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乳酸菌接种发酵对泡白菜理化特征及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史梅莓 伍亚龙 +2 位作者 吕鹏军 汪冬冬 张其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8,共9页
为评估泡白菜中乳酸菌的发酵特性,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C295、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PC137、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PC222、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PC311、清酒乳杆菌(Lactoba... 为评估泡白菜中乳酸菌的发酵特性,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C295、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PC137、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PC222、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PC311、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PC229、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PC330为发酵菌株,分析不同乳酸菌接种发酵对泡白菜pH、总酸、还原糖、微生物数量、有机酸、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经6种乳酸菌接种发酵后,泡白菜的pH、还原糖、柠檬酸、苹果酸、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大肠杆菌数量均下降;不同种乳酸菌表现出不同的发酵性能,植物乳杆菌PC295和短乳杆菌PC330发酵速度快,还原糖消耗量和产酸量高,抑制大肠杆菌效果好;异型发酵菌株产较多的乙酸和乙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6种,所有泡菜组均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主要包括乙醇、1-辛烯-3-醇、顺-2-戊烯-1-醇等;清酒乳杆菌PC229和短乳杆菌PC330发酵的泡白菜中,反,反-2,4-庚二烯醛、己醛等醛类化合物和乙酸的相对含量高于其他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肠膜明串珠菌PC137和柠檬明串珠菌PC222发酵的泡白菜成熟后其挥发性风味相似。不同种乳酸菌在泡白菜发酵速度、风味类型和底物消耗上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白菜类泡菜发酵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泡菜 乳酸菌 风味 发酵剂
下载PDF
独脚金内酯参与富氢水增强番茄幼苗根系的耐盐性
2
作者 叶福金 方华 +5 位作者 冯丽 石媚媚 黄盼盼 刘兴娟 刘泽生 廖伟彪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5,144,共8页
【目的】研究盐胁迫下氢气(H2)和独脚金内酯(SLs)在番茄幼苗根系中的调控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Micro-Tom’)为试材,采用人工培养室基质栽培方式,确定最适浓度富氢水(75%)的基础上,设置如下处理:1... 【目的】研究盐胁迫下氢气(H2)和独脚金内酯(SLs)在番茄幼苗根系中的调控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Micro-Tom’)为试材,采用人工培养室基质栽培方式,确定最适浓度富氢水(75%)的基础上,设置如下处理:100%霍格兰营养液(CK)、盐胁迫(NaCl)、NaCl+HRW、NaCl+GR24(独脚金内酯合成类似物)、NaCl+HRW+TIS108(独脚金内酯合成抑制剂)。测定根系相关指标以及SLs含量及其相关合成基因表达量。【结果】盐胁迫下,75%HRW处理能显著增加番茄根系的长度、鲜质量和干质量。同时,GR24和HRW促进了盐胁迫下番茄幼苗的根系形态参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直径等)和根系活力。然而,HRW的积极作用被SLs合成抑制剂TIS108所抑制。所以H2调节的番茄幼苗根系耐盐性可能SLs与有关。此外,HRW处理增加了盐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的内源SLs含量。在盐胁迫下,HRW处理也显著上调了SLs生物合成相关基因SlCCD7、SlCCD8、SlD14和SlMAX1的表达水平。【结论】SLs可能参与了H2诱导的番茄幼苗根系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盐胁迫 富氢水 独脚金内酯 根系活力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凝结魏茨曼氏菌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
3
作者 伍亚龙 杨博文 +5 位作者 吕鹏军 史梅莓 杨姗 汪冬冬 王勇 张其圣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0-236,共7页
为了满足市场对凝结魏茨曼氏菌(Weizmannia coagulans)不断增加的需求和获得高密度培养凝结魏茨曼氏菌的方法,该研究以凝结魏茨曼氏菌D1为试验对象,以MRS培养基为基础,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凝结魏茨曼氏菌高密度培养条件进行... 为了满足市场对凝结魏茨曼氏菌(Weizmannia coagulans)不断增加的需求和获得高密度培养凝结魏茨曼氏菌的方法,该研究以凝结魏茨曼氏菌D1为试验对象,以MRS培养基为基础,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凝结魏茨曼氏菌高密度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10 L放大培养。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50℃、初始pH值为8.0、培养时间16 h,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4 g/L;酵母浸粉-胰蛋白胨(1∶1)31 g/L、七水合硫酸镁0.29 g/L。优化后菌株的OD620 nm值达到了2.15,比优化前增长了68%,且延滞期更短。在上述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菌株在10 L发酵罐、搅拌速度200 r/min并通气培养的条件下,OD620 nm值达到了7.90。研究结果为凝结魏茨曼氏菌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为后续菌粉生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培养 凝结魏茨曼氏菌 培养条件优化
下载PDF
单菌与多菌接种发酵对多轮发酵四川泡菜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史梅莓 杨恺 +6 位作者 吕鹏军 张其圣 陈功 王勇 汪冬冬 尹礼国 伍亚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54-160,共7页
