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底扇规模优质储集体的分布模式与成因分析——以上新世—更新世孟加拉扇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龚承林 朱一杰 +5 位作者 邵大力 郭荣涛 戈道瑶 丁梁波 齐昆 马红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共17页
利用高品质3D地震资料搜索刻画深水水道—朵叶复合体的沉积构成并揭示油气储集体的分布模式对于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PaleoScan全三维智能解释手段和三色(RGB)混相分频技术识别解剖了孟加拉扇上新统—更新统深水水道—... 利用高品质3D地震资料搜索刻画深水水道—朵叶复合体的沉积构成并揭示油气储集体的分布模式对于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PaleoScan全三维智能解释手段和三色(RGB)混相分频技术识别解剖了孟加拉扇上新统—更新统深水水道—天然堤体系6种富砂沉积单元,包括补给水道、分支水道、似点坝、决口扇、漫溢扇和末端朵叶。研究认为:补给水道、决口扇、末端朵叶是潜在的规模且优质深水油气储集体类型;而漫溢扇、分支水道和似点坝分别是潜在的规模非优质、非优质非规模以及优质非规模深水油气储层类型。补给水道主要分布在水道—朵叶复合体的上游和中游;决口扇、漫溢扇、分支水道和似点坝主要发育在水道—朵叶复合体的中游;而分支水道和末端朵叶主要分布在水道—朵叶复合体的下游。漫溢扇向供源水道一侧楔状增厚,形成“砂盖泥”的格局;而决口扇向供源水道一侧楔状减薄直至尖灭形成“泥包砂”的格局,相应形成海底扇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道—朵叶复合体 海底扇 规模深水储集体 分布模式 岩性圈闭 孟加拉扇
下载PDF
孟加拉湾若开陆缘晚中新世以来渐进式深水水道形态-沉积演化及其源-汇成因
2
作者 朱一杰 龚承林 +4 位作者 邵大力 齐昆 陈燕燕 丁梁波 马宏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2-195,共14页
深水水道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多期水道往往无序迁移、无规律演化;研究发现孟加拉湾若开海域深水水道的沉积构成和形态特征自晚中新世以来呈现渐进式演化过程,其成因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沉积特征上,从晚中新世至今若开海域深... 深水水道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多期水道往往无序迁移、无规律演化;研究发现孟加拉湾若开海域深水水道的沉积构成和形态特征自晚中新世以来呈现渐进式演化过程,其成因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沉积特征上,从晚中新世至今若开海域深水水道呈现渐进式的演化过程:天然堤越来越发育,水道侵蚀下切作用越来越弱。具体来说,晚中新世以两翼不发育堤岸的无堤岸水道为主,以侵蚀作用为主;上新世无堤岸水道和堤岸水道兼而有之,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兼而有之;而第四纪主要发育堤岸水道,以沉积作用为主。在形态特征上,从晚中新世至今若开海域深水水道亦呈现渐进式演化的特点:下切规模越来越小,平面弯曲度越来越大。具体来说,晚中新世水道下切规模较大,水道宽且深,横截面积大,弯曲度小;上新世水道下切规模相对减小,水道宽度、深度、横截面积及弯曲度适中;第四纪水道下切规模较小,水道窄且浅,横截面积小,弯曲度大。研究表明晚中新世至今渐进式深水水道形态-沉积演化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分散路径自晚中新世以来渐进式迁移演化的源汇响应。伴随着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分散路径渐进式向西迁移,靠东一侧的研究区盆外供源沉积物渐进式减少,重力流发育程度亦渐进式衰减,从而导致深水水道的形态特征和沉积构成也呈现渐进式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深水水道 形态特征 沉积构成 渐进式演化 源-汇成因
下载PDF
晚中新世以来孟加拉-尼科巴扇跷跷板式沉积转换及其源-汇成因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龚承林 刘力 +3 位作者 邵大力 郭荣涛 朱一杰 齐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41,共17页
利用沉积转换事件再造关键变革期的构造活动和气候演变是源-汇系统研究的新动向和切入点。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汇聚隆升以及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剥蚀、向孟加拉湾的物质输入,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源-汇系统(喜马拉雅-孟... 利用沉积转换事件再造关键变革期的构造活动和气候演变是源-汇系统研究的新动向和切入点。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汇聚隆升以及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剥蚀、向孟加拉湾的物质输入,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源-汇系统(喜马拉雅-孟加拉湾源-汇系统)。利用3D地震数据和IODP 354与362航次获取的碎屑锆石数据揭示了晚中新世以来孟加拉-尼科巴扇沉积转换事件及其源-汇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尼科巴扇和孟加拉扇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沉积建造过程:尼科巴扇经历了“晚中新世快速进积→上新世缓慢建造→第四纪相对静止”的建造过程;而孟加拉扇经历了“晚中新世相对静止→上新世缓慢建造→第四纪快速进积”的沉积建造过程。