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风暴沉积特征及环境模式
1
作者 宋慧波 张彬 +4 位作者 于振锋 金毅 胡斌 牛永斌 张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0-1383,共14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乡宁地区甘草山一带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主要分布在L2、L3、L4和L5灰岩层中。【方法】基于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研究,对该区碳酸盐岩风暴事件沉积序列中的侵蚀基底构造与生物...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乡宁地区甘草山一带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主要分布在L2、L3、L4和L5灰岩层中。【方法】基于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研究,对该区碳酸盐岩风暴事件沉积序列中的侵蚀基底构造与生物碎屑滞积层、粒序层、纹理层、生物成因构造(遗迹化石)和泥灰岩或灰质泥岩层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论述。【结果】根据不同灰岩层中风暴沉积序列的垂向组成特点,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类型:类型A沉积序列由波状侵蚀基底和粒序层两个沉积单元构成,发育于近岸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滨岸带;类型B沉积序列以波状侵蚀基底、粒序层和纹理层(丘状—洼状交错层理)三个层段为特征,产生于潮下带、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上部沉积环境;类型C由波状侵蚀基底、粒序层、纹理层(丘状—洼状交错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和顶部泥灰岩层等4个沉积单元组成,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下部沉积环境;类型D沉积序列由基底侵蚀及生物碎屑滞积层、粒序层、生物扰动层和泥灰岩层组成,出现于风暴浪基面附近的沉积环境;类型E则以微波状侵蚀基底、薄层粒序层、遗迹化石层和泥灰岩层构成为特点,发生在风暴浪基面附近及之下的浅海沉积环境。【结论】该研究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提出了新的认识,而且可以对该地层中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环境分析和古地理重建方面的事件沉积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风暴沉积 沉积环境 下二叠统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分形界面吸附行为初探
2
作者 金毅 李娅妮 +3 位作者 宋慧波 赵梦余 杨运航 陈泽楠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是揭示煤层气成藏机理及高效开发煤层气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煤储层孔隙结构非常复杂且具有分形特征,煤层气在孔-固界面的吸附行为明显受到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对比分析几种常用气-固界面上的吸附模型,总结...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是揭示煤层气成藏机理及高效开发煤层气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煤储层孔隙结构非常复杂且具有分形特征,煤层气在孔-固界面的吸附行为明显受到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对比分析几种常用气-固界面上的吸附模型,总结这些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指出当前吸附模型在分形界面吸附行为的描述和应用上均未摆脱吸附选择性的平稳假设,尚未考虑吸附厚度的尺度不变特征。而分形拓扑理论可以有效标定分形对象的尺度不变属性,为分形界面的等效表征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结合上述模型对气-固界面吸附行为的描述,借助分形拓扑理论提出煤储层孔-固界面上分形吸附行为的相关假设及其控制机理,构建基于吸附拓扑的单层吸附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的吸附拓扑参数组合获取其等温吸附曲线,分析得出,随着吸附压力的升高,吸附覆盖率表现出指数、线性和对数3种不同的增长趋势,而吸附热表现为对数减小趋势。结果显示,不同的吸附拓扑参数组合会得到不同类型的等温吸附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Langmuir方程只能描述单一类型等温吸附线的不足。为了验证吸附模型的适用性,结合沁水盆地武乡区块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液氮吸附实验数据,对比了实际等温吸附曲线与模拟吸附曲线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各吸附拓扑参数之间的组合关系,可以使等温吸附模拟曲线与实际吸附曲线的趋势始终保持一致。最后,探讨了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方向,类比电子层提出了吸附层的概念,指出发展分形动力学描述模型是解释煤层气吸附解吸规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解吸 分形特征 孔-固界面 孔隙结构 吸附模型
下载PDF
古生代psammichnitids(砂迹类)的行为习性演化及其生物古地理迁移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立军 庞志超 +4 位作者 杨琦琦 樊柳 魏凡 宋慧波 牛永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2-391,I0050-I0055,共16页
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为古生代海相环境典型的弯曲带状遗迹,是由具有虹吸器官的生物所形成的遗迹化石,一般被归入到psammichnitids。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样品分析,对古生代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的形态功能对比和时空分布特征... 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为古生代海相环境典型的弯曲带状遗迹,是由具有虹吸器官的生物所形成的遗迹化石,一般被归入到psammichnitids。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样品分析,对古生代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的形态功能对比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Psammichnites通常具有短、浅的凹槽;随着时间的推移,Dictyodora的壁高却逐渐增大。(2)Psammichnites主要分布于正常浅海环境;Dictyodora大都分布于深海环境,也有个别类型分布于浅海环境。(3)Psammichnites的种级多样性在石炭纪浅海环境呈快速增加,属于晚期辐射类型,但Psammichnites gigas广泛分布于寒武纪早期,具有很好的地层指示意义;Dictyodora的种级多样性在奥陶纪快速增加,属于早期辐射类型。(4)寒武纪—奥陶纪,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主要分布于南半球中高纬度的Iapetus和Rheic大洋,其中Laurussia大陆的形成以及Iapetus和Rheic大洋的闭合对其古地理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自石炭纪开始,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均向新的空白生态位进行迁移,反映出造迹生物对于新生态位的适应和迁移均受环境变迁的强烈影响;二叠纪之后,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在地层中没有发现,可能暗示它们的造迹生物均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上述对Psammichnites和Dictyodora行为习性演化特征及其生物古地理迁移特征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可为从精细和精深角度深入解读遗迹化石所反映的遗迹类群的演化生态学和生物古地理迁移特征提供新资料和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ammichnites Dictyodora psammichnitids 生物古地理 行为习性 古生代
下载PDF
酶解燕麦饮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慧波 陆世海 +4 位作者 薛冰 张大虎 于伟东 赵顺 赵贵红 《现代食品》 2023年第2期51-53,共3页