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以及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为出发菌株,pH、总酸、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3种单菌及多菌对多轮发酵四川泡菜风味品质的影响。... 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以及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为出发菌株,pH、总酸、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3种单菌及多菌对多轮发酵四川泡菜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发酵均能快速启动发酵,稳定泡菜品质;3种单菌产酸速度为肠膜明串珠菌>食窦魏斯氏菌>植物乳杆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技术共检出挥发性风味成分85种,其中包括醇类27种、醛酮类17种、酯类16种、酸类2种、烃类13种、含硫化合物2种、苯环类5种、其他化合物3种;共分析出16种重要挥发性成分,包括二甲基三硫、二甲基二硫醚、桉叶油醇、芳樟醇、α-松油醇、壬醛、正辛醛、正葵醛、乙偶姻、异硫氰酸烯丙酯、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3-(甲硫基)丙基异硫氰酸酯、三芥子酸甘油酯、乙酸苯乙酯、D-柠檬烯、大茴香脑。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和感官评价综合认为:接种植物乳杆菌和食窦魏斯氏菌的泡菜品质最佳,与自然发酵在总体上风味成分较为接近。当植物乳杆菌与食窦魏斯氏菌体积比为6∶4时,泡菜风味良好,接受度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应用于多轮泡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多轮发酵 植物乳杆菌 肠膜明串珠菌 食窦魏斯氏菌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结合传统微生物培养研究酱醪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变化
5
作者 伍亚龙 杨恺 +5 位作者 史莓梅 吕鹏军 汪冬冬 李龙 唐垚 张其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2,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发酵时期酱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采用传统可培养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0~6个月酱醪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酱醪发酵整个阶段细菌群落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94.0... 为了探究不同发酵时期酱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采用传统可培养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0~6个月酱醪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酱醪发酵整个阶段细菌群落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94.04%,为优势菌门。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分别占41.55%和25.84%,为优势菌属。发酵前期非嗜盐乳酸菌含量最高,活菌数达到108CFU/mL,发酵中期乳酸菌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发酵后期以嗜盐乳酸菌为主导。真菌群落主要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占99.83%;Starmerella、Candida和Aspergillus为优势真菌属,该研究首次发现Starmerella在酱醪发酵过程中作为主要真菌属。研究表明,酱醪发酵主要参与的微生物是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其中米曲霉仅存在于发酵前期,发酵中期主要以乳酸菌为主要菌属,发酵后期以嗜盐乳酸菌和酵母菌为主。探究酱油酿造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人工添加乳酸菌和酵母菌来提高国内酱油的风味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醪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可培养方法
下载PDF
无创心血管超声在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巍 石玫玫 +2 位作者 魏丽 闫艳 司彩凤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747-750,共4页
目的分析无创心血管超声在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6例临床综合诊断为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资料,分析检查后的病例分布情况、三尖瓣反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结果以及患者的... 目的分析无创心血管超声在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6例临床综合诊断为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资料,分析检查后的病例分布情况、三尖瓣反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46例患者中存在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患者15例(32.61%);肺动脉收缩压升高患者37例(80.43%);右心系统形态发生改变患者35例(76.09%);15例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患者中有9例患者的血流显像存在腔内血流缺损、充盈的情况,右肺或左肺动脉内血栓回声阻塞(19.56%),显示有6例患者右、左肺动脉内存在不活动的附壁血栓现象(13.04%);35例右心系统形态发生改变患者中右心室扩大患者例数为22例(47.83%),右心房扩大患者为33例(71.74%)。分析37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三尖瓣反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结果,按照三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分为中轻度患者30例,重度患者7例。中轻度患者三尖瓣反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均显著低于重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心血管超声在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可进行有效判断,并对各表征进行具体分析,有很强的可行性和较好的临床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肺动脉栓塞 无创心血管超声
下载PDF
无创心血管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巍 石玫玫 +2 位作者 魏丽 闫艳 司彩凤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1030-1032,1036,共4页
