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絮凝-电化学氧化协同工艺处理兰炭废水
1
作者 王亚 宋永辉 +5 位作者 李金城 尹宁 董萍 王一帆 龙江 李弯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3-2072,共10页
采用絮凝-电化学氧化协同工艺处理兰炭废水,探究了反应过程中絮凝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pH值、外加电压以及NaCl添加量对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去除的影响及絮凝-电化学氧化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 采用絮凝-电化学氧化协同工艺处理兰炭废水,探究了反应过程中絮凝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pH值、外加电压以及NaCl添加量对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去除的影响及絮凝-电化学氧化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投加量和外加电压的增加,兰炭废水中COD和NH_(3)-N的去除率逐渐升高.当PAFC投加量为50g/L、电压6V、反应时间4h,初始pH=9,NaCl添加量30g/L时,COD和NH_(3)-N去除率分别为82.37%和100%,更换极板进行二次电解COD去除率可达100%.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是苯酚类、醇类和酰胺类物质,处理后酚类物质含量大幅减少,酮类、醇类和酸类物质相对占比有所增加.絮凝-电化学氧化过程中,PAFC既是絮凝剂又是Cl^(-)的提供者,其水解产生的Cl^(-)与NaCl引入的Cl^(-)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定向迁移.阳极表面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有效氯(Cl_(2)/ClO^(-))将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氧化成中间产物氯酚,与絮凝剂中Al^(3+)的水解产物Al(OH)^(2+)、Al(OH)^(+)_(2)及Al(OH)_(3)通过静电和吸附作用结合形成絮凝体被去除.废水中剩余少量的氯酚及酰胺、环己二醇等有机污染物及NH_(3)-N则在ClO^(-)的间接氧化作用下转化为N_(2)、CO_(2)和H_(2)O得以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炭废水 絮凝 电解 电化学氧化 协同作用 聚合氯化铝铁(PAFC)
下载PDF
中国卓越青年科学家成长特征与科研产出规律研究--来自“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的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永辉 袁蕾涵 +2 位作者 李春东 马廷灿 岳名亮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学知识与学术思想的积累和传承对于取得重大科学突破至关重要,揭示中国卓越青年科学家群体成长特征与科研产出规律,有利于国家完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国家人才资助科技政策效力等。以“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学知识与学术思想的积累和传承对于取得重大科学突破至关重要,揭示中国卓越青年科学家群体成长特征与科研产出规律,有利于国家完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国家人才资助科技政策效力等。以“科学探索奖”200名获得者为代表样本,综合应用履历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设计个人属性、成长特征以及科研产出规律3个一级指标,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背景、任职机构、教育背景、成才周期、工作经历等13个二级指标,深入探究并得出中国卓越青年科学家成长与科研产出的一般规律,为中国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青年科学家 “科学探索奖” 成长特征 科研产出 履历分析
下载PDF
芬顿法深度处理生物处理排水中的四环素抗性基因 被引量:13
3
作者 曾萍 刘诗月 +3 位作者 张俊珂 宋永会 刘瑞霞 刘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315-3323,共9页
以四环素抗性基因tet(L)、tet(E)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芬顿氧化技术对四环素抗性基因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采用定量PCR与DGGE技术检测了芬顿法处理前后生物处理排水中的四环素抗性基因的丰度与废水中菌群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最佳反应条件... 以四环素抗性基因tet(L)、tet(E)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芬顿氧化技术对四环素抗性基因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采用定量PCR与DGGE技术检测了芬顿法处理前后生物处理排水中的四环素抗性基因的丰度与废水中菌群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10min,p H值为5,[H_2O_2]/[Fe^(2+)](物质量的比)=8且H2O2的浓度达到0.2mol/L时,16Sr RNA及四环素抗性基因(tet genes)的去除效果最好.同时分析芬顿氧化前后的DGGE图谱可知,细菌菌群间的丰度有了明显的变化.相关性分析可知,各目标基因与单因素间、各目标基因之间,各样品中目标基因含量的变化与DGGE条带变化之间都没有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芬顿试剂可能不仅仅是通过削减单位水体中抗性菌的浓度来降低抗性基因浓度,还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去除单位水体中的抗性基因的浓度,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抗性基因 芬顿氧化 定量PCR 凝胶电泳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TG-FTIR法研究低变质煤共热解过程气体的析出规律 被引量:4
4
作者 宋永辉 雷思明 +4 位作者 马巧娜 贺文晋 周军 田宇红 兰新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65-570,共6页
