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夏造山系元古宙-早古生代洋板块地层分布与演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克信 何卫红 +8 位作者 徐亚东 王丽君 牛志军 邢光福 王嘉轩 徐德明 赵希林 宋芳 寇晓虎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181-210,共30页
本文按洋板块地层理论与方法,系统收集和梳理了华夏造山系元古宙-早古生代与洋壳生成扩张和俯冲消亡遗存的洋壳残块和洋盆建造(称之为洋板块地层)共96处,均有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控制,主要包括洋脊、洋岛和洋内弧3类洋壳的火成... 本文按洋板块地层理论与方法,系统收集和梳理了华夏造山系元古宙-早古生代与洋壳生成扩张和俯冲消亡遗存的洋壳残块和洋盆建造(称之为洋板块地层)共96处,均有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控制,主要包括洋脊、洋岛和洋内弧3类洋壳的火成岩建造,以及海山、远洋深海和海沟3类洋盆内的沉积建造。本文还对洋盆汇聚俯冲的直接产物-陆缘弧和叠加在裂离地块上的火山弧建造(非洋板块地层)系统收集梳理了85处,其中59处有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控制,26处无测年与地球化学分析,但有实测剖面控制。笔者对上述181处中的39处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和相关样品采集与分析。在上述所获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以图解形式展示了华夏造山系元古宙-早古生代主要洋板块地层分布与构造演化历程。横向上将华夏造山系划分为江绍-郴州-钦防对接带(主要含陈蔡-龙游、神政桥-神山、鹰扬关和糯垌4个含蛇绿岩残块增生楔,以及绍兴-兰溪增生弧和钦防残余洋盆)、武夷-赣州多岛弧盆系(主要含罗霄弧、赣州弧间盆地、北武夷弧和南武夷弧以及南平-宁化构造混杂岩带)和东南沿海多岛弧盆系(主要含龙泉-政和-大埔、贵子-石窝2个含蛇绿岩残块增生楔,以及伴生的云开地块-弧、粤南弧-弧背盆地和东南沿海地块);纵向上据洋板块地层和相关火山弧时空分布,从老至新划分出华夏造山系(华南洋)的7个构造演化阶段:(1)约1800~1200 Ma,洋盆拉张形成期;(2)约1200~820 Ma,洋盆扩张与汇聚转换期;(3)约820~635 Ma洋盆汇聚俯冲、弧-弧和弧-陆增生峰期;(4)约635~541 Ma洋盆汇聚与扩张转换期;(5)约541~458 Ma洋盆扩张期;(6)约458~443 Ma洋盆汇聚俯冲、弧-陆增生峰期;(7)约443~420 Ma洋盆关闭与陆-陆碰撞、残留洋(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层 洋壳残块 火山弧 元古宙 早古生代 华夏造山系
下载PDF
用于单片机实验教学的红外激光气体检测仪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传涛 华莹 +3 位作者 刘洋 刘大勇 宋芳 张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5,共6页
为了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研制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多核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实验教学用红外激光气体检测仪。该检测仪包括光学系统和电学系统,其中电学系统包含光谱信息感知模块和嵌入式控制模块。利用研制的... 为了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研制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多核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实验教学用红外激光气体检测仪。该检测仪包括光学系统和电学系统,其中电学系统包含光谱信息感知模块和嵌入式控制模块。利用研制的检测仪开展了氨制冷冷库现场的泄漏氨气浓度的检测应用。结果表明,与传统气体检测仪相比,该检测仪实现了检测仪的网络化与智能化,而且性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吸收光谱 气体检测 多核处理器 数字信号处理器 微型处理器
下载PDF
NaYSiO_(4)∶Ce^(3+)蓝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质及其在白光发光二极管上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蕾 杨星宇 +2 位作者 张瀚月 宋芳 冷稚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5-752,共8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YSiO_(4)∶xCe^(3+)(0.01≤x≤0.05)系列蓝色荧光粉。NaYSiO_(4)∶xCe^(3+)荧光粉在250~360 nm之间的宽带吸收能与紫外LED芯片很好地匹配。NaYSiO_(4)∶xCe^(3+)荧光粉中存在多个Ce^(3+)离子荧光中心,且在紫外光...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YSiO_(4)∶xCe^(3+)(0.01≤x≤0.05)系列蓝色荧光粉。NaYSiO_(4)∶xCe^(3+)荧光粉在250~360 nm之间的宽带吸收能与紫外LED芯片很好地匹配。NaYSiO_(4)∶xCe^(3+)荧光粉中存在多个Ce^(3+)离子荧光中心,且在紫外光激发下表现出峰值波长位于414 nm附近的宽带蓝光发射。NaYSiO_(4)∶0.02Ce^(3+)荧光粉在300~350 nm紫外光激发下量子效率在25%以上。NaYSiO_(4)∶0.02Ce^(3+)荧光粉表现出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在水中浸泡14 d后荧光强度和量子效率几乎不变。将NaYSiO_(4)∶0.02Ce^(3+)蓝色荧光粉、商用(Sr,Ba)_2SiO_(4)∶Eu^(2+)绿色荧光粉和商用(Ca,Sr)AlSiN_(3)∶Eu^(2+)红色荧光粉涂覆于310 nm紫外LED芯片上制备得到了显色指数高达95的LED器件。当驱动电流从50 mA逐渐增大到300 mA时,制备的LED器件表现出稳定的暖白光发射,其色坐标几乎不变。上述结果说明,本研究报道的NaYSiO_(4)∶0.02Ce^(3+)蓝色荧光粉在紫外LED芯片驱动的白光发光二极管照明上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YSiO_(4):Ce^(3+) 高温固相 蓝色荧光粉 白光发光二极管 高显色指数
下载PDF
自修复弹性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凡 李猛 +3 位作者 宋芳 尚坤 姚卫东 闵辉海 《特种橡胶制品》 CAS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综述了基于外援型和本征型2种体系的弹性体材料自修复机理和自修复技术在弹性体材料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自修复弹性体材料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自修复弹性体 研究进展 载人航天领域
