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惠 赵红格 +7 位作者 陈江萌 邵晓州 刘池洋 王建强 雷琳琳 李俊 汪建 黄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8,共16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扫描电镜裂缝识别和流体包裹体、断裂活动、构造应力分析等方法展开了古峰庄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和控藏作用研究。[研究结果]延长组各段天然裂缝均发育,以长7段最为发育,其次为长8、长6段;裂缝以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面可见方解石充填和明显过油痕迹。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裂缝形成时期具有多期性,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结论]延长组天然裂缝的发育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孔渗能力和储集空间,为低渗透油藏运移、储集和富集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发育程度与形成时期影响着低渗透油藏的成藏和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低渗透油藏 古峰庄地区 油气地质 油气勘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PCS内部换热器外低浓度氢气燃烧及其影响分析
2
作者 张东 丁铭 +2 位作者 邵晓宙 郝晓华 李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0-1547,共8页
为研究严重事故条件下对华龙一号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内部换热器的影响,以华龙一号PCS内部换热器为研究对象,使用商业流体计算软件ANSYS对低浓度氢气燃烧工况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西安交通大学的圆柱形实验作为验证实验,证明... 为研究严重事故条件下对华龙一号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内部换热器的影响,以华龙一号PCS内部换热器为研究对象,使用商业流体计算软件ANSYS对低浓度氢气燃烧工况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西安交通大学的圆柱形实验作为验证实验,证明了选用燃烧模型的正确。选取经验证的氢气燃烧模型对氢气浓度为8%、10%、12%分别进行分析,得到PCS内部换热器换热管表面的最高温度及最大压力分别为676 K与1.95 MPa,并利用得到的温度、压力载荷对PCS内部换热器进行应力分析,按照ASME规范第Ⅲ卷第1分卷NC分册、第1分篇附录进行应力评定校核,结果表明应力水平满足标准的要求。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浓度为12%的氢气燃烧后不影响PCS内部换热器的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内部换热器 氢气燃烧 应力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8
3
作者 薛楠 邵晓州 +5 位作者 朱光有 张文选 齐亚林 张晓磊 欧阳思琪 王淑敏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5,共15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15口井的暗色泥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推断出其古沉积环境,总结了烃源岩质量的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自下而...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15口井的暗色泥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推断出其古沉积环境,总结了烃源岩质量的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长7_(3)亚段有机质丰度最大,长7_(2)亚段次之,长7_(1)亚段最小。长7_(3)亚段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可达12.4%,生烃潜力大,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_(1)型为主,是一套处于成熟阶段的好—优质湖相烃源岩。(2)平凉北地区长7_(3)亚段沉积期气候潮湿温暖,为陆相淡水环境。较高的古生产力、缺氧还原水体为有机质的生长、繁殖和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3)平凉北地区长7_(3)亚段发育火山-热液型烃源岩。火山活动与热水沉积共同影响着长7_(3)亚段的水体环境,其较高的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大量生成的基础,缺氧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完整保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古生产力 潮湿温暖气候 缺氧还原环境 火山-热液型烃源岩 长7段 三叠系 平凉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8致密砂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石油成藏
4
作者 邵晓州 李勇 +5 位作者 张文选 郭懿萱 赵彦德 张晓磊 齐亚林 楚美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9-1310,共12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含油分布范围广,是下步勘探重要的目标领域,但其石油烃类演化和油藏分布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基于流体包裹体产状特征、成分及均一性分析结果,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鄂尔多...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含油分布范围广,是下步勘探重要的目标领域,但其石油烃类演化和油藏分布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基于流体包裹体产状特征、成分及均一性分析结果,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内石油的来源及成藏特征,揭示了长8油藏形成时间以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长8砂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以气液烃包裹体、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细砂岩的石英加大边或裂隙中,可分为早、晚两期,与气液烃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存在85~105℃和115~135℃两个峰值区间,分布连续,油气为连续充注;成藏演化史表明,长8石油主要充注时期为110~135 Ma,在晚侏罗世发生早期充注,在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充注。在区域上主要发育长7烃源岩,在最大生排烃阶段烃源岩Ro值接近1.0%,达到生烃门限,大量生烃,长9烃源岩在志丹地区局部分布。【结论】结合包裹体特征与烃类形成的关系,陕北地区长8油藏受烃源岩、储层及充注动力等因素控制,石油充注程度不一,发育平面上分布不均匀的岩性油藏,区域上具有“双源供烃、差异聚集”的成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石油成藏 延长组长8 油气勘查工程 陕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屏蔽门轨道槽随动保护机构的设计分析
