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周期密集台阵深部地壳结构探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田小波 沈旭章 +5 位作者 魏运浩 刘震 杨旭松 黄河 张良雨 金睿智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31-147,共17页
由于穿透能力强,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为壳幔结构探测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随着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认识程度的提高,台间距相对较大的宽频带台阵已无法满足壳幔结构高分辨率探测的需求.短周期密集台阵采用频率较高的便携式数... 由于穿透能力强,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为壳幔结构探测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随着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认识程度的提高,台间距相对较大的宽频带台阵已无法满足壳幔结构高分辨率探测的需求.短周期密集台阵采用频率较高的便携式数字地震仪,通过百米级台间距的密集观测,可在短时间内(1~2个月)获得大量地震数据.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壳内射线交叉覆盖好,有利于提高分辨率;(2)射线密集分布,通过相干叠加压制噪声,可实现高频接收函数的成像;(3)观测时间短,效率高.因此,短短几年内,短周期密集台阵已经成为地壳深部结构探测的常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短周期密集台阵深部地壳结构探测的由来,以及通过几个典型的探测实例,展示探测效果及其在不同构造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深部结构 短周期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地震成像
下载PDF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 被引量:4
2
作者 雷启云 郑文俊 +3 位作者 王银 余思汗 沈旭章 郝明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地震构造图是综合反映特定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基础性图件,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的一个专题成果。该图以鄂尔多斯活动... 地震构造图是综合反映特定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基础性图件,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的一个专题成果。该图以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为编图范围,参照地震行业有关地震构造图编制标准和数据库标准,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区域地理信息、地质、活动构造、地震、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高分辨卫星影像解译,吸收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建设了编图所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资料矢量化、地层界线修改、断层修改、图面修饰、图件复核等环节,编制成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该图反映了由银川盆地—贺兰山、弧形构造束、渭河盆地、山西地堑系、河套盆地等活动构造单元组成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以及相邻地块有关地震构造的最新资料,完善了鄂尔多斯地块及边界带活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建成了区域地震构造基础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活动地块 地块边界带 地震构造图
下载PDF
广东省强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对板内地震成因的启示
3
作者 李伦 沈旭章 +2 位作者 董世贤 廖杰 赵凌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32,共13页
稳定板块内部的强地震(震级大于和等于6.0级的地震)是如何孕育与发生的一直以来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广东省的阳江洋边湾、河源新丰江水库与汕头南澳岛位于稳定的华南陆块内部,是广东省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三个区域,有强震发生的历史,... 稳定板块内部的强地震(震级大于和等于6.0级的地震)是如何孕育与发生的一直以来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广东省的阳江洋边湾、河源新丰江水库与汕头南澳岛位于稳定的华南陆块内部,是广东省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三个区域,有强震发生的历史,是理解板内强震孕育与发生的理想窗口。而这些强震区域的地壳结构与物理性质是理解强震孕育构造背景与发生机制的关键基础。本文基于阳江与河源已构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结合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对比与总结汕头南澳岛与北美新马德里强震区的孕震构造背景,揭示广东省强震震源区与地震活跃区的地壳结构与物理性质、强震孕震与发震构造背景以及两者关系,进而探讨广东省强震发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广东省的强震倾向于发生于NE-SW向与NW-SE向断层交汇处。这些断层交汇处呈现低地震波速度特征,在发震深度范围(8~15 km深)地震b值较小(<1.0)。低地震波速度与低地震b值特征指示断层交汇处为稳定华南陆块的局部薄弱带,易于构造应变能积累。此外,流体参与的孔隙压力增大或荷载增大等局部地壳应力扰动可能是触发广东省强震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提出进一步加强板内强震发生的应力积累方式和持续时间,以及孔隙水压力增大的物理机制等研究,可加深认识板内强震的发生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助力粤港澳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强地震 速度结构 板内地震 广东省 河源 阳江 汕头
下载PDF
