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mote Value Chain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Silk Road Countries? 被引量:2
1
作者 ZHENG Zhi LIU Weidong song zhouy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979-995,共17页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have become the core skeleton of the global economy.As a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itiative,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hereafter)ma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lobal ...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have become the core skeleton of the global economy.As a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itiative,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hereafter)ma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In this context,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of the value chain connection of the Silk Road countries and whether the BRI will promote the value chain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se countries are important research ques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nging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This paper employs input-output analysis,network analysis and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based on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DID)to conduct an in-depth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se ques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first,the overall value chain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Silk Road countries has been rising since 2001.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outheast Asia is the highest value chain connection region with China,and the growth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whereas the central Asia is the lowest value connection reg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China’s position in the network of value flow among the Silk Road countries has been increasing continuously,and it has been in the lead position since 2008.Beside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RI ha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value chain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Silk Road countries,but this positive influence is limited to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region,whereas it is not significant in other regions.Finally,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 chain connection,the Silk Road countries need to develop more specific policies related to value chains.Policymakers need to be able to correctly identif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region and the types of value chain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them and then find suitable partners and formulate targeted promotion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lobal value chains input-output technique pattern evolution network analysis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based on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DID)
下载PDF
Measuring Spatial Differences of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song zhouying LIU Weidong +2 位作者 MA Li Michael DUNFORD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717-731,共15页
As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 shows, the world is moving fast towards an information age. Since China was firs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in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I... As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 shows, the world is moving fast towards an information age. Since China was firs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in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ICT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has been astonishingly fast, and yet there is a clear ′digital divide′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Although Chinese geographe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zation, they usually employ a limited number of indicator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Internet. In fact, informatization is a much broader concept, covering not only the Internet, but also mobile phones as well as user ability. In the light of these considerat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t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China. First,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identifies 29 preliminary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informatization, and employ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streamline them into 12 indicators to form an ICTs Development Index(IDI). Second, by using the data from provincial statistical yearbooks and the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IDI of each mega-region and each province in 2000–2010, and measures the changing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Lastly, the paper quant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I of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coastal region, indicating that the digital divide in China has been narrow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空间差异 信息化 信息通信技术 模糊层次分析法 测量信息 TIAL基 中西部地区
下载PDF
The role of new ICT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a case study of Yangxunqiao textile cluster 被引量:2
3
作者 song zhouying Mai Turong 《Ecological Economy》 2009年第4期401-409,共9页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has been argued to be critical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ICTs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has been argued to be critical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ICTs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especially tho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This paper examines Yangxunqiao textile cluster loc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o focus on the role of ICT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e argue ICTs application in firms boost flexible and customized production approach,improve e-commerce market channel and rais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We als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 implication of ICTs adoption in industrial cluster,and suggest that application of ICTs tend to lead to further clustering of SMEs in the location with mature production chain.Our analysis shows that new ICTs are a facilitator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工业 纺织品 经济学 发展
下载PD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CT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4