5
作者 温毅 李龙 +4 位作者 邵晓宙 康文凯 李哲宇 张东 郝晓华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7期169-172,共4页
为了解决电动推拉屏蔽门轨道槽宽度大、人员通行和物项转运不方便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屏蔽门轨道槽随动保护机构。该机构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系统控制下可以实现自动跟随屏蔽门运动... 为了解决电动推拉屏蔽门轨道槽宽度大、人员通行和物项转运不方便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屏蔽门轨道槽随动保护机构。该机构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系统控制下可以实现自动跟随屏蔽门运动,完成对轨道槽的遮蔽,能够有效提升人员通过的安全性和转运的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蔽门 轨道槽 随动保护机构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下载PDF
放射性废物切割用带锯条失效后处置方法研究
6
作者 郝晓华 邵晓宙 +4 位作者 李龙 康文凯 温毅 李哲宇 张东 《电子质量》 2023年第7期84-88,共5页
带锯切割在放射性废物切割拆解中应用广泛,其具有可切割多种类型材料且无火险、不产生烟雾和气体,以及易于控制放射性污染的优点。但带锯条作为消耗品,在失效后需按照放射性金属废物处置。通过对放射性废物切割用带锯条的特性进行分析,... 带锯切割在放射性废物切割拆解中应用广泛,其具有可切割多种类型材料且无火险、不产生烟雾和气体,以及易于控制放射性污染的优点。但带锯条作为消耗品,在失效后需按照放射性金属废物处置。通过对放射性废物切割用带锯条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其处置方法,提出了在放射性热室内利用专用夹具与液压钳将其切割分段的方法,可满足放射性金属熔炼处置条件,并为其他放射性废物切割工具的处置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废物 带锯条 分段切割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23
7
作者 惠潇 赵彦德 +3 位作者 邵晓州 张文选 程党性 罗安湘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是主力含油层系。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沉积相、输导体系、异常压力和构造为中生界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三叠系延长组大型岩性油藏模式和侏罗...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是主力含油层系。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沉积相、输导体系、异常压力和构造为中生界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三叠系延长组大型岩性油藏模式和侏罗系古地貌控藏模式,并结合盆地勘探成果,精细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预测了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约为146.50×10^8t,其中常规油资源量为116.50×10^8t,致密油资源量为30.00×10^8t;按层系分,三叠系石油资源量为137.20×10^8t,侏罗系石油资源量为9.30×10^8t。盆地剩余资源量为96.93×10^8t,姬塬、陇东和志靖-安塞等地区,是长庆油田的规模储量区,仍然是未来勘探的主要区域。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和侏罗系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层系;延长组下部的长9、长10油层组为新的目标层系;长7油层组致密油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资源潜力 勘探方向 石油 中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与姬塬地区长6_1储层特征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邵晓州 付勋勋 +2 位作者 刘广林 张春阳 王亚玲 《地质学刊》 CAS 2018年第4期568-574,共7页
利用铸体薄片、压汞曲线和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和姬塬地区长61油层组的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2个地区的储层特征差异性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盐池和姬塬地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 利用铸体薄片、压汞曲线和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和姬塬地区长61油层组的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2个地区的储层特征差异性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盐池和姬塬地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结构较差。盐池地区储层物性整体低于姬塬地区,前者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7. 8%和0. 22×10^(-3)μm^2,后者为10. 9%和0. 56×10^(-3)μm^2,面孔率分别为2. 10%和2. 97%,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两者储层特征差异主要受3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沉积作用决定了储层分布范围;局部高渗带砂体受成岩作用控制;构造作用对后期储层变化有一定的改造作用,盐池地区埋深较大,不利于原生孔隙保存。因此,在今后的石油勘探开发中,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绿泥石膜胶结带、次生溶孔发育区是姬塬地区勘探的有利目标;而局部构造高点、裂缝相对发育区、地层水低矿化度区是盐池地区寻找"甜点区"的另一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长61亚段 盐池地区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 被引量:1
9
作者 齐亚林 赵彦德 +2 位作者 邵晓州 楚美娟 左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382,共9页
