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吸附瓦斯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梦露 沈永星 +3 位作者 周动 王辰 王金鑫 冯雪健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在不同吸附压力下的动力学特征,利用自主研发的TQY-2型精密吸附仪和红外热成像装置对直径为8.5 mm的褐煤、焦煤和无烟煤煤样进行不同压力(0.2、0.4、0.6、0.8、1.0 MPa)下的宏观吸附试验和吸附压力为(0.3... 为了进一步揭示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在不同吸附压力下的动力学特征,利用自主研发的TQY-2型精密吸附仪和红外热成像装置对直径为8.5 mm的褐煤、焦煤和无烟煤煤样进行不同压力(0.2、0.4、0.6、0.8、1.0 MPa)下的宏观吸附试验和吸附压力为(0.3、0.6、0.9、1.2、1.5 MPa)的煤体细观结构吸附试验,利用准一级、准二级、颗粒内扩散、Elovich以及双常数等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吸附瓦斯规律及机理。研究表明:对比5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适合表征褐煤和焦煤的吸附瓦斯过程,而无烟煤的最优模型为颗粒内扩散模型;随着吸附压力升高,褐煤和焦煤的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k2逐渐增加,无烟煤的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kp也逐渐增加,均呈正相关;吸附压力对煤样适合的动力学模型影响较小;在宏观吸附和基于红外热成像的煤体细观结构吸附实验下,煤样适合的动力学模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变质程度 不同压力 瓦斯吸附 动力学 吸附速率
下载PDF
煤层气原位注热开采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林杰 冯增朝 +4 位作者 周动 王幸 石建行 沈永星 赵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73-4486,共14页
煤层的低渗透性和甲烷的强吸附特征是制约煤层气开采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快速高效开采煤层气是目前煤层气开采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首先基于构建的水-气-热-固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煤层气注热开采的物理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从水气... 煤层的低渗透性和甲烷的强吸附特征是制约煤层气开采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快速高效开采煤层气是目前煤层气开采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首先基于构建的水-气-热-固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煤层气注热开采的物理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从水气运移角度分析了注热方法的产气规律,最后在煤矿井下进行了现场注热试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煤层气注热开采过程中水气运移遵循“前期排水,后期采气”的变化规律。煤层中的水对甲烷的解吸和运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注热过程中水占据了甲烷的运移通道,水对甲烷的抑制作用大于温度的促进作用;注热后的抽采过程中,高温促进了甲烷的解吸,解除了水对甲烷的抑制作用,使煤层气的产量大幅度提高。通过现场注热试验,已经形成了2种成熟的井下注热强化煤层气开采方法,即间歇注热方法和交替注热方法。2种注热方法具有相似的产气规律,即注热阶段的日产气量和甲烷体积分数一般比较低,而注热后抽采阶段的日产气量和甲烷体积分数均大幅度提高。现场注热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负压抽采方法相比,间歇注热方法可以使甲烷的体积分数和日产气量分别提高10倍和100倍以上,交替注热方法可以使甲烷的体积分数和日产气量分别提高10倍和50倍以上。现场注热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共同表明,注热强化煤层气抽采的效果显著,注热后抽采阶段是煤层气的高产时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采 原位注热试验 水-气-热-固耦合模型 水-气两相运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热解方式下烟煤裂隙结构演化的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石建行 冯增朝 +2 位作者 周动 沈永星 李学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60-3470,共11页
煤炭地下原位热解开采是未来煤炭资源利用的新趋势,探明不同热解方式下煤的孔裂隙结构、空间分布及连通性尤为关键,现有的关于煤热解后孔裂隙结构参数的研究均处于无应力状态且缺乏不同热解方式下孔裂隙结构参数的对比。基于以上不足,... 煤炭地下原位热解开采是未来煤炭资源利用的新趋势,探明不同热解方式下煤的孔裂隙结构、空间分布及连通性尤为关键,现有的关于煤热解后孔裂隙结构参数的研究均处于无应力状态且缺乏不同热解方式下孔裂隙结构参数的对比。基于以上不足,利用自制的高温高压热−流体−应力−化学耦合作用的三轴试验机,结合显微CT技术,探究了烟煤在自然、蒸汽原位热解(600℃)条件下的裂隙结构差异,进而就差异性进行了机理探究。结果表明:①自然、蒸汽600℃原位热解后,煤样内部产生的裂隙形态以细长型裂纹及孔洞为主,蒸汽热解后裂隙尺度进一步提升,裂隙网络更为丰富复杂;②在轴压5 MPa、围压3 MPa的应力条件下,烟煤自然热解后裂隙率为原始裂隙率的2.68倍,蒸汽热解后裂隙率为原始裂隙率的3.65倍且每一层位裂隙率更均匀;③蒸汽热解使得烟煤受热均匀,换热面积大,有机质热解更加充分。驱替作用保证热解产物的持续产出;孔隙压力的局部应力作用既扩大了原有的孔裂隙体积又会破坏孔壁弱面,大大增加了孔裂隙连通性;蒸汽剥蚀效应将盲孔及孔裂隙附着的黏稠度较高的焦油“冲刷−运移”至煤体外;富氢环境促进了重质焦油的裂解,增强了油品的流动性;④原位与无应力状态煤样热解裂隙率及裂隙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蒸汽热解是煤炭原位注热开采工程实践的最优加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热解 蒸汽热解 烟煤 显微CT技术 裂隙结构
