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政研究性教学提升住培基地教师育德育人能力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杨烨 陈海莲 +5 位作者 邵情琴 周栩 李惠明 顾松 张颖颖 邬素芳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2年第5期452-455,459,共5页
目的 探讨加强住培基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解决对策。方法 本文通过找出住培基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瓶颈”,从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素养三位一体课程路径设计,开展教师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合理构建师资梯队,完善课程思政实... 目的 探讨加强住培基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解决对策。方法 本文通过找出住培基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瓶颈”,从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素养三位一体课程路径设计,开展教师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合理构建师资梯队,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建立课程思政能力的保障,制度上细化师德考核细则4个方面探讨研究性教学视角下教师思政教学素质的提升途径。结果 通过思政课研究性教学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的创新精神医学卫生人才。结论 在“新医科”背景下,全面推进医学教育课程思政,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思政教师的工作效率,增强住培基地思政课教学实效,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思政研究性教学 教师思想政治品质 职业人文素养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高校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闫素辉 李树成 +4 位作者 余利 邵庆勤 何克勤 胡能兵 张从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4期156-158,共3页
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安徽科技学院农业气象学课程组将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入到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打破了传统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 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安徽科技学院农业气象学课程组将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入到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打破了传统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学 教学改革 农业高校 互联网+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茎秆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及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3
作者 邵庆勤 周琴 +4 位作者 王笑 蔡剑 黄梅 戴廷波 姜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816,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品种的抗倒性能差异,为小麦生产中品种选择及其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8个小麦品种,副区为2个密度处理,分析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抗倒伏能力的差异。[结果]小...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品种的抗倒性能差异,为小麦生产中品种选择及其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8个小麦品种,副区为2个密度处理,分析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抗倒伏能力的差异。[结果]小麦种植密度由基本苗300万·hm-2增加到450万·hm-2,小麦株高、基部节间长度及重心高度分别增加1.77%、6.11%和3.59%,基部节间直径及节间壁厚分别降低5.56%和10.25%,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降低4.14%、7.60%和13.68%,机械强度下降17.59%,倒伏指数上升14.77%,最终导致倒伏率及倒伏程度显著上升,增幅达295.08%和53.57%。从品种来看,‘矮抗58’和‘洛麦23’的植株较矮,重心高度较低,基部节间长度较短,节间直径和节间壁厚较大,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机械强度较大,倒伏指数较小,‘矮抗58’未发生倒伏现象,‘洛麦23’发生少量倒伏,产量也较高;‘烟优361’的植株和重心高度较高,节间直径和节间壁厚较小,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最低,机械强度最小,倒伏指数最大,倒伏率和倒伏程度最高,产量中等。相关分析表明:化学成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与抗倒性能显著相关,木质素含量对抗倒伏的贡献最大。[结论]密度过大不能达到增产效果,反而增加了倒伏概率。‘矮抗58’和‘洛麦23’的植株较矮,重心高度较低,基部节间粗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抗倒性能较好,产量较高,适宜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抗倒性 形态结构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物质积累转运与抗倒性差异及其对多效唑的响应 被引量:14
4
作者 邵庆勤 周琴 +4 位作者 王笑 蔡剑 黄梅 戴廷波 姜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38-2447,共10页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物质积累转运与抗倒性的关系及其对多效唑的响应,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小麦品种(矮抗58、良星66、济麦22、烟农19、安农0305、皖麦29、偃展4110和新麦20)为主区,以多效唑喷施时期(倒五叶期、倒四叶期、倒三叶期和对...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物质积累转运与抗倒性的关系及其对多效唑的响应,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小麦品种(矮抗58、良星66、济麦22、烟农19、安农0305、皖麦29、偃展4110和新麦20)为主区,以多效唑喷施时期(倒五叶期、倒四叶期、倒三叶期和对照)为副区,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差异及喷施多效唑对其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矮抗58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最小,抗倒伏能力最强。皖麦29和良星66在茎鞘中积累的干物质较多,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的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产量较高,抗倒性也较强。