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始新世中期安宁河断裂冲断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来自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的证据
1
作者 童馗 李智武 +9 位作者 刘树根 I.Tonguç UYSAL 施泽进 李金玺 Andrew TODD 武文慧 王自剑 刘升武 李轲 华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13,共17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缘褶皱-冲断带变形方式和时限是验证高原形成众多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端员模型的关键。近年发展起来的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技术为精确限定褶皱-冲断带变形时限提供了有效手段。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系作为伴随... 青藏高原及其周缘褶皱-冲断带变形方式和时限是验证高原形成众多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端员模型的关键。近年发展起来的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技术为精确限定褶皱-冲断带变形时限提供了有效手段。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系作为伴随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高原物质侧向挤出过程形成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系,其变形过程可为解译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应力向东传递方式提供关键证据。本文选取安宁河断裂冕宁—西昌段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构造解析以明确其构造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研究,以期精确限定安宁河断裂脆性变形的时间。构造解析表明安宁河断裂在近EW向挤压作用下经历了冲断变形,断层带发育碎斑岩和断层泥,指示为脆性变形。安宁河断裂不同粒级断层泥样品的黏土矿物学和伊利石K-Ar定年分析揭示,随着样品粒级减小,高温2M1型伊利石含量相对低温1M/1Md型伊利石含量逐渐减少,其K-Ar年龄总体呈变年轻趋势,表明不同粒级伊利石K-Ar年龄是由碎屑2M1型和自生1M/1Md型两个多型端员组成的混合年龄。伊利石年龄分析获得自生1M/1Md型伊利石的年龄为(42.6±9.4)Ma,表明安宁河断裂经历了始新世中期的冲断变形。结合前人构造变形、沉积学、低温热年代学和古地磁等研究,我们认为始新世中期青藏高原腹地及其周缘褶皱-冲断带发生准同期的构造挤压变形,其动力学机制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硬碰撞以及青藏高原地块的陆内俯冲所导致的先存构造带活化有关。始新世中期安宁河断裂发生冲断变形直接证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初期的远程应力已传递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断裂 断层泥 自生伊利石 K-Ar定年 始新世中期
下载PDF
大数据驱动下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储层地质专题实习教学思考——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
2
作者 宋金民 施泽进 +1 位作者 张小兵 王佳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6-112,共7页
目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行业势在必行。通过构建岩心薄片AI识别模块和孔隙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块,实现“芯-片-电”学习、“电-岩-相”输出的智能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搭建开放式、沉浸式数字化网络教学... 目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行业势在必行。通过构建岩心薄片AI识别模块和孔隙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块,实现“芯-片-电”学习、“电-岩-相”输出的智能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搭建开放式、沉浸式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有效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实现从“灌输式”向“沉浸式”、从多媒体向富媒体的转变,推动中国高校实践教学智慧化探索,助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储层地质专题实习课程进行大数据驱动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储层地质专题实习 资源勘查工程 “双一流”学科建设
下载PDF
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表征致密砂岩孔喉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文凯 施泽进 +2 位作者 田亚铭 谢丹 李文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0,32,共8页