中国内地地倾斜形变台视偏角时空特征初步研究
4
作者 刘谨瑞 沈旭章 +1 位作者 唐九安 高安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08,共7页
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地倾斜视方位角及视偏角概念,以1987~2021年北京延庆西拨子和甘肃兰州十里店水管倾斜仪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了视偏角计算过程,并对2020年全国地倾斜台网71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的视偏角进行计算。2个典型台... 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地倾斜视方位角及视偏角概念,以1987~2021年北京延庆西拨子和甘肃兰州十里店水管倾斜仪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了视偏角计算过程,并对2020年全国地倾斜台网71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的视偏角进行计算。2个典型台站结果显示,西拨子NS向视偏角P_(NS)=-0.1°,EW向视偏角P_(EW)=9.6°,NE向视偏角P_(NE)=12.4°;十里店NS向视偏角P_(NS)=0.3°,EW向视偏角P_(EW)=-22.5°;2个台站视偏角的最大值为23.2°,最小值为-36.0°;从5个分量的统计均值来看,视偏角最大值为12.4°,最小值为-22.5°,极差为34.9°;2个台站均显示出NS向视偏角偏小、EW向和NE向视偏角偏大的特征。全国地倾斜台网观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视偏角P_(S)<10°的分量数为266个,占37.20%,P_(S)<22.5°的分量数为445个,占62.24%,P_(S)>45°的分量数为111个,占15.52%;视偏角离散误差M_(PS)<10°的分量数为247个,占34.55%,M_(PS)<22.5°的分量数为446个,占62.38%,M_(PS)>45°的分量数为43个,占6.01%。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建议对视偏角P_(S)>20°的测向分量的起始方位角进行重点核查,对于视偏角离散误差M_(PS)>20°的测向分量的观测数据需认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倾斜视方位角 地倾斜视偏角 年度统计均值 年度统计方差 NAKAI拟合 最佳拟合状态
下载PDF
S波接收函数揭示的华南陆块岩石圈结构及构造启示
5
作者 沈旭章 陈萌萌 +2 位作者 程思远 王岳军 黄斯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本研究利用华南陆块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地震波资料,构建适合研究LAB的S波接收函数,基于接收函数波形分析和偏移成像结果对华南陆块岩石圈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华南陆块下方70 km深度存在最明显且连续性相对较好的低速界面,结... 本研究利用华南陆块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地震波资料,构建适合研究LAB的S波接收函数,基于接收函数波形分析和偏移成像结果对华南陆块岩石圈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华南陆块下方70 km深度存在最明显且连续性相对较好的低速界面,结合其他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我们认为70 km深度低速界面反映了和软流圈上涌相关的构造事件导致的华南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在华夏地块的东部较大范围探测到100~150 km深度内存在南倾的低速界面,结合区域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研究成果,推测该现象可能表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楔入到了华夏地块,是新元古代早‒中期以来,华南陆块俯冲聚合、陆内造山以及陆内构造变形等地球动力学事件留下的重要痕迹;在华夏地块中东部和江南造山带局部发现了LAB缺失区带,该现象可能与岩石圈拆沉导致的热物质上涌密切相关,可能对应了地块拼贴薄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陆块 LAB 地震波 S波接收函数 岩石圈拆沉
下载PDF
基于电磁静力触探法的深埋金属管线探测探头设计与应用
6
作者 许韬 彭功勋 +2 位作者 吴涛 沈旭章 袁忠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5-1363,共9页
设计一种基于电磁感应法的地下金属管线探头,其特点在于可以采用静压贯入的方式接近目标管线进行探测,在贯入的过程中可以实时读取电磁场的强度和锥尖阻力,从而安全地获取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信息,以防止对地下设施造成破坏。在设计中,... 设计一种基于电磁感应法的地下金属管线探头,其特点在于可以采用静压贯入的方式接近目标管线进行探测,在贯入的过程中可以实时读取电磁场的强度和锥尖阻力,从而安全地获取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信息,以防止对地下设施造成破坏。在设计中,探头创新性地利用感应线圈磁芯传递锥尖阻力,并使用非金属外壳防止信号屏蔽,拟通过滤波放大电路减少外界干扰。通过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对探头探测效果进行验证,认为可以将管线埋深探测误差控制在5 cm以内,探测精度远高于现行规范要求。研究对深埋管线的高精度探测和地下管线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线探测 电磁法 静力触探 深埋管线 高精度定位
下载PDF
基于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地震计观测性能对比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旭宙 沈旭章 +2 位作者 张元生 秦满忠 李秋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在记录波形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不同仪器的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形态和中值曲线,以及不同频率处的概率密度分布,得出仪器的实际观测性能差别,其与仪器特性及传递函数的差别相一致。利用对比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可以定量地、直... 在记录波形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不同仪器的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形态和中值曲线,以及不同频率处的概率密度分布,得出仪器的实际观测性能差别,其与仪器特性及传递函数的差别相一致。利用对比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可以定量地、直观地给出不同仪器观测性能差别,更为细致地了解不同地震计的差别,对观测资料作出合理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密度函数 地震计对比 背景噪声