多效唑对小麦物质积累运转的影响及抗倒性的增加效果均以在倒五叶期喷施效果最好,其次为倒四叶期。与对照相比,倒五叶多效唑处理下,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的降幅分别为4.59%~26.03%和5.99%~30.38%,成熟期叶片、茎鞘和穗轴+颖壳的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幅分别为17.33%~31.98%、19.07%~38.62%和7.14%~39.23%,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的增幅分别为0.19%~25.35%和3.28%~14.63%,重心高度的降幅为4.66%~8.15%,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的增幅分别为11.30%~36.79%和10.68%~46.58%。综上,皖麦29和良星66的产量高,抗倒性好。多效唑能同步增加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和茎鞘中的积累量和茎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实现小麦高产和抗倒性间的协调,适宜喷施时期为倒五叶时期。本研究结果为小麦抗倒伏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效唑 倒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下载PDF
翻转课堂在《农产品经营与管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5
作者 任兰天 郝冰 +3 位作者 邵庆勤 程昕昕 许侠 黄保宏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99-102,共4页
《农产品经营与管理》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经营与管理方法不断涌现,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质量、学生经营与管理能力的现实要求。本文从《农产品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基于翻... 《农产品经营与管理》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经营与管理方法不断涌现,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质量、学生经营与管理能力的现实要求。本文从《农产品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农产品经营与管理》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今后学生经营与管理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经营与管理 翻转课堂 教学质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玲玲 吴文革 +7 位作者 李瑞 胡健 闫素辉 邵庆勤 许峰 张从宇 周永进 李文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7-784,共8页
为探究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宁麦13与皖西麦0638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折纯N 0、120、180、240 kg·hm^(-2)),研究其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性状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40 kg·... 为探究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宁麦13与皖西麦0638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折纯N 0、120、180、240 kg·hm^(-2)),研究其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性状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40 kg·hm^(-2)的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供试弱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增加,供试弱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硬度、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等品质性状均呈上升趋势。供试的弱筋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植株与籽粒中积累的氮均主要来源于土壤。当施氮量为120~24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增加,供试弱筋小麦成熟期籽粒中积累的氮来源于肥料的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来源于肥料的量最高。当施氮量为120~240 kg·hm^(-2)时,供试弱筋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为25.68~44.76 kg·kg^(-1),氮肥生产效率为25.16~50.82 kg·kg^(-1),随着施氮量增加,供试弱筋小麦的氮肥生产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施氮量 籽粒品质 氮素利用
下载PDF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吴培金 闫素辉 +3 位作者 邵庆勤 许峰 张从宇 李文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32-1238,共7页
为明确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和宁麦13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纯氮0、105、210和315kg·hm^-2)处理,分析了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 为明确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和宁麦13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纯氮0、105、210和315kg·hm^-2)处理,分析了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弱筋小麦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醇溶蛋白相比,氮肥对谷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大。当施氮量为105kg·hm^-2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59%(扬麦13)、11.37%(宁麦13),达到弱筋小麦标准要求;施氮量为210kg·hm^-2时,两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超过12.5%。增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弱筋小麦籽粒灌浆中后期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施氮0~210kg·hm^-2时,增施氮肥可提高B型(<10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降低A型(>10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施氮量对弱筋小麦B型、A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淀粉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在施氮0~210kg·hm^-2范围内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高。本试验条件下,要保证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和相对较高的产量,更为适宜的施氮量应在105~210kg·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氮素 品质 蛋白质 淀粉