燕麦具有超高的营养价值,但传统燕麦饮品黏度较高,口感不佳,且稳定性较差。采用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生物酶对燕麦浆进行水解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还可以增加燕麦的营养保健功能。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酶解燕麦饮品的研究进展... 燕麦具有超高的营养价值,但传统燕麦饮品黏度较高,口感不佳,且稳定性较差。采用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生物酶对燕麦浆进行水解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还可以增加燕麦的营养保健功能。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酶解燕麦饮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燕麦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饮品 酶解
下载PDF
沁水盆地武乡南煤层气赋存主控地质因素及富集区预测 被引量:12
5
作者 宋慧波 安红亮 +4 位作者 刘顺喜 于振锋 金毅 王保玉 王长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74-3987,共14页
通过对沁水盆地武乡南区块石炭—二叠系太原组15号煤和山西组3号煤的沉积环境、地质构造以及含气性和煤层赋存特征开展研究,探讨了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并采用模糊数学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了研究区煤层气的有利富集区。结果表... 通过对沁水盆地武乡南区块石炭—二叠系太原组15号煤和山西组3号煤的沉积环境、地质构造以及含气性和煤层赋存特征开展研究,探讨了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并采用模糊数学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了研究区煤层气的有利富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潮坪灰岩-砂泥岩相、山西组三角洲分流间湾泥岩-粉砂岩相和泥炭沼泽-黑色泥岩相为煤层主要形成环境,其中潮坪和三角洲分流间湾中泥炭沼泽区为煤层发育的最佳地带;两层煤赋存形态一致,均为走向北北东向、倾向向西的单斜构造,埋深自东向西逐渐加深;煤层厚度太原组15号煤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变厚,山西组3号煤则整体从北向南逐渐变厚。煤层含气量主要受控于煤层厚度、埋深、顶板岩性特征以及地质构造。含气量与煤层厚度、埋深呈正相关性;砂质泥岩、泥岩封盖性能好,有利于煤层气的赋存;构造因素中封闭性较差的正断层导致煤层气的逸散,逆断层则相反,往往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因此,研究区煤层气富集区为构造简单或逆断层发育、煤层厚度大,埋深大以及顶底板岩性为厚层砂质泥岩和泥岩区域,同时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价表明,研究区煤层气富集区15号煤、3号煤分别位于勘探井W26-W31-W41和W1-W20-W2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乡南区块 煤层气 富集区预测 模糊评价 层次分析法 沁水盆地
下载PDF
豫西禹州地区太原组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变化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宋慧波 黄志伟 +3 位作者 胡斌 李娟 郑锋利 安红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790-3802,共13页
豫西禹州地区太原组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理论支撑。基于对豫西禹州地区龙华山一带太原组露头剖面的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特征的精细研究,本次... 豫西禹州地区太原组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理论支撑。基于对豫西禹州地区龙华山一带太原组露头剖面的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特征的精细研究,本次工作识别出2种沉积体系(无障壁海岸和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4种沉积相(包括浅海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潟湖相)及3种相组合(浅海相和潮坪相组合,障壁岛、潟湖和潮坪相组合及浅海、潟湖和潮坪相组合)。依据沉积相、沉积体系以及海侵与海退构成的沉积旋回特征,划分出3个大的一级旋回和9个二级旋回。第Ⅰ大旋回由浅海相与潮坪相沉积的4次交替叠加组成;第Ⅱ大旋回由潮坪相→潟湖相→潮坪相→障壁岛相→潮坪相→潟湖相→潮坪相沉积构成;第Ⅲ大旋回表现为浅海相与潮坪相沉积的3次叠加,而后再变为潟湖相沉积。通过沉积旋回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分析,绘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阐明了本区太原组沉积期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沉积相 沉积体系 沉积旋回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滦河三角洲潮坪环境现代生物遗迹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7
作者 王海邻 张彬 +3 位作者 宋慧波 王长征 胡斌 张立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9-1192,共14页
现代生物遗迹的特点、分布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性质的关系,对遗迹化石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但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研究成果较少。文中论述了滦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组合与分布特征... 现代生物遗迹的特点、分布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性质的关系,对遗迹化石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但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研究成果较少。文中论述了滦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组合与分布特征,并分析了遗迹组合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1)层面遗迹以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腹足动物的爬行迹和拖迹为主;层内遗迹包括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层面的潜穴、平行于层面的潜穴,以居住迹为主,丰度高,类型多样。(2)建立了3种生物遗迹组合:遗迹组合I以Y形和垂直管状潜穴为特征,局部丰度较高,表层潜穴和层面拖迹不发育,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和螃蟹,沉积物底层具有砂含量较高、水动力强、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显示其出现于三角洲潮坪砂质沉积环境;遗迹组合Ⅱ以各种形态的层内潜穴和大量的层面爬行拖迹为特征,层内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分枝形潜穴,丰度高,造迹生物主要是沙蚕和螃蟹,层面遗迹常见爬行拖迹和足辙迹,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螃蟹、扁玉螺、寄居蟹,沉积物底层具有高泥质含量、高含水率和高有机质含量的特点,形成于三角洲潮坪中低潮区;遗迹组合Ⅲ以与层面近似垂直和与层面近似平行的层内潜穴以及大量的层面运动迹为特征,与层面近似垂直的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复杂分枝形潜穴,造迹生物主要是螃蟹、泥甲虫及其幼虫,与层面平行的表层潜穴主要是蝼蛄、泥甲虫及其幼虫营造的,层面上的运动迹常见为螃蟹足辙迹和鸟类足迹,沉积物底层具泥质含量高、含水率低、有机质含量高、底质固结程度较高的特点,产生于三角洲潮坪高潮区。(3)基于对遗迹组合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底层性质和沉积环境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三角洲潮坪生物遗迹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该研究成果既可作为古代三角洲潮坪沉积环境的判识依据,也可为相似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恢复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三角洲 潮坪 现代生物遗迹 新遗迹学
下载PDF