喜马拉雅-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碎屑锆石年龄核密度统计结果显示:晚中新世以来,指示古布拉马普特拉河迁移演化路径的60~0 Ma碎屑锆石在若开-尼科巴扇呈现出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在孟加拉扇呈现出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这一碎屑锆石年龄核密度变化特征表明:(1)在晚中新世,古布拉马普特拉河主沉积物分散路径靠近孟加拉湾东部一侧发育且大量碎屑颗粒向尼科巴扇搬运分散,形成“快速进积的尼科巴扇和相对静止的孟加拉扇”;(2)在上新世初,青藏高原隆升所诱发的西隆高原抬升使古布拉马普特拉河向西迁移分流,在古西隆高原北缘Mikir山附近分流为东西两支,东支向尼科巴扇搬运分散的碎屑颗粒开始减少,而西支向孟加拉扇搬运分散的碎屑颗粒开始增多,形成“以缓慢建造为演化特征的尼科巴-孟加拉扇”;(3)在第四纪初,印度板块-亚洲板块最强碰撞造成青藏高原最强隆升并达到最大海拔高度,古布拉马普特拉河东支袭夺废弃,向尼科巴扇卸载的沉积物相应显著减少,而古布拉马普特拉河西支与恒河并流后向孟加拉扇卸载的沉积物亦相应显著增加,形成“相对静止的尼科巴扇和快速进积的孟加拉扇”。由此可见,尼科巴-孟加拉扇“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式沉积转换事件”是古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分散路径迁移演化的源-汇响应;其在上新世-第四纪之交发生了一起最为显著的沉积转换事件,其是上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亚洲板块碰撞的源-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孟加拉-尼科巴扇 沉积转换事件 青藏高原隆升 布拉马普特拉河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对孔渗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伟强 穆龙新 +8 位作者 赵伦 李建新 王淑琴 范子菲 邵大力 李长海 单发超 赵文琪 孙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8-971,共14页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经受了复杂的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发育孔、洞、缝多种储集空间且组合方式多样,孔喉结构复杂,导致储集层孔渗关系复杂,严重制约储集层分类评价和高效开发。综合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经受了复杂的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发育孔、洞、缝多种储集空间且组合方式多样,孔喉结构复杂,导致储集层孔渗关系复杂,严重制约储集层分类评价和高效开发。综合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规物性分析及各类测试资料,对孔洞缝型、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储集层的孔喉结构特征、主控因素及对孔渗关系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取得了3项进展:①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复杂碳酸盐岩的孔喉结构分类和描述方法,划分出多模态宽广型、双模态宽广型、单模态集中型和双模态高低不对称型4种孔喉结构类型,构建孔喉结构判别指数实现对孔喉结构类型的定量判别;②明确了孔隙型储集层的微观非均质性最强,4种孔喉结构均发育,其次是裂缝-孔隙型和孔洞缝型储集层,孔洞型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阐明了沉积、成岩和构造叠加改造作用形成的储集空间组合类型是孔喉结构差异的主控因素;③揭示了多种孔喉结构共同发育是导致各类储集层孔渗相关性差的关键因素,细分孔喉结构类型建立各类储集层孔渗关系是提高渗透率计算准确度的有效手段。上述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复杂碳酸盐岩储集层孔喉结构的认识,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分类评价、准确建立孔渗关系和高效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石炭系 碳酸盐岩储集层 孔喉结构 主控因素 孔渗关系
下载PDF
巴西桑托斯盆地S油田火成岩地震预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朝锋 王红平 +2 位作者 邵大力 张勇刚 李东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73-578,共6页
巴西桑托斯盆地S油田目的层为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受到火成岩的影响,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比较困难,影响井位部署。通过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分析,明确了S油田发育两种类型的火成岩:喷发岩(主要是玄武岩)和侵入岩(主要是辉绿岩)。剖面上... 巴西桑托斯盆地S油田目的层为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受到火成岩的影响,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比较困难,影响井位部署。通过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分析,明确了S油田发育两种类型的火成岩:喷发岩(主要是玄武岩)和侵入岩(主要是辉绿岩)。剖面上根据地震相特征,将喷发岩地震相分为空白相、弱反射相和杂乱发射相,分别对应火山岩通道相、爆发相和溢流相,侵入岩相以片状强反射为特征;平面上时间厚度和均方根振幅能够准确地刻画侵入岩分布范围,而时间切片则能够较好预测火山口发育位置。分析认为,火成岩形成与分布均与断裂密切相关,近断层分布,距断层越近厚度越大。该研究成果为研究区目标评价和井位优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托斯盆地 盐下碳酸盐岩储层 地震相 火成岩
下载PDF
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构造单元划分原则与方案刍议 被引量:4
6
作者 史卜庆 范国章 +8 位作者 邵大力 王红平 赵俊峰 刘亚明 左国平 王朝锋 杨柳 马宏霞 丁梁波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271,共9页