作者 song zhouying Liu Weidong Mai Turo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年第3期20-29,共10页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 has been argued to be critical to business succ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 ,especially to those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 has been argued to be critical to business succ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 ,especially to those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Drawing upon existing literature,this article will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ICTs application in SMEs in China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with top managers and/or owners of 70 SMEs.We identify 20 factors affecting ICTs application in SMEs in China and divide them into four broad categories,namely pressures,firm specific factors,technical factors and local milieu.We als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business environment affecting ICTs application.Our analysis shows that local ICT infrastructure,external pressures from competitors and ICT knowledge of employees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et application by SMEs,whil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 target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e-commerce ado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 中小型企业 发展中国家 中小企业 可持续发展 应用信息 基础设施 外部压力
下载PDF
基于货客运综合指数的中国口岸发展格局及其演变
5
作者 宋周莺 管靖 刘卫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8-678,共21页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口岸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为了揭示中国口岸发展格局,本文构建了基于进出口货运量、出入境人员和运输工具的综合指数,并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视角分析刻画2011—2020年中国口岸体系的...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口岸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为了揭示中国口岸发展格局,本文构建了基于进出口货运量、出入境人员和运输工具的综合指数,并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视角分析刻画2011—2020年中国口岸体系的发展格局及其演变。结果表明:(1)全国口岸数量逐渐丰富、体系日益完善,进出口货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出入境人员和运输工具规模则于2020年发生较大降幅。(2)从存量视角看,货客运综合指数以2017年为节点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口岸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型期,西部口岸具有强劲后发优势,而东北和中部口岸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发展模式上,东北口岸整体呈新兴特征,东部地区口岸发展较成熟,中部面临双重困境,西部则具有叠加优势。(3)从增量视角看,海运口岸的整体实际增量最大,内河口岸拥有整体最强的增速竞争力,空运口岸的增长主要依靠基期规模优势,而铁路和公路口岸在实际增量和增速上均不占优势。基于动态SSA模型发现,依靠基期规模驱动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在近年遇到较大阻碍;海运口岸的动态增速劣势逐渐缩小并向好发展,但其余类型口岸尚未形成以增速驱动为代表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口岸体系 口岸综合指数 格局演变 CRITIC赋权法 偏离份额分析
原文传递
新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 被引量:9
6
作者 宋周莺 刘卫东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22,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旗帜,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旗帜,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新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顾中国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其次阐释新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使命,而后提出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从深化“五通”合作、拓展合作新领域、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强化企业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工作。此外,地理学者应该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道路,开展国际发展、国别地理、世界地理、“一带一路”建设案例、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国内国际双循环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新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卫东 李婧 +4 位作者 肖国华 宋周莺 曲建升 汪亚峰 陈发虎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46-1255,共10页
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聚焦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科技合作情况,探讨科技合作如何赋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科技合作助推共... 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聚焦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科技合作情况,探讨科技合作如何赋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科技合作助推共建国家发展的实践探索,剖析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新时期科技合作支撑和引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 科技合作
原文传递
21世纪俄罗斯对外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态势
8
作者 宋周莺 高珊珊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7,共17页
俄乌冲突不仅影响全球地缘关系,也对全球能源、粮食、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及其投资贸易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俄罗斯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国家,深入解析俄罗斯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态势,对加强中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俄乌冲突不仅影响全球地缘关系,也对全球能源、粮食、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及其投资贸易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俄罗斯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国家,深入解析俄罗斯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态势,对加强中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厘清全球贸易关系及地缘格局演变也具有重要参考。本文基于2001—2021年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数据,深入刻画其贸易格局演变,并解析其主要贸易流。研究发现:①2001年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总体经历了快速增长期、调整恢复期、调整下行期、恢复上升期4个阶段。②从商品结构来看,俄罗斯出口结构较单一,以能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等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为主;进口结构相对稳定,以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③从空间格局看,俄罗斯对外贸易范围有所收缩,主要集中在中欧、东欧、西欧和东亚,由早期的“西高东低”转变为“东西均衡”态势,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地位显著提升,中东欧的地位显著下降;其出口市场波动较大但主要集中在欧洲,东亚是其进口的主要拓展区域,且亚洲已成为其主要进口来源地。④从贸易流看,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的类别变动不大,但各商品的地位及其主要流向有所波动;主要出口商品的类别、地位和主要流向变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贸易格局 商品结构 贸易流 时空演化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测度与时空格局 被引量:19
9
作者 宋周莺 康蕾 刘毅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6-336,共11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基于要素投入和经济、环境总产出的综合视角,构建区域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采用CCR模型、Super-CCR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基于要素投入和经济、环境总产出的综合视角,构建区域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采用CCR模型、Super-CCR模型,测算1995-2015年间不同时期中国各省区市的投入产出效率,并对其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投入产出效率在波动中呈上升态势,特别是2010年之后投入产出效率提升较明显;2015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呈较明显的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分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入产出效率相对最高,其中北京、天津、广东等省市的上升态势明显;东北地区投入产出效率整体偏低,特别是黑龙江的投入产出效率表现为持续下降;中部各省投入产出效率普遍不高,但河南相对较高且2010年较之前提升明显;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效率的省际差异明显,其中西南各省投入产出效率下降态势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效率 DEA模型 时空格局 省际 中国
原文传递