下载PDF
设施栽培柑桔煤烟病发生规律调查与防治试验
5
作者 王志静 何利刚 +6 位作者 马小方 宋放 张豫 宋鑫 王策 蒋迎春 吴黎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为了应对冬季冻害问题,湖北柑桔生产中温室大棚栽培得到了一定程度推广和应用,但大棚栽培柑桔煤烟病发生日趋严重。通过连续3年的观察和试验,发现温室大棚柑桔煤烟病的发生、发展与栽培管理、通风透光条件、棚内温湿度及蚜虫、吹绵蚧、... 为了应对冬季冻害问题,湖北柑桔生产中温室大棚栽培得到了一定程度推广和应用,但大棚栽培柑桔煤烟病发生日趋严重。通过连续3年的观察和试验,发现温室大棚柑桔煤烟病的发生、发展与栽培管理、通风透光条件、棚内温湿度及蚜虫、吹绵蚧、黑刺粉虱等虫害发生等有密切关系,在柑桔煤烟病发生初期开始整株喷洒针对蚜虫、吹绵蚧、黑刺粉虱的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剂两次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采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易复发。提出了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适时运用针对性杀虫剂混合广谱性杀菌剂防治的综合防控方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实现了对柑桔煤烟病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柑桔煤烟病 发生原因 防治试验
下载PDF
杂柑优系“金月柑”选育初报
6
作者 何利刚 蒋迎春 +5 位作者 王志静 宋放 张豫 马小方 王策 吴黎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4,23,共4页
金月柑是以清见桔橙为母本、鄂柑一号椪柑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果实少核、高糖、风味浓、有香气且抗寒性较强的杂柑新品系。该优系树势中等,树姿较直立,在武汉地区3月上旬萌芽,4月开花,11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平均单果质量92.86 g,最大115... 金月柑是以清见桔橙为母本、鄂柑一号椪柑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果实少核、高糖、风味浓、有香气且抗寒性较强的杂柑新品系。该优系树势中等,树姿较直立,在武汉地区3月上旬萌芽,4月开花,11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平均单果质量92.86 g,最大115.00 g。果实基本上为圆球形,果形指数0.96。果面橙红,果肉深橙色。少核。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平均可滴定酸含量0.98%,平均维生素C含量44.5 mg/100 g。质脆化渣,甜酸适口,较易剥皮,有特殊香气。早果性、丰产性和稳产性好。抗寒性强于亲本,适合在湖北柑桔主产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寒 柑桔 金月柑 选育
下载PDF
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与分子特征分析
7
作者 宋芳 陈汝蕾 +1 位作者 马晓婷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icropapillary serous borderline tumor,M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4例卵巢MSB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IMP3的表达,运... 目的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icropapillary serous borderline tumor,M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4例卵巢MSB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IMP3的表达,运用qRT-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BRAF和KRAS的基因突变,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7~56岁,平均41.7岁;9例为双侧卵巢肿物;11例术前血清CA125值升高。肿瘤切面呈囊实性,伴囊内乳头状物。14例卵巢MSBT均呈乳头状结构,特征性的细长微乳头直接从囊壁或大的无分支乳头上发散出来,乳头长宽比>5,乳头被覆细胞呈立方至多角形,轻-中度异型性,微乳头区范围均>5 mm。5例伴微浸润;6例伴腹膜非浸润性种植;5例伴腹水均可见异型肿瘤细胞;3例伴淋巴结受累;9例伴砂粒体。免疫表型:ER、PR、CA125、CK7和WT-1均呈阳性,p53野生型,HER2、IMP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30%。分子病理学特征:14例中KRAS基因突变3例(3/14,21.4%),突变位点分别为G12C、G12D和Q70(无义突变);BRAF V600E均未突变;BRAF T559I突变1例(1/14,7.1%)。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另7例患者行保守性手术,术后均未经特殊治疗。随访时间1~12年,14例患者中5例有复发。结论MSBT形态学特殊,多双侧发病,易伴腹膜种植,易复发,诊断时应与经典型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微乳头亚型 KRAS突变 BRAF突变
下载PDF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KRT17蛋白表达水平对动脉介入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影响
8