下载PDF
乳山震群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8
作者 李翠芹 郑建常 +2 位作者 沈旭章 李媛 戴宗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4-1539,共6页
运用距离乳山震群最近的乳山台2011—2014年远震波形资料,计算接收函数,确定震群震源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乳山台下方各个方位的接收函数差异比较大,地壳速度结构呈现横向非均匀性;震源区与邻近区域存在明显差别,... 运用距离乳山震群最近的乳山台2011—2014年远震波形资料,计算接收函数,确定震群震源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乳山台下方各个方位的接收函数差异比较大,地壳速度结构呈现横向非均匀性;震源区与邻近区域存在明显差别,邻近区域的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速区,震源区中下地壳中存在明显的低速区;震群中ML3.0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高低速交界处。据此推断,乳山震群可能是由于中下地壳小范围内的物质的不均匀性导致上地壳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震群 接收函数 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确定青藏高原东北缘近地表S波速度 被引量:7
9
作者 钱银苹 沈旭章 +2 位作者 李翠芹 梅秀苹 焦煜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51-3963,共13页
公式推导和数值实验都表明远震接收函数直达波幅度对近地表S波速度比较敏感,可以用于确定近地表(如沉积层)的S波速度值.本文利用该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数字地震台网36个台站的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近地表S波速度分布特征.研... 公式推导和数值实验都表明远震接收函数直达波幅度对近地表S波速度比较敏感,可以用于确定近地表(如沉积层)的S波速度值.本文利用该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数字地震台网36个台站的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近地表S波速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深度5±2.5km范围内,祁连山—河西走廊区域近地表S波速度均值较小;位于地形梯度带的甘东南区域近地表S波速度呈现较为复杂的分布.通过与该区域沉积层厚度结果对比,发现近地表S波速度与沉积层厚度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本研究是对目前接收函数方法的有效补充,在探测研究近地表速度结构方面,相比人工地震方法其成本几乎可忽略且环保.在目前地震波观测数据海量增长的背景下,该方法对于确定不同区域近地表结构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北缘 近地表S波速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邵若潼 沈旭章 张元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40-3353,共14页
本文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确定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处理了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横跨西秦岭北缘等断裂的24个密集宽频带流动台站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平均快波方向呈现NW-SE、NWW-SEE及NNW-SSE... 本文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确定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处理了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横跨西秦岭北缘等断裂的24个密集宽频带流动台站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平均快波方向呈现NW-SE、NWW-SEE及NNW-SSE,平均分裂时间0.56s.甘东南中部及北部地区快波方向与GPS速度方向、前人利用XKS波分裂获取的快波方向及该地区断层展布方向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区壳幔运动可能是耦合的.同时研究区南部少数台站快波方向呈现NNW-SSE,与断裂方向及GPS速度方向有一定夹角,表明台站下方壳幔运动可能是解耦的.全区快波方向自北向南由近E-W逐渐转变为NW-SE,最后变为NNW-SSE.据此推测地壳在该区的变形挤压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这与该区块体挤压应力方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各向异性 Ps震相 接收函数 T分量接收函数加权叠加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三维速度结构全波形反演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俊毅 侯卫生 +2 位作者 郭飚 沈旭章 郑文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74-2089,共16页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张的最前端,获取其高精度三维速度结构对揭示地块间物质转移和相互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收集并整理了677个流动台站上记录到的8个4.7级以上地震事件的数据,采用基于伴随谱元的全波形...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张的最前端,获取其高精度三维速度结构对揭示地块间物质转移和相互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收集并整理了677个流动台站上记录到的8个4.7级以上地震事件的数据,采用基于伴随谱元的全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0~60 km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成像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地块低速沉积层下方的地壳相较于同一深度的地壳速度结构呈明显高速,上地幔速度结构连续.