桑托斯盆地历经早白垩世早期克拉通坳陷盆地、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全新世大陆边缘盆地3个演化阶段,石油资源主要富集于裂谷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中,目前的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不能够准确地反映裂谷期的构造格局。根... 桑托斯盆地历经早白垩世早期克拉通坳陷盆地、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全新世大陆边缘盆地3个演化阶段,石油资源主要富集于裂谷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中,目前的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不能够准确地反映裂谷期的构造格局。根据最新的重磁、地震、钻井、大洋钻探等基础资料,提出了桑托斯盆地盐下构造单元划分的新方案:(1)以晚断陷期主要断裂和沉积特征作为划分一级构造单元的依据,根据断裂分布结合晚断陷期沉积厚度600 m等值线确定隆起与坳陷的边界;(2)以晚断陷期次级断裂和沉积特征作为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依据,根据同沉积拉张断裂、二级走滑断裂及其调节断裂分布,结合晚断陷期和早坳陷期沉积厚度1 000 m等值线确定凸起和凹陷的边界;(3)将盆地划分为"二隆三坳"5个一级构造单元,包括西部坳陷、阿乌隆起、中央坳陷、卢苏隆起和东部坳陷,并进一步划分为38个二级构造单元。以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为主要依据划分的构造单元对未来油气勘探选区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划分 盐下 裂谷盆地 桑托斯盆地 巴西
下载PDF
深水局部限制型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以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辉 范国章 +7 位作者 邵大力 左国平 刘少治 王红平 马宏霞 许小勇 鲁银涛 闫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40-1450,共11页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水道复合体具有单侧迁移、多级别侵蚀充填的特征。应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研究水道复合体,厘清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相与级别之间的关系,...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水道复合体具有单侧迁移、多级别侵蚀充填的特征。应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研究水道复合体,厘清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相与级别之间的关系,将始新统局部限制型水道复合体细分为3个亚相、3个级别和4个沉积期次,描述了4期复合水道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单元类型、沉积期次以及距水道口距离对储集层性质的影响。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复合体由复合底层、主要限制水道充填和溢岸楔3种沉积亚相组成。水道充填沉积可以细分为水道复合体、复合水道以及水道3个级别。受底流作用影响,复合水道内部以及由早向晚演化的不同期次的复合水道间均呈现由北向南侧向迁移的特征,储集层类型以连片发育的叠置水道为主。始新统局限型水道复合体的储层性质与沉积期次、沉积单元类型和距水道口距离密切相关。砂岩储层主要发育于叠置水道和弯曲水道沉积内,叠置水道是最有利的储层类型。水道沉积越早、单砂层越厚,沉积越晚、物性越好,距水道口越近、储层厚度越大、孔隙度越低。泥质含量及渗透率随延伸距离变化关系比较复杂。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深水水道复合体沉积储层研究,而且适用于开发前期地质模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水道 水道复合体 深水沉积 储层特征 始新统 鲁武马盆地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浊积砂岩气藏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8
作者 曹全斌 唐鹏程 +5 位作者 吕福亮 范国章 邵大力 鲁银涛 许小勇 陈宇航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72,共8页
利用研究区最新的地震和钻井等基础资料,对东非鲁伍马盆地已发现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鲁伍马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区内烃源岩为裂谷期发育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泥页岩,储层... 利用研究区最新的地震和钻井等基础资料,对东非鲁伍马盆地已发现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鲁伍马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区内烃源岩为裂谷期发育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泥页岩,储层为古近系浊积砂岩,盖层为古近系发育的几套分布广泛的海相泥岩。分析认为构造活动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良好的盖层条件是油气成藏和保存的关键因素。指出构造相对稳定区,特别是受晚期伸展构造影响较弱的陆坡区是优先勘探的方向,区块优选应尽量避开通天断裂发育的区域,同时需要重点对区域盖层条件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 鲁伍马盆地 深水 浊积砂岩 气藏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周期性阶坎的特征及其对深水沉积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许小勇 吕福亮 +5 位作者 王大伟 王彬 孙辉 邵大力 鲁银涛 马宏霞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4,共14页