分析河口动力特征,进而揭示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推移质)搬运和沉积机制,是合理构建河控三角洲生长沉积模式的前提。运用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从微观动力过程角度分析失去河床约束条件下依靠惯性作用流动的河水入湖过程... 分析河口动力特征,进而揭示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推移质)搬运和沉积机制,是合理构建河控三角洲生长沉积模式的前提。运用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从微观动力过程角度分析失去河床约束条件下依靠惯性作用流动的河水入湖过程中河、湖两类水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流动规律,结合水槽物理模拟及前人开展的数值模拟,并借鉴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成果,构建了受流体力学及河流泥沙动力学约束的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湍流的特点决定了两类水体界面处存在强烈的质量、动量、动能传递。河水入湖过程既不是圆形(轴对称)射流,也不是平面(二维)射流,而是矩形(三维)射流,流速沿程会以负指数快速衰减。河口是挟沙河流流速衰减的终点,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沉积的终点。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过程,是三角洲平原动力、沉积、地貌相互作用的过程,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可以概括为:河流末端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堤岸决口→河流分叉→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三角洲平原的骨架砂体,地貌控制下河流的频繁摆动是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的重要机制。河控三角洲沉积的主体为平原环境,而非前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动量射流 沉积过程 动力和沉积模式 河控三角洲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层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齐亚林 邵晓州 +3 位作者 庞锦莲 程党性 张晓磊 孙勃 《录井工程》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层勘探历程回顾表明,制约页岩油直井勘探的主要问题油产量整体较低;油产量与油层的厚度、基质渗流能力关系不密切;油产量整体与压裂规模呈正相关,但不完全取决于压裂规模;高油产量井勘探模式和成功经验难以推广,...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层勘探历程回顾表明,制约页岩油直井勘探的主要问题油产量整体较低;油产量与油层的厚度、基质渗流能力关系不密切;油产量整体与压裂规模呈正相关,但不完全取决于压裂规模;高油产量井勘探模式和成功经验难以推广,“甜点”难以确定;长7页岩油整体表现出“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特点。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分析了流体微观和宏观运动规律以及体积压裂的适用条件,探讨了直井油产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天然裂缝不发育仅靠基质渗流的页岩油层,渗流力学决定了自然产能条件下直井难以达到工业意义的油产量;岩石力学决定了其不具有体积压裂条件,无法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进而扩大泄油面积;天然裂缝或高渗砂体的发育程度是决定页岩油直井油产量的主要因素,也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指标。未来应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转向高渗砂体形态的预测和刻画、天然裂缝的识别和预测、典型储层驱替压力(流速)-流体压力降的相关性、有效储层的多方法综合评价、“水平井+体积压裂”的裂缝有效性及分段贡献率评价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渗流力学 油产量 勘探历程 页岩油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3
11
作者 邵晓州 王苗苗 +4 位作者 齐亚林 贺彤彤 张晓磊 庞锦莲 郭懿萱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油水关系复杂,成藏控制因素多样。通过原油特征、地层水性质、储层薄片、压汞实验、地震解释等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纳米CT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长8油藏特...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油水关系复杂,成藏控制因素多样。通过原油特征、地层水性质、储层薄片、压汞实验、地震解释等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纳米CT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原油密度和黏度较大,整体流动性较差,成熟度较好,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平均矿化度为37.45 g/L,保存条件较好。上部紧邻的长7泥页岩TOC质量分数平均为4.89%,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51%,w(S1+S2)平均值为17.11 mg/g,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长8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物性好,非均质性较强。受区域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影响,形成了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整体呈“马鞍”状构造形态,低幅度鼻隆构造发育。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属“近源成藏”,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砂体、裂缝、断层等运移到长8有利圈闭中,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和岩性-构造3种类型的油藏。烃源岩品质、储层物性好坏、低幅度圈闭大小是控制该区长8油藏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特征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长8油藏 平凉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M53井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长8段油层油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彦德 邓秀芹 +5 位作者 齐亚林 邵晓洲 杨斌 鲁新川 罗安湘 谢先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0-811,共12页
