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
1
作者 张慧 朱文泉 +5 位作者 史培军 赵涔良 刘若杨 唐海萍 王静爱 何邦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55-2970,共16页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空间化指标,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这些指标开展了定量分析,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其中,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裸地覆盖度、海拔、土壤温度、年最低温度、年总蒸散发7个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揭示的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各草地类型之间、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的可区分性,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植被精细分类中广泛存在的灌丛和草地区分、草地类型细分、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个难点问题。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植被精细分类,另一方面也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划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地表物质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频数分布统计
下载PDF
干旱区水电站建设运营生态环境影响遥感监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马瑶瑶 史培军 +1 位作者 徐伟 张钢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98-1508,共11页
水力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然而水电站建设和运营周期长,其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过程还不明确。尤其是干旱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往往难以修复。本文以我国... 水力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然而水电站建设和运营周期长,其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过程还不明确。尤其是干旱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往往难以修复。本文以我国干旱区典型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为例,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及陆地遥感产品,应用缓冲区分析、趋势性分析等方法,监测2000—2021年水电站周边生态环境并分析其对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1年龙羊峡水电站周边土地利用的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草地面积相对占比轻微上升,其他类型土地利用占比轻微下降。(2)2000—2021年,龙羊峡水电站周边湿地面积显著增加。(3)龙羊峡水电站周边区域近20a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高值区域面积占比增大。(4)水电站周边区域植被固碳能力提升,随着湿地面积增速放缓,植被生产力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生态环境影响 植被覆盖度 土地利用类型 遥感监测
下载PDF
黄土区长武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
3
作者 盖浩琪 石培君 李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59,共6页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中各水文变量的影响,明确黄土区水循环演变机制,进而为相似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黄土区长武塬为研究区,采集农地、18 a和26 a苹果园下20 m土样,测定了土壤水及其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分...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中各水文变量的影响,明确黄土区水循环演变机制,进而为相似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黄土区长武塬为研究区,采集农地、18 a和26 a苹果园下20 m土样,测定了土壤水及其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分解量化了土壤水平衡中各分量,评估了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以农地为基准,18 a和26 a苹果园土壤水储量减少7.3%~14.3%,深层渗漏量减少41.2%~80.0%,蒸散发量增加5.0%~9.6%。蒸散发中,蒸发量减小8.6%~17.2%,而蒸腾量增加了12.9%~25.4%。[结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水氧同位素剖面总体呈现先减小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农地条件下土壤水受到的蒸发最强。深根植物苹果树主要通过增加蒸腾耗水而减少其他水文变量的通量,显著影响水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同位素示踪 深层渗漏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水分平衡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补给来源影响研究
4
作者 盖浩琪 石培君 李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65,共7页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深剖面土壤水补给来源,以黄土区长武塬为研究区,采集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18 a苹果园、26 a苹果园)下20 m深土壤剖面,测定土壤水及其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基于同位素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深度土壤水...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深剖面土壤水补给来源,以黄土区长武塬为研究区,采集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18 a苹果园、26 a苹果园)下20 m深土壤剖面,测定土壤水及其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基于同位素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深度土壤水来源进行溯源分析。研究表明:(1)苹果园土壤水含量明显低于农地,说明果园耗水强度更大,对深层土壤水影响更为显著。(2)农地、18 a和26 a苹果园下降水偏移量分别为-22‰、-20‰和-6‰,说明降水补给土壤水后受到蒸发作用影响,且农地土壤水比果园受到的蒸发效应更强。(3)该区土壤水补给主要以活塞流为主;对于补给不同深度土壤的可能水源,6 m以下补给水的同位素组成(δ^(2)H=-83.8‰,δ^(18)O=-12.1‰)较0~6 m(δ^(2)H=-68.8‰,δ^(18)O=-10.1‰)更为贫化,且6 m以下补给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日降水量≥50 mm·d-1的降水更相似。与农地(δ^(2)H=-70.6‰,δ^(18)O=-10.4‰)相比,果园土壤补给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2)H=-76.1‰,δ^(18)O=-11.1‰)更贫化。综上,深层和果园土壤可能需要更高强度降水的补给,本研究对深厚非饱和带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同位素示踪 土壤水补给来源 黄土塬