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对比研究了陕北低变质粉煤(SJC)与重油(HS)、焦煤(JM)、液化残渣(DCLR)共热解过程中气相产物的析出特性。研究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SJC与HS,JM,DCLR的共热解过程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原料表... 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对比研究了陕北低变质粉煤(SJC)与重油(HS)、焦煤(JM)、液化残渣(DCLR)共热解过程中气相产物的析出特性。研究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SJC与HS,JM,DCLR的共热解过程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原料表面吸附物的释放,第二阶段发生解聚和分解反应,随温度继续升高,第三阶段形成更为稳定的半焦。在热解第二阶段中均存在煤与添加剂之间的协同效应,SJC作为主要的供氢体,热解产生的氢自由基与HS,JM,DCLR热解产生的小分子自由基碎片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焦油和煤气。SJC和SJC+DCLR在450℃附近的温度区间内热解反应进行的更加充分,大部分N元素转移到了焦油组分中。热解过程气相产物中H2O和酚类物质、含N杂环物质及CO的析出伴随着热解的整个温度区间,SJC+JM和SJC+HS热解过程含N物质的转移主要集中在400~650℃区间,CH4和脂肪烃类物质的析出最高峰出现在450℃附近,而SJC+DCLR和SJC则出现在550℃。JM,HS及DCLR的添加可促使焦油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析出,SJC+JM与SJC+HS热解过程芳香族物质大量析出的温度区间在400~550℃。该研究结果为低变质粉煤的清洁转化与提质分级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低变质煤的增值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变质煤 共热解 TG-FTIR 气相析出
下载PDF
液化残渣的微波热解与常规热解对比分析(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永辉 马巧娜 +2 位作者 贺文晋 田宇红 兰新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3-1318,共6页
采用微波加热和常规电加热两种条件进行液化残渣(DCLR)的热解实验,考察了热解产物固体焦、焦油及煤气的组成及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红外分析(FTIR)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热解产品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表明,在微波场中,DCLR的... 采用微波加热和常规电加热两种条件进行液化残渣(DCLR)的热解实验,考察了热解产物固体焦、焦油及煤气的组成及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红外分析(FTIR)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热解产品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表明,在微波场中,DCLR的升温速率很快,20 min左右物料温度就可达到900℃,最大升温速率可达到329℃·min^(-1),而常规加热的升温速率基本保持恒定。与常规热解相比,微波热解后固体焦的产率降低2.85%,而焦油和煤气产率分别增加了0.66%和2.19%。DCLR热解后固体焦的索氏萃取组分重油(HS)、沥青烯(A)及前沥青烯(PA)含量均大幅降低,而四氢呋喃不溶物(THFIS)则有所增加,但是两种热解条件下得到的固体焦的四种索氏组成差异不是很大,说明DCLR的热解过程是以HS,A与PA的转化为主的。微波热解后固体焦红外谱上3 437.6,1 632.0cm^(-1)以及1 079.99cm^(-1)处吸收峰的强度与常规热解相比明显降低,说明微波场中DCLR的热解更为彻底。热解后焦油和煤气产率均有所增加,煤气中H_2含量均达到60%以上。GC-MS分析表明,经由石油醚萃取后的热解焦油中脂肪类、芳香类与醇类物质组成以及C_(1~5),C_(11~20)与C_(20)以上组分的含量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微波热解焦油中沥青质的含量则下降了7.7%,说明微波作用可有效促进DCLR中沥青质的热分解,有利于热解焦油的轻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残渣 微波热解 焦油
下载PDF
基于GARCH模型的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度量
6
作者 宋永辉 陈晨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28-434,共7页
以创业板综合指数的日对数收益率为基本数据,分别在正态分布、T分布与GED分布下总结GARCH参数并计算VAR值,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序列分布具有尖峰厚尾的特征,利空消息带给创业板市场的波动比等量的利好消息更大,创业板市场存在明显的杠杆效... 以创业板综合指数的日对数收益率为基本数据,分别在正态分布、T分布与GED分布下总结GARCH参数并计算VAR值,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序列分布具有尖峰厚尾的特征,利空消息带给创业板市场的波动比等量的利好消息更大,创业板市场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波动具有聚集性和持久性;GED分布能够更好地拟合创业板市场综合指数,得出的VAR值精度较高;模型种类并不是VAR值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板 风险度量 GARCH模型 利空消息 利好消息 杠杆效应
下载PDF
企业融资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7
作者 宋永辉 任福真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59-166,共8页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抓手。企业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其融资结构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基于2010—202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经验数据,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三个方面综合研究企业融资结构对...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抓手。企业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其融资结构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基于2010—202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经验数据,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效率三个方面综合研究企业融资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债权融资与创新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与创新产出、创新效率存在“U型”关系,当负债融资水平在40.2%~53.8%之间时,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最为有利,且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表现出差异性。以期为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资结构 创新投入 创新产出 创新效率 创业板