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的测试手段和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北地区M53井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进行了定量评价,开展了M53井延长组长8段含油砂岩和邻井长8段原油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精细对比研究。首次揭... 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的测试手段和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北地区M53井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进行了定量评价,开展了M53井延长组长8段含油砂岩和邻井长8段原油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精细对比研究。首次揭示了平凉北地区长7段暗色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贡献。结果表明,M53井及邻近区域长7段泥岩有机质丰度参数中等-高、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且接近热平衡成熟阶段,沉积水体呈淡水-微咸水,与盆地本部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相近,具备较好生烃能力。M53井延长组长8段含油砂岩抽提物和邻井长8段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中正构烷烃碳数呈单峰态,规则甾类化合物C29含量相对较高,烃类生源母质中含陆源高等植物且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环境,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长8段原油和含油砂岩抽提物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碳同位素参数与M53井及邻近地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相近,即长8段烃类来源于本区长7段烃源岩。平凉北地区发育较好的烃源岩,该区具备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烃源岩 M53井 平凉北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邵晓州 王苗苗 +4 位作者 齐亚林 赵红格 张晓磊 孙勃 刘永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5,共13页
断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地区石油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解石U—Pb同位素测年、平衡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技术,结合二维地震、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对中生界断裂发育特... 断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地区石油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解石U—Pb同位素测年、平衡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技术,结合二维地震、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对中生界断裂发育特征及其与石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认为:盐池地区发育3期断裂,印支期北西向断裂系统规模小,主体发育在三叠系延长组;燕山期近南北向断裂系统规模最大,断距大,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复杂;喜马拉雅期北东东向断裂系统规模较大,发育时期晚,具有一定的走滑性质。各期次断裂分别受到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区域应力作用,燕山期近南北向断裂与西缘大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印支期北西向断裂系统沟通烃源岩和储层,具有较好的运移和遮挡匹配条件,对油气藏形成最为有利。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物性,当油井与断裂距离较近时,在构造高部位的高渗储层更容易成藏且产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物理模拟 石油地质意义 盐池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三叠世早期物源组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指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雷琳琳 赵红格 +5 位作者 邵晓州 徐智 郭惠 李亚男 付星辉 李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8-1271,共14页
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贺兰山炭井沟、插旗沟和中部磁窑堡3个地区晚三叠世早期的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部分碎屑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具有环带结构,大部分锆石Th/U值大于0.4,极少部分小于0... 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贺兰山炭井沟、插旗沟和中部磁窑堡3个地区晚三叠世早期的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部分碎屑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具有环带结构,大部分锆石Th/U值大于0.4,极少部分小于0.1,表明锆石来源以岩浆为主,变质为次。3个地区锆石年龄分布均有三组年龄峰值:古元古代早期—新太古代(2204.3~2610.1 Ma)、古元古代(1667~2171.8 Ma)和晚古生代(245.1~322.6 Ma),这3组年龄分别与新太古代末华北克拉通化的基本完成、古元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三大陆块(阴山陆块、鄂尔多斯陆块和东部陆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拼合以及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而形成的构造岩浆事件相对应。结合锆石年龄对比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得知,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三叠世早期物源来自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主要为古元古代孔兹岩带和阿拉善地块的变质岩和岩浆岩,其次为华北板块西部基底的岩浆岩和阿拉善地块海西期的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碎屑锆石U-Pb定年 沉积物源 孔兹岩带 阿拉善地块
下载PDF
环县-正宁地区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梦娜 罗安湘 +5 位作者 李军 时孜伟 赵靖舟 邵晓州 耳闯 白卓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15,共7页