下载PDF
Review and prospect of soil compound erosion
5
作者 YANG Wenqian ZHANG Gangfeng +2 位作者 YANG Huimin LIN Degen shi peiju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1007-1022,共16页
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str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economies.Soil compound eros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alternation or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or... 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str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economies.Soil compound eros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alternation or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erosion forces.In recent years,fluctuations and extreme changes in climatic factors(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wind speed,etc.)have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intensity and extent of compound erosion,which is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in soil erosion research.First,depending on the involvement of gravity,compound eros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ound erosion with and without gravity.W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of alternating or interacting soil erosion forces(wind,water,and freeze-thaw)consider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com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erosion in three typical regions,namely,high-elevation areas,high-latitude areas,and dry and wet transition regions,and reviewed soil compound erosion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station observations,simulation experiments,prediction models,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The soil erosion model of wind,water,and freeze-thaw interac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method for quantifying and predicting compound erosion.Furthermore,it is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issues such as unclear internal mechanisms,lack of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models,and insufficient scale conversion methods in soil compound erosion research.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future soil compound erosion mechanism research should prioritize the coupling of compound erosion forces and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compound erosion soil erosion gravity erosion wind and water erosion freeze-thaw erosion
下载PDF
基于Lasso-Nomogram构建食管癌术后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
6
作者 时佩君 延佩 菅利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850-1856,共7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基于Lasso-Nomogram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548例食管癌患者,根据1∶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群(n=274)和验证群(n=274)。采用R软件中glmnet进行Lass...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基于Lasso-Nomogram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548例食管癌患者,根据1∶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群(n=274)和验证群(n=274)。采用R软件中glmnet进行Lasso筛选术后肺部感染预测因素,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因素与肺部感染的关联性,根据预测因素运用R语言构建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将年龄、吸烟史、糖尿病、肺部基础疾病联合预测作为预测模型1,将年龄、吸烟史、糖尿病、肺部基础疾病、预后营养指数(PNI)、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CD4^(+)/CD8^(+)联合预测作为预测模型2,在验证群中分别构建预测模型1、预测模型2,并在验证群中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净重新分类指数(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进行外部验证。结果:Lasso筛选预测因素包括年龄、吸烟史、糖尿病、肺部基础疾病、PNI、PCT、IL-1β、sTREM-1、CD4^(+)/CD8^(+)。预测模型2预测术后肺部感染的AUC大于预测模型1,且预测效果明显改善(P<0.05)。结论:基于年龄、吸烟史、糖尿病、肺部基础疾病、PNI、PCT、IL-1β、sTREM-1、CD4^(+)/CD8^(+)等因素建立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对术后肺部感染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肺部感染 风险预测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1Β
下载PDF
全球陆地暴雨时空格局变化的自然和人文影响因素研究(1981—2010年) 被引量:12
7
作者 孔锋 史培军 +3 位作者 吕丽莉 方建 张黎黎 王卓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8-216,共9页
