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炭基肥对老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峻锐 韦翔华 +3 位作者 胡钧铭 石元值 张俊辉 郑富海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采取室内恒温培养法,以施用炭基肥(BF)、不施炭基肥(CK)的40a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定15℃、25℃和35℃共3种不同温度场景,连续监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为评估老茶园固碳减排及障... 采取室内恒温培养法,以施用炭基肥(BF)、不施炭基肥(CK)的40a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定15℃、25℃和35℃共3种不同温度场景,连续监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为评估老茶园固碳减排及障碍消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炭基肥提升了温变场景下茶园土壤pH值和SOC含量。15℃、25℃和3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土壤pH值较CK处理分别增加0.45、0.07和0.28个单位;BF处理的SOC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22.19%、16.65%和25.50%。(2)炭基肥增加了温变场景下茶园SOC累计矿化量、潜在矿化势(C_(S))及土壤呼吸强度,对SOC矿化呈现正激发效应。15℃、25℃和3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SOC累计矿化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5.61%、46.51%和36.89%。BF处理的C_(S)值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C_(S)值较15℃和35℃培养温度下分别提高147.11%和29.21%。(3)炭基肥降低温度升高处理下茶园SOC矿化温度敏感性。25~35℃温度范围内,BF处理的Q_(10)(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值较CK处理降低6.25%;BF处理在25~35℃温度范围内Q_(10)值较15~25℃温度范围内的Q_(10)值降低25%。说明施用炭基肥可有效改良40a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固碳,并提升茶园土壤碳库应对温度变化的稳定性,炭基肥利于优化低产老龄茶园可持续生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温室效应 温度敏感性 老茶园 生物炭
下载PDF
田-沟-塘系统纳洪减污效应研究进展
2
作者 时红 才硕 +3 位作者 孙占学 时元智 赵树君 雷少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针对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且极端气候加剧、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且面源污染严重等水安全问题,探讨稻田、排水沟、塘堰组成的灌溉排水系统(简称田-沟-塘系统)的调蓄纳洪、协同减污效应,以期为灌区雨洪调蓄和节水减排提... 针对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且极端气候加剧、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且面源污染严重等水安全问题,探讨稻田、排水沟、塘堰组成的灌溉排水系统(简称田-沟-塘系统)的调蓄纳洪、协同减污效应,以期为灌区雨洪调蓄和节水减排提供理论参考。从灌区雨洪调蓄实际出发,对当前田-沟-塘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和发展进行总结,对田-沟-塘系统承纳洪水、输水蓄水、优化调水、协同防控氮磷流失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田-沟-塘系统的“虚拟水库”模式及其纳洪效应的模型模拟方法。目前关于田-沟-塘系统调水控水的研究还普遍停留在净化水质单方面效用上,水量调蓄方面则多以研究稻田、排水沟、塘堰单个体的水平衡过程为主,缺少田-沟-塘系统联合调度的系统研究,如何提高灌区粮食生产过程中雨洪调蓄利用仍缺乏系统思维和技术手段。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田-沟-塘系统雨水调蓄利用和协同减污功能,揭示稻田作为“隐形蓄水池”的蓄水潜力以及田-沟-塘系统的调洪削峰减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沟-塘 灌溉排水 蓄水调洪 协同减污 雨洪资源 灌区雨洪调蓄 虚拟水库 纳洪减污
下载PDF
我国茶园施肥现状与减施潜力分析 被引量:102
3
作者 倪康 廖万有 +6 位作者 伊晓云 牛司耘 马立锋 石元值 张群峰 刘美雅 阮建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1-432,共12页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合理施肥是保证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受茶树品种、采摘模式、栽培水平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茶园间施肥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厘清我国茶园施肥现状,分析不同茶区施肥水平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减肥途...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合理施肥是保证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受茶树品种、采摘模式、栽培水平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茶园间施肥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厘清我国茶园施肥现状,分析不同茶区施肥水平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减肥途径,对实现我国茶园化肥减施增效,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托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本研究于2010—2014年期间在我国主要茶区调查了5000多个茶树种植单元,约占我国茶园总面积的5%。调查内容包括氮磷钾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式以及茶园面积、茶树品种、施肥成本等信息。根据肥料养分含量计算不同种植单元的氮磷钾养分投入量,有机养分替代比例,并以现行的茶园推荐施肥标准作为施肥评价依据,对不同区域茶园的施肥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我国茶园的养分投入总量(N+P_2O_5+K_2O)为796 kg/hm^2,施用有机肥的茶园样本比例为46%,按纯养分计,茶园有机养分投入量平均占总养分投入量的15%。各省茶区年均养分投入量为N 281~745 kg/hm^2、P_2O_5 72~485kg/hm^2、K_2O 76~961 kg/hm^2。参照目前的推荐肥料用量,我国有30%左右茶园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其中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福建等地过量施肥问题较为突出。复合肥已成为茶园的重要肥料品种,80%的茶园施用的是等养分比例的复合肥,茶园中磷肥或者钾肥过量施用现象开始凸显,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过半茶园磷、钾养分投入过量。根据过量施肥茶园的现有施肥水平,通过总量控制和增加有机肥比例等途径,大约可削减30%~40%的化肥用量。【结论】我国30%的茶园化肥过量施用,80%的茶园施用的化肥氮磷钾比例不完全符合茶叶养分需求,有机肥养分所占比例偏低,只有15%。依据不同茶区养分具体管理方式、茶叶栽培特点以及土壤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茶园化肥减施策略,大约可削减30%~40%的化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施肥现状 复合肥 有机肥 减施潜力
