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插花艺术”美育实践及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石力匀 申玉晓 王献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52期105-109,共5页
美育是确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插花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挖掘“插花艺术”中的传统... 美育是确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插花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挖掘“插花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美学价值,将美育思政融入“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插花艺术”美育思政实践中探索项目式和C-STEAM教育法,增强课堂思政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从“插花艺术”美育思政的实施路径入手,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和美育实践的相融合,发挥“插花艺术”美育思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思政 插花艺术 传统文化
下载PDF
美国哈佛大学科研管理模式探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东东 史丽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248-252,共5页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高校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已不能更好适应和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亟待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通过研究分析哈佛大学科研管理模式,提出构建我国服务型科研...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高校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已不能更好适应和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亟待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通过研究分析哈佛大学科研管理模式,提出构建我国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的思路与建议,要切实转变观念,增强科研管理服务意识,提高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完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维护学术自由,强化制度建设,为我国高校探索构建服务型的科研管理模式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大学 科研管理 服务型 美国
下载PDF
亚毫米波太赫兹集成天线测试系统及测试精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史丽云 周亮 +2 位作者 吴林晟 张跃平 毛军发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共6页
集成天线代表了近年来天线技术的重大成就,为毫米波天线设计开辟了新思路。国内首套亚毫米波太赫兹集成天线测试系统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合作建成,该系统主要包括矢量网络分析仪、扩频模块、探针台、天线转... 集成天线代表了近年来天线技术的重大成就,为毫米波天线设计开辟了新思路。国内首套亚毫米波太赫兹集成天线测试系统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合作建成,该系统主要包括矢量网络分析仪、扩频模块、探针台、天线转台、控制机以及控制软件部分。能够在远场条件下完成18~325 GHz频率范围 内的片上天线的阻抗及辐射特性测试。文章介绍了系统框架原理,分析了影响系统测试精度的若干关键因素如系统底噪、探针辐射特性、探针阻抗特性、高密度泡沫载物台、吸波材料等对集成天线测试精度的影响,给出了系统可测增益的动态范围,最后测试了一款94 GHz片上集成天线,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天线 天线测试系统 亚毫米波 远场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线粒体调控血吸虫感染小鼠M1/M2极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慧慧 吕年银 +2 位作者 佟书娟 史丽云 张伟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06,共9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血吸虫病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5只血吸虫感染小鼠3周后,随机分3组,A组感染组,B组白藜芦醇治疗组,C组吡喹酮治疗组,另取15只小鼠为健康对照D组。感染第9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M1、M2,ATP试剂盒检测肝脏巨...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血吸虫病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5只血吸虫感染小鼠3周后,随机分3组,A组感染组,B组白藜芦醇治疗组,C组吡喹酮治疗组,另取15只小鼠为健康对照D组。感染第9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M1、M2,ATP试剂盒检测肝脏巨噬细胞ATP,实时定量PCR检测M1和M2相关因子、mtDNA。采用虫卵可溶性抗原(SEA)刺激RAW264.7,再给予白藜芦醇处理,检测M1、M2比例,细胞上清中M1和M2相关因子,PGC-1α,mtDNA和ATP。结果B组M1比例高于A组(P<0.01),M2比例低于A组(P<0.05),肝脏巨噬细胞M2相关因子、PGC-1α、mtDNA、ATP、基础耗氧率均低于A组(P<0.05),M1相关因子高于A组(P<0.05)。白藜芦醇使RAW264.7往M1分化增多(P<0.01),往M2分化减少(P<0.01),M2相关因子降低(P<0.05),mtDNA、PGC-1α、ATP、基础耗氧率降低(P<0.05),M1相关因子增高(P<0.05)。结论白藜芦醇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线粒体数量和功能促进其往M1分化,抑制其往M2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白藜芦醇 M1 M2 线粒体 PGC-1Α
下载PDF
采用乙酸卡比醇酯对ABS塑料溶胀后化学镀镍–磷合金 被引量:2
5
作者 施力匀 张厚 刘定富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先采用体积分数为0%~40%的乙酸卡比醇酯溶液对ABS塑料进行溶胀,再采用无铬KMnO_4-H_2SO_4-PO_4^(3-)体系进行微蚀,最后进行化学镀镍(配方和工艺条件为:NiSO_4·6H_2O 28 g/L,NaH_2PO_2·H_2O 32 g/L,柠檬酸15 g/L,CH_3COONa... 先采用体积分数为0%~40%的乙酸卡比醇酯溶液对ABS塑料进行溶胀,再采用无铬KMnO_4-H_2SO_4-PO_4^(3-)体系进行微蚀,最后进行化学镀镍(配方和工艺条件为:NiSO_4·6H_2O 28 g/L,NaH_2PO_2·H_2O 32 g/L,柠檬酸15 g/L,CH_3COONa·3H_2O 15 g/L,KIO_3 1 mg/L,pH 5.0±0.2,温度75℃,时间40~60 min)。研究了乙酸卡比醇酯体积分数、pH、温度及溶胀时间对ABS塑料微蚀效果的影响,得到溶胀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酸卡比醇酯体积分数30%,pH=4.0,温度35℃,时间5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溶胀后,再在70℃下微蚀10 min,ABS的表面水接触角为29.36°,化学镀可得到平整光滑、黏合强度为1.02 kN/m的镍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塑料 化学镀镍 溶胀 微蚀 乙酸卡比醇酯 水接触角 黏合强度
下载PDF
植物科学画在《园林植物学》教学及实践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石力匀 张曼 李南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16期188-191,共4页