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厘清了自然和人文因素对1981—2010年全球陆地暴雨变化的贡献大小.在时间上,首先从33个自然因子和11个人文因子中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对全球陆地年际暴雨雨量和雨日有影响的ENSO、AO 2个自然因子和AOD、CO22个人文因子.... 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厘清了自然和人文因素对1981—2010年全球陆地暴雨变化的贡献大小.在时间上,首先从33个自然因子和11个人文因子中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对全球陆地年际暴雨雨量和雨日有影响的ENSO、AO 2个自然因子和AOD、CO22个人文因子.其次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筛选的4个因子能够有效解释1981—2010年全球陆地年际暴雨雨量和雨日的动态变化.最后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方差解释率发现自然和人文因子对全球陆地年际暴雨雨量和雨日的总方差解释率达52.2%和51.3%;自然因子对全球陆地年际暴雨雨量和雨日的方差解释率为32.2%和31.4%,占总方差解释率的61.7%和61.2%;人文因子则仅占总方差解释率的38.3%和38.8%.水汽因素的诊断表明,全球水汽因子不是影响全球陆地暴雨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在空间相关上,自然因子与全球陆地暴雨的空间相关性高于人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人类活动 自然因子 方差解释率 归因分析 全球尺度
下载PDF
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效存德 史培军 +15 位作者 李小雁 张光辉 何春阳 陈晋 丑洁明 亢力强 刘宝元 延晓冬 杨晓帆 于德永 赵传峰 赵文武 张春来 张大勇 张强 张文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6-490,共15页
自2007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以来,围绕地表多要素、多尺度和多过程及其资源生态效应,开展了基础性和面向国家需求的系统研究.总结实验室15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地表过程监测与研究,包括风沙过... 自2007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以来,围绕地表多要素、多尺度和多过程及其资源生态效应,开展了基础性和面向国家需求的系统研究.总结实验室15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地表过程监测与研究,包括风沙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水文过程等的观测系统与大型模拟设施建设,以及理论突破与应用;2)资源生态研究,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植被-环境系统互馈及生态参数测量、景观生态与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实践;3)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包括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2方面的探索;4)区域可持续发展范式,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和综合自然灾害风险2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面对国家重点实验改革与重组,展望未来,将围绕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开展更加有组织的、面向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科学探究,核心目标是研究生态脆弱区和灾害高风险区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主要任务:1)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观测体系,系统开展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要素过程到生命共同体的综合研究;2)通过研发实验和模拟装置,揭示水土气生人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动力学过程,构建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地表动态模型体系,揭示人地系统耦合机制与过程;3)以承接系统性国家级科研任务,解析人与自然系统互馈机制和关联效应,建立区域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服务于制定区域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过程 资源生态 人地系统动力学 综合风险防范 区域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增强自然灾害抗御能力 被引量:1
9
作者 姜璐 汪明 史培军 《社会治理》 2021年第10期35-40,共6页
"抗御自然灾害"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方略,即将管理与应对自然灾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对我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现状和挑战进行分... "抗御自然灾害"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方略,即将管理与应对自然灾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对我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现状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就增强自然灾害抗御能力、提升抗御现代化水平提出建议:一是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二是制定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划定自然灾害抗御红线;三是提高各类设防标准,增强自然灾害抗御能力;四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完善自然灾害抗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御自然灾害 现状 建议
下载PDF
基于SPEI的季节性干湿变化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庆忠 张强 +3 位作者 李勤 史培军 郑泳杰 孔冬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利用英国气候研究中心提供的Time-Series(TS)Version 3.23高分辨率气候栅格数据集以及NCEP再分析数据,根据SPEI方法计算得到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研究了1949—2014年中国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干旱化趋势... 利用英国气候研究中心提供的Time-Series(TS)Version 3.23高分辨率气候栅格数据集以及NCEP再分析数据,根据SPEI方法计算得到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研究了1949—2014年中国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干旱化趋势,干旱化区域主要集中在100°E以东区域,而新疆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及青藏高原东北侧在春夏秋冬四季均呈现显著上升的湿润化趋势,春夏季的珠江流域南部地区有一小范围亦呈显著湿润化趋势。水汽通量的分析表明干燥气候地区主要受大陆气团影响,湿润气候地区主要受海洋气团影响,水汽的移动方向与大小可以从时空上解释干湿事件的发生。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对中国地区农业灌溉与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干湿变化 变化特征 水汽通量 小波分析
下载PDF
膜下滴灌暗管排水规律及土壤脱盐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石培君 刘洪光 +2 位作者 何新林 李红 李开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26-730,共5页