周期性阶坎(Cyclic Steps)是指浊流沉积中的长波状(波长/波高垌1)且向上游迁移的高流态底形,以内水跃为界,在海底陡坡和坡折位置常见。回顾了周期性阶坎及相关的超临界浊流底形研究的现状,并以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数据和地震资料为基础,... 周期性阶坎(Cyclic Steps)是指浊流沉积中的长波状(波长/波高垌1)且向上游迁移的高流态底形,以内水跃为界,在海底陡坡和坡折位置常见。回顾了周期性阶坎及相关的超临界浊流底形研究的现状,并以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数据和地震资料为基础,重点介绍了美国、加拿大、及中国南海地区发育的周期性阶坎特征,同时展示了加拿大斯阔米什前三角洲的浊流监测情况和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周期性阶坎形成的控制因素和分布范围。通常,发育在活跃海底峡谷-水道内的周期性阶坎相对较小(波长几十米,波高几米),而发育在非受限的天然堤漫溢区和水道-朵体过渡带的周期性阶坎相对较大(波长上千米,波高上百米)。周期性阶坎等超临界浊流底形对陆坡区深水沉积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道-天然堤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深水油气储层结构的研究和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阶坎 超临界浊流 底形 深水沉积
下载PDF
超临界状态CO_(2)含量半定量评价及流体识别——以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庞旭 邵大力 +5 位作者 王红平 左国平 杨柳 王朝锋 张勇刚 邵冠铭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白垩系储层埋深4000~6000 m,流体性质极为复杂,流体类型识别困难。基于CO_(2)不含氢元素及其超临界状态下与油密度相当的物理特性,选取反映流体含氢指数的中子测井、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与电缆核磁共振测井及密度测井,... 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白垩系储层埋深4000~6000 m,流体性质极为复杂,流体类型识别困难。基于CO_(2)不含氢元素及其超临界状态下与油密度相当的物理特性,选取反映流体含氢指数的中子测井、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与电缆核磁共振测井及密度测井,在有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情况下通过密度孔隙度-电缆核磁共振总孔隙度与随钻核磁共振总孔隙度之间的差值交会,在无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情况下通过密度孔隙度-中子孔隙度交会,并结合地层测试、试油结果实现超临界状态CO_(2)半定量评价和流体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检验的储层流体类型综合识别符合率达86.6%,证明该流体识别方法在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应用效果较好,是解决含超临界CO_(2)复杂流体识别的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流体识别 半定量评价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 桑托斯盆地
下载PDF
东非鲁武马盆地海底旋回坎沉积演化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辉 刘少治 +5 位作者 邵大力 吕福亮 许小勇 左国平 刘艳红 王雪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6-455,共10页
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具有高波脊和深刻槽相间的旋回坎地貌。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借助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形态、尺度、移动方式开展细致描述,分析多期旋回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具有高波脊和深刻槽相间的旋回坎地貌。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借助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形态、尺度、移动方式开展细致描述,分析多期旋回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主要发育三期旋回坎,同一期次旋回坎内部地震反射连续性较差,同相轴以叠瓦状方式向迎流面倾斜。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反射同相轴之间呈角度接触。北部中期旋回坎相对早期向陆迁移,晚期旋回坎沉积于南部,形成南、北迥异的地貌形态。水道—朵体过渡带的北部平均波长低于南部,平均波高北部比南部大得多,反映了多期迁移叠置旋回坎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武马盆地 海底 水道—朵体过渡带 旋回坎 特征 演化
下载PDF
东爪哇盆地抱球虫灰岩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沫贞 吕福亮 +3 位作者 邵大力 侯福斗 杨涛涛 李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3-722,共10页