作者 张晓峰 宋芳 朱林忠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检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患者血清角蛋白17(KRT17)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动脉介入新辅助化疗(NACT)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的70例LACC患者,采用动脉介入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治疗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目的:检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患者血清角蛋白17(KRT17)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动脉介入新辅助化疗(NACT)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的70例LACC患者,采用动脉介入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治疗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KRT17蛋白的浓度,根据其中位数水平,分为低表达组及高表达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盆腔无进展生存期(PPFS)、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的差异,以评价KRT17蛋白在采用新辅助化疗的LA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结果:LACC患者血清KRT17蛋白浓度中位数为0.65μg/L,所有患者的KRT17蛋白浓度范围为0.49~1.26μg/L。34例患者为低表达组,36例患者为高表达组。血清KRT17蛋白浓度用于预测LACC患者的NACT疗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95%CI(0.816,0.97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6%、81.6%。血清KRT17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57.23和48.75个月;中位OS分别为58.1和55.5个月;中位PPFS分别为56.9和49.9个月;中位DMFS分别为57.1和50.1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清KRT17表达水平升高与LACC患者PFS、OS、PPFS、DMFS缩短呈现正相关(P<0.01)。结论:KRT17蛋白在LACC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且其升高水平可作为NACT治疗LACC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17 局部晚期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动脉介入化疗 疗效
下载PDF
绿色生产背景下经营规模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福建省葡萄种植户的调查数据
9
作者 宋芳 徐学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基于当前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发展背景,以福建省内六地市314个葡萄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为支撑,运用面向投入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测度农户技术效率水平,并构建Tobit模型,实证避雨栽培的绿色生产模式下经营规模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 基于当前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发展背景,以福建省内六地市314个葡萄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为支撑,运用面向投入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测度农户技术效率水平,并构建Tobit模型,实证避雨栽培的绿色生产模式下经营规模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农户提高绿色生产的技术效率,葡萄种植面积的适度区间为0.67~3.33 hm^(2),但随着经营规模增加,要素配置难度和雇工道德风险上升将会给农户造成一定的效率损失。因此,农户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自身要素禀赋状况选择合适的经营规模,不宜盲目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产 经营规模 技术效率 要素错配 道德风险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智娟 徐敬文 +3 位作者 张忠学 宋芳 李铁成 孙嘉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293,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kg/hm^(2),对照)2种施氮模式,共计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土壤CO_(2)排放通量以及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探究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N、S1N、S0N、S2W、S1W、S0W,其中S2N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较S0W处理显著增加70.31%(P<0.05)。在相同施氮模式下,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SOC、DOC、MBC含量,且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S1N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3534.4kg/hm^(2),作物碳排放速率最低,为0.122kg/kg。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其中S1N处理碳平衡值和土壤固碳潜力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13.12%~94.05%、3.49%~25.32%。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氮(S1N处理)可以实现黑土玉米田土壤固碳减排和作物增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 黑土 秸秆还田 氮肥 CO_(2)排放 碳平衡
下载PDF
母胎界面蜕膜巨噬细胞与滋养细胞串扰在自然流产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梁诗维 宋芳 +3 位作者 宫晓玲 赵紫薇 杨美霞 栾兆进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3-257,共5页