下载PDF
密度对沿淮晚播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邵庆勤 闫素辉 +3 位作者 张从宇 任兰天 许峰 李文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66-1377,共12页
目前晚播小麦的面积不断增加,为明确沿淮地区晚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于2013—2015年在不同晚播条件下(11月5日、11月15日、11月25日),设置3个种植密度(300万株·hm-2、450万株·hm-2、600万株·hm-2),分... 目前晚播小麦的面积不断增加,为明确沿淮地区晚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于2013—2015年在不同晚播条件下(11月5日、11月15日、11月25日),设置3个种植密度(300万株·hm-2、450万株·hm-2、600万株·hm-2),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茬晚播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导致小麦生育期滞后,主要影响拔节期前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密度对生育进程无显著影响。随播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花前贮存同化物的转运量和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下降,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明显增加;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进而产量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上升。播期对分蘖穗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大于主茎穗。与11月5日播期相比,11月25日播期下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积累量、籽粒干重、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同化物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在主茎穗中分别下降13.37%、9.96%、9.04%、25.37%和17.07%,在分蘖穗中分别下降55.71%、54.34%、51.80%、59.70%和22.70%。同一播期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上升,花前贮存同化物的转运量减少,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增加;穗数增加,千粒重降低;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上升,沉淀值下降。与主茎穗相比,密度对分蘖穗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更大。与300万株·hm-2密度相比,600万株·hm-2密度下单穗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主茎穗中分别下降17.90%、13.60%和4.76%,在分蘖穗中分别下降20.17%、14.46%和6.23%。可见,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增加晚播小麦产量并改善晚播小麦品质性状,本研究中11月15日、11月25日两晚播条件下适宜密度分别为450万株·hm-2、6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播期 籽粒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穗花发育与籽粒淀粉粒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谭植 闫素辉 +6 位作者 刘良柏 王平信 刘飞 邵庆勤 许峰 张从宇 李文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7-644,共8页
为明确拔节期低温胁迫对小麦穗花发育与籽粒淀粉粒分布的影响,以‘宁麦13’、‘华成3366’等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拔节期夜间低温处理,研究低温对小麦籽粒产量、穗花发育与胚乳淀粉粒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低温显著降低小... 为明确拔节期低温胁迫对小麦穗花发育与籽粒淀粉粒分布的影响,以‘宁麦13’、‘华成3366’等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拔节期夜间低温处理,研究低温对小麦籽粒产量、穗花发育与胚乳淀粉粒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低温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产量,低温处理产量较对照降低46.55%~66.09%。低温处理穗数、穗粒数与籽粒质量分别较对照降低2%~31%、17%~55%与4%~26%。可见,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穗粒数影响最大,籽粒质量次之,穗数最小。拔节期低温显著降低小麦的总小穗数,主要是由顶部败育小穗数与基部败育小穗数增加造成。低温显著降低小麦总小花数、结实小花数,其中对基部结实小花数和弱势结实小花数影响更大。低温胁迫显著降低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其中与<2.8μm淀粉粒组相比,低温对2.8~10μm淀粉粒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的降幅更大。拔节期低温对B、A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可见,本试验中小麦拔节期低温不利于籽粒B型淀粉粒的生长,即其个体体积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 产量 穗花发育 淀粉粒度分布
下载PDF
不同抗倒类型小麦植株节间性状与抗倒能力的氮肥调控效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魏鹏 邵庆勤 闫素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2-629,共8页
以抗倒伏小麦品种(生选6号、扬麦18、华成3366)、易倒伏小麦品种(扬麦13、扬麦22、扬麦24)为材料,设置施纯氮180 kg/hm^(2)(N180)、240 kg/hm^(2)(N240)2个氮素水平,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植株基部节间性状与抗倒伏能力对氮肥调控效应的差异... 以抗倒伏小麦品种(生选6号、扬麦18、华成3366)、易倒伏小麦品种(扬麦13、扬麦22、扬麦24)为材料,设置施纯氮180 kg/hm^(2)(N180)、240 kg/hm^(2)(N240)2个氮素水平,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植株基部节间性状与抗倒伏能力对氮肥调控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180相比,随着施氮量增加,易倒伏型小麦品种抗倒伏指数平均降低35.98%,抗倒伏型小麦品种抗倒伏指数平均降低1.12%,易倒伏型小麦的抗倒能力在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差异大于抗倒伏型小麦的;易倒伏小麦N240处理植株基部节间直径、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K素含量与薄壁组织厚度低于N180处理的,5个参数的降幅分别为12.60%、16.36%、19.04%、34.59%、27.48%;抗倒伏小麦N240处理植株基部节间直径、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K素含量和薄壁组织厚度较N180处理降低,降幅分别为5.13%、7.97%、3.74%、26.73%、15.70%;易倒伏小麦N240处理植株基部节间抗折力、针刺力、木质素含量与大维管束面积低于N180处理的,而抗倒伏小麦以上4个参数在2个施氮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与N180处理相比较,易倒伏小麦品种N240处理植株基部节间小维管束数降低,抗倒伏小麦品种的升高;与抗倒伏品种相比,易倒伏品种植株基部节间抗倒伏能力对施氮水平响应敏感。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增施氮肥主要是影响了易倒伏小麦植株的基部节间抗折力、针刺力、木质素含量、大维管束面积及小维管束数,从而使易倒伏小麦抗倒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水平 基部节间性状 抗倒伏能力