为了探索膜下滴灌盐碱地在灌溉过程中暗管排水规律及土壤脱盐效率,设计了一种暗管排水模型试验装置系统来探究灌溉过程中暗管排水规律和排盐效果.试验通过控制灌水时间、灌水量、观测并记录暗管出水时间、排水流量、排水矿化度、土壤盐... 为了探索膜下滴灌盐碱地在灌溉过程中暗管排水规律及土壤脱盐效率,设计了一种暗管排水模型试验装置系统来探究灌溉过程中暗管排水规律和排盐效果.试验通过控制灌水时间、灌水量、观测并记录暗管出水时间、排水流量、排水矿化度、土壤盐分剖面等指标,分析灌溉排水过程中暗管排水流速和排水矿化度特征以及各土层土壤脱盐效率.结果表明:经过3次灌水淋洗试验后,暗管排水流速最终趋于1.5~3.5 L/h稳定范围,排水矿化度稳定在20~40 g/L内;0~40 cm土层脱盐率高达85%,0~80 cm土层土壤脱盐率为80.5%,两暗管中间位置处脱盐率最小分别为57.96%,56.73%,69.29%,暗管上方脱盐率最大分别为71.73%,73.34%,84.26%,暗管排盐量占0~80 cm土层总盐分含量的28.9%,其余盐分被淋洗到了80 cm土层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水 脱盐效果 盐碱土 滴灌
下载PDF
一种基于县城中心的汇流时间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畔 陈波 +1 位作者 史培军 陈学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1-789,共9页
预测洪水传播时间是洪水预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湘江流域地区的51个县城建成区的中心点为子汇水区出口,划分各个县城的集水面积,并计算瞬时单位线,分析坡面流速、河道流速、河网提取阈值等因素对瞬时单位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道... 预测洪水传播时间是洪水预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湘江流域地区的51个县城建成区的中心点为子汇水区出口,划分各个县城的集水面积,并计算瞬时单位线,分析坡面流速、河道流速、河网提取阈值等因素对瞬时单位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道流速比坡面流速对涨洪历时的长短影响更显著;坡面流速比河道流速对于洪水总历时的影响更大;当河网提取阈值增加时,单位线峰值减小而退水段历时增加.在此基础上,依据敏感性分析,确定了较合理的河网提取阈值、河道流速和坡面流速,计算了每个子汇水区的洪水传播时间,制作了湘江流域县城子汇水区的洪水传播时间分布图.最后,将本文计算结果与湘江干流实测水位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接近.本研究为洪水预警工作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提取 洪水传播时间 瞬时单位线 洪水预警 湘江流域
下载PDF
西安高温热害人口暴露量及其受灾指数预估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雯倩 史培军 +1 位作者 张钢锋 杨胜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9,共11页
基于2005-2019年西安市下属气象站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中的气温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高温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计算了西安市2005-2019年高温频次和高温有效积温。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Landsat8OLI_TIRS系列遥感影像进行温度反演,分析了... 基于2005-2019年西安市下属气象站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中的气温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高温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计算了西安市2005-2019年高温频次和高温有效积温。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Landsat8OLI_TIRS系列遥感影像进行温度反演,分析了西安市高温热害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了2010-2019年西安市高温热害人口暴露总量及人口受灾指数。以高温有效积温为致灾危险性指标,人口受灾指数为暴露性指标构建高温热害人口暴露脆弱性曲线。结果表明:2005-2019年西安市共有360个高温日,年均24天,集中分布于6-8月;高温有效积温呈多年波动变化。研究区内地表温度区域分异显著:总体呈北高南低的特征。2010-2019年,西安市高温热害暴露人口总量逐年下降,由545.94万人下降至467.96万人,年平均下降率为1.798%。高温热害暴露人口脆弱性曲线显示:人口热害受灾指数随高温有效积温升高呈线性下降趋势。根据预测结果,西安市高温热害暴露人口到2050年将减少至124.09万人,高温热害人口受灾指数降至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暴露人口 脆弱性曲线 风险评估 西安市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风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苇航 叶涛 +1 位作者 史培军 陈说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共11页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风险的影响研究是传统粮食生产灾害风险研究在气候变化框架的延伸,亦是气候变化粮食生产影响研究向风险领域的拓展,系典型的领域交叉问题,对防范未来气候变化引发的粮食安全风险、构建全球粮食系统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风险的影响研究是传统粮食生产灾害风险研究在气候变化框架的延伸,亦是气候变化粮食生产影响研究向风险领域的拓展,系典型的领域交叉问题,对防范未来气候变化引发的粮食安全风险、构建全球粮食系统韧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影响区域单产风险以及多区域同步歉收风险的研究进展,从气候平均值、波动和极端值变化以及大尺度环异常的角度总结了其中的影响机制,评述了当前研究方法的进展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着重加强研究的问题:(1)进一步明晰气候变化改变单产风险的机理,改善作物模型对单产年际变率和极端低产的模拟能力,特别是对单一和复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减产的捕捉能力。(2)推动时空相依风险的建模与随机模拟能力,改进对气候变化下多作物-多区域同步歉收风险变化的认识。(3)加强对气候变化下全球粮食生产风险变化的系统性认识,揭示全球和区域、历史时期和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规律与格局,在以“止损”为核心的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基础上,加快研究以“调峰”为核心的气候变化粮食生产风险防范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风险 区域单产风险 多区域同步歉收风险
下载PDF
淮河流域枯水流量演变特征、成因与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玉燕 孙鹏 +3 位作者 姚蕊 张强 史培军 王友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3-552,共10页
基于1956—2016年淮河流域9个水文站的日径流量系列数据,采用M-K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淮河流域连续最小1、7、15、30d平均流量(枯水流量)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淮河流域枯水流量Cv值为0.23~1.34,年最小枯水流量为0.002~... 基于1956—2016年淮河流域9个水文站的日径流量系列数据,采用M-K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淮河流域连续最小1、7、15、30d平均流量(枯水流量)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淮河流域枯水流量Cv值为0.23~1.34,年最小枯水流量为0.002~24.5m^3·s^(-1),枯水流量年际变化剧烈.息县、王家坝、蒋家集和横排头站在4种序列中的变异点多发生于2001年;阜阳和鲁台子站在4种序列中的变异点均出现在1964年.各站点变异时间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及21世纪初.2)息县、潢川、班台和王家坝站在Q1、Q7、Q15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阜阳站和蚌埠站变化恰好相反.空间分布上,上游枯水流量呈增加趋势,而中游则呈下降趋势.3)息县、班台、阜阳、蚌埠和鲁台子这5个站点均在1960—1977年存在显著周期,潢川、班台、王家坝、蒋家集、横排头和蚌埠站在1997—2012年的时间段内存在2.0~4.6a的显著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水流量 变异点 趋势变化 淮河流域