下载PDF
适宜氮肥施用量显著提升夏季绿茶品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美雅 汤丹丹 +4 位作者 矫子昕 石元值 马立锋 张群峰 阮建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07-1419,共13页
【目的】我国30%的茶园氮肥施用过量。氮肥过量施用不仅造成能源浪费和茶园土壤质量恶化(如酸化、板结等),还使茶叶特别是绿茶增产提质边际效应逐渐下降。夏季绿茶品质(尤其是香气)往往低于春茶,但其产量却远大于春茶,因此,研究施氮对... 【目的】我国30%的茶园氮肥施用过量。氮肥过量施用不仅造成能源浪费和茶园土壤质量恶化(如酸化、板结等),还使茶叶特别是绿茶增产提质边际效应逐渐下降。夏季绿茶品质(尤其是香气)往往低于春茶,但其产量却远大于春茶,因此,研究施氮对夏季绿茶的品质影响,为夏季绿茶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茶园氮肥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浙江杭州,始于2005年。氮肥施用水平分别为0、119、285、474、569和712 kg/hm^(2)。采集连续施用12年氮肥的茶树夏季新梢一芽二叶制成绿茶样。采用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茚三酮/福林酚-比色法、CN分析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绿茶感官品质、氨基酸和茶多酚总量、氮含量、氨基酸组分以及香气组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绿茶香气影响较大。在施N 0~474 kg/hm^(2)范围内,绿茶氨基酸总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在施N 474 kg/hm^(2)时达到最高。施氮量提高到569和712 kg/hm^(2)后,绿茶氨基酸总量降低,茶多酚总量升高,对应的酚氨比升高,而绿茶样品氮含量反而低于N 474 kg/hm^(2)处理。在鉴定到的16种氨基酸组分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285和474 kg/hm^(2)时达到最高,包括决定成品茶鲜爽味的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而当施氮量超过474 kg/hm^(2)时,这些氨基酸的含量开始下降。醇类、酮类、烯类、醛类、酯类以及其他香气化合物受氮素供应水平影响存在差异,主导绿茶呈香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在施N 0~285 kg/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增加,其中以占醇类物质总量比重最高的β-芳樟醇和橙花叔醇变化最为明显。酮类香气化合物在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变化趋势与醇类一致,但受氮素供应水平影响小于醇类。烯类香气物质对氮素供应水平的响应与醇类和酮类则完全相反,总量随着施氮量增加逐渐降低,而醛酯类等其他香气化合物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无规律性变化。【结论】茶园施氮量在285~474 kg/hm^(2)时,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决定成品茶滋味的茶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组分和主导绿茶呈香的β-芳樟醇和橙花叔醇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长期氮肥定位施肥 氮肥施用水平 氨基酸组分 香气化合物
下载PDF
水肥调控对水稻叶片SPAD值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朱寒 时元智 +2 位作者 洪大林 程一帆 王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0-53,65,共5页
以鄱阳湖流域典型稻田为研究对象,以"陆两优996"早稻为试材,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施氮水平、追肥方式下水稻叶片SPAD值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水氮耦合对叶片SPAD值和产量的交互作用以及水... 以鄱阳湖流域典型稻田为研究对象,以"陆两优996"早稻为试材,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施氮水平、追肥方式下水稻叶片SPAD值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水氮耦合对叶片SPAD值和产量的交互作用以及水稻各生育期SPAD值与产量的关系,阐明了灌溉、施肥及追肥对水稻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和追肥方式对SPAD值的影响体现在生殖生长阶段,施氮量则体现在作物全生育期。施氮能显著提高SPAD值和产量,但氮肥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出边际效应。三次施肥方式能明显延缓SPAD值的下降,提高作物产量。灌溉模式、施氮量和追肥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提高乳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是水稻增产稳产的有效手段,从节水减排增产的角度,最优田间管理措施为W1N2F2且维持乳熟期叶片SPAD值在37~4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SPAD值 产量 水肥调控 叶绿素含量
下载PDF
乌龙茶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郑淑琳 石玉涛 +5 位作者 王飞权 张渤 王涵 林立 石元值 叶乃兴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目的】探明不同乌龙茶种质资源中矿质元素含量特征,明确乌龙茶种质资源的特征矿质元素,筛选出矿质营养高效的种质,为乌龙茶品种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4份乌龙茶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18种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 【目的】探明不同乌龙茶种质资源中矿质元素含量特征,明确乌龙茶种质资源的特征矿质元素,筛选出矿质营养高效的种质,为乌龙茶品种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4份乌龙茶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18种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矿质元素含量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8种矿质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次序为K>P>S>Mg>Ca>Mn>Al>Fe>Na>Zn>Ba>Cu>B>Ti>Ni>Cr>Co>Se,变异系数在15.75%~69.43%,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7~2.21。