运用ZEISS双通道荧光-透射光显微镜、雷尼绍inVia Relflex型显微拉曼光谱仪和Linkam MDS-600冷热台,对研究区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和古压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厘定了石油的充注... 运用ZEISS双通道荧光-透射光显微镜、雷尼绍inVia Relflex型显微拉曼光谱仪和Linkam MDS-600冷热台,对研究区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和古压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厘定了石油的充注史,恢复了长9油层组原油充注时的动力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盐水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内的裂隙中,其次在石英次生加大边、胶结物和穿石英颗粒的裂纹中。与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古压力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主要为长7烃源岩生烃增压驱动的一期石油充注,对应地质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晚期(105~125Ma),其中石英颗粒内裂隙中与石油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05~130℃,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0~1.5;石英次生加大边及胶结物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00~125℃,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1~1.3;穿石英颗粒裂纹的主要分布在120~130℃,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2~1.4;总体上充注次序为石英次生加大边及胶结物略早于石英颗粒内裂纹略早于穿石英颗粒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古压力 长9油层组 环县-正宁地区
下载PDF
Black shale formation enviro nment and its control on shale oil enrichment in Triassic Chang 7 Member,Ordos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
16
作者 ZHANG Bin MAO Zhiguo +5 位作者 ZHANG Zhongyi YUAN Yilin CHEN Xiaoliang SHI Yuxin LIU Guanglin shao xiaozho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6期1304-1314,共11页
Based on geo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core samples from the Triassic Chang 7 Member of Well Feng 75 drilled in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Ordos Basin,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gion,the formati... Based on geo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core samples from the Triassic Chang 7 Member of Well Feng 75 drilled in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Ordos Basin,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gion,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black shale and its control on shale oil enrichment ar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From the Chang 73 to Chang 71 Sub-members,the black shale ha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decreasing from 5.70%to 3.55%,hydrogen indexes decreasing from 345 mg/g to 269 mg/g,while the oxygen indexes increasing gradually from 6 mg/g to 29 mg/g,indicating tha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Chang 72 and Chang 73 Sub-members was anoxic.Biomarkers in the black shale change regu-larly,and have an obvious“inflection point”at the depth of 2753–2777 m in the Chang 73 Sub-member,indicating that the input of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ncreased.However,there is a negative drift about 2%of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near the“inflection point”,which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results of biomarker compounds.This is because the extreme thermal and anoxic events caused by continental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ancient Qinling region caused negative drift of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black shale in the Ordos Basin.The volcanic activity caused rise of temperature,polluted air,extreme weathers,more floods and thus more input of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and gave rise to extremely anoxic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light oil than aquatic organic matter,so these sections in Yanchang Formation are major“sweet spots”for shale oil enri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hale TRIASS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volcanic ash anoxic event shale oil Ordos Basin Chang 7 Member
下载PDF
放射性腐蚀试片自动化分析预处理装置研制
