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0
1
作者 姚青 宋治远 +10 位作者 郭燕丽 舒茂琴 李华康 黄海韵 刘锋 万陈 李林峪 汪雪琴 秦浩然 刘燕 黄雪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553-558,共6页
目的评价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住院并接受LAAC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计算CHA2DS2-VASc及HAS-BLED评分;在全麻下行LAAC... 目的评价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住院并接受LAAC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计算CHA2DS2-VASc及HAS-BLED评分;在全麻下行LAAC,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并对患者基线资料、左心耳测量数据、LAAC相关资料及术后抗栓方案进行汇总分析,比较LAAC前后TTE及TEE监测结果变化及转归。结果共25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LAAC,其中男118例(45.6%),平均年龄(68.2±8.6)岁。CHA2DS2-VASc评分(4.2±1.4)分,HASBLED评分(3.2±0.4)分;259例患者中256例(98.8%)LAAC获得成功,其中253例置入Watchman封堵器[平均直径(26.4±3.6)mm,封堵器平均压缩率(20.1±6.8)%],3例置入ACP封堵器。术后即刻TEE监测显示28例(10.9%)有少量残余分流(≤5 mm)。围术期较严重并发症4例(1.5%,4/259),其中3例(1.2%)为迟发性心脏压塞,均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愈,另1例考虑空气栓塞,未处理自行恢复。平均随访(25.9±7.9)个月,TEE发现器械相关血栓形成7例(2.7%,7/256),均经延长抗凝治疗或改服抗凝药物后血栓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器械脱落、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LAAC作为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的一项新技术,其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Watchman封堵器 ACP封堵器
下载PDF
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叶菡 王黎 +3 位作者 舒茂琴 蒋周芩 周杨 周莲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8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IMSRA的7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该治疗方法的手术要点、术后管理重点和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目的探讨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8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IMSRA的7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该治疗方法的手术要点、术后管理重点和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下降明显,超声显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明显减轻。出院后15 d、2个月、3个月随访,7例患者生存良好,疾病症状均缓解,心功能分级均有改善。结论PIMSRA治疗HOCM安全可靠,术后即刻可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室间隔切除术 双腔起搏 植入
下载PDF
不同猝死风险的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邓盛荣 舒茂琴 +1 位作者 柴虹 宋治远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628-631,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猝死风险的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不同猝死风险HCM合并房颤患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2012年至2015年在本院进行AF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90例...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猝死风险的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不同猝死风险HCM合并房颤患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2012年至2015年在本院进行AF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90例HCM 患者。按5年猝死风险评估分为高风险组27例,低风险组43例(剔除AF相同类型者20例),经过(3.14±1.53)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70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死亡,占到总数的8.5%。其中有4名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有2例患者为非心源性死亡,并且有12例患者出现心源性再住院。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低风险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高风险组,同时结果显示,对于高风险组hs-CRP和左室射血分数是其患者术后存活的影响因素,而低风险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结论】在临床治疗时,对于高猝死风险患者,要严密监测患者血hs-CRP值,同时根据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加强患者术后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并发症 心房颤动/并发症 导管消融术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features of coronary plaques and soluble CD105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被引量:7
4
作者 CUI Song LUe shu-zheng +7 位作者 CHEN Yun-dai HE Guo-xiang LIU Jian-ping SONG Zhi-yuan shu mao-qin HU Hou-yuan RAN Bo-li JING Ta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95-597,共3页
Plaque rupture with subsequent thrombus formation is the common pathophysiological substrat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Moreno et al reported mat neovascularization as manifested by the localized appearance o... Plaque rupture with subsequent thrombus formation is the common pathophysiological substrat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Moreno et al reported mat neovascularization as manifested by the localized appearance of microvessels is increased in ruptured plaques in the human aorta. Microvessel density is also increased in inflammatory lesions, with intraplaque hemorrhage and in thin-cap fibroatheromas. Microvessels at the base of the plaque are independently correlated with plaque rupture, suggesting a contributory role for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laque rupture. Soluble CD105, a sensitive serum marker of neovascularization, is thought to be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soluble CD105 and the morphological plaques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SA) and those with unstable angina (UA) and whether soluble CD105 may serve as a non-invasive marker of coronary plaque destab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oluble CD105 NEOVASCULARIZATION angina pectoris
原文传递
His束旁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周芩 舒茂琴 +3 位作者 邓盛荣 柴虹 陈兴华 周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His束旁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并探讨射频消融策略。方法连续入选经心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起源点位于His束旁的房速,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选23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His束旁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并探讨射频消融策略。方法连续入选经心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起源点位于His束旁的房速,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选23例,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59.9±16.6)岁,病史6个月至5年。His束旁房速女性较男性多见,20例为阵发性,3例为无休止心动过速。所有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P波窄而低幅,Ⅱ、Ⅲ、aVF和V1导联P波负正双向,Ⅰ、aVL导联直立,V2~V6导联P波负向。右房激动标测示心内最早激动位于His束附近,仅比冠状窦近端提前(15±3)ms(始终找不到最早提前的A波),20例于右房His束旁消融成功,3例于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均无并发症。结论His束旁房速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及心房内激动顺序,经右房His束旁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His束旁 房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