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
1
作者 刘鑫 尹泽润 +3 位作者 盛浩 肖华翠 张丽娜 周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3,共11页
【目的】探究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规律,为培育健康水稻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冬季,选取湘东双季稻区典型酸紫泥田,分别进行了连续施用鸡粪发酵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的大田试验。... 【目的】探究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规律,为培育健康水稻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冬季,选取湘东双季稻区典型酸紫泥田,分别进行了连续施用鸡粪发酵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的大田试验。每年早、晚稻翻耕前各撒施一次有机肥、石灰,施用量均为2.25 t/hm^(2),分别以不施有机肥、石灰的处理为对照。在处理后第3年(2017年)和第7年(2021年)晚稻黄熟期,采集表层(0—15 cm)混合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筛选指示性强、响应敏感的土壤指标。基于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土壤PLFAs含量与酶活性对有机肥、石灰处理的响应机理。【结果】与对照相比,有机肥连施3年后,土壤革兰氏阴性菌(G^(-))PLFAs含量提高23%,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值(G^(+)/G^(-))因而降低29%;连施7年后,总PLFAs、细菌、革兰氏阳性菌(G^(+))和放线菌PLFAs含量分别提高16%、13%、28%和38%,腐生真菌PLFAs含量降低19%,而G^(-)菌PLFAs含量、G^(+)/G^(-)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石灰连施3年后,土壤微生物类群PLFAs含量平均降低30%,连施7年后,平均降幅增至36%。有机肥施用3年后,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29%;施用7年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3%、82%和39%。连施石灰3年,脲酶活性显著提高25%,连续施用7年则显著降低39%,对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有机肥连施3、7年,土壤通气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4%、33%,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了12%、7%,3个活性有机碳组分平均分别提高29%、69%;pH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连续施用石灰3、7年,土壤pH分别提高0.6、0.6个单位,而通气孔隙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7%、28%,总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变化,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4%、9%,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00%、21%,施用石灰3年对速效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石灰7年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的响应比值以正值为主,对连续施用石灰的响应比值以负值为主,土壤生物、化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7年的响应比值较3年趋向更高正值,而对施用石灰趋向更高负值,达到17%~149%。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有机肥主要通过增加粗颗粒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提升微生物总PLFAs含量和脲酶活性,而随着石灰累积用量的增加,降低土壤通气孔隙度、粗颗粒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总PLFAs、脲酶活性。【结论】长期连续施用有机肥可持续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有机质积累,提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短期施用石灰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但长期连续施用则降低石灰的正向效果。粗颗粒有机碳对土壤生物和化学性状响应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影响最为关键,具有预测土壤健康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紫泥田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土壤健康
下载PDF
深翻耕-起高垄对镉污染酸紫泥田修复效果的研究
2
作者 张丽娜 盛浩 +1 位作者 何雨茹 苏国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1-26,34,共7页
通过大田配对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和深翻耕—起高垄耕作对土壤—作物的降Cd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翻耕—起高垄处理的油菜生物量、Cd富集量和植株Cd的移除率分别提高了22%~39%、28%~180%和56%,后茬水稻茎叶、根的Cd含量和富... 通过大田配对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和深翻耕—起高垄耕作对土壤—作物的降Cd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翻耕—起高垄处理的油菜生物量、Cd富集量和植株Cd的移除率分别提高了22%~39%、28%~180%和56%,后茬水稻茎叶、根的Cd含量和富集系数也分别提高了28%~57%、27%~50%,糙米Cd含量显著降低了42%。此外,深翻耕—起高垄处理0~30 cm土壤中的总Cd含量降低了11%~56%,15~30 cm土壤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提取态Cd(DTPA-Cd)含量也显著降低了59%。糙米Cd含量与土壤DTPA-Cd含量、植株Cd富集转运系数呈显著相关。水田旱作季应用深翻耕—起高垄耕作措施,可能通过提高油菜Cd的移除率,降低了土壤总Cd、Cd生物有效性和水稻Cd转运,从而降低糙米Cd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米Cd 油菜—水稻轮作 耕层重构 Cd移除率 富集转运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性骨折
3
作者 赵文生 李孝林 +5 位作者 彭昌华 邓佳 盛浩 陈洪卫 张朝驹 何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6-1304,共9页