下载PDF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中反应介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茸茸 周军 +4 位作者 吴雷 宋永辉 刘长波 岳昌盛 田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579-4587,共9页
以PRBs技术中最为关键的填充反应介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常用的五种反应介质(零价铁、活性炭、无机矿物、黏土、和以固体废弃物为前体材料的反应介质)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影响反应介质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介绍了PRBs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以PRBs技术中最为关键的填充反应介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常用的五种反应介质(零价铁、活性炭、无机矿物、黏土、和以固体废弃物为前体材料的反应介质)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影响反应介质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介绍了PRBs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并对PRBs技术的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研发长期高效和环境友好型的PRBs反应介质提供有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介质 可渗透反应墙 地下水污染 选择依据 工程应用
下载PDF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的蘑菇湖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广彩 于会彬 +2 位作者 徐泽华 宋永会 韩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33-939,共7页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在自然系统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OM作为载体可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作为碳源和营养元素又为微生物提供能量。为探讨湖泊水体中DOM组成、...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在自然系统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OM作为载体可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作为碳源和营养元素又为微生物提供能量。为探讨湖泊水体中DOM组成、来源和腐殖化程度,以蘑菇湖上覆水为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结合平行因子法(PARAFAC)分析蘑菇湖上覆水DOM组分,利用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标(BIX)和腐殖化指数(HIX)等光谱指数研究DOM来源和腐殖化程度,并通过FI与最大荧光强度(Fmax)的相关性解释DOM种类和特征。结果表明:(1)蘑菇湖上覆水DOM包含4种组分,其中C1和C4为富里酸物质,C2为类蛋白中色氨酸物质,C3为腐殖酸物质;(2)蘑菇湖上覆水DOM以微生物内源代谢产物为主,生物可利用性较高,腐殖化程度较低;(3)各组分Fmax与FI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富里酸与FI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这表明蘑菇湖上覆水DOM主要为含羰基、羟基等活性官能团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且腐殖化、芳香性和分子缩合度较低的类富里酸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光谱指数 蘑菇湖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法去除兰炭废水中COD和NH3-N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金城 宋永辉 汤洁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7-705,共9页
采用电氯化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含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兰炭废水,考查了NaCl添加量、外加电压、初始pH值等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电化学氧化过程及污染物氧化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随着NaCl添加... 采用电氯化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含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兰炭废水,考查了NaCl添加量、外加电压、初始pH值等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电化学氧化过程及污染物氧化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随着NaCl添加量、外加电压及电解时间的增加,废水中COD与NH_(3)-N去除率逐渐增大.在NaCl添加量为60g/L、电压6V、极板间距10mm、废水初始pH值不变、电解时间3h的条件下,兰炭废水中COD和NH_(3)-N去除率分别为84.31%和95.77%,远高于不添加NaCl时的41.18%和34.10%.废水中COD和氨氮的降解主要归因于间接氧化,阳极反应产生的Cl_(2)水解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ClO^(-).电解过程中大部分NH_(3)-N在ClO^(-)的作用下转化为N_(2),而小部分以含氮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以酚类物质为主,电化学处理后其含量大幅降低,部分会转化为醚类或者烷烃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兰炭废水 COD NH_(3)-N