抱球虫灰岩是印尼东爪哇盆地已发现油气藏的主要储层岩性之一,是该盆地重要的勘探目的层。该套发育于上新世的抱球虫灰岩,其储层性质优,为高孔中高渗型性储层。但对该类灰岩储层的形成条件、沉积环境因缺乏可靠的相标志而认识不一,从而... 抱球虫灰岩是印尼东爪哇盆地已发现油气藏的主要储层岩性之一,是该盆地重要的勘探目的层。该套发育于上新世的抱球虫灰岩,其储层性质优,为高孔中高渗型性储层。但对该类灰岩储层的形成条件、沉积环境因缺乏可靠的相标志而认识不一,从而影响了对该类储层的油气勘探。通过对该套灰岩发育的遗迹化石研究,共识别出Ophiomorpha,Asterosoma,Palaeophycus,Thalassinoides,Phycosiphon,Zoophycos,Teichichnus及Terebellina等8个遗迹属。按其古生态和及其宿主岩性沉积学特征,将其划分出三类遗迹组合:1)Ophiomorpha-Asterosoma遗迹组合,主要发育于抱球虫颗粒岩和泥质抱球虫颗粒岩中,代表中低等水动力能量的下临滨沉积环境,以颗粒滩沉积为主;2)Zoophycos-Palaeophcus遗迹组合,主要发育于泥质抱球虫颗粒岩和抱球虫颗粒质泥岩中,代表远滨过渡带和棚内洼地沉积环境,主要为正常浪基面以下正常海洋沉积夹风暴作用沉积,以抱球虫灰泥沉积为主;3)Zoophycos-Phycisophon遗迹组合,主要发育于抱球虫颗粒质泥岩中,代表滨外陆棚沉积环境,为风暴浪基面以下正常的海洋灰泥和泥岩沉积。综合岩石类型、岩石序列组合及遗迹化石组合,提出研究区该套抱球虫灰岩下临滨至滨外陆棚的沉积模式。这对研究区该类储层的沉积和成因有重要意义,为此类储层控制因素及展布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该类海域储层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球虫灰岩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上新统 东爪哇盆地
下载PDF
希尔伯特−黄变换在浅海沉积体系地震精细识别刻画中的应用
13
作者 鲁银涛 曹晓初 +6 位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许小勇 李东 杨涛涛 邵大力 魏新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效识别了薄层砂泥岩交互特征和细微沉积体。通过对高频分量进行瞬时属性提取,明确了目的层段水下分支河道的平面展布特征。与常规叠后地震属性相比,经过希尔伯特−黄变换后的叠后地震资料提取的瞬时属性显示了更多沉积体系的细节特征,为水下分支河道的内部结构、发育期次、切割关系等时空演化研究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尔伯特−黄变换 瞬时属性 海陆过渡相沉积 多期河道演化
下载PDF
青海隆务峡地区三叠系深水沉积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佳男 蔡铮 +12 位作者 李林 范国章 许小勇 鲁银涛 马宏霞 张颖 王红平 左国平 丁梁波 吕福亮 邵大力 王彬 李伟强 《世界地质》 CAS 2021年第4期898-906,共9页
通过对隆务峡1号隧道三叠系两组剖面分析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重力流的流体类型与沉积结构单元发育特征。按照岩性特征,共识别出碎屑流沉积、高密度浊流和低密度浊流沉积等三种重力流沉积类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将两组... 通过对隆务峡1号隧道三叠系两组剖面分析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重力流的流体类型与沉积结构单元发育特征。按照岩性特征,共识别出碎屑流沉积、高密度浊流和低密度浊流沉积等三种重力流沉积类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将两组剖面定为朵体/朵体复合体的沉积结构单元。碎屑流沉积与高/低密度浊流沉积的碎屑颗粒成分特征有所差别,前者以碳酸盐岩屑为主,后者以陆源碎屑为主,二者可能来自不同物源体系,也可能经历了流体演化。朵体沉积结构单元可进一步划分出朵体近端、中端、远端/边缘等三种次级沉积结构单元。从近端到远端/边缘砂体厚度及侵蚀特征的变化反映了流体能量衰减过程。剖面由下至上的地层旋回特征反映了朵体/朵体复合体的侧向迁移或物源后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流 浊流 深水沉积 朵体 隆务峡 三叠系
下载PDF
Pore-throa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 of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eastern edge of Pre-Caspian Basin 被引量:1
15
作者 LI Weiqiang MU Longxin +8 位作者 ZHAO Lun LI Jianxin WANG Shuqin FAN Zifei shao dali LI Changhai SHAN Fachao ZHAO Wenqi SUN M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5期1027-1041,共15页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s at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Pre-Caspian Basin have undergone complex sedimentation,diagenesis and tectonism processes,and developed various reservoir space types of pores,cavities and...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s at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Pre-Caspian Basin have undergone complex sedimentation,diagenesis and tectonism processes,and developed various reservoir space types of pores,cavities and fractures with complicated combination patterns which create intricate pore-throats structure.The complex pore-throat structure leads to the complex porosity-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bringing