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展笔谈——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前线报道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晓峰 冯江 +5 位作者 史永高 黄彬 贾艳飞 宋樑 周伊幸 牧骑 《新建筑》 2019年第1期16-22,共7页
很高兴,新建筑杂志社促成了这次多位建筑学人在威尼斯集体观展和交流活动。初衷有两点,其一,期望通过此次观展,促进各位学者彼此之间具有'现场感'的评述与交流,并以《新建筑》为媒介,向读者分享对于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最真... 很高兴,新建筑杂志社促成了这次多位建筑学人在威尼斯集体观展和交流活动。初衷有两点,其一,期望通过此次观展,促进各位学者彼此之间具有'现场感'的评述与交流,并以《新建筑》为媒介,向读者分享对于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最真切的观感。其二,以威尼斯双年展为主题,在《新建筑》杂志上组织专栏,对双年展(主题、历史、特色内容等)进行一次深度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 建筑师 双年展 礼拜堂 空间营造 参观者 主展馆 主展厅 意大利 梵蒂冈 策展人 主题词
下载PDF
建筑机器:实际的与隐喻的 被引量:2
2
作者 史永高 《新建筑》 2021年第6期4-8,共5页
现代机器对于人文主义立场的建筑是不折不扣的挑战,不过对于机器的历史性理解也展示了新的机会。文章从作为物体与系统的实际机器和作为抽象与原则的隐喻机器两个视角展开机器与建筑之关系的探讨。在尊重对建筑机器的当下理解的同时,返... 现代机器对于人文主义立场的建筑是不折不扣的挑战,不过对于机器的历史性理解也展示了新的机会。文章从作为物体与系统的实际机器和作为抽象与原则的隐喻机器两个视角展开机器与建筑之关系的探讨。在尊重对建筑机器的当下理解的同时,返溯了中西语境中的机器概念,并引入其他学科中有关机器的思考,来拓展对机器的文化与历史意义的理解,从而呈现机器、技术、人之间有意义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技术 机器 隐喻 意义
下载PDF
机器与建筑
3
作者 史永高 《新建筑》 2021年第6期1-1,共1页
困惑于机器对建筑的影响,首先也直接源于空调等设备与设施:由于性能和舒适方面的需求,人们显然无法拒绝它们;但出于美学和环境方面的考虑,却也难以欣然接受。建筑师们挣扎其间,由此而来的诸多应对策略,虽态度迥异,但关注的无不是机器与... 困惑于机器对建筑的影响,首先也直接源于空调等设备与设施:由于性能和舒适方面的需求,人们显然无法拒绝它们;但出于美学和环境方面的考虑,却也难以欣然接受。建筑师们挣扎其间,由此而来的诸多应对策略,虽态度迥异,但关注的无不是机器与建造/空间之龃龉。然而,机器的内容与内涵都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设备,还是工具与器具;是实体性的存在,也是隐喻性的延展。其对建筑的影响,则更为深广和深刻:不仅是形式和空间方面的启示与探寻,也有技术和伦理方面的追求与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对策略 实体性 机器 隐喻性 建筑师
下载PDF
空调的“虚”诺--瑞纳·班纳姆的“环境泡泡”及其在建筑学中的幻灭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洁 史永高 《新建筑》 2021年第6期21-27,共7页
空调技术在20世纪尤其是其后半叶的广泛应用,不仅成为环境控制技术的代表,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校甚至规定了其后建筑学的发展路径与学术议题。文章以班纳姆在60年代基于对这些环境控制技术的认识提出的“环境泡泡”设想为起点,从城市的... 空调技术在20世纪尤其是其后半叶的广泛应用,不仅成为环境控制技术的代表,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校甚至规定了其后建筑学的发展路径与学术议题。文章以班纳姆在60年代基于对这些环境控制技术的认识提出的“环境泡泡”设想为起点,从城市的室内化、舒适的标准化以及“过度”的舒适等三个方面,审视了60年代之后空调技术与建筑学核心命题之间的交融与矛盾。指出“环境泡泡”看似许诺,“全面控制”实则虚妄,而无论技术如何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和速度推进,仍需谨慎而合适地看待它在建筑学中的位置与作用,而这并不仅限于以空调为代表的环境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环境控制 空调 热舒适 技术 环境泡泡
下载PDF
囿于技术车轮之中的建筑
5
作者 佩尔·奥拉夫·费德 张一楠(译) 史永高(校) 《新建筑》 2021年第6期9-14,共6页
