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机制
1
作者 寿璐 何海栋 +3 位作者 王婕琼 魏毅 柴秀娟 许先荣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5期647-651,共5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活性成分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应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喘可治注射液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Uniprot数据库获取标准化的靶点名称,应用Cytoscape3.7.2构建“药物-活性成...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活性成分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应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喘可治注射液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Uniprot数据库获取标准化的靶点名称,应用Cytoscape3.7.2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收集咳嗽变异性哮喘靶点,应用Venny 2.1.0获取“药物-疾病”的交集靶点并绘制韦恩图,通过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ytoscape 3.7.2中CytoNCA插件筛选关键靶点。应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AutoDock Vina 1.1.2对关键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通过筛选共获得38个活性成分,147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GO分析获得2,025个条目,其中1,772项BP,159项MF,94项CC。KEGG分析得到191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核心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喘可治注射液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喘可治注射液 咳嗽变异性哮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通路分析
下载PDF
淤泥质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碳库:夏季温岭隘顽湾的启示
2
作者 田素杰 汤雁滨 +6 位作者 于培松 刘诚刚 刘清河 张荣良 寿鹿 曾江宁 廖一波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潮间带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带状区域,其中,淤泥质潮滩是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CO 2自然汇集生境,该生境中不同门类的大型底栖动物在促进碳的输入、传递和存储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以夏季浙江东部沿海隘顽湾淤泥质... 潮间带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带状区域,其中,淤泥质潮滩是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CO 2自然汇集生境,该生境中不同门类的大型底栖动物在促进碳的输入、传递和存储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以夏季浙江东部沿海隘顽湾淤泥质潮滩断面作为切入点,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碳库。结果显示,隘顽湾淤泥质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05.2±37.2 ind m^(2),平均生物量为46.9±6.4 g m^(2),其生境内主要类群组成为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整体表现为优秀。隘顽湾潮滩中大型底栖动物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其他类(包括鱼类、纽虫)动物(40.95%)、多毛类动物(22.98%)、甲壳类动物(17.24%)、棘皮动物(15.90%)和软体动物(10.76%)。估算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碳库约为163.90 Mg,其中甲壳类动物为最大贡献者,占比59.80%。淤泥质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碳库大小的探究,可作为我国蓝碳调查体系构建的重要科学依据,也可为进一步量化沿海生境整体碳库大小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蓝碳生态系统 生物碳库 淤泥质潮滩
下载PDF
秦山核电站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悦 江志兵 +4 位作者 寿鹿 朱根海 王志富 廖一波 高月鑫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57,共9页
秦山核电站位于杭州湾北岸湾顶,其邻近海域受到钱塘江淡水径流和江浙沿岸流的共同影响,水体环境复杂。本研究根据2012年5月(春季)、10月(秋季)秦山核电站邻近海域15个站位网采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及理化因子测定,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 秦山核电站位于杭州湾北岸湾顶,其邻近海域受到钱塘江淡水径流和江浙沿岸流的共同影响,水体环境复杂。本研究根据2012年5月(春季)、10月(秋季)秦山核电站邻近海域15个站位网采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及理化因子测定,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同时比对历史数据,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调查共鉴定检出浮游植物5门60属139种(春季5门36属70种、秋季5门51属115种),其中硅藻42属110种(占85.3%),甲藻8属12种(占9.3%),绿藻、蓝藻和裸藻偶有检出。春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1 802.62×104个/m^3)高于秋季(877.15×104个/m^3),其中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ema costatum为两季优势种。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两季浮游植物群落差异显著,氮磷比、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和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比对历史资料得到,30年来秦山核电站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赤潮藻种的增加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改变受到营养盐含量及结构变化、水温升高等因素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秦山核电站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关系探讨 被引量:13
4
作者 高月鑫 曾江宁 +3 位作者 黄伟 陈全震 寿鹿 徐晓群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1期33-39,共7页
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我国"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结点上探求深入开展生态红线工作的可能性,文章对比了实施多年的海洋功能区划与历史新阶段提出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剖析... 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我国"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结点上探求深入开展生态红线工作的可能性,文章对比了实施多年的海洋功能区划与历史新阶段提出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在法律地位和管控制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划分目标、空间管理及划分方法上具有差异性,海洋功能区划以"使用"为主,海洋生态红线以"保护"引领。在此基础上,建议未来海洋生态红线工作的开展可从海洋功能区划借鉴经验,建立完善的管控评估制度,确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先地位,处理好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关系。