背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既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肠道菌群对骨骼组织具有调节作用,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有着重要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目的:使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索肠道菌群与骨质疏... 背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既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肠道菌群对骨骼组织具有调节作用,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有着重要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目的:使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索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IEU Open GWAS数据库和芬兰数据库R9中分别获得了肠道菌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GWAS数据集,以肠道菌群作为暴露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结局变量,采用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型法以及加权模型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来评估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通过敏感性分析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并进行反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来进一步验证正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中确定的因果关系。结果与结论:①此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放线菌目(OR=1.562,95%CI:1.027-2.375,P=0.037)、放线菌科(OR=1.561,95%CI:1.027-2.374,P=0.037)、放线菌属(OR=1.544,95%CI:1.130-2.110,P=0.006)、丁酸球菌属(OR=1.781,95%CI:1.194-2.657,P=0.005)、粪球菌属-2(OR=1.550,95%CI:1.068-2.251,P=0.021)、Family ⅩⅢ UCG-001属(OR=1.473,95%CI:1.001-2.168,P=0.049)、产甲烷短杆菌属(OR=1.274,95%CI:1.001-1.621,P=0.049)、罗氏菌属(OR=1.429,95%CI:1.015-2.013,P=0.041)的丰度升高,会增加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②拟杆菌纲(OR=0.660,95%CI:0.455-0.959,P=0.029)、拟杆菌目(OR=0.660,95%CI:0.455-0.959,P=0.029)、克里斯滕森氏菌科(OR=0.725,95%CI:0.529-0.995,P=0.047)、瘤胃球菌科(OR=0.643,95%CI:0.443-0.933,P=0.020)、肠杆菌属(OR=0.558,95%CI:0.395-0.788,P=0.001)、直肠真杆菌属(OR=0.631,95%CI:0.435-0.916,P=0.016)、毛螺菌科-UCG008(OR=0.738,95%CI:0.546-0.998,P=0.048)、瘤胃梭菌属-9(OR=0.492,95%CI:0.324-0.746,P=0.001)的丰度升高,会降低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③文章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发现了16种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的肠道菌群,即以肠道菌群为暴露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为结局变量,8种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呈正向因果关联,另外8种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呈负向因果关联。④此研究结果不仅为临床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早期预测及潜在治疗靶点确定了新的生物标志物,还为骨组织工程中研究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预后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 肠道菌群 骨质疏松性骨折 因果关系 遗传学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工具变量 风险因素
下载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合肥分离株的致病性分析
4
作者 蓝嘉宁 卞希一 +4 位作者 盛豪 肖鹏 颜焰 周继勇 廖敏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54-1864,共11页
旨在为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并研究其致病性。从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感染的安徽合肥临床送检样品中成功分离到1株IBV(HF210416)。该毒株S1基因测序分析表明HF21041... 旨在为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并研究其致病性。从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感染的安徽合肥临床送检样品中成功分离到1株IBV(HF210416)。该毒株S1基因测序分析表明HF210416属于GI-22基因型,与参考的GI-22型毒株S1基因序列存在较大差异,同源性仅在84.5%~87.8%之间。重组分析结果显示,HF210416为重组毒株,主要亲本为YX10(GI-19型),次要亲本为YN(GI-19型)。2日龄SPF雏鸡感染HF210416分离株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精神沉郁、排水样粪便等临床症状;感染鸡发病较急,接种后2 d便出现死亡现象,死亡持续至第5天,病死率为33.33%(5/15);攻毒后14 d,雏鸡恢复健康;攻毒鸡咽肛拭子的RT-PCR检测结果显示,14 d的试验期内能持续检测到攻毒鸡的排毒;剖检死亡和未死亡的感染鸡发现肾脏肿大、苍白,并伴有明显的尿酸盐沉积等病变;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气管纤毛脱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气管、肺脏、肾脏均观察到明显的病毒信号。病毒载量测定结果表明,HF210416在肾脏组织中的载量最高,其次在盲肠扁桃体和气管中也具有较强的复制能力;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HF210416对GI-22同基因型毒株具有较好的中和效果,但对其他基因型毒株中和效果较差,不适合作为疫苗的候选毒株。总而言之,GI-22型分离株HF210416对雏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嗜肾性,其基因组遗传特性与免疫原性与其他毒株均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丰富了IBV毒种资源,为了解GI-22基因型病毒在中国的流行及其致病性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安徽合肥分离株 GI-22型 致病性
原文传递
酸紫泥田连续5年单施碱性物料提升土壤有机碳活性
5
作者 何雨茹 张丽娜 +4 位作者 盛浩 李源钊 满志勇 肖华翠 周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8,共7页