下载PDF
不同氮素水平下追氮时期对小麦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培金 闫素辉 +3 位作者 张从宇 邵庆勤 许峰 李文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0-796,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追氮时期对成熟期小麦胚乳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方法】以矮抗58和山农22为材料,在2种氮素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下设置2个追氮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处理,研究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变化。【结果... 【目的】分析不同追氮时期对成熟期小麦胚乳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方法】以矮抗58和山农22为材料,在2种氮素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下设置2个追氮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处理,研究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变化。【结果】在同一氮素水平下,两品种拔节期追氮处理籽粒淀粉含量显著低于返青期追氮处理(P<0.05),但淀粉积累量显著高于返青期(P<0.05)。在N1水平下,与返青期追氮处理相比,拔节期追氮降低了胚乳淀粉粒平均粒径,显著提高B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P<0.05),降低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在N2水平下,与返青期追氮处理相比,拔节期追氮显著提高胚乳淀粉粒平均粒径(P<0.05),提高了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两品种表现一致。追氮时期与施氮水平对小麦A、B型淀粉粒数量分布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在施纯氮120kg/hm^2条件下,追氮时期推迟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进而有利于籽粒淀粉的积累;在施纯氮240 kg/hm^2条件下,追氮时期推迟主要通过增大淀粉粒个体体积,即A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增加,进而有利于籽粒淀粉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 追氮时期 淀粉粒
下载PDF
取样后处理措施对小麦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邵庆勤 万成 +5 位作者 李晓庆 任兰天 闫素辉 张从宇 倪鹤 李文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2-640,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优化与改进小麦取样后的后处理措施,为提高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2个试验:取样后3种放置方式(取样后去除根系、取样后保留根系和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与取样后7... [目的]本文旨在优化与改进小麦取样后的后处理措施,为提高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2个试验:取样后3种放置方式(取样后去除根系、取样后保留根系和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与取样后7个放置时间(0、2、4、6、8、10和12h)为试验条件;以基部第2节间剥除叶鞘后的7个放置时间(0、0.5、1、1.5、2、2.5和3h)为试验条件,分析其对抗倒伏相关形态指标和茎秆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随着放置时间的推移,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的放置方式下小麦单茎鲜质量、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在放置12h内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放置10h内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取样后保留根系放置方式下小麦单茎鲜质量、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在放置2h内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取样后去除根系放置方式下,单茎鲜质量、机械强度和淀粉含量在放置2h时与对照差异显著。随着基部第2节间剥除叶鞘后放置时间的延长,机械强度、抗倒伏指数、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0.5h内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变化较小,但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0.5h时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7.21%、5.63%和19.91%。放置方式和放置时间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田间取样后保留根系并将根系浸泡在水中的放置方式下小麦植株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好,10h内测定结果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取样后保留根系放置方式抗倒伏性状需在2h内测完;同时基部节间剥除叶鞘后应立即进行相关性状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后处理措施 抗倒伏性状 抗倒伏指数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晚播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瑞 杨兵兵 +5 位作者 吴培金 闫素辉 张从宇 许峰 邵庆勤 李文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4-761,共8页