文章旨在拓展与技术相关之建筑讨论的范畴与时间跨度。直至两个世纪前,技术与自然仍旧相平衡,且重在利用当地材料与资源,身体是最主要的工具。全球性的材料贸易和思潮传播打破了这种平衡,建筑必须容纳种种技术发明,其空间性受到严峻挑... 文章旨在拓展与技术相关之建筑讨论的范畴与时间跨度。直至两个世纪前,技术与自然仍旧相平衡,且重在利用当地材料与资源,身体是最主要的工具。全球性的材料贸易和思潮传播打破了这种平衡,建筑必须容纳种种技术发明,其空间性受到严峻挑战。如今,技术之轮一如既往地前行,但仍然无法仅靠技术来解决人类愿望与自然之矛盾:建筑越是被技术所定义,就越降格为一种借以寻求所谓人类幸福的“服务”。不发掘其空间性,建筑就无法成为自然和身体之间的重要中介。为了更全面地反思技术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在于:这种“建筑-技术”共同体将如何运作,而技术又将如何自处于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技术 机器 伦理
下载PDF
物,及其消融——直向建筑北岸礼堂之述评
6
作者 史永高 励姿玮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27,共3页
如果不是有先前的功课,如果你是从城市道路接近,那么,你甚至不知道这里已是海边。其实,说在海边也并不恰当,这里离海还有一段距离,虽然步行可达。然而,这一点些许的距离,已经成就了此地与海边图书馆完全不同的场地环境,也提示了“物”... 如果不是有先前的功课,如果你是从城市道路接近,那么,你甚至不知道这里已是海边。其实,说在海边也并不恰当,这里离海还有一段距离,虽然步行可达。然而,这一点些许的距离,已经成就了此地与海边图书馆完全不同的场地环境,也提示了“物”在环境中的不同姿态。而这种种姿态,却并不能以协调或是对立来简单、武断地划分。在那些可以眼见的、立即的表象之下,尚有很多值得去辨别一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环境 图书馆 城市道路 海边
原文传递
形式的脉动
7
作者 戴维·莱瑟巴罗 李劢(译) 史永高(校)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5,共5页
看他写杨志忽然肯去,忽然不肯去,忽然又肯去,忽然又不肯去,笔势真如龙行夭矫,使人不可捉搦。——金圣叹尤为引人入胜的,是见到秀发以各式各样的姿态飘扬,宛若欲将自身缠绕成结,又如同火焰一般在空中起舞,它们交织缠绕,恰似蛇之相缠,一... 看他写杨志忽然肯去,忽然不肯去,忽然又肯去,忽然又不肯去,笔势真如龙行夭矫,使人不可捉搦。——金圣叹尤为引人入胜的,是见到秀发以各式各样的姿态飘扬,宛若欲将自身缠绕成结,又如同火焰一般在空中起舞,它们交织缠绕,恰似蛇之相缠,一缕飘向此处,一缕又绕向彼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缠绕 杨志 引人入胜
原文传递
意义的建造——吉首美术馆侧记 被引量:11
8
作者 史永高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6-49,共4页
1平常建筑20多年前,张永和在他那篇类似宣言的《平常建筑》中提出,设计实践的起点是建造而非理论,并把建筑归结为“建造的材料、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和”,这样“建造就形成一种思想方法,本身就构成一种理论,它讨论建造如何构成建筑的意... 1平常建筑20多年前,张永和在他那篇类似宣言的《平常建筑》中提出,设计实践的起点是建造而非理论,并把建筑归结为“建造的材料、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和”,这样“建造就形成一种思想方法,本身就构成一种理论,它讨论建造如何构成建筑的意义,而不是建造在建筑中的意义”。在当时,这是何等掷地有声的论断与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永和 美术馆 建造 过程和结果 侧记 建筑 平常
原文传递
可见,可辨,以及建筑行动的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史永高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共6页
当其建成,建筑必然"可见"且表现在多个层面。其中与行动相关者往往非视觉可见,而是以其他方式"可辨"。通过简要考察机器的异化,及其与有机体在概念上的同源、分叉、嬗变,探讨技术形态之变更对建筑"可见"... 当其建成,建筑必然"可见"且表现在多个层面。其中与行动相关者往往非视觉可见,而是以其他方式"可辨"。通过简要考察机器的异化,及其与有机体在概念上的同源、分叉、嬗变,探讨技术形态之变更对建筑"可见"性的影响。进而以二者同机能的类比为起点,从建造、环境、居用等方面对建筑之行动展开分析,指出当这些行动因设计而"可辨",建筑将不再孤立,而是被嵌入与环境的多重关联;也正是这种可辨的与世界的缠绕,持久地贡献于建筑之意义的生发与文化的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 可辨 建筑行动 缠绕 文化 意义
原文传递
“面具”之下的得体:再读阙里宾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伟 史永高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选取阙里宾舍中3组突出矛盾作为线索渐次展开,考察戴念慈于其中的设计运思,以及为达致"得体"之状态的谨慎取舍与拿捏。试图表明,源于独特环境与宏观立场的表意形式,与为此而来的建造上的创新与考究,是阙里宾舍不得不去面对并... 选取阙里宾舍中3组突出矛盾作为线索渐次展开,考察戴念慈于其中的设计运思,以及为达致"得体"之状态的谨慎取舍与拿捏。试图表明,源于独特环境与宏观立场的表意形式,与为此而来的建造上的创新与考究,是阙里宾舍不得不去面对并协调的一对矛盾,二者在具体条件下的碰撞已然挣破了"传统/现代"的形式衡量,却又仍然淹没于这一宏观的批评话语,建筑的本体价值和具体实践则少被触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1980年代建筑实践与批评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阙里宾舍 得体 形式 意义 建造