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尺度困境”——以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宋周莺 姚秋蕙 +1 位作者 胡志丁 刘卫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05-2717,共13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组织模式开始不断发展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边境地区越来越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而跨境经济合作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组织模式开始不断发展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边境地区越来越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而跨境经济合作区成为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由于涉及国家主权让渡及各种要素跨越国界流动,跨境经济合作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建设进展相对较慢。通过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难题、形成机制及突破路径。研究认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面临典型的"尺度困境",其困境大小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国内多尺度治理协调程度及边境双边治理结构匹配程度等3个维度。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多尺度汇聚的边境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降低跨境合作边界屏蔽效应的关键,而其治理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多尺度的紧密合作以及边境双边的制度对接。打破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尺度困境"需要边境双边协同治理,国家尺度较完善的制度安排,或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限,同时要加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经济合作区 尺度困境 边境 治理结构 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
原文传递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态势 被引量:17
11
作者 宋周莺 虞洋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64,共10页
边境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城镇是边境地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载体,衡量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陆地边... 边境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城镇是边境地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载体,衡量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陆地边境134个县级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人口三个维度综合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评价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并通过象限图法评估其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态势,从而为未来边境地区城镇化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我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线性缓慢增长态势。②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高、低水平边境县域各自集聚呈带状分布,但其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③2000-2015年,边境地区社会城镇化进程较快,而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边境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由早期的经济、社会城镇化的非可持续转为人口、经济城镇化的非可持续。从空间格局看,东北、内蒙古、新疆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西藏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地区 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 区域协调发展 口岸经济 产业转型升级
原文传递
中国县域网络购物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2
作者 宋周莺 虞洋 +1 位作者 祝巧玲 车姝韵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97-3009,共13页
基于阿里巴巴县域网络购物数据,分析中国1915个县域的网购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县域网购格局整体上以江浙为核心、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扩散,但存在由东部沿海向华北地区延伸的高值条带及内陆散落状的高值区,... 基于阿里巴巴县域网络购物数据,分析中国1915个县域的网购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县域网购格局整体上以江浙为核心、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扩散,但存在由东部沿海向华北地区延伸的高值条带及内陆散落状的高值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南、东北地区。②县域网购水平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网商水平、城镇化水平、居民收入,二级影响因素是教育水平、信息化水平、物流发达程度,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③不同地区县域网购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除城镇化和受教育水平是所有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外,中部地区县域还受收入水平、信息化的影响,西部地区县域还受物流发达程度、经济水平、零售水平的影响,东部地区县域还受网商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网络购物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政策建议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周莺 虞洋 +1 位作者 梁龙武 王振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86-1896,共11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导致一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发展视角解读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采用2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导致一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发展视角解读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采用200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系统剖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总体可分为平稳转变、转变停滞、加速转变3个阶段;②2005-2016年,东部各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多数省份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并不明显,省际差异呈扩大态势;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单位GDP能耗、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经济发展方式指数每上升1%,其各类要素分别下降2.710%,5.348%、8.403%、7.407%和14.925%;而经济发展方式指数对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电力消费量的影响甚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时空演变 环境效应 可持续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海南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其与国内省区市的经济关联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周莺 陶蕾 刘卫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6-268,共13页
自由经济区是世界各国促进就业、驱动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自由经济区,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自由经济区是世界各国促进就业、驱动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自由经济区,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南贸易联系出发,采用RCA指数、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等方法,对海南的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其与国内各省区市的经济关联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显示:(1)2002年以来,海南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伙伴中,东盟国家地位显著上升,产油国地位波动巨大。(2)海南的出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始终以矿产品为主导;进口商品结构波动巨大,目前以化工产品、矿产品和运输设备为主导。(3)广东、河南及华东大部分省份与海南经济联系相对较强,广东、安徽、山东及河南是海南主要的产品流向地,而江苏、广东、浙江、河南和安徽是主要的产品来源地。(4)工业、建筑业及农业是海南与各省区市之间产品流动的主要部门;农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交通仓储和邮政等部门在国内产品流动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5)海南与各省区市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单向联系特征,其经济发展对国内其他省份的依赖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贸易港 对外贸易 经济关联 区域间投入产出 海南
原文传递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格局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25
15
作者 宋周莺 祝巧玲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03-1616,共14页