17
作者 王鹏 郝晓华 +4 位作者 杨彪 邵晓宙 李哲宇 温毅 康文凯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2年第10期158-160,164,共4页
为实现放射性腐蚀试片预处理工艺自动化,设计、研制了自动化分析预处理装置。针对吊装接头、吊运参数控制等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实现了腐蚀试片自动转运、清洗、喷淋的工艺操作且各工序间精准转移,晃动角度小于±1.5°,重复定... 为实现放射性腐蚀试片预处理工艺自动化,设计、研制了自动化分析预处理装置。针对吊装接头、吊运参数控制等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实现了腐蚀试片自动转运、清洗、喷淋的工艺操作且各工序间精准转移,晃动角度小于±1.5°,重复定位精度不大于±1 mm。研制的自动化分析预处理装置可用于放射性液腐蚀试验的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腐蚀试验 自动化 精准控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演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明瑞 侯云超 +5 位作者 谢先奎 张忠义 张晓磊 罗丽荣 邵晓州 薛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3-446,共14页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程度深入,盆地外围新区逐渐成为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通过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平凉—演武地区延长组的烃源和储集条件,以及开展油源对比、油气成藏期和成藏特征等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的油气富集特征及成藏...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程度深入,盆地外围新区逐渐成为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通过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平凉—演武地区延长组的烃源和储集条件,以及开展油源对比、油气成藏期和成藏特征等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的油气富集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平凉—演武地区延长组7油层组(长7油层组)泥页岩的厚度为5~20 m,并向西北部殷家城—小岔—彭阳一带减薄,其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成熟度总体偏低(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0.65%)、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37%)与生烃能力明显低于盆地中部对应层系;研究区的油气藏以长7油层组泥岩为界,可划分出"上生下储"和"下生上储"两套成藏组合,油气藏的主要充注期在早白垩世;平凉—演武地区的油源主要来自盆地中部长7油层组的优质烃源岩,油藏类型以构造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整体表现为"源上、源下立体多层,断裂、砂体多元输导,构造-岩性复合控藏"的特征。平凉—演武地区具备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条件,且随着三维地震和储层改造技术进步,油气勘探潜力大,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延长组 天环坳陷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裂缝特征、形成期次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9
19
作者 邵晓州 王苗苗 +3 位作者 惠潇 王淑敏 张晓磊 齐亚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01-1513,共13页
裂缝是油气主要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其特征及期次研究有助于明确裂缝分布规律,对后期开发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岩石声发射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中生界延安组和延长... 裂缝是油气主要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其特征及期次研究有助于明确裂缝分布规律,对后期开发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岩石声发射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中生界延安组和延长组砂岩储层裂缝的特征、形成期次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地区裂缝较发育,多为垂直、高角度构造成因缝。裂缝长度为0.1~0.2 m,密度普遍小于0.2条/m,以方解石充填为主,有效性较好,主要为NE—SW向,存在部分NW向裂缝,倾角平均为76.2°,各层差别不大。延长组裂缝形成时期可划分为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延安组裂缝形成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砂岩储层裂缝的形成与主要构造运动相一致,并建立了盐池地区裂缝发育模式:印支期受近NS向挤压应力作用,发育NW向和NE向剪切缝;燕山期受近EW向挤压应力影响,发育NWW向和NE向裂缝;喜马拉雅期受NE向应力作用,发育NEE向和NE向裂缝,后期受NW向拉张作用,同时对前期形成的裂缝也有一定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发育模式 盐池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基于Taguchi方法的滑动轴承二道次旋压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岩峰 樊文欣 +3 位作者 邵晓宙 李志伟 李岳桥 曹志娟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9-382,共4页
以QSn7-0.2锡青铜为试验材料,以减薄率、道次分配比、一道次进给比和二道次进给比为试验参数,设计正交试验,以成形件内外轴线直线度误差为评价指标,利用Simufact软件对二道次错距旋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Taguchi方法分析仿真结果的信噪比... 以QSn7-0.2锡青铜为试验材料,以减薄率、道次分配比、一道次进给比和二道次进给比为试验参数,设计正交试验,以成形件内外轴线直线度误差为评价指标,利用Simufact软件对二道次错距旋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Taguchi方法分析仿真结果的信噪比,优化试验参数,得到各参数对滑动轴承内外轴线直线度误差的影响程度顺序与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Taguchi方法可有效降低工件内外轴线直线度误差,提高产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二道次错距旋压 Taguchi方法 信噪比 内外轴线直线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