原文传递
风景的秩序——一位建筑师的边地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永高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73,共6页
把自然化为可居的处所,即是在自然风景中建立生活世界的秩序。对于张鹏举在内蒙古的建筑实践而言,这是一个持续的命题,并因持续性的推进而使其实践突显于当代建筑师群体。从环境的地质自然属性切入,对其实践中事关场地、材料、空间等基... 把自然化为可居的处所,即是在自然风景中建立生活世界的秩序。对于张鹏举在内蒙古的建筑实践而言,这是一个持续的命题,并因持续性的推进而使其实践突显于当代建筑师群体。从环境的地质自然属性切入,对其实践中事关场地、材料、空间等基本问题的理念与策略展开探讨。指出其在实践中持续的自我反观,以及在地理区域、实践主题、思考语言等诸多面向对所谓“中心”的警惕,和对“边缘”之潜力的自觉,共同塑造了其建筑实践的独特气质与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秩序 自然 材料 空间 张鹏举
原文传递
建造概念——非常建筑之东钱湖坊宅研读
12
作者 史永高 励姿玮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6-51,共6页
由对非常建筑的东钱湖坊宅的观察,展开对场地与秩序、概念与建造、形式与功能,以及建筑的自主性与本体性等基本问题的讨论。以此案例为切面,尝试对非常建筑过去30年实践工作尤其是其学术层面进行考察,认为这些工作对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与... 由对非常建筑的东钱湖坊宅的观察,展开对场地与秩序、概念与建造、形式与功能,以及建筑的自主性与本体性等基本问题的讨论。以此案例为切面,尝试对非常建筑过去30年实践工作尤其是其学术层面进行考察,认为这些工作对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显著贡献,而客观上也对其进行了深刻发问,并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 建造 形式 (非)功能 自主性 本体性
原文传递
物象之间:建筑图像的喻形性与画面性
13
作者 史永高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4-90,共7页
1980年代以来的建构学研究往往自命为或被视作为针对建筑图像的抵抗,然而在一种对图像不加区分的对抗中,建构之文化层面的追求却也被简化甚或放弃。文章辨析了与建造相关的两种图像性,指出喻形性的图像是对建筑中诸力的再现,而非在图像... 1980年代以来的建构学研究往往自命为或被视作为针对建筑图像的抵抗,然而在一种对图像不加区分的对抗中,建构之文化层面的追求却也被简化甚或放弃。文章辨析了与建造相关的两种图像性,指出喻形性的图像是对建筑中诸力的再现,而非在图像本身之画面性的停留;由此展开对建造伦理及其限度的追问,并分辨"景观社会"中建构学的价值与局限。最后指出,一种警觉的、有文化意味的建构,是对那些被割裂与孤立理解的图像和技术的同时抵抗,是美与力之间的艰难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图像 喻形性 画面性
原文传递
专题 可“见”性:建造的意义与意义的建造
14
作者 史永高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共1页
建造与意义似乎分属两个阵营。如此,则建造止于技术,而意义只能延承。非此,则要提问:建造的意义何在?建筑之意义如何可以被"建造"?虽然建造于此已然呈现狭义与广义之分,两个问题共同指向建筑之"可见":它如何在与&qu... 建造与意义似乎分属两个阵营。如此,则建造止于技术,而意义只能延承。非此,则要提问:建造的意义何在?建筑之意义如何可以被"建造"?虽然建造于此已然呈现狭义与广义之分,两个问题共同指向建筑之"可见":它如何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向人敞开。这个环境,既是土地、城市、乡村,也是情境、力量、条件。"见"亦"使见",调动和依赖的也不仅是眼睛,更是身体与智慧。由"使见",它方可"读"、可"辨",亦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 建造 狭义与广义
原文传递
回应性建造——作为地形学关系之网络的建筑 被引量:16
15
作者 戴维·莱瑟巴罗 李劢(译) 史永高(校)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26,共6页