【目的】分析晚播对弱筋小麦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和宁麦13为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N210:210 kg/hm^2、N270:270 kg/hm^2)设置适播与晚播处理,分析弱筋小麦氮素积累与利用情况。【结果】弱筋小麦开花期... 【目的】分析晚播对弱筋小麦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和宁麦13为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N210:210 kg/hm^2、N270:270 kg/hm^2)设置适播与晚播处理,分析弱筋小麦氮素积累与利用情况。【结果】弱筋小麦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主要来源于土壤氮(70.48%~85.51%);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主要来源于土壤氮(74.35%~86.86%);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主要来源于肥料氮(52.88%~82.12%)。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显著增加了小麦成熟期单株氮素积累量、开花期来源于土壤氮的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和籽粒来源于土壤氮及肥料氮的积累量。弱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为55.52%~79.78%,氮素积累转移的贡献率为38.91%~77.99%。适期播种处理下,花前营养器官氮素积累转运量、转运率与贡献率分别为23.47 mg/株、75.23%和71.46%,而晚播显著降低花前营养器官氮素积累转运量、转运率与贡献率(分别为19.87 mg/株、59.74%和50.31%)。各处理小麦氮肥生产效率为25.25~44.27 kg/kg,氮素利用效率为15.75%~41.43%,氮素收获指数为0.730~0.844。同一因素下不同水平比较表明:晚播显著降低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但播期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在相同品种和氮水平处理下,晚播较适期播种籽粒产量降低。【结论】弱筋小麦晚播不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为获得较高产量水平与氮素利用效率,应尽量保证弱筋小麦适宜播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晚播 氮素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沿淮地区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生长差异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邵庆勤 闫素辉 +3 位作者 李文阳 任兰天 许峰 杨安中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50,共10页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4-2016年连续2a研究沿淮地区当前生产中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花后生长差异及与产量的关系,旨在为沿淮地区小麦育种及生产中选择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花后籽粒灌浆的进行,品种间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SPAD值...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4-2016年连续2a研究沿淮地区当前生产中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花后生长差异及与产量的关系,旨在为沿淮地区小麦育种及生产中选择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花后籽粒灌浆的进行,品种间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SPAD值差异逐步加大,叶面积指数2014-2015年在开花期、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品种间最大差异分别达18.81%、27.61%和33.32%,2015-2016年最大差异分别达26.87%、61.95%和108.69%;叶绿素SPAD值2014-2015年最大差异分别达16.28%、16.63%和118.89%,2015-2016年最大差异分别达11.49%、19.54%和237.75%;品种间花后光合速率差异2014-2015年最高达29.32%、2015-2016年最高达26.13%;2a试验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品种间差异显著,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比例品种间均差异显著;产量与花后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鞘、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前营养器官中贮存同化物的转运量、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以及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正相关。2a试验结果说明‘洛麦23’‘矮抗58’‘邯6712’产量位于8个品种的前3位,且与其他品种产量差异显著,适宜在安徽沿淮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物质 积累 分配 产量
下载PDF
秸秆堆肥部分替代化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对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承杰 任兰天 +6 位作者 郝冰 邵庆勤 王泓 陈峰 代高峰 梅世远 张从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33-1240,共8页
针对沿淮地区冬小麦生产中化肥投入过量、利用率低、温室气体排放高的现状,采用秸秆堆肥部分替代化肥配施硝化抑制剂的方法,以秸秆堆肥部分替代化肥为主区(T)、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使用量为裂区(D)设计试验,研究其对麦田N 2O、CO ... 针对沿淮地区冬小麦生产中化肥投入过量、利用率低、温室气体排放高的现状,采用秸秆堆肥部分替代化肥配施硝化抑制剂的方法,以秸秆堆肥部分替代化肥为主区(T)、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使用量为裂区(D)设计试验,研究其对麦田N 2O、CO 2、CH 4排放通量动态变化,以及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5 t·hm^-2秸秆堆肥替代10%化肥+60 kg·hm^-2 DCD和15 t·hm^-2秸秆堆肥替代20%化肥+60 kg·hm^-2 DCD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传统施肥显著(P<0.05)降低了19.01%和31.76%,小麦支链淀粉含量分别显著(P<0.05)提升10.00%和14.00%,产量较传统施肥并无显著差异。说明秸秆堆肥部分替代化肥配施硝化抑制剂的方法对小麦产量并无显著负面影响,且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堆肥 硝化抑制剂 小麦 温室气体
下载PDF
沿淮地区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与基部节间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培文 闫素辉 +5 位作者 张从宇 邵庆勤 刘良柏 王平信 刘飞 李文阳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5期41-49,共9页
为明确影响沿淮地区小麦抗倒伏能力形成的内在因素,选用11个小麦品种,研究其茎秆特征、节间形态学特征、基部二节间力学特征、化学成分和解剖结构,分析小麦茎秆抗倒能力与相关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较低、重心高度下降、茎秆基部... 为明确影响沿淮地区小麦抗倒伏能力形成的内在因素,选用11个小麦品种,研究其茎秆特征、节间形态学特征、基部二节间力学特征、化学成分和解剖结构,分析小麦茎秆抗倒能力与相关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较低、重心高度下降、茎秆基部二节间大维管束数目较多、薄壁组织较厚的小麦品种抗倒伏指数较高。小麦茎秆基部二节间解剖结构结果发现,荃麦725和华成3366的维管束数目较多、薄壁组织较厚、细胞层数较多、细胞排列较为紧密、抗倒伏指数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小麦抗倒伏指数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重心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秆基部二节间大维管束数目呈显著正相关,与薄壁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条件下,植株较矮,茎秆重心高度较低,基部二节间细胞排列紧密,大维管束数量较多,薄壁组织厚度较厚,机械强度大,有利于小麦茎秆抗倒能力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部节间性状 抗倒伏能力 机械强度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基部节间性状与抗倒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袁雅妮 闫素辉 +4 位作者 刘良柏 王平信 邵庆勤 张从宇 李文阳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88-94,110,共8页