碱性物料连续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库活性的影响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选取了湖南省东部双季稻传统产区典型的酸紫泥田,应用大田成对比较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碱性物料(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硅钙镁土壤调理剂)连续单施5年后,0~15 cm表土活性... 碱性物料连续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库活性的影响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选取了湖南省东部双季稻传统产区典型的酸紫泥田,应用大田成对比较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碱性物料(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硅钙镁土壤调理剂)连续单施5年后,0~15 cm表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胞外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与对照相比,连续单施碱性物料处理,土壤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分别提高57%~136%、27%~77%和51%~60%,也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P<0.05)。连续单施石灰、土壤调理剂,土壤中较稳定的钙键合态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2%和34%,但连续单施有机肥,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均显著降低约20%。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显著相关。碱性物料连年施用提高了酸性水稻土有机碳水平和活性,有利于土壤碳吸存。水稻土POC和LFOC组分含量对碱性物料投入的响应敏感,可有效地指示水稻土有机碳库的早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组分 胞外酶 土壤改良 碱性物料 水稻土
下载PDF
湘西北土壤物理健康对土地利用转换的响应
6
作者 王俊 肖华翠 +1 位作者 盛浩 周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6-343,共8页
[目的]揭示原始林转换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中亚热带山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湘西北典型原始林及其转换而来的人工林、园地、坡耕地和水田表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 [目的]揭示原始林转换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中亚热带山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湘西北典型原始林及其转换而来的人工林、园地、坡耕地和水田表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主要土壤物理特性对原始林转换的响应规律。[结果](1)原始林转换为园地、耕地,土壤砂粒含量增加,颗粒组成呈粗骨化趋势。原始林转换为果园、坡耕地,表土明显压实,容重和紧实度分别增加24%~28%和27%~76%(p<0.05)。(2)与原始林相比,果园、坡耕地和水田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降低15%~30%,15%~32%和13%~21%;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也分别降低34%~59%,27%~52%,36%~73%和49%~61%,分形维数增加31%~80%(p<0.05),小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颗粒含量也呈增加趋势。[结论]原始林转换导致土壤持水能力下降、结构劣化和物理健康退化。原始林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指标响应敏感性一般低于原始林转为园地、耕地,相对有利于保持水土和维持土壤物理健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响应敏感、测试简单且成本低,推荐应用于土壤健康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持水性能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苗期木薯的生长生理响应
7
作者 陈默 陈璐 +5 位作者 黄晓雅 谢海弘 李双江 左紫琳 盛浩 宋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2,共8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胁迫对木薯生长生理的影响。【方法】以木薯品种NZ199为试验材料,将其根系浸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15%和20%的PEG溶液中,进行为期9 d的模拟干旱胁迫试验,并分别于第3、6...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胁迫对木薯生长生理的影响。【方法】以木薯品种NZ199为试验材料,将其根系浸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15%和20%的PEG溶液中,进行为期9 d的模拟干旱胁迫试验,并分别于第3、6、9天测量其生长、光合和生理各项指标。【结果】随着PEG质量分数的升高,同一时期NZ199的各项生长指标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低质量分数下被促进,而在高质量分数下受到抑制,处理前期(≤3 d)以10%PEG处理最高,后期(≥6 d)以5%PEG处理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0%PEG处理6和9 d时最高;15%和20%PEG处理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10%PEG处理6 d时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升高,以20%PEG处理9 d时最高;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加,以20%PEG处理9 d时最高,表明木薯受到的胁迫最为严重。【结论】在NZ199苗期,适当的PEG质量分数和时间模拟干旱胁迫可以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积累同化物,但PEG质量分数过高会对植株产生反作用,叶片光合作用降低,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升高,即对其生长生理造成了胁迫,使其抗逆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干旱胁迫 聚乙二醇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系统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和酶化学计量特征对原始林转换的响应
8
作者 肖华翠 梁万栋 +2 位作者 李源钊 盛浩 周萍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5-232,共8页