文中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技术,定量研究了四川盆地下志留统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通过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有效表征了小河坝组砂岩的总孔喉大小,其中孔隙半径为50~260μm,喉道半径为0.00... 文中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技术,定量研究了四川盆地下志留统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通过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有效表征了小河坝组砂岩的总孔喉大小,其中孔隙半径为50~260μm,喉道半径为0.004~50.000μm。总体而言,致密砂岩渗透率(K)主要受控于小部分(小于40%)较粗的孔喉。对于渗透率良好的致密砂岩(K>0.1×10^-3μm^2),较大的微孔和中孔是渗透率贡献的主体;反之,渗透率则主要受控于较大的纳米孔。此外,尽管大量小孔喉(半径小于0.1μm)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一定贡献,但对前者贡献远大于对后者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喉结构 高压压汞 恒速压汞 小河坝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Guadalupian统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和碳-锶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施泽进 张瑾 +3 位作者 李文杰 田亚铭 王勇 尹观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5-1106,共12页
Guadalupian(瓜德鲁普世)晚期是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转折期,海退事件、大规模火山作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全球地质灾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扬子克拉通Guadalupian统碳酸盐岩地层中留下了清晰的时空印迹。本文以四川盆地坡渡剖面茅口... Guadalupian(瓜德鲁普世)晚期是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转折期,海退事件、大规模火山作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全球地质灾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扬子克拉通Guadalupian统碳酸盐岩地层中留下了清晰的时空印迹。本文以四川盆地坡渡剖面茅口组顶部的碳酸盐岩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碳、锶同位素、稀土元素测试分析以及生物地层研究,揭示了Guadalupian时期海退事件、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事件的发生与演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与生物危机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海退事件始于Jinogondolella postserrata带,海平面降低导致陆源物质供给量增加,引起^(87)Sr/^(86)Sr升高、δ^(13)Ccarb负偏、稀土总量上升以及Y/Ho比值降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开始于J. altudaensis带,火山作用过程中释放的富^(12)C的CO_2冲击了碳循环系统,大量幔源物质输入到海洋,引起了海水碳酸盐^(87)Sr/^(86)Sr、δ^(13)Ccarb同步负偏移,以及稀土总量与配分模式的急剧改变。Guadalupian时期频繁的水体深度变化,是对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的响应。频繁的海退事件造成浅水生物栖息地的不断锐减,持续的火山作用导致大量CO_2、SO2、Cl2等有毒气体的释放,触发了生物多样性危机由浅水逐步扩大到深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DALUPIAN 稀土元素 碳-锶同位素 海退事件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川东南志留系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孔隙类型及成因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文凯 施泽进 +3 位作者 田亚铭 王勇 胡修权 李文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9,共10页
为研究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海相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形成机理,开展了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测试等实验分析。结果表明:①小河坝组致密储层孔隙类型有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 为研究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海相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形成机理,开展了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测试等实验分析。结果表明:①小河坝组致密储层孔隙类型有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基质孔、晶间孔及微裂缝,其中次生溶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占主导,被溶物质主要为碎屑长石和方解石胶结物;②孔隙发育情况受沉积微相、长石溶蚀作用和下伏烃源岩生烃强度共同影响,离生烃中心越近、长石含量越高的远砂坝砂岩中,次生溶孔最为发育;③双流坝—冷水溪一带微观孔隙最为发育,储层物性相对较好。研究结果为川东南地区致密砂岩气勘探指明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类型 长石溶蚀 小河坝组 川东南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缘盐边群及周边岩体地质年代学新格局 被引量:1
6