边境地区是内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本文深入分析2000—2015年中国134个边境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基于边境地区城镇化特征构建驱动力体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边境地区城镇化驱动机... 边境地区是内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本文深入分析2000—2015年中国134个边境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基于边境地区城镇化特征构建驱动力体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边境地区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0—2015年边境地区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面临城镇化发展滞后、动力不足的困境。②同期,西北、西南边境的城镇化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西藏边境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增速平缓;东北、北部边境的城镇化水平稍高、但城镇化速度缓慢甚至停滞。③交通力和产业力对边境地区城镇化贡献最大,市场力作用较小,各种驱动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加强作用。④西北、西南边境分别形成了以产业力和交通力、市场力和行政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城镇化发展机制;西藏边境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薄弱,尚未形成具有较强贡献作用的城镇化驱动力;东北、北部边境的交通力对城镇化贡献较大,与市场、产业的交互增强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地区 城镇化 时空格局 驱动力 中国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关系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宋周莺 祝巧玲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85-1797,共13页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而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环节。研究中巴贸易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贸易潜力,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论文从中巴贸易发展态势、商品结构、空间格局...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而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环节。研究中巴贸易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贸易潜力,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论文从中巴贸易发展态势、商品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揭示中巴贸易关系,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巴贸易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析其发展潜力,以期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发现:①中巴贸易发展迅速,中对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主要出口机械及电气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进口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②中国各省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合作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省份与巴贸易联系较紧密,西部各省份除新疆外与巴基斯坦贸易额均较小。③中国多数省份对巴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动,其中,新疆、山东等进出口商品结构多元的省份的变动相对较小。④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对中巴贸易拉动较强;海运距离对中巴贸易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领土接壤为中巴组织边境贸易提供了良好条件;铁路和水运口岸的建设对中巴贸易具有积极影响。⑤中国各省份与巴基斯坦均有较大贸易潜力,内蒙古、云南、广西、陕西等省份的合作潜力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巴贸易 空间格局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贸易潜力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宋周莺 韩梦瑶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4,共11页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一直牵动着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研究其贸易关系对推进双边关系、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贸易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态势,探讨中印贸易商...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一直牵动着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研究其贸易关系对推进双边关系、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贸易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态势,探讨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及敏感行业,评估中印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期为中印关系演变提供有利支撑。研究发现:(1)2001-2017年中国与印度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但印度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提升较慢;(2)东部沿海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较紧密,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相对较弱;(3)中、印双方均未能识别出明显的敏感行业,中国从印度进口主要商品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而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逐渐转为技术密集型商品;(4)机械设备、化学制品业的出口拉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而非金属矿物制品、矿物的出口拉动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5)出口印度对东部沿海贸易大省的经济拉动比较明显,对于印度毗邻的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拉动也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中印贸易 商品结构 贸易依存度 经济拉动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的贸易竞合关系及其优化路径 被引量:13
18
作者 宋周莺 祝巧玲 徐婧雅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65-2080,共16页
贸易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亟需明确粤港澳三地的贸易竞合关系,推动三地贸易协同发展,以期促进区域一体化、提升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贸易格局中... 贸易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亟需明确粤港澳三地的贸易竞合关系,推动三地贸易协同发展,以期促进区域一体化、提升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及粤港澳三地的贸易关系分析,发现:①粤港澳贸易规模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湾区整体的金融环境仍需提升。②随着广东与全球贸易联系不断增强,广东在贸易上逐步赶超香港,并与香港以转口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在空间、商品结构方面存在较强竞争;港澳在转口贸易方面存在一定的潜在竞争。③广东在集聚水平上具有贸易竞争优势,香港在投资开放水平上具有显著优势,澳门在各项指标上均不存在明显优势。④粤港澳三地贸易联系不断加强,广东与港澳的贸易合作仍保留了部分“前店后厂”的特征,但加工贸易的比重正不断下降。⑤促进大湾区内部贸易合作,需发挥三地贸易优势,促进商品贸易错位发展,扩展各自贸易空间,加强服务贸易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贸易格局 竞合关系 国际地位 优化路径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便利化发展格局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宋周莺 虞洋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5-366,共12页
贸易便利化是“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关键环节,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论文从贸易便利化入手,基于已有文献回顾,构建包含29个指标的贸易便利化评价体系,分析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 贸易便利化是“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关键环节,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论文从贸易便利化入手,基于已有文献回顾,构建包含29个指标的贸易便利化评价体系,分析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发展态势和空间格局,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①2013—2017年,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蒙俄、中亚、中东欧、西亚增长较明显;②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东西高、中间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③二级指标与贸易便利化总指标的发展态势相对一致,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海关环境、口岸设施等增长态势较明显;④综合发展高水平型、综合发展低水平型是沿线国家主要模式,通关成本与国际合作滞后型、内部贸易环境领先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型分别成为东南亚、中东欧和中亚部分国家的重要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贸易便利化 评价指标 时空格局 模式划分
原文传递
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及建议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周莺 虞洋 +1 位作者 刘慧 刘卫东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88-95,共8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威胁之一。基于防灾减灾的文献回顾和现有防灾减灾机制的梳理,解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重大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威胁之一。基于防灾减灾的文献回顾和现有防灾减灾机制的梳理,解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跨境防灾减灾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国际研究相对成熟,更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强调建立评估体系对跨区域灾害进行评判,以完善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国内研究总体处于起步状态,主要集中在对跨境防灾减灾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及跨境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研究。(2)现行的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主要集中在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的高层互动与外交对话机制、国家间防灾减灾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对接、防灾减灾技术与预警的共享机制等4个方面。(3)中国与沿线国家仍需从加强政治互信,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立合作协商机制,防灾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跨境灾害 防灾减灾 国际合作 合作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