目的研究无创心血管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准确性,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为后续的诊断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6例临床综合诊断为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心血管超声测量结果、... 目的研究无创心血管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准确性,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为后续的诊断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6例临床综合诊断为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心血管超声测量结果、静脉血栓分布以及检测结果准确率等。结果右心房上下径正常6例(13.04%),异常12例(26.09%);右心房左右径正常7例(15.22%),异常21例(45.65%);右心室左右径正常24例(52.17%),异常22例(47.83%);主肺动脉内径正常4例(8.70%),异常17例(36.96%);右肺动脉内径正常5例(10.87%),异常20例(43.48%)。检查后分析患者静脉血栓分布情况,股总伴髂外静脉血栓5例(10.87%);大隐静脉血栓6例(13.04%);股浅静脉血栓3例(6.52%);胫后静脉7例(15.22%);腓静脉血栓10例(21.74%);肌间静脉血栓15例(32.61%)。分析37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三尖瓣反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结果,按照三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分为中轻度患者30例,重度患者7例。中轻度患者三尖瓣反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结果均显著低于重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深静脉血栓检出46例,检出率100%,肺动脉栓塞检出37例,检出率80.43%。结论无创心血管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与肺动脉栓塞准确性较高,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心血管超声 深静脉血栓 肺动脉栓塞 准确性 研究
下载PDF
大鲵肽酱香酒酶解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娟 喻仕瑞 +5 位作者 朱思洁 余宙 晏和运 石美美 刘飞 李金凡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1-106,共6页
为研发一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大鲵肽酱香酒,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主要指标,多肽含量为辅助指标,比较酸水解、酶水解和直接浸泡等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大鲵肽酱香酒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 为研发一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大鲵肽酱香酒,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主要指标,多肽含量为辅助指标,比较酸水解、酶水解和直接浸泡等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大鲵肽酱香酒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大鲵肽酱香酒酶解条件优化。结果表明,酶水解法优于酸水解法和直接泡制,其最佳酶解工艺为木瓜蛋白酶添加量6 126 U/g、酶解时间4 h、酶解温度55℃、酶解p H 4.5。在此优化条件下,大鲵肽酱香酒多肽含量为(14.20±0.11)mg/m L,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7.98±0.99)%,羟自由基清除率为(70.66±0.70)%,还原能力(吸光度值A700 nm)为0.651,表明大鲵肽酱香酒具有一定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肽 酱香酒 抗氧化 酶解工艺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四川泡菜中潜在益生性植物乳杆菌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史梅莓 伍亚龙 +5 位作者 杨恺 吕鹏军 汪冬冬 唐垚 王勇 张其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65-172,共8页
为筛选具有潜在益生作用和安全性的植物乳杆菌,以四川泡菜中分离的114株植物乳杆菌为出发菌株,进行耐酸性、耐胆盐能力、耐模拟胃肠液能力、自聚能力、致病菌共聚性、抗生素耐药性和溶血性研究。经过pH2.0酸性条件、0.2%浓度胆盐培养后... 为筛选具有潜在益生作用和安全性的植物乳杆菌,以四川泡菜中分离的114株植物乳杆菌为出发菌株,进行耐酸性、耐胆盐能力、耐模拟胃肠液能力、自聚能力、致病菌共聚性、抗生素耐药性和溶血性研究。经过pH2.0酸性条件、0.2%浓度胆盐培养后,初步筛选出13株耐受能力较好的菌株。对13株菌进行模拟胃肠液、聚集能力、耐药性和溶血性试验。结果表明,13株菌模拟胃肠液耐受存活率均高于75%,自聚集能力23%~52%,与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共聚集能力分别为10%~29%和16%~37%。在药敏和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中,潜力菌株对10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表现基本一致,对β-内酰胺类、酰胺醇类抗生素较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有较强耐受性;13株菌均无溶血现象,说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因此,筛选得到的13株植物乳杆菌均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较高安全性,研究结果为益生菌的开发提供了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益生作用 药敏 最小抑制浓度 模拟胃肠液 耐酸 耐胆盐
下载PDF
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两株泡菜源植物乳杆菌基因型差异和潜在益生特性
10
作者 伍亚龙 杨恺 +3 位作者 史梅莓 吕鹏军 王勇 张其圣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80-2898,共19页