下载PDF
光电协同降解兰炭废水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治威 周军 +3 位作者 吴雷 张秋利 宋永辉 田宇红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3-57,共5页
采用光催化与电化学氧化相结合技术对兰炭废水进行降解试验。用石墨片和活性炭颗粒为三维电极材料,外加紫外光灯条件下分别考察外加电压、活性炭颗粒投加量、电解质浓度和二氧化钛光催化剂(P25)投加量等对纯苯酚溶液中苯酚和COD去除率... 采用光催化与电化学氧化相结合技术对兰炭废水进行降解试验。用石墨片和活性炭颗粒为三维电极材料,外加紫外光灯条件下分别考察外加电压、活性炭颗粒投加量、电解质浓度和二氧化钛光催化剂(P25)投加量等对纯苯酚溶液中苯酚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加电压10V、活性炭颗粒投加量8g、电解质浓度0.15mol/L、P25投加量0.6g时,1 000mg/L的苯酚溶液中3h时苯酚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11%和73.64%;以此工艺条件,对某兰炭企业产生的兰炭废水(COD32 700mg/L)进行降解试验,COD去除率为6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协同 降解 苯酚 兰炭废水
下载PDF
应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技术研究湖泊底泥有机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秀 宋永会 +3 位作者 张广彩 言宗骋 靳方园 于会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3-488,共6页
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是一种表征固态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先进技术,不需要提取固体样品中的溶解性有机质,直接对固体样品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技术... 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是一种表征固态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先进技术,不需要提取固体样品中的溶解性有机质,直接对固体样品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技术、聚类分析(HCA)与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等分析手段,提取乌梁素海表层底泥中的荧光组分,识别影响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揭示有机组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采集了10个表层底泥样品(1#—10#),检测未处理样品和加热处理样品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二者之差得到湖泊底泥有机质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采用PARAFAC技术,提取了4个主要的荧光组分(C1—C4)。C1为类色氨酸物质,主要来自于内源。C2为类富里酸物质、C3为可见区类胡敏酸物质、C4为紫外区类胡敏酸物质,C2—C4主要来自于陆源。四个荧光组分的总含量在北部最高,南部次之,中部最少。C2—C4的总含量高于C1,表明湖区底泥有机质主要来源为陆源。C1在湖区南部的含量高于北部与中部,表明C1可能与大量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有关。C2含量的空间分布为北部>南部>中部。C3在北部地区的含量远高于南部和中部,是北部地区底泥的代表性物质。C4与C2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基于荧光组分HCA,得出C2与C4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C3与C1是区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基于采样点HCA,可将湖区底泥分为3个不同区域,分别为北部重度污染区、南部中度污染区与中部轻度污染区。利用CART模型,进一步验证了C3与C1是识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使湖区底泥的分类结果更为精确,同时为后续乌梁素海底泥污染特征与污染来源的探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固体表面三维荧光 平行因子 聚类分析 分类回归树
下载PDF
热分析联用技术及其在金属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雷 周军 +4 位作者 平松 杨茸茸 宋永辉 张秋利 田宇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76-1180,共5页
热分析联用技术是在热重分析基础上,将多种检测手段并用,准确地研究材料的结构、组成、热反应等特性,从而揭示材料热分解过程本质的技术。在程序升温过程中,利用热分析联用技术对金属材料的质量和热量变化及热分解产物成分等信息进行检... 热分析联用技术是在热重分析基础上,将多种检测手段并用,准确地研究材料的结构、组成、热反应等特性,从而揭示材料热分解过程本质的技术。在程序升温过程中,利用热分析联用技术对金属材料的质量和热量变化及热分解产物成分等信息进行检测,能更精准地研究金属材料的组成和热分解特性。该文在热重分析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其与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分析方法的联用,并以金属材料研究为例,分析了热分析联用技术在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展望了热分析联用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法 联用技术 金属材料 性能表征
下载PDF
一株α-苯乙胺的微生物降解菌的优选及其最佳生长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丽 曾萍 +2 位作者 成璐瑶 宋永会 胡丽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74,共10页