下载PDF
基于CT数字岩心深度学习的煤裂隙分布识别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冯雪健 沈永星 +2 位作者 周动 王金鑫 王梦露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104,共8页
为了实现煤裂隙多尺度分布特征的高精度,高效率识别,开展基于CT数字岩心深度学习的煤裂隙多尺度分布特性识别方法研究。利用工业CT扫描系统收集大量煤原始CT数字岩心信息阵列,将CT数字岩心信息阵列低损转换成二维灰度图像,再分割成不同... 为了实现煤裂隙多尺度分布特征的高精度,高效率识别,开展基于CT数字岩心深度学习的煤裂隙多尺度分布特性识别方法研究。利用工业CT扫描系统收集大量煤原始CT数字岩心信息阵列,将CT数字岩心信息阵列低损转换成二维灰度图像,再分割成不同尺度的正方形图像并将其图像亮度增强为不同级别作为训练样本,然后通过Matlab平台实现了用于含CT裂隙图像识别的AlexNet,ResNet-18,GoogLeNet,Inception-V3四种模型的构建与模型参数的优化。研究在不同数量训练样本下不同模型训练的识别准确率与验证准确率;研究在相同训练样本下不同模型对于不同尺度和亮度图像的准确率、计算效率和训练时间,获得适用于计算含裂隙的二维CT图像的分形维数的最优模型,再按照盒计维数的统计方法,计算每张裂隙图像的分形分布特性,并与传统二值化方法和人眼识别方法相对比,验证了基于CT数字岩心深度学习的煤裂隙多尺度分布特性识别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ResNet-18模型在图片样本为亮度4,尺度为3.5~21 mm时是适用于计算含裂隙的二维CT图像的分形维数的最优模型,该模型计算二维CT裂隙图像的分形维数精度高,且训练时间短。②基于CT数字岩心深度学习的煤裂隙多尺度识别方法与传统二值化方法相比,识别连通性裂隙的速度快、精度高、不易受煤中杂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裂隙 CT数字岩心 图像识别 裂隙识别 CT扫描
下载PDF
天然裂缝对页岩储层水力裂缝扩展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沈永星 冯增朝 +1 位作者 周动 马玉林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5-202,共8页
页岩储层中存在大量的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扩展影响作用显著。为探究天然裂缝对水力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考虑岩石储层变形与裂缝内的流体流动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及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的相互作用建立了页岩储层二维流固耦合水力... 页岩储层中存在大量的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扩展影响作用显著。为探究天然裂缝对水力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考虑岩石储层变形与裂缝内的流体流动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及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的相互作用建立了页岩储层二维流固耦合水力压裂裂缝相交扩展模型,通过与经典KGD模型和室内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平应力差、天然裂缝相交角和长度对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平应力差的线性增加,裂缝起裂注水压力呈线性增大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对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后的裂缝扩展路径有诱导作用;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时,注水点水压出现骤降现象,裂缝相交点处易出现应力集中区,裂缝相交处宽度出现间断现象;天然裂缝相交角越大,间断现象越明显,压裂裂缝长度越短,压裂裂缝面积越小;天然裂缝长度对压裂裂缝长度影响较小,但对压裂裂缝的宽度和面积影响明显。研究结论对优化页岩气水力压裂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力压裂 水力裂缝 天然裂缝 相交角
下载PDF
声子BTE应用的并行和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文敏华 刘永志 +4 位作者 鲍华 胡跃 沈泳星 韦建文 林新华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88-1297,共10页