为了解区域典型农林用地土壤碳、氮、磷、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采用时空代换法研究湘西北本底一致、土地利用史清晰的常绿阔叶原始林及其转换而来的人工林地、果园、坡耕地和水田0~40 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胞外... 为了解区域典型农林用地土壤碳、氮、磷、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采用时空代换法研究湘西北本底一致、土地利用史清晰的常绿阔叶原始林及其转换而来的人工林地、果园、坡耕地和水田0~40 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胞外酶活性、计量比值及其与活性碳、氮、磷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原始林相比,果园和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降幅(40%~79%)较高,且深层土壤(20~40 cm)和表土(0~20 cm)的降幅类似,表明原始林转换为果园、坡耕地不利于深层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保存。果园、坡耕地、水田和原始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比值无显著差异。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比值较原始林高60%~124%,说明人工林土壤存在较强的氮、磷素共同限制作用。与原始林相比,土地利用方式转换后,土壤胞外酶活性降低18%~64%;果园和坡耕地表土碳磷获取酶计量比(E_(C/P))也显著降低,而深层土壤E_(C/P)显著升高。土壤中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酶活性及其计量比值与活性碳、氮、磷组分含量显著相关。原始林转换导致表土和深层土壤中的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胞外酶活性大幅下降,微生物底物有效性降低,表明土壤质量/健康退化。土壤碳、氮、磷含量计量比和酶计量比值对原始林转换的响应较弱,对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北 深层土壤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 胞外酶活性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间作木薯对辣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李双江 谢海弘 +4 位作者 陈默 陈璐 孙彬杰 盛浩 宋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88,共9页
为研究间作木薯对辣椒生长、光合性能、土壤酶活性、产量和虫害的影响,以辣椒(湘研55号)和木薯(南植199)为试验材料,以单作辣椒(CK)为对照,设置辣椒和木薯间作时辣椒3种种植密度(株距分别为0.4、0.5、0.6 m,即T1、T2、T3处理)。结果表明... 为研究间作木薯对辣椒生长、光合性能、土壤酶活性、产量和虫害的影响,以辣椒(湘研55号)和木薯(南植199)为试验材料,以单作辣椒(CK)为对照,设置辣椒和木薯间作时辣椒3种种植密度(株距分别为0.4、0.5、0.6 m,即T1、T2、T3处理)。结果表明:T1处理下辣椒的茎粗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T2、T3处理可以显著增加辣椒株高,对辣椒茎粗则无显著影响;T2、T3处理还可以提高辣椒植株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并提高辣椒初果期的净光合速率。T1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CK;而T2、T3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间作T2处理与CK产量无显著性差异;而T1、T3处理的产量均有降低。T1、T2处理能有效减轻白粉虱和烟青虫的为害状况,相对防效较好。综上所述,以2行木薯间作2行辣椒、辣椒株距为0.5 m的T2栽培模式最优,适合作为湖南产区辣椒和木薯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木薯 间作 光合性能 土壤 产量 虫害
下载PDF
胃息肉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盛好 王新国 +1 位作者 马兴婷 王家平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9期970-976,共7页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胃息肉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患者的中医证型、临床病理类型和Hp感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H...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胃息肉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患者的中医证型、临床病理类型和Hp感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医证型、病理类型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探讨Hp感染与二者的相关性。结果:500例胃息肉患者男女比例为1∶1.6,高发病年龄为50~<60岁,Hp检出率为16.4%;病理类型以胃底腺息肉(43.6%)和炎性息肉(40.6%)最为多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15.0%)、腺瘤样息肉(0.8%),Hp阳性率以炎性息肉最高(57.3%),且与其他病理类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47.6%)最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脾胃湿热证(24.6%)、肝胃不和证(13.4%)、胃络瘀阻证(7.4%)、痰湿中阻证(7.0%),Hp阳性率以脾胃虚弱证最高(51.2%),且与其余中医证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均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其中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脾胃虚弱证与其余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胃底腺息肉和炎性息肉为胃息肉常见病理类型,脾胃虚弱证为最常见中医证型;胃息肉合并Hp感染以炎性息肉多见,多为脾胃虚弱证,提示脾胃虚弱为胃息肉主要病机,且与Hp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中医证型 病理类型 幽门螺杆菌 脾胃虚弱 炎性息肉 胃底腺息肉
下载PDF
钢筋与ECC的搭接-滑移力学模型研究
11
作者 李沐远 孙昭彭 +3 位作者 陈盼鑫 吴琼 盛昊 郭进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3-31,共9页
针对传统的粘结滑移力学模型未考虑到钢筋间距这一重要因素,导致无法准确预测钢筋搭接结构中的钢筋搭接性能。基于此,设计了针对钢筋间距等因素的钢筋搭接拉伸试验,并探究了钢筋间距对钢筋搭接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建立了一种考虑钢筋... 针对传统的粘结滑移力学模型未考虑到钢筋间距这一重要因素,导致无法准确预测钢筋搭接结构中的钢筋搭接性能。基于此,设计了针对钢筋间距等因素的钢筋搭接拉伸试验,并探究了钢筋间距对钢筋搭接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建立了一种考虑钢筋间距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准确性和泛化性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粘结-滑移力学模型相比,所提出的考虑钢筋间距的力学模型在准确度上最大提高了近50%;对于高延性混凝土-钢筋搭接构件而言,该模型与试验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5以上;该模型还展现出了良好的泛化性,可以有效地预测超高性能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钢筋搭接性能,适用于预测钢筋混凝土搭接构件的搭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搭接-滑移力学模型 搭接试验 参数分析 拟合公式