great challenge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rvoirs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cores,thin sections,SEM,mercury intrusion,routine core analysis and various test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feature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ore-throats structure and its impact on the porosity-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 of the four reservoir types which were pore-cavity-fracture,pore-cavity,pore-fracture and pore,and three progresses are made.(1)A set of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ve approach for pore-throat structure of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s applied to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Pre-Caspian Basin was established.Four types of pore-throat structures were developed which were wide multimodal mode,wide bimodal mode,centralized unimodal mode and asymmetry bimodal mode,respectively.The discriminant index of pore-throat structure was proposed,realizing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throat structure types.(2)The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of pore reservoir was the strongest and four types of pore-throat structures were all developed.The pore-fracture and pore-cavity-fracture reservoirs took the second place,and the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of pore-cavity reservoir was the weakest.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pore-throat structure was the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reservoir space types formed by sedimentation,diagenesis and tectonism.(3)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ore-throat structure types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poroperm relationship of reservoirs.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of permeability of reservoirs can be improved remarkably by subdividing the pore-throat structure types.This stud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pore-throat structure of complicated carbonate reservoirs,and is conducive to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establishment of precise porosity-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 and highly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aspian Basin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 pore-throat structur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porosity-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
下载PDF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深水生物气成藏系统
16
作者 鲁银涛 范国章 +8 位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邵大力 马宏霞 许小勇 王红平 徐宁 刘忻蕾 杨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6,共10页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的深水沉积砂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气资源,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新目标。为进一步明确该区深水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深水沉积体系平面展布样式和内部结构模式进行了研...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的深水沉积砂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气资源,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新目标。