声子玻尔兹曼输运方程(BTE)可以有效地模拟介观尺度下的导热问题,相比于随机性方法,以有限体积法为代表的确定性方法求解声子BTE方程被认为更有希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但是有限体积法求解BTE具有迭代步数多,迭代时间长的问题。为此提出... 声子玻尔兹曼输运方程(BTE)可以有效地模拟介观尺度下的导热问题,相比于随机性方法,以有限体积法为代表的确定性方法求解声子BTE方程被认为更有希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但是有限体积法求解BTE具有迭代步数多,迭代时间长的问题。为此提出了声子BTE方程迭代求解部分在GPU上的并行加速方案,并设计适当的线程分配方式及数据存储格式,采用循环展开和内核融合等优化手段对迭代过程进行并行加速。此外,采用基于角方向的并行策略,使用MPI+CUDA、CUDA-Aware MPI和NCCL函数的方式实现了声子BTE求解多GPU并行版本。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Intel Xeon Gold 6248上的串行版本,在单块V100 GPU上获得了最大31.5倍的加速。同时使用NCCL函数的GPU并行版本在8台DGX-2节点共计128块V100 GPU上最高达到了83%的并行效率,比MPI+CUDA版本提升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加速 玻尔兹曼输运方程(BTE) DGX-2 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
下载PDF
外科护士工作沉浸与挑战性-障碍性压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水波 沈优星 付张寅 《浙江医学教育》 2019年第3期16-18,63,共4页
目的:调查外科护士工作沉浸和挑战性-障碍性压力的现状,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采用工作沉浸问卷和挑战性-障碍性压力量表对绍兴地区的10家三级综合医院189名外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外科护士的工作沉浸总分... 目的:调查外科护士工作沉浸和挑战性-障碍性压力的现状,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采用工作沉浸问卷和挑战性-障碍性压力量表对绍兴地区的10家三级综合医院189名外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外科护士的工作沉浸总分为(109.96±11.67)分,条目均分为(4.23±0.58)分;挑战性压力条目均分为(3.26±0.93)分,高于障碍性压力的得分(3.03±0.81)分;Pearson相关分析,外科护士工作沉浸与挑战性压力呈正相关(r=0.429,P<0.05),与障碍性压力呈负相关(r=-0.402,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挑战性压力、障碍性压力、聘任方式、职称均是外科护士工作沉浸的影响因素。结论:挑战性压力能促进其工作沉浸的提高,而障碍性压力则阻碍工作沉浸的发展。护理管理者应合理利用挑战性压力的正性作用,激发护士的工作沉浸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护士 工作沉浸 挑战性-障碍性压力 线性回归与相关
下载PDF
Scaling Relation of the Scalar Diffusion in a Rotating Mixer
8
作者 SUN Na WANG Lipo +3 位作者 LI Yuanbo LI Lin QI Shuaipeng shen yongxing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Scalar mixing is under the joint control of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The ratio of the dissipative scale of velocity field to that of the scalar field depends on the Schmidt number.In the high Schmidt mumber limit.the ... Scalar mixing is under the joint control of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The ratio of the dissipative scale of velocity field to that of the scalar field depends on the Schmidt number.In the high Schmidt mumber limit.the scalar scale i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momentum,which then reguires either special treat ment or ad hoc models for the sealar quantity in mumerical simulations.In order to avoid model uncertainty or unnecessary numerical complexity.the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performed for studying the scalar mixing process in a confined rotating mixer tank.It has been found that in the range of negligible mumerical diffusivity the characteristic scalar mixing time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calar diffusivitv.Analysis based on the dimensional argument justifies such scaling relation as well.from which the unaccepted computational time of the nixing process in the high Schmidt number limit can be efficiently determined,without the use of ad hoc models This scaling idea is also of practical meaningfulness for ot her similar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lar diffusion Schmidt mumber scaling relation rotating mix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