下载PD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Bohai Rim in the 1990s by using DMSP/OLS data 被引量:9
16
作者 HE Chunyang LI Jinggang +6 位作者 CHEN Jing shi peijun CHEN Jin PAN Yaozhong LI Jing ZHUO Li Ichinose Toshiak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174-182,共9页
This paper firstly derived urban information from 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DMSP/OLS) data in 1992, 1996 and 1998 with the support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then developed ... This paper firstly derived urban information from 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DMSP/OLS) data in 1992, 1996 and 1998 with the support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then developed three basic urban models of polygon-urbanization, line-urbanization and point-urbanization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from viewpoint of spatial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Urban patch numbers in the Bohai Rim increased from 1659 to 2053 with an annual average increase number of about 66. Meanwhile, the small urban patches accounted for a larger proportion in the region and the patch density increased fast. In addition, the urban barycenter of the region showed a moving trend toward northwest from 1992 to 1998. Urbanization in the Bohai Rim in the 1990s is fast and obvious. (2) Urbanization in the Bohai Rim can be reflected by three basic processes, i.e., the polygon-urbanization around the big cities, the line-urbanization around the transportation lines and the point-urbanization emerging in large areas. Of them, the polygon-urbanization has been in dominance. It is obviously within an effective range of 3-4 km surrounding the urban patches. The line-urbanization and point-urbanization in the region was relatively small, both of which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 urbanization agglomeration URBANIZATION spatial mode PROCESS Bohal Rim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cultivated land dynamics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1983-2001 被引量:8
17
作者 HE Chunyang LI Jinggang +3 位作者 WANG Yuanyuan shi peijun CHEN Jin PAN Yaozh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4期387-395,共9页
Based on the long-term serial NOAA/NDVI dataset during 1983-1999 and SPOT/VGT dataset in 2001, the land use/cover change information in the 13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was extra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l... Based on the long-term serial NOAA/NDVI dataset during 1983-1999 and SPOT/VGT dataset in 2001, the land use/cover change information in the 13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was extra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e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t first, then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cultivated land process were explored by GIS 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The constant increase of weak ecological function land as desert and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land of forest and shrub we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the 13 provinces from 1983 to 1999, which showed the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adjustment fimction. However, such situations were changed to some extent in the 2000s because of the eco-construction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2) From 1983 to 2001, the Barycenter of cultivated land tended to move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with the topography and transportation situations being the main influences on the cultivated land distribu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decreased noticably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the main communication arteries. (3)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ultivated land change.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 caus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g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83 to 2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 change spatial process driving forces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最近邻河道相对高度及其在中国洪水淹没制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婷婷 史培军 +3 位作者 马春英 师凡雅 聂娟 陈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0-309,共10页