作者 施泽进 尹观 +3 位作者 王勇 田亚铭 王沧 李文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扬子板块西缘的盐边群及其周边岩体,作为前寒武纪构造岩浆活动带的核心,是观察和研究新元古代大陆壳生长的重要窗口。查明这一构造岩浆活动带内地质体的产出时代及构造岩浆活动的轨迹,是揭示新元古代大陆壳产生、发展地球动力学过程的... 扬子板块西缘的盐边群及其周边岩体,作为前寒武纪构造岩浆活动带的核心,是观察和研究新元古代大陆壳生长的重要窗口。查明这一构造岩浆活动带内地质体的产出时代及构造岩浆活动的轨迹,是揭示新元古代大陆壳产生、发展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点环节。对盐边群及周边岩体的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1)区内大规模的岩浆事件集中在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荒田组海相玄武岩的喷发最早出现在1 122~1 038Ma B.P.;关刀山岩体早期的锆石U-Pb年龄为988±51Ma(N=6)和924±17Ma(N=9),并延续至857Ma B.P.;同德岩体的年龄主要集中在886~814Ma,峰值年龄为847.2±4.9 Ma(N=39)。(2)盐边群的渔门组和小坪组沉积时代晚于荒田组玄武岩、关刀山和同德岩浆岩体。(3)盐边群的碎屑沉积锆石与盐边群周边岩体锆石U-Pb年龄接近一致,是否存在成因关系,需进一步证实。以盐边群及其周边岩体为核心,同时向南、东、北方向延伸开展研究,核实区内主要岩浆地质体的产出时代、空间分布及物源特性,是重建扬子板块西缘新大陆壳生长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 盐边群 岩浆岩体 原位锆石U-Pb年龄测定 地质年代学新格局
下载PDF
川东南龙王庙组埋藏及混合水白云岩化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勇 施泽进 +3 位作者 孟兴平 刘沛杰 田亚铭 Qing Hairuo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17-1531,共15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东南部土河场和南山坪剖面龙王庙组的白云岩不同于区内其他的白云岩。川东南地区龙王庙组白云岩多为回流渗透成因,土河场白云岩则为埋藏白云岩,而南山坪白云岩则为混合水成因。土河场白云岩分... 通过野外调查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东南部土河场和南山坪剖面龙王庙组的白云岩不同于区内其他的白云岩。川东南地区龙王庙组白云岩多为回流渗透成因,土河场白云岩则为埋藏白云岩,而南山坪白云岩则为混合水成因。土河场白云岩分布在龙王庙组的下部,不具备形成回流渗透白云岩的地质条件,包体测温显示土河场白云岩的形成温度较高,均在105℃以上,其Mn元素和Fe元素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792.5×10^(-6)和3428.8×10^(-6),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δ^(18)O平均为-8.18‰,明显低于研究区其他剖面的白云岩,这些特征均反映了土河场剖面白云岩形成于埋藏环境的特征。南山坪剖面主体处于斜坡相中,也不具备形成回流渗透白云岩的地质条件。南山坪白云岩具有明显的低Na元素的特征,δ^(18)O也明显偏负,显示其形成于温度相对较低的低盐度流体环境中,此外,南山坪白云岩具有明显的U元素富集的特征,指示南山坪白云岩形成与大气淡水有关,为混合水成因的白云岩。这两类白云岩具有相对较好的物性条件,对川东南地区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白云岩化 混合水白云岩化 地球化学特征 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东南缘
下载PDF
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侯学文 施泽进 +2 位作者 孙泽轩 谭志远 田雪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738,共12页
四川盆地白垩系陆相红层是中国南方晚中生代陆相红层沉积的典型代表,但也因红色沉积中匮乏古生物化石材料,严重制约了关于四川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地质时代及其古环境背景的理解。本研究基于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苍溪组-白龙组岩芯和地表露... 四川盆地白垩系陆相红层是中国南方晚中生代陆相红层沉积的典型代表,但也因红色沉积中匮乏古生物化石材料,严重制约了关于四川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地质时代及其古环境背景的理解。本研究基于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苍溪组-白龙组岩芯和地表露头剖面样品展开孢粉学研究。研究发现在川北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特别是灰绿色沉积夹层中富含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中化石组成较为单一,以晚中生代典型化石分子Classopollis占绝对地位为特征(>80%),其次是蕨类孢子,未见被子植物花粉。蕨类孢子以Cyathidites和Deltoidospora(平均1.4%)为主,其次为Osmundacidites(平均0.8%)。根据主要孢粉类型的亲缘关系研究,四川盆地该时期为以Classopollis母体亲缘植物掌鳞杉科(Cheirolepidiaceae)为主的单一森林群落及少量矮生植物组成,干旱气候盛行。化石组合中,本研究首次在川北地区发现了零星Dicheiropollis花粉粒,尽管丰度极低,但其具有跨时短、地理分布典型的特点。首先指示了川北苍溪组、白龙组沉积时代可能为Valanginian至Hauterivian期。其次根据Dicheiropollis的地理分布资料,本研究认为中国东南部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孢粉植物群省与西藏-塔里木Dicheiropollis孢粉植q物群省的界线至少移动到四川盆地东部,推测早白垩世特提斯洋沿岸植物地理分布可能比早期研究中提出的区域范围更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四川盆地 古环境 孢粉学 Dicheiropollis
下载PDF
利用滩地比技术描述碳酸盐岩沉积相——以川东地区茅二a亚段为例
9
作者 肖陈静 胡修权 +5 位作者 施泽进 谭谦 李江寒 易驰 李世临 徐发波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9-879,共11页
为了精细描述碳酸盐岩储层展布,对滩相沉积刻画的精度要求日益增高。针对川东地区茅口组地层因抬升遭受剥蚀,难以统计颗粒滩真实厚度的问题,提出结合滩地比技术刻画碳酸盐岩滩相类型及分布范围,进而开展碳酸盐岩沉积相描述。利用丰富的... 为了精细描述碳酸盐岩储层展布,对滩相沉积刻画的精度要求日益增高。针对川东地区茅口组地层因抬升遭受剥蚀,难以统计颗粒滩真实厚度的问题,提出结合滩地比技术刻画碳酸盐岩滩相类型及分布范围,进而开展碳酸盐岩沉积相描述。利用丰富的钻井资料,通过滩相识别标志建立、连井沉积对比、滩地比统计以及沉积相平面展布等一系列研究,揭示川东地区茅二a亚段从南西到北东沉积相带展布依次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其中台地边缘在邻水县-丰都县-忠县一带近似呈东西条带状展布;台内低能滩和斜坡低能滩主要分布在滩地比0.3~0.5的区域,台内高能滩在滩地比0.5~0.6的区域发育,台缘滩主要分布在滩地比0.6~0.8的区域,钻井试气结果表明滩相沉积对油气产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台缘滩比台内高能滩更具有勘探潜力。本次研究表明在碳酸盐岩地层被剥蚀地区,相比滩体厚度,利用滩地比能够更准确的分析颗粒滩的类型及展布范围,从而判断研究层段颗粒滩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碳酸盐岩滩相 茅二a亚段 沉积相展布 台地边缘
