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型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邵瑞鑫 张辉 +3 位作者 郭家萌 王泳超 马兴立 张雪海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51期23-25,共3页
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的第一要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以河南农业大学研究型学院农学院为例,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案和实施方法,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 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的第一要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以河南农业大学研究型学院农学院为例,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案和实施方法,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向社会和科研院所输送高规格的科研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学院本科生 毕业论文质量 创新人才
下载PDF
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各论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以玉米栽培学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邵瑞鑫 王泳超 +2 位作者 郭家萌 张学林 杨青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8期255-256,共2页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是农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本文以玉米栽培学为例,针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抽象、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有针对性地...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是农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本文以玉米栽培学为例,针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抽象、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多媒体、组织课堂讨论及应用网络教学等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角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为更好地讲授作物栽培学课程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 农学专业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玉米栽培学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γ-氨基丁酸保护玉米幼苗光合系统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泳超 张颖蕾 +6 位作者 闫东良 何灵芝 李卓 燕博文 邵瑞鑫 郭家萌 杨青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1-203,共13页
为明确干旱胁迫下γ-氨基丁酸(GABA)保护玉米幼苗光合系统的生理响应,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依据玉米幼苗生长数据,选择1 mmol·L-1为γ-氨基丁酸(GABA)供试浓度,设置空白对照(CK)、1 mmol·L-1 GABA(G)、20%聚乙二醇(PEG-6000)... 为明确干旱胁迫下γ-氨基丁酸(GABA)保护玉米幼苗光合系统的生理响应,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依据玉米幼苗生长数据,选择1 mmol·L-1为γ-氨基丁酸(GABA)供试浓度,设置空白对照(CK)、1 mmol·L-1 GABA(G)、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D)、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和1 mmol·L-1 GABA(DG)4个处理开展玉米水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GABA能缓解干旱胁迫的抑制作用,使玉米幼苗恢复生长,其中1 mmol·L-1 GABA效果最好。干旱胁迫下,外源施用1 mmol·L-1 GABA能显著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少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积累,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此外,外源GABA能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叶片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从而提高细胞保水能力。外源施用GABA能显著降低叶片干旱胁迫下初始荧光(F0),提高暗适应下最大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和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从而降低叶片光化学损伤。在干旱胁迫第5天,与D处理相比,DG处理SPAD数值、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分别提高8.25%、7.69%、9.13%和7.38%,胞间CO2浓度(Ci)降低2.93%。因此,外源GABA能通过降低叶片的氧化损伤和提高细胞保水能力来改善叶片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护玉米幼苗光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GABA) 玉米 干旱胁迫 光合作用
下载PDF
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比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氮素累积、转移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家萌 何灵芝 +4 位作者 闫东良 李卓 王泳超 邵瑞鑫 杨青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95,共15页
在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区,不同控释氮肥和尿素的配比下,研究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规律,以及相应的氮素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为该区域夏玉米氮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周期为两... 在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区,不同控释氮肥和尿素的配比下,研究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规律,以及相应的氮素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为该区域夏玉米氮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周期为两年,以施氮处理为主区,设置0、180、300 kg·hm-23个施氮水平,并在180 kg·hm-2水平上设置全尿素处理(U)、控释尿素处理(C),控释尿素与尿素按1∶2(C1)与2∶1(C2)配施,共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N0、N180U、N180C、N180C1、N180C2、N300U;品种为副区,分别为氮低效品种豫禾988(YH988)和氮高效品种郑单958(ZD958)。结果表明,在黄淮海砂质潮土条件下,氮低效品种YH988和氮高效品种ZD958均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实现了最高的产量水平,其中YH988和ZD958最佳的氮肥比例分别为控释氮∶尿素氮=1∶2和2∶1,即N180C1和N180C2。YH988和ZD958分别在N180C1和N180C2处理下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比例较高。同时,YH988和ZD958在N180C1和N180C2处理下分别实现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最高。综上,在黄淮海潮土区夏玉米生产体系中,不同氮效率品种YH988和ZD958分别在180 kg·hm-2施氮量,控施氮∶尿素氮=1∶2和2∶1的条件下,实现了高产及较高的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促进了其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控释氮肥和尿素配比 氮素转移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施氮量对穗期高温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昕 蔡丰乐 +9 位作者 穆心愿 李鸿萍 邵瑞鑫 李树岩 徐佳敏 王帅丽 卢良涛 赵霞 赵亚丽 刘天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52-1866,共15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量对玉米穗期高温胁迫下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氮实现玉米抗逆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1年开展人工模拟高温田间试验。