基于国际上由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衍生的最近邻河道相对高度(height above nearest drainage,HAND)概念,采用STRM DEM数据派生了中国1 000和250 m水平分辨率的HAND数据集,并将HAND数据集应用于洪水淹没制图,建立... 基于国际上由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衍生的最近邻河道相对高度(height above nearest drainage,HAND)概念,采用STRM DEM数据派生了中国1 000和250 m水平分辨率的HAND数据集,并将HAND数据集应用于洪水淹没制图,建立了河道水位相较枯水期上涨1~10 m情景下的中国河道型洪水淹没图库.进一步以淮河一级支流淠河2020年7月大洪水为例,采用遥感提取及HEC-RAS计算的淹没范围,验证了基于HAND绘制的淹没图.结果表明,HAND相对于经典的DEM能够补充提供局地地形信息,基于HAND的淹没制图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计算的中国HAND数据集可为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凸显局地特征的地形数据,建立的基于HAND的淹没图库可为中国的洪水淹没制图工作及洪水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近邻河道相对高度(HAND) 淹没制图 局地地形 洪水 水文 数字高程模型(DEM)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s of water erosion on wind eros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被引量:2
19
作者 YANG Huimin ZOU Xueyong +1 位作者 WANG Jing'ai shi peiju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208-216,共9页
Complex erosion by wind and water causes serious harm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water erosion and wind erosion is the key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erosion. Th... Complex erosion by wind and water causes serious harm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water erosion and wind erosion is the key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erosion. Theref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s of the influences of water erosion on wind erosion is needed. This research used a wind tunnel and two rainfall simulator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water erosion on succeeding wind erosion. The wind erosion measurements before and after water erosion were run on semi-fixed aeolian sandy soil configured with three slopes(5°, 10° and 15°), six wind speeds(0, 9, 11, 13, 15 and 20 m/s), and five rainfall intensities(0, 30, 45, 60 and 75 mm/h).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 erosion generally restrained the succeeding wind erosion. At a same slope, the restraining effects decreased as rainfall intensity increased, which decreased from 70.63% to 50.20% with rainfall intensity increased from 30 to 75 mm/h. Rills shaped by water erosion could weaken the restraining effects at wind speed exceeding 15 m/s mainly by cutting through the fine grain layer, exposing the sand layer prone to wind erosion to airflow. In addition, the restraining effects varied greatly among different soil types. The restraining effects of rainfall on the succeeding wind erosion depend on the formation of a coarsening layer with a crust and a compact fine grain layer after rainfall. The findings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eros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EROSION WATER EROSION SANDY soil particle size surface ROUGHNESS wind-water EROSION agriculturalpastoral ECOTONE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20
作者 史培军 刘连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8-464,共7页
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33年来开展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展望了未来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先后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综合减灾、灾害风险防范研究,重... 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33年来开展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展望了未来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先后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综合减灾、灾害风险防范研究,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国家减灾规划编制,以及发起并组织国际“综合风险防范”核心科学计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学科体系不完善、学术带头人不足、研究团队规模较小以及实验平台整合不力等挑战,亟需面向全球和国家防灾减灾、综合风险防范、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性需求,在区域致灾-成害机制与动力学模拟、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精准评估、综合灾害(特别是碳排放)风险防范模式等领域争取重大突破,从而引领全球灾害风险科学,为建设地理学世界一流学科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风险 区域规律 致灾成害机制 综合灾害风险防范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