同时,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应以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限制低承载区的开发利用,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生态红线 空间规划 海洋管理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象山港三种不同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杜萍 徐晓群 +6 位作者 徐旭丹 周孔霖 骆鑫 陈全震 曾江宁 寿鹿 张德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19-1733,共15页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夏、秋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优势度下降,冬季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上升;网箱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明显,变化主要为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春、冬季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下降,秋季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明显;海带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和优势种变化均不明显。此外,3种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和α多样性均未产生明显影响。结合象山港的水文特征和养殖区内外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牡蛎养殖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是牡蛎滤食行为和铁港水交换能力差的综合结果,而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可能与水体总磷含量较高有关;因目前网箱养殖规模小且西沪港水动力条件较好,网箱区内局部环境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较小;海带养殖因面积小且仅春、冬季养殖,不足以对水质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环境中,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异较中、小型浮游动物明显,这可能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养殖 海带养殖 牡蛎养殖 浮游动物 海湾
下载PDF
温度骤降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鱼卵与仔鱼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孔霖 杜萍 +3 位作者 寿鹿 廖一波 刘永叶 黄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5,共8页
滨海电厂温排水停止排放以及季节更替、寒潮来袭等现象会引起海水温度降低,从而对鱼类等变温生物产生冷冲击效应。本研究通过模拟水温骤降情形,以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等为指标,探讨了温度骤降对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鱼卵和仔鱼)的冷... 滨海电厂温排水停止排放以及季节更替、寒潮来袭等现象会引起海水温度降低,从而对鱼类等变温生物产生冷冲击效应。本研究通过模拟水温骤降情形,以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等为指标,探讨了温度骤降对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鱼卵和仔鱼)的冷冲击作用。研究发现,大黄鱼仔鱼(3日龄)对温度骤降的敏感性略高于鱼卵。在大黄鱼鱼卵和仔鱼的适温范围内,当水温由22℃骤降至19℃或16℃时,鱼卵的孵化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而胚胎发育和仔鱼的生长发育均减缓,仔鱼的死亡率提高;水温超出适温范围,由22℃骤降至13℃或10℃时,对鱼卵和仔鱼造成致命的冷冲击伤害,48h累积死亡率分别为84.6%~100%和72.1%~98.2%。由此推测:当水温骤降超出适温范围后,大黄鱼的早期发育阶段遭受致命的冷冲击伤害,从而影响种群补充和年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骤降 大黄鱼 鱼卵 仔鱼 电厂温排水 冷冲击
下载PDF
舟山海域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受控要素 被引量:15
7
作者 叶文建 杜萍 +6 位作者 寿鹿 蔡小霞 陈悦 汤雁滨 廖一波 黄伟 刘小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4-267,共14页
为更好地保护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了解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组成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到2017年对舟山海域33个站位开展4个季节的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88种和浮游幼体19类,优势种共12种,浮游动物的优... 为更好地保护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了解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组成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到2017年对舟山海域33个站位开展4个季节的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88种和浮游幼体19类,优势种共12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更替和群落特征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夏秋、秋冬、冬春相邻季节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75%、80%、100%和60%;平均生物量为夏季(176.34 mg/m^(3))>春季(120.20 mg/m^(3))和秋季(86.28 mg/m^(3))>冬季(7.21 mg/m^(3));平均丰度为夏季(143.97个/m^(3))>春季(86.30个/m^(3))>秋季(21.38个/m^(3))和冬季(26.86个/m^(3));平均多样性指数:夏季(3.03)>秋季(2.82)>春季(2.05)>冬季(1.71)。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温度、盐度、Chl a和营养盐是影响舟山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主要受盐度的影响,夏季主要受温度、盐度和Chl a的影响,秋季主要受Chl a的影响,冬季主要受悬浮物和溶解氧的影响,而营养盐对每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浮游动物 季节变化 空间差异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演替初探 被引量:8
8
作者 何鎏臻 寿鹿 +5 位作者 廖一波 汤雁滨 刘强 刘清河 陈全震 高爱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7-483,共7页
本研究利用2006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所获得的长江口及临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功能群分类,并与相应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历年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256种、251种、261种和343种,分为五类功能群,包括浮游生物食者(p... 本研究利用2006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所获得的长江口及临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功能群分类,并与相应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历年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256种、251种、261种和343种,分为五类功能群,包括浮游生物食者(planktophagous group,Pl)、植食者(phytophagous group,Ph)、肉食者(carnivorous group,C)、杂食者(omnivorous group,O)、碎屑食者(detritivorous group,D)。研究发现在调查区域中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均有上升,底栖动物整体趋于小型化,其中肉食者功能群占主导地位,浮游生物食者功能群增长较快,植食者功能群数量较少。环境因子中,溶解氧、硝酸盐、pH和温度对功能群生物密度的影响较大。本研究通过分析功能群演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日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演化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生态修复提供基本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年际变化 环境因素
下载PDF