针对磷霉素制药废水处理难的问题,采用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在前期获得两株磷霉素制药废水中α-苯乙胺降解菌P1和P2的基础上,优选出一株α-苯乙胺优势降解菌,并对其最佳生长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P1和P2中优势降解菌为P2;其最佳生... 针对磷霉素制药废水处理难的问题,采用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在前期获得两株磷霉素制药废水中α-苯乙胺降解菌P1和P2的基础上,优选出一株α-苯乙胺优势降解菌,并对其最佳生长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P1和P2中优势降解菌为P2;其最佳生长条件为:接种量20%,温度35℃,pH 7;P2的降解效率受传代次数的影响,传代17代以后P2开始出现缓慢的退化现象;将α-苯乙胺优势降解菌投至实际磷霉素制药废水中,α-苯乙胺降解效率为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霉素 制药废水 Α-苯乙胺 优势降解菌 生长条件
下载PDF
氰化提金废水中金属氰络合离子的溶剂萃取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一凡 宋永辉 +3 位作者 周民 刘刚 曾鑫辉 周佳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6-544,共9页
采用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仲辛醇−磺化煤油体系对氰化提金废水进行处理,主要研究CPB浓度、改性剂占比、pH值、混相时间、相比(O/A)对各金属离子萃取效果的影响及反应机制。研究表明:在85 g/L CPB−仲辛醇(25%,体积分数)−磺化煤油体系,... 采用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仲辛醇−磺化煤油体系对氰化提金废水进行处理,主要研究CPB浓度、改性剂占比、pH值、混相时间、相比(O/A)对各金属离子萃取效果的影响及反应机制。研究表明:在85 g/L CPB−仲辛醇(25%,体积分数)−磺化煤油体系,O/A为1:1、pH值为11、混相时间为5 min的条件下,经三级萃取后,氰化废水中总氰(CN_(T))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铜、锌、铁离子萃取率分别为78.5%、79.4%、58.1%;各金属离子存在竞争萃取现象,萃取优先顺序依次为Zn>Cu>Fe。萃取饱和负载有机相经2.5 mol/L的NH4SCN溶液反萃,O/A为2.5时,铜、锌、铁离子反萃率分别为87.7%、90.3%、85.8%,反萃液中总金属离子浓度可达到7822.8 mg/L,实现了金属氰络合离子的有效富集。萃取过程中金属以金属氰络合离子的形态进入有机相,符合离子缔合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废水 金属氰络合离子 混相时间 相比 萃取
下载PDF
电解氧化法处理金矿废水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鑫辉 宋永辉 +2 位作者 李一凡 周民 刘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4,共6页
采用电解氧化法处理金矿废水中的氰化物与化学需氧量(COD),考查了外加电压、NaCl添加量、溶液pH值、电解时间及极板间距等因素对氰化物和COD去除率的影响,并对电化学氧化过程及污染物氧化机理进行分析。在电压为6 V、pH值为9、电解时间... 采用电解氧化法处理金矿废水中的氰化物与化学需氧量(COD),考查了外加电压、NaCl添加量、溶液pH值、电解时间及极板间距等因素对氰化物和COD去除率的影响,并对电化学氧化过程及污染物氧化机理进行分析。在电压为6 V、pH值为9、电解时间为3 h、极板间距为1.5 cm、NaCl添加量为10 g/L的条件下,总氰(CN_(T))、COD和铜氰络合物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7.2%,96%和97.7%。电解氧化过程中氰化物和有机物的去除主要归因于溶液中Cl^(-)生成的ClO^(-)对其间接氧化的结果。Cl^(-)在阳极表面被氧化生成Cl_(2)和ClO^(-),对溶液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铜氰络合离子在阳极被氧化释放出来的铜离子定向迁移至阴极还原生成Cu金属单质沉积在阴极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氧化 活性氯 氰化物 COD
下载PDF
Seed selections for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for phosphorus recovery 被引量:16
17
作者 song yong-hui Dietfried DONNERT +2 位作者 Ute BERG Peter G. WEIDLER Rolf NUEES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91-595,共5页
Seed induces and promote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and acts as carrier of the recovered phosphorus (P). In order to select suitable seed for P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three seeds including Apatite... Seed induces and promote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and acts as carrier of the recovered phosphorus (P). In order to select suitable seed for P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three seeds including Apatite (AP), Juraperle (JP) and phosphate-modified Juraperle (M-JP)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Batch and fixed-bed column experiments of seeded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were undertaken by using synthetic wastewater with 10 mg/L P phosphate. It shows that AP has bad enduring property in the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while JP has better performance for multiple uses, and M-JP is a hopeful seed for P recovery by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STALLIZATION SEED phosphorus recovery Juraperle APATITE
下载PDF
Effect of humic substances on the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被引量:11
18
作者 song yong-hui Hermann H. HAHN +1 位作者 Erhard HOFFMANN Peter G. WEIDL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52-857,共6页