自然流产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不明原因自然流产与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有关。蜕膜巨噬细胞(DM)来自于母体,是母胎界面第2丰富的免疫细胞,在重塑螺旋动脉、维持母胎免疫耐受和调节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滋养... 自然流产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不明原因自然流产与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有关。蜕膜巨噬细胞(DM)来自于母体,是母胎界面第2丰富的免疫细胞,在重塑螺旋动脉、维持母胎免疫耐受和调节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滋养细胞是惟一与母体蜕膜直接接触的胚胎细胞,在母胎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具有类似于肿瘤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行为。研究证明,DM与滋养细胞存在细胞间的串扰作用,一方面DM影响滋养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另一方面,滋养细胞调控DM极化,并且自然流产患者母胎界面DM和滋养细胞之间存在串扰异常。现系统阐述DM和滋养细胞的功能,以及两者间串扰异常对自然流产的影响,为研究母胎界面在自然流产中的发病机制,以及找寻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蜕膜巨噬细胞 滋养细胞 串扰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隧道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12
作者 何姝蕊 赵润英 +5 位作者 王晓东 张平 裴向军 赖长鸿 宋放 唐晓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0-286,293,共8页
[目的]开展青藏高原隧道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为阐明隧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青藏高原某隧道工程建设为依托,在隧道建设影响区与对照区设置半径为10 m的固定监测样地,研究隧道建设对表层土... [目的]开展青藏高原隧道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为阐明隧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青藏高原某隧道工程建设为依托,在隧道建设影响区与对照区设置半径为10 m的固定监测样地,研究隧道建设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短期影响。[结果]隧道开建1 a后隧道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76.84,25.90和3.15 g/kg,对照区分别为52.91,15.60和3.18 g/kg;隧道开建3 a后隧道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2.63,28.65和3.41 g/kg,对照区分别为94.81,23.11和3.34 g/kg;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短期内隧道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无影响。隧道影响区的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开建1 a后和3 a后与对照区差异均不显著(p>0.05),隧道影响区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开建1 a后有显著降低(p=0.02),但在开建3 a后,多酚氧化酶活性在隧道影响区和对照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隧道建设对土壤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结论]隧道工程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酶活性短期内无显著影响,主要由于隧道建设过程对土壤有机碳输入与输出等无明显影响所致,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建设 森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生草栽培和清耕栽培对桃叶橙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潘莹安 宋放 +5 位作者 王策 周代年 范书云 蒋迎春 吴黎明 潘志勇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25-128,177,共5页
以湖北省地方特色资源桃叶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Taoye Cheng)为材料,设置生草栽培和清耕栽培2个处理,解析生草栽培和清耕栽培对桃叶橙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的桃叶橙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比... 以湖北省地方特色资源桃叶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Taoye Cheng)为材料,设置生草栽培和清耕栽培2个处理,解析生草栽培和清耕栽培对桃叶橙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的桃叶橙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清耕栽培提高了23.53%;在土壤营养元素方面,生草栽培桃叶橙根际土壤的磷、钾、钙、硼和锌含量均显著高于清耕栽培,而氮、镁和锰含量均显著低于清耕栽培。生草栽培的桃叶橙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丰度均显著高于清耕栽培,说明生草栽培能够有效丰富桃叶橙根际的微生物群落。生草栽培能够促进桃叶橙果实的生长和维生素C的合成。相关性分析表明,桃叶橙果实的横径、纵径、单果重和维生素C含量均与RB41、Pseudomonas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草栽培 清耕栽培 桃叶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Taoye Cheng) 根际土壤 微生物群落 果实品质
下载PDF
华夏块体及邻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记录与华南洋演化:问题、讨论与建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牛志军 何垚砚 +6 位作者 宋芳 周岱 杨文强 田洋 刘浩 王志宏 安志辉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34-251,共18页