以耐热型品种郑单958(Zhengdan 958)和热敏感型品种先玉335(Xianyu 335)...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量对玉米穗期高温胁迫下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氮实现玉米抗逆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1年开展人工模拟高温田间试验。以耐热型品种郑单958(Zhengdan 958)和热敏感型品种先玉335(Xianyu 335)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量,分别为低氮(N 90 kg/hm^(2),N90)、中氮(N 180 kg/hm^(2),N180)和高氮(N 270 kg/hm^(2),N270)。在玉米第11片叶展开期至抽雄期进行高温处理(HT),分别持续12天(2020年)和9天(2021年),以田间自然生长的植株为对照(CK),处理期间高温和对照的日最高温度均值分别为41.9℃、35.9℃(2020年)和40.8℃、37.7℃(2021年),昼夜温差均值分别为19.3℃、13.0℃(2020年)和18.1℃、14.8℃(2021年),调查两个品种穗位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酶活性、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温度、品种和施氮量三者之间的互作效应。【结果】1)高温胁迫提高了两个玉米品种穗位叶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降低了穗位叶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高温对热敏感型品种先玉335的影响大于耐热型品种郑单958。2)在对照条件下,两个品种的光合色素含量、P_(n)、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EPCase活性、Rubisco活性、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温条件下,则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均以N180处理最高。3)品种、温度、施氮量及温度×施氮量的互作效应对光合性能指标和产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与对照相比,高温条件下3个氮肥用量中N270处理的各项指标降幅最大,说明在高温条件下高氮加剧了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减弱,加深了高温危害,且先玉335表现更明显。4)相关分析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与穗粗、穗粒数、光合色素含量、P_(n)、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穗粗、穗粒数与各光合生理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光合性能下降引起穗粒数减少,进而导致产量下降。【结论】第11片叶展开期至抽雄期高温胁迫可显著抑制玉米光合生理,降低产量。合理的施氮量(N 180 kg/hm^(2))可以缓解高温胁迫,提高光合生理活性,增加籽粒产量,而高氮(N 270 kg/hm^(2))会增加高温造成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氮量 高温胁迫 光合生理 产量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elevating temperatur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yield of summer maize 被引量:4
6
作者 shao rui-xin YU Kang-ke +5 位作者 LI Hong-wei JIA Shuang-jie YANG Qing-hua ZHAO Xia ZHAO Ya-li LIU Tian-xu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783-1795,共13页
Compared to other crops,maize production demands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s.However,temperatures exceeding 35℃lead to adverse effects on maize yield.High temperatures(≥35℃)are consistently experienced by summer m... Compared to other crops,maize production demands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s.However,temperatures exceeding 35℃lead to adverse effects on maize yield.High temperatures(≥35℃)are consistently experienced by summer maize during its reproductive growth stag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which is likely to cause irreversible crop damag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levating temperature(ET)treatment on the yield component of summer maize,beginning at the 9th unfolding leaf stage and ending at the tasseling stage.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ontinuous ET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elongation rate and activity of silks and an elongated interval between anthesis and silking stages,and eventually decreased grain number at ear tip and reduced yield.Although continuous ET before tasseling damaged the anther structure,reduced pollen activity,delayed the start of the pollen shedding stage,and shortened the pollen shedding time,it was inferred,based on phenotyp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that continuous ET after the 9th unfolding leaf stage influenced ears and therefore may have more significant impacts.Overall,when maize plants were exposed to ET treatment in the ear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stage,the growth of ears and tassels was blocked,which increased the occurrence of barren ear tips and led to large yield lo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maize North China Plain elevating temperatures reproductive stage barren ear tip YIELD
下载PDF
河南省夏玉米生产水足迹区域差异 被引量:5
7
作者 毛俊 邵瑞鑫 +2 位作者 郭家萌 王泳超 杨青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17-2323,共7页
作物生产水足迹是衡量整个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利用状况的综合指标,能清晰地反映出水资源消耗类型、数量以及用水效率,为农业水资源管理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研究在计算玉米单产的基础上,分析了1990—2015年河南省6个玉米种植区生... 作物生产水足迹是衡量整个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利用状况的综合指标,能清晰地反映出水资源消耗类型、数量以及用水效率,为农业水资源管理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研究在计算玉米单产的基础上,分析了1990—2015年河南省6个玉米种植区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生产水足迹呈现先波动下降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不同产区的生产水足迹差别较大,其中豫西玉米生产水足迹最高,豫东、豫中南、豫北的生产水足迹低于河南省平均值;绿水是河南省玉米生产需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占生产水足迹的80%以上;在时空分布上,均表现为生育期间降水量越低,绿水生产足迹所占比越高;基于对6个玉米种植区水足迹的分析,建议对豫西、豫南等玉米生产水足迹较高的区域,应推广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缩减玉米种植面积,而豫东、豫中南和豫北3个区域玉米生产水足迹较低,属于玉米种植优势地区,应保持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生产水足迹 时空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