《园林植物学》是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园林植物的识别是相关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但是,由于概念相似容易混淆、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教学手段单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 《园林植物学》是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园林植物的识别是相关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但是,由于概念相似容易混淆、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教学手段单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将植物科学画引入课程的教学及实践设计中,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并且实现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和创新,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实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科学画 园林植物学 教学实践
下载PDF
基于SBE法和逐步回归法的南阳月季展景观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田玉辉 张奕 +5 位作者 王政 石力匀 刘志军 李昂 孙超 张晖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1期48-54,59,共8页
为筛选出优良的月季展景观要素、搭配形式,本研究运用SBE法,对月季展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通过不同专业群体对不同类型的月季展景观设计要素进行分解,按照5类要素选取25个样本进行美景度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人群对5个要素的喜欢程度呈现... 为筛选出优良的月季展景观要素、搭配形式,本研究运用SBE法,对月季展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通过不同专业群体对不同类型的月季展景观设计要素进行分解,按照5类要素选取25个样本进行美景度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人群对5个要素的喜欢程度呈现差异化,通过逐步回归法分析,相关系数依次为趣味性0.392,景观协调0.371,空间布局0.157,文化意境0.094,色彩丰富度0.01。逐步回归发现,趣味性与美景度评价偏相关性最高,色彩丰富度偏相关性最小。说明在月季展景观设计中结合月季植物本身的特性加上趣味性要素的造型景观营造较为重要,也体现了月季展的特色与地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SBE法 美景度评价 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南阳
下载PDF
库水位升降及材料劣化的坝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史丽云 张婉霞 高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3-106,共4页
服役条件下坝坡稳定性验算是土石坝设计与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土石坝工程的安全与稳定。服役条件下库水位升降、坝体材料劣化及渗透能力的改变均对坝坡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各因素对土石坝稳定性的影响,基于... 服役条件下坝坡稳定性验算是土石坝设计与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土石坝工程的安全与稳定。服役条件下库水位升降、坝体材料劣化及渗透能力的改变均对坝坡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各因素对土石坝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刚体极限平衡原理,结合Fredlund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采用简化Bishop法分析了库水位升降、材料劣化及坝体渗透能力变化等条件下某长期服役土石坝坝区土体的基质吸力及坝坡稳定性。结果表明,坝区土体基质吸力随土体渗透系数及体积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由于材料劣化导致的抗剪参数降低会促使坝坡的稳定性降低;在水位较低时,由材料劣化导致的土石坝稳定性降低占主导作用;在水位较高时,由水位升高导致的土石坝稳定性降低占主导作用。该方法适用于长期服役条件下土石坝稳定性的研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升降 材料劣化 孔隙水压力 渗透系数 基质吸力 坝坡稳定性
下载PDF
屈螺酮炔雌醇片(Ⅱ)联合营养干预对肥胖型PCOS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石丽云 叶喜阳 +1 位作者 程彦君 曾丽丹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4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屈螺酮炔雌醇片(Ⅱ)联合营养干预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人体物理测量、性激素水平、糖脂代谢和胰岛素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妇科内分泌门诊和营养科门诊就诊的超重或肥胖型P... 目的探讨屈螺酮炔雌醇片(Ⅱ)联合营养干预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人体物理测量、性激素水平、糖脂代谢和胰岛素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妇科内分泌门诊和营养科门诊就诊的超重或肥胖型PCOS[体重指数(BMI)>24kg/m^(2)]患者共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屈螺酮炔雌醇片(Ⅱ)治疗基础上加用营养干预,由营养科医师开出营养处方,并通过互动平台APP软件,进行标准化营养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屈螺酮炔雌醇片(Ⅱ)及饮食指导为主的健康教育。治疗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人体物理测量、性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雌二醇(E2)、泌乳素(PRL)、游离睾酮指数、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肾功能指标改善程度。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与治疗组相比,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都有下降,营养干预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仅用屈螺酮炔雌醇片(Ⅱ)组(P<0.05);两组治疗后LH、LH/FSH、T、游离睾酮指数(FAI)等妇科内分泌指标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螺酮炔雌醇片Ⅱ可显著改善肥胖型PCOS患者各项内分泌指标,联合营养干预在体重、腰臀比及代谢指标方面要优于单纯健康教育,可为临床治疗PCOS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肥胖 健康教育 营养干预 屈螺酮炔雌醇片(Ⅱ)
下载PDF
VPS33B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0
作者 旷思思 石丽云 廖秀琼 《吉林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2053-2056,共4页
目的:研究VPS33B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旨在为卵巢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方法:选择人卵巢癌OVACA-3细胞进行研究。按照处理方式的差异分成三组,即过表达VPS33B组、干扰VPS33B过表达组以及OVACA-3对照组。其中过表达V... 目的:研究VPS33B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旨在为卵巢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方法:选择人卵巢癌OVACA-3细胞进行研究。按照处理方式的差异分成三组,即过表达VPS33B组、干扰VPS33B过表达组以及OVACA-3对照组。其中过表达VPS33B组予以VPS33B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处理,干扰VPS33B过表达组予以干扰VPS33B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处理,OVACA-3对照组不予以任何转染处理。分析三组细胞增殖情况、凋亡情况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c-Myc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过表达VPS33B组OVACA-3细胞增殖能力低于OVACA-3对照组和干扰VPS33B过表达组,且干扰VPS33B过表达组OVACA-3细胞增殖能力高于OVACA-3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表达VPS33B组OVACA-3细胞转染48 h后活细胞占比低于OVACA-3对照组和干扰VPS33B过表达组,凋亡细胞、坏死细胞占比高于OVACA-3对照组和干扰VPS33B过表达组;且干扰VPS33B过表达组OVACA-3细胞转染48 h后活细胞占比高于OVACA-3对照组,凋亡细胞、坏死细胞占比低于OVACA-3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表达VPS33B组PI3K、AKT、c-Myc蛋白表达明显低于OVACA-3对照组以及干扰VPS33B过表达组,且干扰VPS33B过表达组PI3K、AKT、c-Myc蛋白表达均高于OVACA-3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PS33B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卵巢癌细胞凋亡具有促进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c-Myc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VPS33B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增殖