任何建筑都位于一定的区域并被其萦绕.重新考量了单个建筑与这样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文中讨论了20世纪以来的建筑作品和相关认知观念,并通过这些论述将建筑定义为“诸关系之网络”。对现代主义建筑自主性的通常理解在此被特别审视并批驳... 任何建筑都位于一定的区域并被其萦绕.重新考量了单个建筑与这样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文中讨论了20世纪以来的建筑作品和相关认知观念,并通过这些论述将建筑定义为“诸关系之网络”。对现代主义建筑自主性的通常理解在此被特别审视并批驳,从而得以建立或发现一种“回应性”的建筑传统,这种传统即便在20世纪也未中断,而是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学 建构 自主性:文脉主义 粗野主义 抽象 交流
原文传递
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建筑学——一门同时发生在设计工作室、模型工坊与教室中的学科 被引量:2
16
作者 戴维·莱瑟巴罗 李劢(译) 史永高(校)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1,共5页
设计教学是建筑教育的核心。针对由来已久的认知缺陷和现状问题,并依据建筑学"理论结合实践"的特点,提出衡量成果的标准应同时适用于理论与实践。对于"教授-实践者"的聘用、评价以及晋升和续聘,都存在挑战。需要适... 设计教学是建筑教育的核心。针对由来已久的认知缺陷和现状问题,并依据建筑学"理论结合实践"的特点,提出衡量成果的标准应同时适用于理论与实践。对于"教授-实践者"的聘用、评价以及晋升和续聘,都存在挑战。需要适当的管理机制来区分不同设计教授的责任,规定设计课成果的呈现形式;并助其更好地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进行教学;同时,依据明晰的标准,衡量贡献与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科 设计教学师资 教授-实践者 衡量标准
原文传递
现代的律动:让新建筑重归和谐的“五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艾丝拉·萨赫欣·布拉特 李劢(译) 史永高(校)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26,共7页
回顾"新建筑五点",提出其是一种建筑手段,旨在让居所与居民敞向宇宙提供的"原初影响条件",而非技术型或风格性的要素。通过分析魏森霍夫建筑展中柯布西耶建筑案例,以及解读他的写作,证明"新建筑五点"的... 回顾"新建筑五点",提出其是一种建筑手段,旨在让居所与居民敞向宇宙提供的"原初影响条件",而非技术型或风格性的要素。通过分析魏森霍夫建筑展中柯布西耶建筑案例,以及解读他的写作,证明"新建筑五点"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建筑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律动"变得可读,而且要通过建立物质或思想层面上与世界的交缠,将这些"律动"关联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柯布西耶 新建筑五点 魏森霍夫建筑展 地平线 绿色植物
原文传递
ASIAN ARCHITECTURE ARCHIVE CENTER
18
作者 ZHANG Xu shi yonggao +4 位作者 ZHOU Xiaodi HOU Hanbin CHANG Junfu ZHAO Xiaopeng XUE Liang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23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Profile:Asian Architectural Archives Center(AAAC)is renovated from an old building of Sipailou Cam-pu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1930s,which is one of the bungalows nearby the old library.In this project,the main str... Profile:Asian Architectural Archives Center(AAAC)is renovated from an old building of Sipailou Cam-pu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1930s,which is one of the bungalows nearby the old library.In this project,the main structure is strengthened and repaired,the interior is moderately renovated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is improved to adapt to the function replacement of the archive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NGTHENED INTERIOR SOUTHEA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