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以尼罗罗非鱼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旭丹 刘强 +3 位作者 黄伟 杜萍 寿鹿 曾江宁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归纳,从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3方面指示其入侵性;从对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2方面指示其生态影响;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指示环境可入侵性,以上述3方面为框架进行评估体系构建。【结果】筛选20个指标构建了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举例说明该评估体系的应用。从法规政策、科学研究、治理技术和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外来养殖鱼类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对策。【结论】防范和治理入侵生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外来养殖鱼类的管理,既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置生态风险于不顾,也不能片面放大外来养殖良种的入侵风险。科学管控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发展防治手段、促进公众参与,使外来鱼类养殖业在严格受控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效益,将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效应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外来养殖鱼类 生物入侵 风险评估
下载PDF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o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2
10
作者 寿鹿 廖一波 +4 位作者 汤雁滨 陈建芳 江志兵 高爱根 陈全震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772-782,共11页
Macrobentho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in four seasons during 2011 to 2012.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o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A t... Macrobentho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in four seasons during 2011 to 2012.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o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A total of 562 macrobenthic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with polychaetes and mollusks accounting for 6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A similarity percentage(SIMP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bivalve mollusks in the Yellow Sea and small-sized polychaet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 two-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pecies number, density and diversity index, and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biomass and density. Two-factor community similarity analysis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season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 fecting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water depth, temperature, dissolved oxygen, and inorganic nitroge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macrobenthos in the two seas. Sediment properties and water mass characteristics are speculated to be the caus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 环境因素 理论研究 湖泊
下载PDF
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对碳平衡的重要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文琪 刘诚刚 +6 位作者 蔡昱明 翟红昌 乐凤凤 王斌 寿鹿 陈全震 杜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5,共12页
黄东海接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其碳循环对陆架海碳源汇格局至关重要。浮游生物群落呼吸是影响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为揭示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PCR)对碳平衡的贡献,于2011年四季使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黄海... 黄东海接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其碳循环对陆架海碳源汇格局至关重要。浮游生物群落呼吸是影响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为揭示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PCR)对碳平衡的贡献,于2011年四季使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浮游群落呼吸率和初级生产力,并同步测定温度、盐度、营养盐、叶绿素和细菌丰度等环境因子。结果显示,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的变化范围为1.61~834.84mgC/(m^(3)·d),年均为(184.53±154.21)mgC/(m^(3)·d),其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黄东海研究区域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尤其是在夏天,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贡献;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硅酸盐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群落呼吸率与初级生产力,得到研究海区水柱总体呈现异养状态;部分站位表层或10 m水层呈现出自养状态。海气CO_(2)交换通量的研究显示,黄东海陆架主要表现为大气CO_(2)的碳汇区域。研究提出,黄东海陆架碳平衡总体异养、却为碳汇的主要原因可能为:研究区域表层初级生产吸收CO_(2)高于呼吸产生CO_(2),常表现为自养和碳汇;但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外源有机碳输入为次表层以下水体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碳,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产生的CO_(2)高于初级生产吸收的CO_(2),呈现异养。当台风等物理外力破坏水层结构使水体混合时,次表层及以下的CO_(2)将释放到大气中,表现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 陆架海 碳平衡 黄东海
下载PDF
浙江苍南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瀚仁 廖一波 +6 位作者 寿鹿 曾江宁 汤雁滨 刘清河 谭勇华 吕兑安 程杰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9,共12页
为了解浙江苍南海域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于2019年3月对该海域内11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潮间带生物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鉴定,并计算了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11个无居民海岛共鉴定出58种潮间带生物,... 为了解浙江苍南海域无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于2019年3月对该海域内11个无居民海岛进行了潮间带生物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鉴定,并计算了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11个无居民海岛共鉴定出58种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7±205 ind/m^(2)和2847.83±1032.50 g/m^(2),各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范围分别为1.07~1.61,0.66~0.83和0.54~1.30。与大陆沿岸潮间带相比,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独特,拥有更多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需要重视并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居民海岛 潮间带生物群落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资源保护