华南地块内部速度结构表现为古老克拉通稳定的岩石结构,但北部地壳并不具备相似特征.相较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南地块,阿拉善地块内部壳幔速度结构要复杂得多.在北纬38°以北,鄂尔多斯地块内部部分地壳速度结构呈高速,上地幔呈低速,而地块南部地壳速度结构则具有相反的特征.地块内部的20 km处存在不连续分布的低速体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稳定克拉通的岩石结构发生了一定改变.此外,研究区内断裂附近对应有显著速度结构异常,这也为研究区深入开展深浅构造耦合研究提供有力的地震学成像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三维速度结构 波形拟合 鄂尔多斯西南缘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频率特征研究莫霍面形态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婷 沈旭章 梅秀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50,I0001,共17页
基于不同莫霍面模型的全波形理论地震图,计算了不同频率的接收函数,分析对比了不同形态莫霍面在不同频率上的接收函数变化特征。数值试验结果显示,当莫霍面的形态复杂时,高频接收函数上P-S转换波和多次波会出现多峰值特征。之后对不同... 基于不同莫霍面模型的全波形理论地震图,计算了不同频率的接收函数,分析对比了不同形态莫霍面在不同频率上的接收函数变化特征。数值试验结果显示,当莫霍面的形态复杂时,高频接收函数上P-S转换波和多次波会出现多峰值特征。之后对不同形态莫霍面的模型在不同频率的接收函数进行了分类总结,据此判别实际观测资料所表征的莫霍面性质。以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高台(GTA)地震台为例,分析了该台站不同频率的接收函数。结果表明,该台站下方莫霍面总体为遵循同一变化规律的速度过渡带,但在沿龙首山断裂方向附近速度变化不同于主要变化方式。基于此,通过对观测结构进行拟合构建了该台站下方地壳及莫霍面模型,并结合地质学和岩石学等方面的结果对这种莫霍面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进而推断此种莫霍面是由于多种构造因素以及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引起地区壳幔物质的分异与交换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频率 莫霍面形态 速度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Moho面速度密度跃变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董蕾 沈旭章 钱银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5-927,共13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下深部结构的研究对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云南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获得青藏高原东南缘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进而利用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下深部结构的研究对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云南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获得青藏高原东南缘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进而利用接收函数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幅度信息确定了青藏高原东南缘Moho面上的S波速度和密度跃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由南到北地壳厚度逐渐增加,从永德、沧源、孟连地区的33 km左右增至巴塘地区的69.7 km左右,厚度变化了近乎37 km.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块体南部的姑咱地区具有高泊松比、速度密度跃变较小特征,表明这两个地区含有较多铁镁物质.腾冲地区、龙门山西侧的汶川地区、四川盆地西南缘的沐川地区以及则木河断裂的石门坎至东川地区同属于高泊松比、速度密度跃变较大,显示这些地区壳内存在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o面 速度跃变 密度跃变 青藏高原东南缘 接收函数
下载PDF
远震接收函数确定的鄂尔多斯西部及邻区Moho面性质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柳婷 沈旭章 +4 位作者 郑文俊 钱银苹 张冬丽 王文天 李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1-885,共15页
基于呈南北向线性分布且穿过鄂尔多斯地块的129个流动台站远震记录,获取了2026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通过叠加转换点相同的接收函数,提取了可靠的P-S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到时,进而确定了南北向横跨鄂尔多斯地块剖面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 基于呈南北向线性分布且穿过鄂尔多斯地块的129个流动台站远震记录,获取了2026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通过叠加转换点相同的接收函数,提取了可靠的P-S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到时,进而确定了南北向横跨鄂尔多斯地块剖面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同时,利用单台速度-密度跃变(δβ-δρ)扫描叠加方法确定了Moho面速度和密度跃变.结果显示:秦岭—渭河盆地下方具有较薄地壳、低波速比(1.66~1.72)以及相对较小的密度跃变(4%~10%),表明该区域地壳主要以长英质酸性岩石为主,引起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下地壳拆沉;鄂尔多斯南部地壳较厚(41.4±1.3 km)、波速比较高、速度跃变相对较小(14%~23%),主要原因可能由青藏高原的挤压增厚导致;鄂尔多斯北部波速比较高(>1.87)、速度跃变较大(19%~29%)、密度跃变较小,推测鄂尔多斯北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较大波速比可能是部分熔融与沉积层共同导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速度跃变 密度跃变 鄂尔多斯西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介质各向异性非均匀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晋妤 沈旭章 +1 位作者 金睿智 黄柳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80-1990,共11页