下载PDF
A CSMA/CA based MAC protocol for hybrid Power-line/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 networks:Design and analysis
12
作者 sheng hao Huyin Zhang +2 位作者 Fei Yang Chenghao Li Jing Wang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481-497,共17页
Hybrid Power-line/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HPVC)network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CC)technologies for constructing Smart Home due to its superior communication reliability and har... Hybrid Power-line/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HPVC)network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CC)technologies for constructing Smart Home due to its superior communication reliability and hardware efficiency.Current research on HPVC networks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Physical(PHY)layer,where the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component only serves as the backbone to provide power to light Emitting Diode(LED)devices.So designing a Media Access Control(MAC)protocol remains a great challenge because it allows both PLC an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components to operate data transmission,i.e.,to achieve a true HPVC network CC.To solve this problem,we propose a new HPC network MAC protocol(HPVC MAC)based on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by combining IEEE 802.15.7 and IEEE 1901 standards.Firstly,we add an Additional Assistance(AA)layer to provide the channel selection strategies for sensor stations,so that they can complete data transmission on the selected channel via the specified CSMA/CA mechanism,respectively.Based on this,we give a detailed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HPVC MAC,follow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a joint analytical model for mathematicalmathematical validation of the HPVC MAC.In the modeling process,the impacts of PHY layer settings(including channel fading types and additive noise feature),CSMA/CA mechanisms of 802.15.7 and 1901,and practical configurations(such as traffic rate,transit buffer size)are comprehensively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Moreover,we prove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model has the solvability.Finally,through extensive simulations,we characterize the HPVC MAC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and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corresponding analytical model with an average error rate of 4.62%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analyt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power-line/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HPVC)networks MAC protocol CSMA/CA IEEE 802.15.7 IEEE 1901 Performance analysis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热/冷缺血后供肾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3
作者 邹基凤 盛浩 +1 位作者 肖亚 宋亚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9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Dex)对大鼠热缺血、冷缺血后供肾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将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0µmol/L Dex组)和Dex组(1µmol/L Dex组),每组7只。采用放血法处死大鼠,热缺血30 min后摘取肾,对照...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Dex)对大鼠热缺血、冷缺血后供肾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将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0µmol/L Dex组)和Dex组(1µmol/L Dex组),每组7只。采用放血法处死大鼠,热缺血30 min后摘取肾,对照组供肾直接固定或-80℃保存,模型组和Dex组供肾分别置于含0µmol/L Dex和1µmol/L Dex的威斯康星大学器官保存液中4℃冷藏24 h,模拟供肾冷缺血状态。肾组织行HE染色后观察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组织损伤评分,比色法测定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测定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pMLKL)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肾小球、肾小管无明显异常,模型组部分肾小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扁平,Dex组肾小管损伤较模型组缓解。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Dex组肾损伤评分、NAG活性升高,TUNEL阳性凋亡细胞数增多,pMLKL和RIPK3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Dex组肾损伤评分、NAG活性降低,TUNEL阳性凋亡细胞数减少,pMLKL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Dex对大鼠热缺血、冷缺血后供肾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少细胞凋亡、抑制坏死性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缺血 冷缺血 右美托咪定 肾移植 器官保护