下载PDF
秦山核电站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长期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文琪 刘翰仁 +6 位作者 李尚鲁 廖一波 陈悦 汤雁滨 陈全震 寿鹿 杜萍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第9期80-87,共8页
为探究水交换良好海区的滨海核电厂运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文章选取秦山核电站为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和1990年、1995年和1996年、2010年和2012年邻近海域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调查资料,以及1985年、2010年和201... 为探究水交换良好海区的滨海核电厂运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文章选取秦山核电站为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和1990年、1995年和1996年、2010年和2012年邻近海域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调查资料,以及1985年、2010年和2012年潮间带生物调查资料,对比研究发现,邻近海域营养盐增加明显,夏、秋季水温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略有升高;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明显,小型硅藻(具槽帕拉藻和弓束圆筛藻小型变种)占比呈上升趋势;大中型浮游动物春季丰度和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升高,钩虾在优势种中占比增加;潮间带生物密度和生物量上升。分析认为,营养盐浓度升高是藻类密度增加的主要诱因;沉积物有机质增加是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增加的主要诱因;温排水潜在影响是促进琼氏圆筛藻等暖水种增殖,增加小型硅藻占比,引起浮游动物个体变小,使大中型浮游动物数量下降。由此可见,即使在水交换条件良好的海域,电厂温排水的长期生态影响也应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山核电站 长期变化 浮游生物 底栖动物 潮间带生物
下载PDF
The Ecological Distributions of N, P Utilizing Bacteria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Moderate Hypoxia Zon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14
作者 LIU Jingjing DU Ping +4 位作者 ZENG Jiangning CHEN Quanzhen shou lu LIAO Yibo JIANG Zhib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4期589-598,共10页
The distributions of N utilizing bacteria (denitrifying bacteria and ammonifying bacteria) ,P utilizing bacteria (organic phosphobacteria and inorganic phosphobacteria)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Changjiang Est... The distributions of N utilizing bacteria (denitrifying bacteria and ammonifying bacteria) ,P utilizing bacteria (organic phosphobacteria and inorganic phosphobacteria)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and the roles of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istributing bacteria,are explored with observations from two cruises in June and August 2006.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important periods of initial hypoxia phase (June) and developed hypoxia phase (August) show differences in both bacterial distributions and the associated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First,the primary group of ammonifying bacteria has larger magnitude with spatial maximum value in the hypoxic stations related to sediment in August.The phosphobacterial abundance and detection rates in August a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June,but the denitrifying bacterial abundance becomes greater in August.However,the difference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abundance between June and August is not obvious.Second,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bacteria vary from initial hypoxia phase to developed hypoxia phase.Two parameters (salinity and NO3) in surface water and fiv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pH,salinity,PO43,NO3and temperature) in bottom water and surface sediment play major roles in the bacterial abundance in June,while different parameter combinations (salinity and PO43) in surface water and different parameter combinations (DO,DOC,NO3,PO43 and pH) in bottom water and surface sediment play major roles in August.Moreover,the bottom bacteria distributions in area south of 31 N are related to the position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in June.The bacterial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may respond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hypoxia processes of initial phase and developed phase.During the hypoxia processes,the whol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functional groups probably turns to different states,causing the recycling of nutrient regeneration and aggravating hypoxia region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细菌 无机磷细菌 缺氧区 长江口 氮利用 生态分布 表层沉积物 细菌丰度
下载PDF
藤壶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瀚仁 汤雁滨 +4 位作者 刘清河 廖一波 寿鹿 曾江宁 陈全震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第11期97-103,共7页
藤壶亚目是目前为止海洋生物群落中种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岩石潮间带栖息地、深海热液口,有的物种会附着在红树林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上。文章综述了藤壶亚目的起源以及分类系统... 藤壶亚目是目前为止海洋生物群落中种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岩石潮间带栖息地、深海热液口,有的物种会附着在红树林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上。文章综述了藤壶亚目的起源以及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认为藤壶亚目在下白垩纪从有柄目分化而来,其中篱藤壶科(小藤壶总科)是最早分化出的一支,而后逐渐分化为星板藤壶总科、厚藤壶总科、鲸藤壶总科、笠藤壶总科、小藤壶总科和藤壶总科6支;总结了国内藤壶亚目的研究进展;比较了藤壶亚目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结合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今后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分类及防治等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学 无柄目 藤壶亚目 分子系统学 污损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