下载PDF
Major Tectono-thermal Events in the Yangtze Craton: Insights from U-Pb-Lu-Hf Isotope Records in Zircons from End-Permian Volcanic Interlayers 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
10
作者 shi zejin LI Wenjie +4 位作者 ZHANG Jin TIAN Yaming WANG Yong YIN Guan LUO Qic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2053-2076,共24页
The in situ zircon U-Pb-Lu-Hf isotope records from end-Permian volcanic interlayers in southwest China,integrated with previous studies,restructure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Yangtze Craton from Precambrian to La... The in situ zircon U-Pb-Lu-Hf isotope records from end-Permian volcanic interlayers in southwest China,integrated with previous studies,restructure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Yangtze Craton from Precambrian to Late Paleozoic.This includes early continental crust formation before 3.0 Ga and massive juvenile crustal growth at 2.6-2.4 Ga;large-scale crustal reworking at 2.1-1.7 Ga;Neoproterozoic crust addition at 1.1 to 0.7 Ga;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along the craton margin between 700-541 Ma;Early Ordovician to Late Silurian magmatism;and large tectono-thermal events in the Middle Carboniferous to end-Permian.Some zircons with T(MD2)ages from 4.40 to 4.01 Ga and lower initial176Hf/177Hf values of 0.280592 to 0.280726 may imply the existence of Hadean crust relics beneath the Yangtze Craton and their provenances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Hadean crustal remelting.This study further clarifies that the Precambrian-age zircons between the end-Permian volcanic interlayers,the complexe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Craton,and the sedimentary Kangdian Basin,may share an affinity based on similar U-Pb age spectra and Hf isotope features.It also shows that the Neoproterozoic tectono-thermal even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large-scale tectono-rifting activity,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Grenville-age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in South China.The above findings support the inference of a widespread Archean basement extending to the western Yangtze Craton and a provenance in the Kangdian Basin that is derived from the weathering and erosion of Paleoproterozoic continental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s in volcanic interlayers in situ U-Pb dating Lu-Hf isotopes crust evolution rifting activity Yangtze Craton
下载PDF
川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溶蚀作用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11