下载PDF
PD-1/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宗航 史丽芸 +1 位作者 郑立锋 李现雷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10期1364-1367,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PD)-1/PD配体1(PD-L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8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术后石蜡组织切片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PD-1和...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PD)-1/PD配体1(PD-L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8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术后石蜡组织切片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PD-1和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PD-1和PD-L1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D-1和PD-L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2%和538%。PD-1蛋白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高、分化程度低以及病理分期高的患者中,PD-L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低、分化程度高以及病理分期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配对资料两因素关联性的χ2检验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PD-L1的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53.8%)与PD-1表达的缺失(阳性表达率11.2%)存在显著关联(χ^2=32.93,P<0.01)。结论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不良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以PD-1/PD-L1信号通路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临床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Efficacy and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scores for pneumonia severity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na 被引量:12
12
作者 Yang Yan Xu Feng +6 位作者 shi li-yun Diao Ran Cheng Yu-sheng Chen Xi-yuan Jing Ji-yong Wang Xuan-ding Shen Hua-ha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639-645,共7页
Backgroun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remain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t death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around the world.Most severe CAP patients a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and receive... Backgroun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remain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t death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around the world.Most severe CAP patients a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and receive intense treatment.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the 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PSI),CURB-65,and sepsis score in the management of hospitalized CAP patients and explore the effect of ICU treatment on prognosis of severe cases.Methods A total of 675 CAP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pneumonia severity scores to predict mortality was compared for effectiveness,while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30-day mortality rates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LOS) were evaluated.The effect of ICU treatment on the outcomes of severe CAP patients was also investigated.Results All three scoring systems revealed that the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low-risk or intermediate-risk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with the high-risk group.As the risk level increased,the frequency of ICU admission rose in tandem and LOS in the hospital was prolonged.The areas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the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were 0.94,0.91 and 0.89 for the PSI,CURB-65 and sepsis score,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groups,the mortality was marked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smoking,prior admission to ICU,respiratory failure,or co-morbidity of heart disease.The differences were also identified in LOS between control groups and patients with ICU treatment,heart,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over 65 years,a history of smoking,and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mortality in the overall CAP cohort,whereas age,ICU admission,respiratory failure,and LOS at home between disease attack and hospital admission were identified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in the high-risk CAP sub-group.The 30-day mortality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CU treatment on admission was also higher than for non-ICU treatment,but much lower than for those patients who took ICU treatment subsequent to the failure of non-ICU treatment.Conclusions Each severity score system,CURB-65,sepsis severity score and especially PSI,wa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predicting CAP mortality.Delayed ICU admission was related to higher mortality rates in severe CAP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pneumonia severity 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CURB-65 score sepsis score intensive care unit treatment