为进一步明确该区深水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深水沉积体系平面展布样式和内部结构模式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的密切联系,以及上新统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探讨了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孟加拉湾东北部低地温梯度及上新世大规模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系为生物气的成藏创造了条件,低地温梯度背景拓宽了生物气生成的深度范围;②上新世高速堆积的大型深水沉积体系不仅有利于富含草本植物的有机质远距离搬运,也有利于有机质快速保存,为甲烷菌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厚层泥岩夹局部层段发育砂岩(“泥包砂”)的沉积结构有利于孟加拉扇发育自生自储自封堵的“独立”生物气藏,储盖组合包括水道砂岩储层—水道充填/深海泥岩盖层、天然堤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朵叶体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块体搬运沉积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等4种类型;④宽缓的背斜构造提高了富砂质结构单元中生物气的聚集程度。结论认为,基于孟加拉扇平缓构造背景,识别评价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效圈闭是该区域生物气勘探成功的关键。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生物气成藏地质理论,同时对类似地区生物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东北部 上新统 深水生物气 深水沉积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缅甸若开海域深水生物气藏形成条件与富集规律
17
作者 范国章 马宏霞 +5 位作者 邵大力 丁梁波 张颖 王海强 王雪峰 蔡峥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基于地震、钻井及有限的油气藏资料,分析了缅甸若开海域深水生物气生成的有利条件以及生物气成藏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若开海域地温梯度低、沉积速率大、地层升温快,为生物气快速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②若开海域具有“... 基于地震、钻井及有限的油气藏资料,分析了缅甸若开海域深水生物气生成的有利条件以及生物气成藏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若开海域地温梯度低、沉积速率大、地层升温快,为生物气快速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②若开海域具有“陆坡控源”的生物气源岩分布规律;③叠置发育的大型水道-天然堤体系为生物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④平缓褶皱带是生物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带;⑤上新统和下更新统深水浊积砂岩是若开海域深水生物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浊流沉积 生物气藏 成藏规律 若开海域 缅甸
下载PDF
Controls on the Gas Hydrate Occurrence in Lower Slope to Basin-Floor,Northeastern Bay of Bengal
18
作者 LU Yintao LUAN Xiwu +7 位作者 SHI Boqing FAN Guozhang RAN Weimin XU Ning WANG Haiqiang shao dali DING Liangbo WANG Xingx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813-826,共14页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data and newly acquired logging data reveal the presence of gas hydrates in the deep-water area in the northeastern Bay of Bengal.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BSRs)appear at 430 ms beneath the ...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data and newly acquired logging data reveal the presence of gas hydrates in the deep-water area in the northeastern Bay of Bengal.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BSRs)appear at 430 ms beneath the seafloor,with the features of typical gas hydrates reported elsewhere except for some discontinuity.The BSR distrib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sition of anticline structures and turbidite channels.Anticlines provide conduits for the upward migration of gases from deeper intervals,while the turbidite sands within channels act as reservoirs for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in the Bengal Fan were ge-nerally