下载PDF
帕隆藏布流域冰川泥石流易发性研究
14
作者 刘府生 席传杰 +5 位作者 胡卸文 周永豪 何坤 盛豪 徐玉龙 刘波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2,78,共7页
帕隆藏布流域地处藏东南高海拔,高地应力,高烈度,高地温的地形急变带,现代海洋性冰川分布,流域内冰川泥石流频发,合理评价流域内冰川泥石流易发性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目前流行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的局限性,采用因子分析和证... 帕隆藏布流域地处藏东南高海拔,高地应力,高烈度,高地温的地形急变带,现代海洋性冰川分布,流域内冰川泥石流频发,合理评价流域内冰川泥石流易发性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目前流行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的局限性,采用因子分析和证据权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建立易发性评估模型。将帕隆藏布划分为169个子流域,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确定泥石流发育情况,并选取14个与冰川泥石流相关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川泥石流极高易发区集中在帕隆藏布干流古乡至通麦段、波堆藏布上游段、瓤达曲小流域段,共包括104个子流域,总流域面积为2308.4 km^(2),占所有子流域面积的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隆藏布 冰川泥石流 因子分析 易发性评估
下载PDF
湘西北天然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肖华翠 李雪 +3 位作者 盛浩 张丽娜 罗飞雪 周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1-418,共8页
[目的]了解土壤活性有机碳(SOC)组分和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为预测区域土壤健康演变和环境变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本底一致,利用历史清晰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针叶人工林、果园、坡耕地和水田,应用物理、化学... [目的]了解土壤活性有机碳(SOC)组分和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为预测区域土壤健康演变和环境变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本底一致,利用历史清晰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针叶人工林、果园、坡耕地和水田,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研究表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规律与差异。[结果]天然林改为果园、坡耕地和水田后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降幅分别为42%~67%,47%~88%和36%~89%。其中,以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蔗糖酶活性的敏感性相对高于SOC敏感性,敏感地指示土壤有机碳库及活性的降低,易氧化有机碳更适宜推广应用。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酶活性的敏感性一般低于天然林改为果园、坡耕地,相对有利于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库的保存。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由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后显著降低,敏感地指示土壤碳库质量的下降。[结论]天然林转换不仅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数量大幅减少,有机碳库的质量下降,与之相关的酶活性也降低;土壤有机碳的活性和酶活性的降低,指示天然林转换后土壤生物健康/质量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转换 活性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土壤健康 湘西北
下载PDF
双季稻酸紫泥田土壤健康对连续单施有机肥、石灰的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泽润 盛浩 +5 位作者 刘鑫 肖华翠 张丽娜 李源钊 田宇 周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829-3842,共14页
【目的】为明确双季稻酸紫泥田土壤健康对连续单施有机肥、石灰的响应规律,验证不同土壤健康评价方法在水稻土健康评价中的适应性、敏感性及筛选敏感指示指标。【方法】选取长江中下游植稻区双季稻酸紫泥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配对试验设... 【目的】为明确双季稻酸紫泥田土壤健康对连续单施有机肥、石灰的响应规律,验证不同土壤健康评价方法在水稻土健康评价中的适应性、敏感性及筛选敏感指示指标。【方法】选取长江中下游植稻区双季稻酸紫泥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配对试验设计的原则,设置对照和处理田块,研究连续6年单施有机肥、石灰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共24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应用康奈尔土壤健康评价(CASH)、Haney土壤健康测试(HSHT)及主成分分析结合最小数据集(MDS),构建综合土壤健康指数,评估土壤健康的响应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单施有机肥的土壤容重、紧实度、微团聚体(<0.25 mm)含量分别显著下降14%、25%和32%,0.5—1 mm团聚体、铵态氮、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氮、土壤呼吸与柠檬酸盐可浸提蛋白含量分别显著上升100%、37%、54%、21%、44%、59%和8%,最小数据集(MDS)、康奈尔土壤健康(CASH)、2015、2018及Ward实验室(SHS)版本的Haney土壤健康测试(HSHT)指数,分别显著提高75%、20%、42%、95%和55%(P<0.05);与对照相比,连续石灰处理土壤的紧实度、微团聚体、水溶性有机氮和pH分别显著上升44%、22%、61%和0.57个单位,但0.5—1 mm团聚体、有效态锌含量和土壤呼吸分别显著下降39%、14%和52%,MDS、CASH和SHS HSHT指数分别显著下降59%、15%和47%(P<0.05)。【结论】连续6年单施有机肥和石灰后,总体上对双季稻酸紫泥田的土壤健康分别产生了正面和负面作用。土壤健康指数无法反映本试验土壤的总镉累积量及其有效性的变化,镉超标水稻土健康评价方法仍有待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健康 土壤性质 土壤呼吸 有机肥 石灰