【目的】为了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基因型差异和潜在益生特性,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并解析基因组序列及生物特性。【方法】本研究基于HiSeq和PacBio测序平台,对团队前期从四川多代泡菜中分离获得... 【目的】为了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基因型差异和潜在益生特性,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并解析基因组序列及生物特性。【方法】本研究基于HiSeq和PacBio测序平台,对团队前期从四川多代泡菜中分离获得、体外益生特性评价良好的潜在益生菌菌株L.plantarum Eden-Star PC06和L.plantarum Eden-Star PC108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组装及其后续的功能注释、分子进化、菌株安全性、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以及益生特性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基因组装得到了2株植物乳杆菌的全基因组信息,L.plantarum Eden-Star PC06和Eden-Star PC108基因组大小分别为3163902 bp和3205054 bp;GC含量分别为44.68%和44.67%;分别包含3161个和3197个DNA编码序列;功能基因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2株菌在碳水化合物利用、氨基酸利用和糖基转移酶等基因上得到大量注释;通过比对数据库,在2株植物乳杆菌全基因组上发现了4个与肠液耐受相关的胆盐水解酶基因、完整的植物乳杆菌细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簇和抵御多种胁迫的益生相关基因。【结论】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在基因水平上探究了L.plantarum Eden-Star PC06和Eden-Star PC108基因型差异和益生特性基因,证明L.plantarum Eden-Star PC06和Eden-Star PC108是2株有应用前景的益生菌菌株,以期为筛选优良益生菌菌株和评价其益生特性提供遗传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 功能基因 胆盐水解酶 细菌素
原文传递
Electro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exoelectrogens Geobacter and Shewanella spp. 被引量:4
11
作者 shi meimei JIANG YongGuang shi Lia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670-1678,共9页
Electromicrobiology is a sub-discipline of microbiology that investigates electrical interplay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redox active materials, such as electrodes and solid-phase minerals, 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 Electromicrobiology is a sub-discipline of microbiology that investigates electrical interplay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redox active materials, such as electrodes and solid-phase minerals, 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microbial ability to exchange electrons with the redox active materials that are external to the microbial cells. The microorganisms with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capability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exoelectrogens. Although exoelectrogens were documented in early 1900’s, discovery of the dissimilatory metal-reducing microorganisms Geobacter and Shewanella spp. in late 1980’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electromicrobiology. Since then, thorough and rigorous studies have made Geobacter and Shewanella spp. the two best characterized groups of exoelectrogens. These includ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for exchanging electrons with electrodes by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and Shewanella oneidensis. In addition,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of Geobacter and Shewanella spp.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and electrobiosynthesis, such as maintenance of redox balance during fermentations and bioremediation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This review briefly discuss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by which G. sulfurreducens and S. oneidensis exchange electrons with electrodes and then focuses on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Geobacter and Shewanella spp.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and electrobiosynthesis as well as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icrobiology exoelectrogen GEOBACTER SHEWANELLA MICROBIAL FUEL CELLS electrobiosynthesis
原文传递
水分、咸蛋清和复配胶对肉糜制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史梅莓 王洋 +1 位作者 周贤波 叶阳 《食品工业》 CAS 2021年第3期167-172,共6页
为提高咸蛋清资源利用及肉糜制品品质,以添加蛋清和在蛋清中加盐的方式表示咸蛋清,研究水、咸蛋清、复配胶对肉糜制品品质的影响。通过质构特性、感官评价、水分及蒸煮得率4个指标进行分析并确定最适添加量。结果表明,与未添加蛋清相比... 为提高咸蛋清资源利用及肉糜制品品质,以添加蛋清和在蛋清中加盐的方式表示咸蛋清,研究水、咸蛋清、复配胶对肉糜制品品质的影响。通过质构特性、感官评价、水分及蒸煮得率4个指标进行分析并确定最适添加量。结果表明,与未添加蛋清相比,咸蛋清能明显降低肉糜制品硬度,增加弹性和耐咀性,提高肉糜制品的蒸煮得率。适当地添加水,能显著增加肉糜制品弹性,复配胶的添加能改善肉糜制品品质。肉糜制品中不同添加物的最佳添加量为:水添加量20%、蛋清添加量7%、蛋清盐添加量3%、复配胶添加量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糜制品 咸蛋清 复配胶 质构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