华北西部地区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郑锋利 平瑞 +2 位作者 宋慧波 胡斌 刘顺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67,共10页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出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种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具有红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为贫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较闭塞海湾潟湖底部的贫氧环境;具有灰白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Skolithos遗迹组合为常氧相遗迹组合,出现于浅海上部或海湾潟湖上部的常氧环境;具有灰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为弱氧相遗迹组合,形成于浅海中部的弱氧环境;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为厌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浅海下部的厌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华北盆地太原组沉积期古环境研究及地层精细对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组合 古氧相 太原组 华北西部地区
下载PDF
Chemical Synthesis Residual Pyrolysis and Combustion: Kinetics and Evolved Gases Investigated by TG-FTIR 被引量:4
9
作者 FANG Chunqi JIANG Xuguang +4 位作者 LV Guojun YAN Jianhua LIN Xuliang song huibo CAO Junju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Chemical synthetic residual is one of the solid wastes generated from pharmaceutical industry.The pyrolysis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synthesis residual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thermogravimetric ana... Chemical synthetic residual is one of the solid wastes generated from pharmaceutical industry.The pyrolysis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synthesis residual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r coupled wi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TG-FTIR)in this study.The processes of pyrolysis and combus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average weight loss rate of pyrolysis process at low temperatu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mbustion.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chemical synthesis residual during pyrolysis and combustion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TG results.Acetic acid and 4-aminophenol were the main evolved matter observed in the pyrolysis process.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bustion at low temperature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yrolysis,while CO2 was found as the major gaseous product at high temperature.A high temperature about 850°C is needed to make sure the complete combustion of chemical synthesis residu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synthesis residual PYROLYSIS COMBUSTION TG-FTIR evolution
原文传递
Lattice Boltzmann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through coal reservoir's fractal pore structure 被引量:15
10
作者 JIN Yi song huibo +2 位作者 HU Bin ZHU YiBo ZHENG JunL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1519-1530,共12页
The influences of fractal pore structure in coal reservoir on coalbed methane(CBM) migratio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by coupling theoretical models and numerical methods.Different types of fractals were generated base... The influences of fractal pore structure in coal reservoir on coalbed methane(CBM) migratio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by coupling theoretical models and numerical methods.Different types of fractals we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the standard Menger Sponge to model the 3D nonlinear coal pore structures.Then a correlation model between the permeability of fractal porous medium and its pore-size-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as derived using the parallel and serial modes and verified by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Based on the coupled method,porosity(ф),fractal dimension of pore structure(Db),pore size range(rmin,rmax) and other parameter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or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permeability(ф) of fractal porous mediu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① the channels connected by pores with the maximum size(rmax) dominate the permeability,approximating in the quadratic law;② the greater the ratio of r max and r min is,the higher is;③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 b and follows a negative power law model,and breaks into two segments at the position where Db ≌2.5.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a predicting model of fractal porous medium permeability was proposed,formulated as k=cfrnmax,where C and n(approximately equal to 2) are constants and f is an expression only containing parameters of fractal pore structure.In addition,the equivalence of the new proposed model for porous medium and the Kozeny-Carman model k=Crn was verified at Db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tice Boltzmann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through coal reservoir's fractal pore struc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