华南作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汇聚和裂解、雪球地球事件、早期生命演化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但组成华南大陆的两大块体之一的华夏块体构造属性及其与扬子陆块拼贴过程等最基本的认识... 华南作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汇聚和裂解、雪球地球事件、早期生命演化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但组成华南大陆的两大块体之一的华夏块体构造属性及其与扬子陆块拼贴过程等最基本的认识仍然存在争议,其核心是华南洋演化问题。本文在扬子东南缘至华夏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序列对比基础上,总结了扬子型和华夏型沉积建造组合类型在华南地区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对华夏块体构造属性和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不同演化模式进行了讨论,重点对比探讨了陆内造山模式和增生造山模式的认识。为准确约束华南洋的性质与演化过程,本文建议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加强中南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序列、沉积时代、古地理恢复及构造背景等,以及信宜-增城带、郴州-临武-钦防带两侧地层对比和钦防海槽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早古生代 华夏地块 华夏造山系 华南
下载PDF
华夏地块中部震旦系区域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芳 牛志军 +1 位作者 何垚砚 杨文强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86-306,共21页
华夏地块中部震旦纪沉积地层广泛分布,由于岩性较为单一、受后期构造及岩浆作用影响,缺乏顶、底齐全且具有标志层位的剖面,其区域地层对比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粤北和粤东地区对震旦纪沉积地层开展路线剖面调查和碎屑物源研究,结果表明... 华夏地块中部震旦纪沉积地层广泛分布,由于岩性较为单一、受后期构造及岩浆作用影响,缺乏顶、底齐全且具有标志层位的剖面,其区域地层对比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粤北和粤东地区对震旦纪沉积地层开展路线剖面调查和碎屑物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震旦纪沉积岩是以一套浅变质砂岩、粉砂岩为主,间夹硅质岩的深海-半深海沉积,顶、底以硅质较高的层位为标志;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物源具有~1000 Ma及650~600 Ma两个显著峰值,同时有较为复杂的组成,是典型的“华夏型”物源;根据岩性及碎屑物源特征,华夏地块中部震旦纪沉积地层可以与华夏地块其他地区及华南板块部分区域同时期沉积地层进行对比,指示震旦纪期间华南板块中部不存在宽阔的华南洋,属于统一的沉积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 物源 地层对比 华夏地块
下载PDF
某院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化血糖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效果评价
16
作者 丛琳 宋方 +1 位作者 王达 卢熠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89-392,448,共5页
目的:探索某院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化血糖管理模式的建立,评价该模式对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效果。方法:构建某院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化血糖管理模式,对住院患者进行血糖管理。纳入2022年7至12月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5... 目的:探索某院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化血糖管理模式的建立,评价该模式对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效果。方法:构建某院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化血糖管理模式,对住院患者进行血糖管理。纳入2022年7至12月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多学科团队化血糖管理组。比较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第5天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住院的时间、出院2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用药依从性。结果:多学科团队化血糖管理组接受治疗后第5天的空腹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 h血糖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更接近目标水平。多学科团队化血糖管理组患者住院时长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出院2个月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化血糖管理模式对于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血糖治疗效果确切,可加速血糖达标,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长,显著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多学科团队化管理模式 血糖管理 住院患者
下载PDF
双通道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气体传感器
17
作者 隋心 马琰铭 +6 位作者 刘孝腾 张磊 宋芳 李秀英 徐琳 王一丁 郑传涛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21,共10页
为了消除杂散光激励石英音叉产生的光热信号对气体检测性能的影响,采用离轴配置谐振管,将两只中央开有槽口的谐振管平行于音叉正面放置在两侧,从而实现了探测光束与石英音叉的隔离,同时降低了系统组装和光路调整的复杂度。将光纤准直器... 为了消除杂散光激励石英音叉产生的光热信号对气体检测性能的影响,采用离轴配置谐振管,将两只中央开有槽口的谐振管平行于音叉正面放置在两侧,从而实现了探测光束与石英音叉的隔离,同时降低了系统组装和光路调整的复杂度。将光纤准直器、谐振管、石英音叉、直角棱镜和不锈钢气室进行集成,研制了一种尺寸仅为5.4 cm×4.0 cm×1.5 cm的光声检测模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光声光谱气体检测系统,采用中心波长为1533 nm的分布反馈激光器,通过检测乙炔气体来评估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光声信号与气体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拟合优度为0.991。系统的1σ检测下限和对应归一化噪声等效吸收系数分别为11.6×10^(-6)和6.7×10^(-9)W·cm^(-1)·Hz^(-1/2)。对系统的Allan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当平均时间为0.5 s时,系统的检测下限为10.22×10^(-6),当平均时间为50 s时,系统检测下限可以达到1.20×10^(-6)。所研制的微小型双通道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传感器系统具有体积小、价格低廉、灵敏度高等优点,有利于实现便携式气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 气体传感器 波长调制技术 乙炔 石英音叉