下载PDF
土壤健康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丹丹 盛浩 +3 位作者 肖华翠 尹泽润 何雨茹 周萍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健康的土壤是作物生长、绿色农业和文明永续发展的基础,合理评价土壤健康也是精准农业和再生农业的必然要求。当前,针对土壤健康评价及敏感指标的筛选,已有大量研究;但不同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及其优劣仍不明晰,如何敏感而准确地... 健康的土壤是作物生长、绿色农业和文明永续发展的基础,合理评价土壤健康也是精准农业和再生农业的必然要求。当前,针对土壤健康评价及敏感指标的筛选,已有大量研究;但不同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及其优劣仍不明晰,如何敏感而准确地评估土壤健康状况亟待解决。本文在厘清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内涵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主流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的指标体系、优缺点、应用状况及局限性,从重视高强度人为利用土壤(水稻土、城市绿地、矿山开采地和保护地土壤)健康状况评价,加强开发和优化基于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土壤健康评价工具和开发适应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壤健康评价工具三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评价 土壤生物学指标 指标体系 土壤质量 土壤资源利用
下载PDF
土壤生物膜对稻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文翊 李宇佳 +5 位作者 柴友正 盛浩 段良霞 骆乐丹 赵升 欧阳凯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土壤微生物通过自身分泌胞外基质能够形成一层薄膜,即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有利于微生物适应环境,并对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土壤生物膜可通过胞外聚合物及自身代谢过程调控土壤元素循环,影响土壤污染物降解,... 土壤微生物通过自身分泌胞外基质能够形成一层薄膜,即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有利于微生物适应环境,并对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土壤生物膜可通过胞外聚合物及自身代谢过程调控土壤元素循环,影响土壤污染物降解,同时,在增强根际免疫、抑制病原菌对植物根系的侵袭及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其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水稻的生长,同时也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繁衍及生物膜的形成等提供了绝佳条件。水稻发育过程中常因多种病虫害、营养元素限制或重金属胁迫等影响其生长及粮食产量。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综述了稻田系统中生物膜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营养元素流失以及水稻生长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膜 水稻生长 重金属污染 水稻健康 土壤营养元素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岩溶耕地土壤酸化与钙碳互作抑酸研究趋势分析
19
作者 段承龙 蒋军 +5 位作者 李菡 刘晓 张亮 谢红霞 盛浩 袁红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97-102,共6页
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采取统计与聚类的分析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知识,借助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别对1993—2023年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1924—202... 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采取统计与聚类的分析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知识,借助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别对1993—2023年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1924—2023 CNKI中发表的土壤酸化文献进行索引分析;通过对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中4 772篇、CNKI中2 482篇相关文献中的热点、关键词、时间线等展开多角度可视化分析,统计并绘制有关国际国内土壤酸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时间图谱等图表,挖掘国际国内土壤酸化研究发展趋势及方向。结果表明:土壤酸化研究主体由森林土壤酸化逐步转向耕地土壤酸化,研究范围从单一的p H值及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进阶至致酸离子与抑酸离子的双向互作分析,土壤酸化路径的分子生物学、动力学特征研究更趋于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耕地 土壤酸化 研究趋势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低温压力容器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与开发
20
作者 张耕 陈国华 +3 位作者 苏燊 盛昊 郭晋 谭粤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20期99-103,共5页
针对当前低温压力容器的检验周期长、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低温压力容器故障诊断系统。通过相关检验标准及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要求,分析得到低温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故障类型及相关参数,利用传感器将相关参数远程回传至... 针对当前低温压力容器的检验周期长、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低温压力容器故障诊断系统。通过相关检验标准及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要求,分析得到低温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故障类型及相关参数,利用传感器将相关参数远程回传至MySQL数据库。系统采用B/S开发模式,设计开发了注册登录、设备监控、故障诊断报警、设备管理、设备巡检等功能模块,实现低温压力容器的实时的参数监控及故障诊断,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故障原因分析及故障排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压力容器 故障诊断 系统开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