作者 张慧 田亚铭 +5 位作者 邓剑 施泽进 夏文谦 李文杰 张蕾 柳昊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溶蚀作用是四川盆地茅口组储层形成的重要成岩作用之一,为确定川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情况与成因,本次研究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以及薄片观察、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溶蚀作用的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展开研究... 溶蚀作用是四川盆地茅口组储层形成的重要成岩作用之一,为确定川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情况与成因,本次研究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以及薄片观察、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溶蚀作用的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展开研究。川北地区茅口组溶蚀作用的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晶间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溶蚀孔、溶洞以及溶蚀缝等不同程度发育,溶蚀孔洞缝方解石充填物可划分为同生-准同生阶段的CC_(1)方解石与表生阶段的CC_(2)方解石,CC_(1)方解石具有高的δ^(13)C值(2.80‰~4.72‰,均值为3.75‰)与δ^(18)O值(-5.30‰~-8.23‰,均值为-6.93‰),且具有与围岩接近的^(87)Sr/^(86)Sr值(0.706 210~0.708 178),形成于同沉积的海水环境中,受到部分大气淡水的影响;相比较下,CC_(2)方解石具有较低的δ^(13)C值(-2.13‰~-0.34‰,均值为-1.12‰)与δ^(18)O值(-9.59‰~-7.00‰,均值为-6.56‰),以及较高的^(87)Sr/^(86)Sr值(0.708 316~0.711 365),在大气淡水主控下形成,伴有地壳流体的影响。综合溶蚀作用发育与充填物特征将川北地区茅口组溶蚀作用划分为3期:(1)同生期溶蚀作用,流体主要为海水与大气淡水的混合水,受沉积相带控制易发育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充填有CC_(1)方解石;(2)表生期溶蚀,流体为大气淡水与地下水,受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茅口组顶部,溶蚀孔、溶洞与早期溶蚀缝的大规模发育且伴有CC2方解石与钙泥质的充填;(3)埋藏期溶蚀,主要表现深部热液与酸性流体对构造裂缝与CC2方解石的再溶蚀,导致晚期溶蚀缝的发育,以沥青、黄铁矿、石膏等热液矿物的充填为主。综合各期溶蚀作用的发育规模与充填情况,研究认为川北地区茅口组溶蚀空间的发育主要来源于表生期溶蚀作用,有效溶蚀空间多发育于峰丛洼地微古地貌单元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北地区 茅口组 溶蚀特征 溶蚀期次 控制因素
原文传递
微生物介导碳酸盐矿物合成过程中溶液pH值及主要阳离子变化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王勇 刘沛杰 +4 位作者 孟兴平 田亚铭 施泽进 贺海燕 陈安超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微生物介导碳酸盐矿物沉淀为“白云岩”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本次研究利用好氧、中度嗜盐细菌,在Mg^(2+)/Ca^(2+)值分别为3,5和7的溶液中合成碳酸盐,记录了每隔24 h溶液中的pH值,并取样分析了溶液中主要阳离子的变化情况。了解溶液pH... 微生物介导碳酸盐矿物沉淀为“白云岩”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本次研究利用好氧、中度嗜盐细菌,在Mg^(2+)/Ca^(2+)值分别为3,5和7的溶液中合成碳酸盐,记录了每隔24 h溶液中的pH值,并取样分析了溶液中主要阳离子的变化情况。了解溶液pH值和阳离子变化,有利于我们了解微生物作用下碳酸盐矿物形成的过程,对理解微生物作用下碳酸盐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矿物主要为一水碳酸钙、方解石及原白云石。3种溶液的pH值在前4 d均明显降低,溶液整体呈酸性,4 d后溶液pH值降低的趋势减缓,10 d后溶液pH值缓慢上升,呈近中性或弱碱性。Ca^(2+),Mg^(2+)均呈现先下降后略微上升的趋势,Ca^(2+),Mg^(2+)后期略微上升可能是由于细菌活性降低后不再消耗Ca^(2+),Mg^(2+),溶液中的H^(+),Na^(+)和K^(+)等阳离子在阳离子交替吸附的作用下替换出了一部分吸附在培养基上的Ca^(2+)和Mg^(2+)所致;3种溶液中,Ca^(2+)的消耗量随着Mg^(2+)/Ca^(2+)值的增大而减小,而Mg^(2+)的消耗量则随着Mg^(2+)/Ca^(2+)值的增大而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高Mg^(2+)/Ca^(2+)有利于原白云石的形成。Sr^(2+)浓度的变化与Ca^(2+),Mg^(2+)浓度整体趋势一致,但明显与Ca^(2+)浓度变化具有更好的相关性,这可能与Sr^(2+)在进入碳酸盐晶格中时,更容易取代Ca^(2+)而非Mg^(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矿物合成 中度嗜盐细菌 PH值变化 阳离子变化 地质意义
原文传递
川南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昊源 田亚铭 +3 位作者 曾韬 王良军 施泽进 李文杰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103,共12页
本次针对川南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川南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发育泥微晶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两种白云岩类型。白云岩多具有泥晶、粉晶结构,有序度值0.40~0.97,总体较低,说明白... 本次针对川南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川南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发育泥微晶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两种白云岩类型。白云岩多具有泥晶、粉晶结构,有序度值0.40~0.97,总体较低,说明白云石化时间较早,为准同生期。各类白云岩稀土配分曲线整体上平缓,此外Ce轻微负异常,Eu异常不明显异常,与研究区桐梓组泥晶灰岩相似,泥微晶白云岩的δ^13C为-3.80‰^-0.36‰,δ^18O为-7.60‰^-5.62‰;粉细晶白云岩的δ^13C为-1.15‰^-0.12‰,δ^18O为-8.62‰^-5.60‰,大部分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成因白云岩相近,阴极发光主要为暗红光,平均盐度指数120.7及Na元素平均含量838.23×10^-6则指示成岩环境盐度较高,表明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为同期轻微或中等浓缩的海水。