下载PDF
基于血细胞全长转录物组和血清差异蛋白质组的厚壳贻贝新型免疫相关蛋白质鉴定
18
作者 肖文慧 王昊东 +6 位作者 阳宗欣 宋方 王月 何建瑜 张晓林 严小军 廖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7-963,共17页
贻贝是一类极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壳贝类,对其先天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在海洋生物免疫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血淋巴是贻贝的主要免疫组织,采用贻贝血细胞Nanopore全长转录物组,结合基于SDS-PAGE分析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手段,开展... 贻贝是一类极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壳贝类,对其先天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在海洋生物免疫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血淋巴是贻贝的主要免疫组织,采用贻贝血细胞Nanopore全长转录物组,结合基于SDS-PAGE分析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手段,开展了厚壳贻贝血淋巴对不同微生物免疫响应的关键分子挖掘。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微生物诱导后的贻贝血清中,共鉴定到蛋白质44种,其中26种蛋白质表现为在不同微生物胁迫后具有与对照组相比的显著差异表达(P<0.05),其功能涉及蛋白质折叠保护、细胞自噬与凋亡的调节、活性氧产生、能量代谢调节、细胞解毒功能以及炎症反应调节等。上述蛋白质在不同细菌和真菌胁迫后,其在血细胞中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反映出贻贝对不同细菌和真菌诱导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上述研究结果为了解贻贝先天免疫系统在应对不同类别微生物侵袭过程中,其差异化免疫响应机制,以及贻贝在微生物感染后,特异性标志蛋白质的筛选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为后续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病害防治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血淋巴 全长转录物组 差异蛋白质组 免疫
下载PDF
基于蛋白残留测试评估不同清洗方式对机器人机械臂器械的清洗效果
19
作者 江丽 彭佳欣 +1 位作者 宋芳 黄蓉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1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残留测试在不同清洗方式的机器人机械臂器械清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过的300件机器人手术器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手工组、机器组以及联合组,每组... 目的探讨蛋白残留测试在不同清洗方式的机器人机械臂器械清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过的300件机器人手术器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手工组、机器组以及联合组,每组各100件,手工组采用手工清洗机械臂器械,机器组采用机器清洗机械臂器械,联合组采用手工清洗和机器清洗联合的方式清洗机械臂器械,清洗后进行蛋白残留检测,分析不同清洗方法的洁净度合格率、蛋白检出率。结果联合组的洁净度合格率高于手工组、机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手工组与机器组的洁净度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联合组的蛋白检出率低于手工组、机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手工组与机器组的蛋白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蛋白质残留检测能有效体现机器人机械臂器械的清洗情况,手工联合机器清洗效果更佳,能明显提高机器人机械臂器械的洁净度合格率,减少机器人机械臂器械上残留的蛋白,阳性检出率更低,从而提升机器人机械臂器械清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残留测试 机器人手术臂 手工清洗 机械清洗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在疑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宋方 蔡登华 +1 位作者 周厚荣 吴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26-1430,共5页
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多被疑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明确诊断或排除ACS而采取的各种检查手段可致医疗费用增加。无创心脏影像技术发展迅速,诊断急性胸痛及疑诊ACS更准确和全面。恰当地应用冠状动脉CTA(CCTA),必要时联合CT心肌灌注... 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多被疑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明确诊断或排除ACS而采取的各种检查手段可致医疗费用增加。无创心脏影像技术发展迅速,诊断急性胸痛及疑诊ACS更准确和全面。恰当地应用冠状动脉CTA(CCTA),必要时联合CT心肌灌注成像是对传统策略的有效补充,更有利于诊断及评估预后。本文对CCTA在疑诊ACS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灌注成像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 胸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