Shapiro-Wilk检验表明B、K、Mg、Mn、Na、Ni、P、S、Se、Zn等10种元素含量呈正态分布,Al、Ba、Ca、Co、Cr、Cu、Fe、Ti等8种元素含量呈偏态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8种矿质元素综合为5个主成分,代表了18种矿质元素77.40%的信息。聚类分析将34份乌龙茶种质资源分为3类。【结论】34份乌龙茶种质资源中18种矿质元素的组成存在差异,乌龙茶种质资源的特征元素是Mn、Ca、Mg、Al、K、P、S,可分为高P、Zn,低Al、Ca、Mn、Mg类型,高Al、Ca、Mn、Mg、K、S类型和低K、P、S、Zn类型3类。矿质元素富集能力强、矿质营养高效的5份乌龙茶种质是芝兰香、本山、瑞香、铁观音、黄旦,可作为推广栽培、新品种选育和产品开发的优良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种质资源 矿质元素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拔节期淹水胁迫对水稻叶片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涛 才硕 +4 位作者 时红 时元智 谢亨旺 刘方平 梁举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9-93,100,共6页
为研究淹水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叶片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水稻淹水后排水指标,试验采用水稻盆栽试验模拟水稻淹水胁迫状态,研究中稻拔节期淹水胁迫环境下生理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中稻拔节期受淹胁迫后... 为研究淹水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叶片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水稻淹水后排水指标,试验采用水稻盆栽试验模拟水稻淹水胁迫状态,研究中稻拔节期淹水胁迫环境下生理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中稻拔节期受淹胁迫后,水稻分蘖生长会受到抑制,株高随着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增加显著增长,水稻剑叶中的MDA质量摩尔浓度随着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的增加会逐步升高,POD酶活性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会逐步升高,剑叶中SOD酶活性表现为:当淹水天时为1、3、5 d时,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淹水天数达到7 d时,随淹水深度增加反而降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主要表现为淹水胁迫后水稻有效穗、结实率和实际产量的显著降低,受淹水深为40 cm时,受淹历时1、3、5和7 d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12.64%、15.37%、23.42%和28.75%,构建了水稻产量与淹水深度(H)和淹水时间(D)以及地面累积水深度(SFW)之间的回归模型,根据模型假设若以水稻减产20%为排水指标,当中稻拔节期淹水深度为20、30和40 cm时,应在8.5、6.5和3.5 d内将田面水层排到10 c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拔节期 淹水胁迫 产量 酶活性
下载PDF
分蘖期淹水胁迫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徐涛 才硕 +4 位作者 时红 时元智 刘方平 谢亨旺 梁举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20,共5页
为了探明分蘖期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年4-7月,以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受淹的方法,开展了早稻分蘖期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的试验研究,设定CK(不受淹处理)、H1(20 cm)、H2(30 cm)、H... 为了探明分蘖期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年4-7月,以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受淹的方法,开展了早稻分蘖期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的试验研究,设定CK(不受淹处理)、H1(20 cm)、H2(30 cm)、H3(40 cm)3种不同淹水深度和D1(1 d)、D3(3 d)、D5(5 d)、D7(7 d)4种不同淹水历时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结果显示,分蘖期受到淹水胁迫后会抑制早稻分蘖数的增长和促进株高的增长,且随着淹水深度和历时增加水稻分蘖增长受到抑制更严重,株高较对照间的差异会越显著;淹水胁迫对早稻剑叶SPAD值影响表现为受淹开始前1 d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水稻受淹结束后剑叶中SPAD值会显著降低,等到受淹结束后7 d时,剑叶中SPAD值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早稻分蘖期受到淹水胁迫后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会降低,随着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增加与CK间差异越显著,且不同部位中对穗部位干物质积累影响最大;在产量构成方面表现为早稻分蘖期受到淹水胁迫后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实际产量的显著降低,与SFW(淹水累计深度)之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14^**、-0.983^**和-0.942^**。受淹水胁迫影响最大的为实际产量,所有处理与CK间实际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随着淹水深度和历时增加与CK间差异越大,回归分析表明可以以SFW(淹水累计深度)为自变量构建早稻分蘖期淹水胁迫后实际产量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分蘖期 淹水胁迫 实际产量 生长发育
下载PDF
茶园生态系统土壤氮素损失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牛司耘 倪康 +3 位作者 伊晓云 石元值 马立锋 阮建云 《茶叶学报》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氮是茶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茶园氮肥施用量大,容易造成肥料浪费,同时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本文论述了茶园氮素淋溶、地表径流、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等去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 氮是茶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茶园氮肥施用量大,容易造成肥料浪费,同时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本文论述了茶园氮素淋溶、地表径流、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等去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茶园土壤氮素损失阻控研究及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研究方向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施肥 氮素去向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茶园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清霖 杨向德 +1 位作者 石元值 马立锋 《茶叶学报》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本文就茶园开展的滴灌技术、滴灌结合水肥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茶园滴灌施肥技术相关参数、使用现状、应用效果,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针对目前茶园滴灌施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茶园滴灌施肥的建议。