原文传递
左右半结肠癌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及常用病理标志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雪娥 史丽芸 +3 位作者 孟春玲 刘超 王晓艳 张海军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2期1669-1673,共5页
目的比较左右半结肠癌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探讨常用病理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大医院和南京江北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诊的73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及6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3年的随访,截止时间... 目的比较左右半结肠癌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探讨常用病理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大医院和南京江北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诊的73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及6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3年的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5月,分析不同半侧结肠癌患者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及常用病理标志的临床意义。结果左半结肠癌发病人群以男性(64.38%)为主,右半结肠癌以女性(56.72%)为主(P<0. 05);而在年龄及家族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癌患者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发生率较右半结肠癌高,而腹痛、消瘦+贫血等症状发生率较右半结肠癌低(P<0.05,P<0.01),两组患者病史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癌以中分化腺癌为主,右半结肠癌以中、低分化腺癌为主;右半结肠黏液型比例及肿瘤最大径≥5 cm者比例较左半结肠癌高,溃疡型比例较左半结肠癌低(P<0.01,P<0.05),两组肿瘤分期、组织浸润、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3年,左、右半结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率分别为16.44%、11.94%(P>0. 05),1年死亡率分别为1.37%、1.49%(P>0. 05)。常用病理标志中,左、右半结肠癌患者DNA错配修复基因蛋白MLH1、MSH2及P53等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程度比较差异明显(P<0.05),而两组患者环氧合酶(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Ki-67等指标阳性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伴有COX-2、EGFR较高阳性表达。结论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在性别、临床症状、病理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均高表达COX-2、EGFR,左半结肠癌患者MLH1、MSH2、P53表达程度显著高于右半结肠癌患者,这对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结肠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性别 年龄 临床分期 浸润深度 生物学特征 病理标志
原文传递
黏液纤维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史丽芸 张荣 +2 位作者 胡雪娥 孟春玲 甄渡寒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2期1698-1701,共4页
目的 探讨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等。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黏液纤维肉瘤5例,复习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 目的 探讨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等。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黏液纤维肉瘤5例,复习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MFS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58~83岁,平均70岁。光镜下肿瘤呈结节状生长,结节之间为粗细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星芒状,可见特征性的假脂肪母细胞和弧线状血管,间质呈黏液样。免疫标记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而S-100、CD34、Desmin、Myoglobin、SMA、CD68均缺乏表达。结论 黏液纤维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是一种具有侵袭性且易复发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其诊断需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分子病理学检测。MFS治疗以局部扩大切除手术为主,术后可辅助放疗及化疗,降低其复发及转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纤维肉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假脂肪母细胞 弧线状血管
原文传递
Dalestones A and B, two anti-inflammatory cyclopentenones from Daldinia eschscholzii with an edited strong promoter for the global regulator LaeA-like gene
15
作者 ZHOU Zhen-Zhen ZHU Hong-Jie +7 位作者 YANG Cheng-Long LIU Yan-Jun JIANG Nan XIAO Yong-Sheng shi li-yun JIAO Rui-Hua GE Hui-Ming TAN Ren-Xia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387-393,共7页
Replacement of the native promoter of the global regulator Lae A-like gene of Daldinia eschscholzii by a strong gpdA promoter led to the generation of two novel cyclopentenone metabolites, named dalestones A and B, wh... Replacement of the native promoter of the global regulator Lae A-like gene of Daldinia eschscholzii by a strong gpdA promoter led to the generation of two novel cyclopentenone metabolites, named dalestones A and B, whose structures were assigned by a combination of spectroscopic analysis, modified Mosher's reaction, and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 Dalestones A and B inhibit the gene expression of TNF-α and IL-6 in LPS-induced RAW264.7 macroph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ldinia eschscholzii Global REGULATOR CYCLOPENTENO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