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12年4月11日M8.6印度洋地震的深远影响:短期全球触发后为更长期全球阴影
1
作者
Fred F.Pollitz
Roland Bürgmann
+2 位作者
ross s.stein
Volkan Sevilgen
孙素梅
《世界地震译丛》
2015年第2期105-123,共19页
2012年4月11日发生的M8.6印度洋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洋内走滑大地震。在几天中,距离震中很远(数千千米)处的全球M≥4.5和M≥6.5地震活动发生率都有提高。走滑型主震通过其勒夫波触发了全球性的走滑余震,并持续了数天。但在随后的95天中,M...
2012年4月11日发生的M8.6印度洋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洋内走滑大地震。在几天中,距离震中很远(数千千米)处的全球M≥4.5和M≥6.5地震活动发生率都有提高。走滑型主震通过其勒夫波触发了全球性的走滑余震,并持续了数天。但在随后的95天中,M≥6.5地震的活动率下降到零,而在此期间M≤6.0的全球地震发生率则与背景接近。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震后95天的时间内很少不发生M≥6.5的地震,大型主震之后更是没有过。同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历次大主震(M≥8)后的静止期或者是非常短,或者是在给定主震后经过很长时间才开始,对于这一点我们无法给出相应的物理解释。2012年主震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短暂的全球地震活动增多和随后很长的静止期。我们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且可以将这种模式解释为全球断层系动态应力作用的结果。瞬时动态应力可以促进短期的触发,但自相矛盾的是,它也可以暂时抑制破裂,直到背景构造负荷将断层系恢复到主震前的应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
印度洋
触发
短期
全球地震活动
阴影
物理解释
应力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2年4月11日M8.6印度洋地震的深远影响:短期全球触发后为更长期全球阴影
1
作者
Fred F.Pollitz
Roland Bürgmann
ross s.stein
Volkan Sevilgen
孙素梅
机构
辽宁省地震局
出处
《世界地震译丛》
2015年第2期105-123,共19页
文摘
2012年4月11日发生的M8.6印度洋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洋内走滑大地震。在几天中,距离震中很远(数千千米)处的全球M≥4.5和M≥6.5地震活动发生率都有提高。走滑型主震通过其勒夫波触发了全球性的走滑余震,并持续了数天。但在随后的95天中,M≥6.5地震的活动率下降到零,而在此期间M≤6.0的全球地震发生率则与背景接近。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震后95天的时间内很少不发生M≥6.5的地震,大型主震之后更是没有过。同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历次大主震(M≥8)后的静止期或者是非常短,或者是在给定主震后经过很长时间才开始,对于这一点我们无法给出相应的物理解释。2012年主震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短暂的全球地震活动增多和随后很长的静止期。我们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且可以将这种模式解释为全球断层系动态应力作用的结果。瞬时动态应力可以促进短期的触发,但自相矛盾的是,它也可以暂时抑制破裂,直到背景构造负荷将断层系恢复到主震前的应力水平。
关键词
大地震
印度洋
触发
短期
全球地震活动
阴影
物理解释
应力作用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12年4月11日M8.6印度洋地震的深远影响:短期全球触发后为更长期全球阴影
Fred F.Pollitz
Roland Bürgmann
ross s.stein
Volkan Sevilgen
孙素梅
《世界地震译丛》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