为分析播期和密度对小麦茎秆抗倒能力的调控效应,本试验以华成3366为材料,设置正常播期和晚播两个播期处理,各播期下分别设置225万株/hm^(2)、375万株/hm^(2)、52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株高及... 为分析播期和密度对小麦茎秆抗倒能力的调控效应,本试验以华成3366为材料,设置正常播期和晚播两个播期处理,各播期下分别设置225万株/hm^(2)、375万株/hm^(2)、52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株高及基部节间形态学指标、力学特征、化学成分、解剖结构的影响,以明确播期和密度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呈上升趋势。基部节间直径和节间干重的减少,从而导致茎粗系数和节间充实度的降低。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N素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抗折力、针刺力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小麦抗倒伏指数逐渐降低。K素含量也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晚播可以降低植株高和重心高,有效增强小麦倒伏;同时增加小麦植株茎粗系数和节间充实度。晚播条件下的纤维素、木质素、K素含量都显著高于正常播期。相关分析表明抗倒伏指数与基部节间干重、节间直径、K素含量和薄壁组织呈显著正相关,与N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条件下小麦可以通过提高基部节间干重、节间直径,增加基部节间K素含量、薄壁组织,降低基部节间N素含量来增强其抗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种植密度 基部节间 抗倒能力
下载PDF
磷肥对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及黏度参数的影响
18
作者 吴永杰 成惠华 +4 位作者 李瑞 李文阳 邵庆勤 张从宇 闫素辉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5期50-55,共6页
以小麦品种华成3366为材料,设置P2O5浓度为0、60、120、180 kg/hm^(2)的4个磷肥用量水平,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及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磷肥用量为0~120 kg/hm^(2)时,增施磷肥显著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的体积... 以小麦品种华成3366为材料,设置P2O5浓度为0、60、120、180 kg/hm^(2)的4个磷肥用量水平,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及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磷肥用量为0~120 kg/hm^(2)时,增施磷肥显著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占比;当磷肥用量为120~180 kg/hm^(2)时,施磷对A、B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无显著影响。磷肥用量为0~120 kg/hm^(2)时,增施磷肥显著提高小麦淀粉的低谷黏度、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而对回升值和稀懈值无显著影响。当磷肥用量超过120 kg/hm^(2)后,磷肥对上述淀粉黏度参数无显著影响。不同磷肥施用量处理小麦后,由其淀粉粒度分布、黏度参数的变化可以看出,当磷肥用量为0~120 kg/hm^(2)时,增施磷肥通过改变淀粉粒度分布,即增加B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降低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进而提高峰值黏度等淀粉黏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肥 淀粉 粒度分布 黏度参数
下载PDF
Glutenin Macropolymer Particles Size Distribution of Six Wheat Varieties in Eastern China
19
作者 LI Wenyang YANG Bingbing +2 位作者 shao qingqin XU Feng YAN Suhui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CSCD 2017年第5期455-460,共6页
Size distribution of glutenin macropolymer (GMP) particle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final products in wheat. Six wheat varieties in eastern China were us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GMP content, particle siz... Size distribution of glutenin macropolymer (GMP) particle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final products in wheat. Six wheat varieties in eastern China were us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GMP conten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le diameter of GMP changed from 0.38 μm to 269 μm. A typical bimodal curve of volum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with peak values ranged from 4.44 μm to 5.36 μm and from 45.76 μm to 116.30 μm, respectively. Number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showed the typical population with peak values in the range of 0.57-1.00 p.m. Proportions of granules 〈12μm, 12-80 μm and 〉80 μm were in the range of 17.1%-47.8%, 32.1%-50.3% and 10.2%-38.1% of total volume,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of GMP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olume of GMP particles 〈12μm,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olume of particles 〉80μm.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greater percentage of larger GMP particles is, the more GMP content there is in wheat g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glutenin macropolymer (GMP) GMP conten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