For phosphorus (P)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the effect of humic substances (HS) on the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was studied. Batch experiments of calcium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were undertaken with syn... For phosphorus (P)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the effect of humic substances (HS) on the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was studied. Batch experiments of calcium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were undertaken with synthetic water that contained 20 mg/L phosphate (as P) and 20 mg/L HS (a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t a constant pH value in the range of 8.0-10.0. The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of phosphate, calcium (Ca) and HS were measured in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the crystalline state and compositions of the precipitates were analys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chemical methods, respectively. It showed that at solution pH 8.0, the precipitation rate and removal efficiency of phosphate were greatly reduced by HS, but at solution pH ≥9.0, the effect of HS was very small. The Ca consumption for the precipitation of phosphate increased when HS was added; HS was also removed from solution with the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At solution pH 8.0 and HS concentrations ≤3.5 mg/L, and at pH ≥ 9.0 and HS concentrations ≤ 10 mg/L, the final precipitates were proved to be hydroxyapatite (HAP) by XRD. The increases of solution pH value and initial Ca/P ratio helped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HS on the precipitation of phosph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phosphate phosphorus recovery PRECIPITATION humic substances initial CaJP ratio solution pH value
下载PDF
KOH溶液浸渍法活化处理煤基电极材料的研究
19
作者 陈瑶 宋永辉 +2 位作者 周军 田宇红 兰新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4-118,共5页
采用KOH溶液浸渍法对夹杂碳纤维的煤基电极材料(CBCF)进行活化处理,主要研究了KOH浓度对CBC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与技术参数。并利用SEM-EDS、FT-IR、N2吸附仪等对煤基极板的形貌特征、表面官能团及孔径结构进行分... 采用KOH溶液浸渍法对夹杂碳纤维的煤基电极材料(CBCF)进行活化处理,主要研究了KOH浓度对CBC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与技术参数。并利用SEM-EDS、FT-IR、N2吸附仪等对煤基极板的形貌特征、表面官能团及孔径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KOH浓度的增加,CBCF表面性能、孔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KOH浓度的升高,CBCF的循环伏安曲线的面积逐渐增大,而体系的传质阻抗则逐渐减小。以CBCF为主电极,活性炭为粒子电极,采用三维电极体系处理氰化废水,当电压为4 V、时间为5 h、极距为10 mm时,废水中总氰、游离氰去除率达到9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H浓度 碳纤维 改性 煤基电极材料 氰化废水
下载PDF
采用三维电吸附体系处理氰化废水的对比研究
20
作者 尹宁 宋永辉 +1 位作者 雷思明 周军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共6页
采用三维电吸附体系处理氰化废水,主要对比分析了分别以不锈钢网(M)、活性炭填充不锈钢网(CM)和煤基电极(CB)为阴阳极时废水中氰化物与重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变化。利用SEM-EDS,XRD对电极形貌及其负载物、沉淀物的组成进行分析表征,进一步... 采用三维电吸附体系处理氰化废水,主要对比分析了分别以不锈钢网(M)、活性炭填充不锈钢网(CM)和煤基电极(CB)为阴阳极时废水中氰化物与重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变化。利用SEM-EDS,XRD对电极形貌及其负载物、沉淀物的组成进行分析表征,进一步探讨了三维电吸附过程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2V电压时,三维电极体系的处理效果优于二维体系;以CM为主电极时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M与CB,此时废水中CNT,Cu,Zn,CN-,SCN-的去除率均可达70%以上。废水中CN-,SCN-及金属氰络合离子的去除是煤基阳极与活性炭粒子电极吸附与电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阳极表面OH-氧化分解导致H+浓度局部增大,使得电场作用下定向迁移至阳极附近的CN-,SCN-及金属氰络合离子之间发生的沉淀反应,也是废水中氰化物与重金属离子浓度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XRD分析表明,沉淀物主要由Zn2Fe(CN)6,CuSCN,CuCN及Zn(OH)2等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废水 电吸附 三维体系 去除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