本文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后方位角加权叠加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二期资料,确定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邻近区域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表现出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快... 本文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后方位角加权叠加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二期资料,确定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邻近区域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表现出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快慢波延迟时间平均值为0.44 s;快波方向受断裂带影响显著,走滑断裂带附近快波方向和断层方向一致性较强,逆冲断裂附近快波方向和断层方向差别较大或垂直;晚中新世以来形成的海原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等多个走滑断裂附近地壳各向异性强度明显小于其他区域,且形成时间更早的海原断裂方向和快波方向一致性更强.这种断裂附近各向异性强度和方向的分布特征也是该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逆冲断裂向走滑断裂转化的反映.陇中盆地快波各向异性结果复杂且没有明显规律性分布特征可能反映出该次级地块保留了较老构造过程中残存的化石各向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东北缘地区高原扩展主要以连续流变模式为主,在走滑断裂带附近存在局部侧向挤出,但是侧向挤出影响的地壳变形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各向异性 P波接收函数 构造作用
下载PDF
广西北流地震震源区短周期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成像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强强 沈旭章 +6 位作者 王文天 许小伟 周启明 黄河 黄柳婷 吕晋妤 余占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17-2930,共14页
作为构造上较为稳定的华南地块,其地震活动相对中国西部明显偏低,但也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华南中强地震震源区深部结构对于深入研究华南板内地震成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2019年发生在两广交界的北流5.2级地震是近年来华南最大的一次中强地... 作为构造上较为稳定的华南地块,其地震活动相对中国西部明显偏低,但也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华南中强地震震源区深部结构对于深入研究华南板内地震成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2019年发生在两广交界的北流5.2级地震是近年来华南最大的一次中强地震,该次地震的发生也为我们研究华南地震震源区深部结构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基于120个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密集台阵背景噪声资料,通过互相关提取了1~5 s高频面波频散信号,然后采用面波直接反演法,对北流地震震源区进行地下6 km深度范围内浅层地壳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浅层地壳剪切波速度横向变化强烈,速度分布不均匀;低速异常主要分布于三条断裂带周围;研究区存在NNW-SSE向的高速异常,该高速异常与震中区高速异常相交在水平方向上呈“L”形环绕分布于石窝断裂南东侧;震中上方为上凸形态的高速异常,这些高速异常可能为中生代花岗岩基,结合研究区现今NW-SE向的构造应力场分析:石窝断裂南西盘向南东方向运动时受到“L”形高速体阻挡,可能导致应力积累,进而引发地震.此外,这种局部异常高速体可能是华南“马赛克”结构中微陆块在上地壳中的延伸,上地壳结构的不均匀性和大尺度构造相互作用,会在局部区域导致应力积累,从而引发中强地震,这也可能是华南板内地震发生的一种重要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北流地震 短周期密集台阵 背景噪声成像 高速异常 华南板内地震
下载PDF
The Construction of Active Source Repeated Monitoring in the Qilian Mountain, Gansu Province 被引量:4
17
作者 Zhang Yuansheng Guo Xiao +11 位作者 Qin Manzhong Liu Xuzhou Wei Congxin shen xuzhang Yan Wenhua Zou Rui Yin Liang Wang Yahong Sun Dianfeng Feng Hongwu Zhang Lifeng Guo Yingx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3期333-341,共9页