favorable to produce a great amount of methane gas,providing favorable pre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gas hydrates.The discovery of gases in adjacent area indic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iogenic gas to the formation of gas hydrates.Meanwhile,seismic sections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the potential thermogenic gas kitchen in deep intervals.The anticline structures and the associated vertical fractures may constitute vertical fluid flowing conduits,which hydraulically connect the two deeper thermogenic petroleum systems(i.e.,rifting and Eocene-Oligocene source rocks)with the turbidite reservoirs and thus facilitate the fluid migration from the sources to the reservoirs,generat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gas-hydrate accumulation in such foreland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 of Bengal gas hydrate ANTICLINE turbidite sands
下载PDF
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油气分布特征与富集规律
19
作者 范国章 史卜庆 +4 位作者 杨柳 王朝锋 邵大力 王红平 左国平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从回顾桑托斯盆地勘探历程与统计已发现油气藏特征出发,结合盐下构造单元划分等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桑托斯盆地盐下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发现油气分布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CO_(2)含量分区的总体特征。超大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卢... 从回顾桑托斯盆地勘探历程与统计已发现油气藏特征出发,结合盐下构造单元划分等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桑托斯盆地盐下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发现油气分布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CO_(2)含量分区的总体特征。超大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卢-苏隆起和阿-乌隆起的构造圈闭中,大型和中小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东部坳陷和中央坳陷的次级凸起带的构造圈闭中。盆地演化和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桑托斯盆地裂谷期构造格局决定了盐下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基本条件,被动陆缘期构造活动决定了油气运聚成藏的方向与富集区。盐下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表现为古构造控制储层规模和质量、今构造控制油气运移方向、盐盖层控制油气聚集成藏、主烃源灶控制油气富集区带、CO_(2)充注改造油气性质等5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下 构造格局 油气分布 富集规律 桑托斯盆地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库泰盆地下中新统混积序列特征研究
20
作者 鲁银涛 杨涛涛 +7 位作者 许小勇 徐宁 刘忻蕾 闫春 邵大力 范国章 吕福亮 李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8-166,共9页
库泰盆地是印尼最大、最深的新生代裂谷盆地,也是印尼油气最富集的盆地之一。长期以来,对库泰盆地的勘探主要针对中-上中新统三角洲相沉积体系,对库泰盆地沉积地层的认识也主要集中于中中新统及以上地层,对下中新统及更深层系鲜有勘探... 库泰盆地是印尼最大、最深的新生代裂谷盆地,也是印尼油气最富集的盆地之一。长期以来,对库泰盆地的勘探主要针对中-上中新统三角洲相沉积体系,对库泰盆地沉积地层的认识也主要集中于中中新统及以上地层,对下中新统及更深层系鲜有勘探认识。通过最新的钻探成果和野外地质考察,认为下中新统以滨海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形成了海相暗色泥岩-进积砂岩-生屑灰岩的垂向沉积序列,以生屑灰岩为标志层。这套沉积序列具有明显的混积特征,生屑灰岩直接上覆在反旋律的滨海相砂岩之上,被厚层泥岩覆盖。分析认为这种生屑灰岩与砂岩交替发育的交互混积序列是一套完整的代表水体逐渐变浅、随后变深的海相准层序。相对海平面较高时期主要沉积海相泥岩;随着海退事件,垂向上逐渐沉积细砂-中砂-粗砂岩;之后,相对海平面升高,生屑灰岩开始发育;伴随海平面不断上升,生屑灰岩被海水淹没,沉积海相泥岩,覆盖在生屑灰岩之上,一个沉积旋回结束。这种多旋回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在早中新世高频的海平面变化,指示研究区在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构造活动频繁,发生快速相对海平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沉积 混积序列 沉积旋回 早中新世 库泰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