关键词 茶园 滴灌 水肥一体化 技术参数 研究现状和建议
下载PDF
A New Rainwater Harvesting and Recycling System for Transforming Sloping Land into Terraced Farmland
11
作者 shi yuan-zhi WANG Yue-hong +2 位作者 CUI Yuan-lai WANG shi-wu ZHANG Yu-shua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Transforming sloping land into terraced land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including farmland shortage and severe soil eros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system based on rainwater harvesting and ... Transforming sloping land into terraced land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including farmland shortage and severe soil eros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system based on rainwater harvesting and recycling technology,which may effectively improve farmland productivity rain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reduce water and fertilizer inputs.The new system consists of three subsystems:1) A plough layer with the dual function of crop cultivation and rainwater harvesting; 2) A tank below the plough layer for storing water; 3) An irrigation-drainage subsystem.The plough layer and the storage tank,both treated for reducing seepage,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addy fields,ric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crop coefficient) in the test field remained at a similar level,while the irrigation amount was reduced by 44.3%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asin irrigation,and the drainage amount decreased by 86.6%,and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s reduced to 67.7%~87.9%,and the rain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30% and reached 95.4%,and crop yield of middle-season rice reached 9,975 kg/hm2,which was only 0.4%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paddy field in the terms of dry matter.The new technology sheds light on new possibilities for transformation of hilly sloping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s Sloping LAND Terraced FARMLAND RAINWATER HARVESTING RECYCLING
下载PDF
鄱阳湖平原直播稻CH_(4)通量及其与CO_(2)通量的综合温室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时元智 崔远来 +2 位作者 才硕 洪大林 程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72-1582,共11页
稻田是一个既排放CH_(4)又吸收CO_(2)的复杂生态系统,在全球水碳循环和碳收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涡度相关法得到2020年鄱阳湖平原双季直播稻田的CH_(4)和CO_(2)通量,定量揭示了稻田碳通量变化特征、累积量和2种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 稻田是一个既排放CH_(4)又吸收CO_(2)的复杂生态系统,在全球水碳循环和碳收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涡度相关法得到2020年鄱阳湖平原双季直播稻田的CH_(4)和CO_(2)通量,定量揭示了稻田碳通量变化特征、累积量和2种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双季直播稻田为CH_(4)排放源,全生育期排放量为52.6 g·m^(-2),日均排放0.208 g·(m^(2)·d)^(-1).CH_(4)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强排放期(排放峰)集中在早稻生长中期和晚稻生长前期,早稻85.5%和晚稻92.1%的CH_(4)在强排放期被释放,日尺度峰值分别为0.638 g·(m^(2)·d)^(-1)和1.282 g·(m^(2)·d)^(-1).CH_(4)通量日变化呈显著单峰型、不显著单峰型和无规律型,强排放期主要为单峰型,该型式下早稻季峰值0.453μmol·(m^(2)·s)^(-1)和晚稻季峰值0.977μmol·(m^(2)·s)^(-1)均出现在14:00~15:00,且在12:30~16:00维持较高排放速率.早稻和晚稻全生育期CO_(2)累积量分别为-990.4 g·m^(-2)和-1156.6 g·m^(-2),合计为-2147.0 g·m^(-2).双季稻田CH_(4)排放和CO_(2)交换的综合温室效应(以CO_(2)当量计)为-673.6 g·m^(-2),表现为降温效应.当评价稻田温室效应时若不考虑CH_(4)排放,将低估1473.4 g·m^(-2)的CO_(2)当量排放,占净CO_(2)吸收量的6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甲烷通量 二氧化碳通量 综合温室效应 涡度相关(EC) 直播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