The exciting source of the active source repeated monitoring is located in the Xiliushui Reservoir in Zhangye,Gansu Province. The system began operating normally on July 9,2015,and we had completed a period of 40 days... The exciting source of the active source repeated monitoring is located in the Xiliushui Reservoir in Zhangye,Gansu Province. The system began operating normally on July 9,2015,and we had completed a period of 40 days of continuous excitation experiment before November 10,2015.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airgun source has good consistency and repeatability,and the detective system of active source can record signal clearly. The construction of active source repeated exploration projects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which can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active source repeated exploration. The observation data we obtained makes it possible to follow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Qilian Mountai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source Repeated monitoring Qilian Mountain Gansu Province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短周期密集台阵资料研究北流地震余震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文玺翔 沈旭章 周启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297-3308,共12页
本文基于广西北流5.2级地震震源区震后约30天的短周期密集台阵连续观测资料,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震后余震进行了识别,确定了可靠性较高的441个余震事件,约为同时期固定地震台网目录中余震数量的34倍.进而利用事件波形中P、S波到时信息,... 本文基于广西北流5.2级地震震源区震后约30天的短周期密集台阵连续观测资料,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震后余震进行了识别,确定了可靠性较高的441个余震事件,约为同时期固定地震台网目录中余震数量的34倍.进而利用事件波形中P、S波到时信息,对299个余震事件进行了精定位,对信噪比较高的65个地震事件进行了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余震空间分布及震源机制解特征,对该区域中强地震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流地震的余震主要集中在主震北西约1~3 km的范围内,且大部分余震震源机制解接近于前震;主震的孕震断裂为石窝断层,其走向NWW-SEE,倾角近70°;该区域还存在一条走向NEE-SWW倾角近乎直立的断裂,可能是前震的孕震断层;主震受前震的触发而产生,而后续两条断裂同时处于活动状态,产生了不同震源机制解的余震.此外,在蕉林断裂北端及石窝断裂南端同样拾取到了大量余震事件,这些事件的震源机制解多为逆冲型与走滑型,一致性较差,表明北流地震可能对这两个区域的地震活动起了一个触发作用,但具体触发机制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流地震 短周期密集台阵 机器学习 微震识别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广西北流M_(S)5.2级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盼 沈旭章 黄强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120个短周期流动台站和4个固定台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面波频散曲线,采用线性阻尼最小二乘反演算法联合反演了研究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①研究区S波速度具有明显横向不均匀性,上下地壳速度在断裂附近存在明显差异性,新丰断裂南侧及东侧上地壳整体S波速度较高;②石窝断裂附近存在一条NW向连续性较好的低速带,震中区位置10 km深处存在明显局部高速异常,并随着深度减小异常逐渐增加,在浅处其与焦林断裂和新丰断裂附近的高速异常汇聚成一条NNE向连续异常带;③结合研究区地质调查结果和余震分布,震中区的局部高速异常可能是NW向石窝断裂南西盘发生右行走滑,并受到新丰断裂高速体的限制和互相作用发生了应力积累,从而引发此次中强地震;④地壳厚度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NE向明显地壳增厚(26~30 km),结合华南地区应力场分析,地壳增厚可能与中下地壳局部的NE向挤压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流地震 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联合反演 三维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重庆浅层S波速度结构研究
20
作者 董蕾 沈旭章 陈丽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8-1006,共9页
基于重庆台网及邻区固定台站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0月观测到的远震波形记录,利用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约束浅层结构的方法计算了重庆及周边地区台站下方浅层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重庆浅层S波速度结构与盆山构造明显相关,盆地内表现为低... 基于重庆台网及邻区固定台站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0月观测到的远震波形记录,利用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约束浅层结构的方法计算了重庆及周边地区台站下方浅层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重庆浅层S波速度结构与盆山构造明显相关,盆地内表现为低速异常,与沉积层特征相对应,大巴山、大娄山区域则表现为相对高速的特征;华蓥山断裂S波速度高于断裂两侧的沉积层速度,表现出四川盆地沉积层中间薄两边厚的特点;华蓥山以东的川东地区多为套滑脱层构造,其浅层S波速度表现为低速异常。最后讨论了2010年以来重庆5次显著地震的孕震环境:川东滑脱构造地区的垫江M_(S)4.4地震和石柱M_(S)4.5地震与该区明显的低速异常有关;荣昌M_(S)4.7和M_(S)4.8地震的震源区无明显的高低速特征,可能与注水相关;武隆M_(S)5.0地震发生在高低速交界部位的有利于积累应变的高速体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接收函数 浅层S波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