启源 彭少兵 roland j buresh 《作物研究》 2008年第4期214-219,共6页
为了探讨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2001~2003年在湖南省宁乡县回龙铺镇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施氮处理的氮肥用量为100~120kg/hm^2,比农民习惯施肥减少38.9%~47.6%,产量增加0.48... 为了探讨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2001~2003年在湖南省宁乡县回龙铺镇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施氮处理的氮肥用量为100~120kg/hm^2,比农民习惯施肥减少38.9%~47.6%,产量增加0.48~1.48t/hm^2,增幅6.32%~27.3%,减氮增产的效果显著;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氮肥用量为99~147.5kg/hm^2,成熟期氮素吸收量为146.9~194.3kg/hm^2。改进的施氮处理AEN平均为10.6~14.3kg/kg.比农民习惯施肥增加7.0~10.7kg/kg;PFPN平均为65.2~96.8kg/kg,比农民的习惯施肥增加34.1~65.7kg/kg;REN平均为68.5%~76.2%,比农民习惯施肥增加14.1%~21.8%,增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析了氮肥用量对植株干物质在茎秆、叶片和稻穗分配的影响,讨论了植株后期对氮素的奢侈吸收而导致减产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旋肥 氮肥 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