综上述特征,川南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成因主要为准同生期蒸发海水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同时泥微晶白云岩具有较高含量的Fe和SiO2,平均含量分别为5103.90×10^-6,19.10%,且镜下可见石英等陆源矿物,指示出该类白云岩在沉积过程中受陆源碎屑物质混入的影响。粉细晶白云岩Fe,Mn含量偏高,平均含量分别为6147.48×10^-6,628.30×10^-6,有序度值较高(0.66~0.97)而Sr含量较低,δ^18O值更偏负,阴极发光显微镜下可见次生加大边和环带结构,重结晶作用显著,具有准同生期渗透回流形成,后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叠加的成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梓组 白云岩 白云石化流体 白云岩成因 川南地区
原文传递
Cementation and diagenetic fluid of algal dolomites in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被引量:16
14
作者 shi zejin WANG Yong +1 位作者 TIAN YaMing WANG ChangC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China hosts one of the oldest gas-bearing reservoirs in the world.With a long geological history,it has developed into the reservoir rocks,whose quality depends on chemical dissolution...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China hosts one of the oldest gas-bearing reservoirs in the world.With a long geological history,it has developed into the reservoir rocks,whose quality depends on chemical dissolution and cementation.Despite presence of cavities and pores in the algal dolomites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they were mostly filled with various forms of dolomite cements.Therefore,the investigation of these dolomites and their evolution is significant for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of pore space preservation.There are five types of cements in the Dengying Formation,which were well sampled for lab measurements such as thin section,cathodeluminescence,minor elements,isotope analysis of carbon,oxygen and strontium,i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filler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agenetic fluids.They are characterized as follows:firstly,fibrous rim dolomite cement is a typical product formed at sea bottom,and geochemically very similar to the matrix(micrite and microcrystalline dolomite),which could be a reflection of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at that time;secondly,the diagenetic fluids of the foliated dolomite cements tend to be inheriting,derived from the shallow burial "imprisoned" seawater;thirdly,fine-to medium-grained dolomite cements with fairly high strontium isotopes and low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were precipitated chiefly in freshwater during the period of uplifting caused by Tongwan tectonic movement;fourthly,coarse-grained dolomite cements bear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Mn element,but low in Fe and Sr,with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remarkably shifted to negative values,which all show that they are related to hydrocarbon maturation and migration,and corresponding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lastly,saddle-shaped dolomite cements are hydrothermally associated,and they were formed in high-temperature brine,whic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areas rich in radioactive strontium isot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ian System Dengying Formation geochemical feature diagenetic fluids dolomite cement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