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灌丛形态对水文连通性的响应及生态效应
1
作者 苏常红 刘宇 +1 位作者 宋子豪 寻雅雯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水文连通性影响植被斑块形态的空间分异。植被形态对水文连通性的适应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研究植被与水文连通性,过去多基于群落以上尺度,不涉及微观尺度。从植株个体角度探讨植被斑块形态与水文连通性关系,有助... 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水文连通性影响植被斑块形态的空间分异。植被形态对水文连通性的适应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研究植被与水文连通性,过去多基于群落以上尺度,不涉及微观尺度。从植株个体角度探讨植被斑块形态与水文连通性关系,有助于挖掘微观尺度上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驱动机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年生灌丛作为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拍照片解译和野外定点观测为研究手段,量化植被斑块形态与水文连通性之间定量关系,分析二者对泥沙截留与土壤固碳等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面灌丛斑块总体呈现横向生长趋势,灌丛斑块纵横比小于1;灌丛斑块纵横比从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大,分别为0.64、0.70、0.79、0.83;(2)灌丛方向与水流方向夹角从坡顶到坡底先减小再增大;坡面中部的坡度最大,灌丛方向最接近与水流垂直的方向;(3)灌丛的汇流累积量从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大,表明其水文连通度逐渐增大;水文连通度与灌丛斑块纵横比呈正相关关系;当水文连通度足够大时,灌丛在横纵方向上的生长没有倾向,形状近似为圆形;(4)泥沙拦截量和固碳效率随坡位下降而下降,二次曲线拟合表明泥沙拦截量和固碳效率随水文连通度增加呈增加态势,表明水文连通度有促使植株自主优化株型、提升泥沙截留和固碳效率的功效。本研究有助于为黄土高原干旱区植被结构优化及生态建设提供案例分析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连通性 灌丛 泥沙截留 土壤固碳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汾河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4
2
作者 苏常红 王亚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7886-7898,共1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选择的加剧,生态系统服务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以汾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气象、土壤、统计数据及专题地图等为数据源,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CASA、In VEST等模型,评价了2000年和2008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选择的加剧,生态系统服务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以汾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气象、土壤、统计数据及专题地图等为数据源,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CASA、In VEST等模型,评价了2000年和2008年汾河上游流域泥沙截持、产水量、NPP、固碳释氧、粮食生产五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同时,整合人口、居民点、道路定量评价了研究区2000和2008年人类活动强度,并采用SPSS典型相关分析方法(CCA),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研究区5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明显。其中,泥沙截持服务减少43.30 t/hm^2,减少范围占整个流域87.5%,只有北端局部区域有所增强;产水服务增加4.74 t/hm^2,产水服务增加的区域占到了流域总面积的89.6%; NPP生产服务增加0.86 t/hm^2,NPP增加的区域占研究区的93.7%,仅边缘零星区域NPP减少;固碳释氧服务与NPP生产服务呈现一致的时空格局,增加量达2.18 t/hm^2,仅流域边缘零星分布减少的斑块;粮食生产服务总体上有所降低,下降幅度为15.65 kg/hm^2,粮食生产减少的区域占到整个流域的65%。同期,该区域人类活动强度有所增强,人类活动指数(HAI)由0.19增加到0.21,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相关性分析表明,2000—2008年前,人类活动与泥沙截持和产水服务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r=0.637**和r=0.656**)。典型相关分析则(CCA)表明:影响泥沙截持服务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坡度,影响产水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量和温度; 2000—2008两年间生态系统服务变化量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泥沙截持和产水服务受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NPP生产/固碳释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温度和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上游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活动强度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标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国全 董抒华 +2 位作者 粟常红 林治涛 申红望 《山东化工》 CAS 2018年第21期159-159,161,共2页
《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特殊的课程特点;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精准设计,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及改善评价手段等。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 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下载PDF
《精细高分子》的教学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国全 董抒华 +2 位作者 粟常红 林治涛 申红望 《山东化工》 CAS 2018年第23期181-181,183,共2页
《精细高分子》是一门重要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其自身的课程优势;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分子人才的需求,整合相关领域具有较成功经验的教学特点,积极构建一个较新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精细高分子》是一门重要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其自身的课程优势;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分子人才的需求,整合相关领域具有较成功经验的教学特点,积极构建一个较新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该课程不同教学方法的研究并进行相关实践,较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高分子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下载PDF
《精细高分子》的课程标准研究
5
作者 朱国全 董抒华 +2 位作者 粟常红 林治涛 申红望 《山东化工》 CAS 2018年第24期125-126,共2页
《精细高分子》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特殊的课程特点;为了提高精细高分子的教学效果,本文精准设计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覆盖确定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及改善实验手段等。
关键词 精细高分子 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下载PDF
《精细高分子》教学的一点体会
6
作者 朱国全 董抒华 +2 位作者 粟常红 林治涛 申红望 《山东化工》 CAS 2018年第22期139-139,141,共2页
《精细高分子》是一门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设的重要选修课,具有品种繁多、知识体系较复杂、知识更新比较快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精细高分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有效改革,在... 《精细高分子》是一门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设的重要选修课,具有品种繁多、知识体系较复杂、知识更新比较快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精细高分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有效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与学的课堂互动等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高分子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下载PDF
无溶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工艺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韩格 粟常红 杨书刚 《云南化工》 CAS 2022年第1期84-88,共5页
以无溶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为对象,以实验室相关数据为基础,根据国内外无溶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生产现状,结合生产需求、原料配比、市场情况、国内外等因素,采取合理的工业设计方案设计了年产量为3000吨的无溶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 以无溶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为对象,以实验室相关数据为基础,根据国内外无溶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生产现状,结合生产需求、原料配比、市场情况、国内外等因素,采取合理的工业设计方案设计了年产量为3000吨的无溶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工业生产线,可满足个人、家庭、企业等市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组分 聚氨酯 防水涂料 生产工艺
下载PDF
Land Us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A Case Study in Yanhe River Basin 被引量:18
8
作者 su changhong FU Bojie +4 位作者 LU Yihe LU Nan ZENG Yuan HE Anna Halina LAMPARSK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5期587-599,共13页
Human activities alter land use patterns and affect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It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te... Human activities alter land use patterns and affect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It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tection of changing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 in north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etween 1995 and 2008. Landscape metr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land use pattern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ed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 Results show that:1) Totally, 186 590 ha of croplands were converted into alternate land-use types (equivalent to 61.7% of the original cropland area). The majority of cropland areas were found to be converted into grassland and woodland areas (accounting for 55.9% and 4.9% respectively of the original cropland areas). 2) Both cropland and woodland demonstrated an increasing fragmentation tendency while grasslands showed a decreasing fragmentation tendency. 3) Multipl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thought to act together to changes in landscape metrics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 The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 were analyzed from four perspectives: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olicy, labor force transf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settlement. The policy of the GfG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w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which expedited the conversion from cropland to woodland and grassl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also found to affect land use change through the direct impact of economic activities such as oil explor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 through indirect impacts such a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readjustment. Labor force transfer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was found to follow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readjustment and further drove land use change from cropland to off-farm land use. Establishment of new tile-roofed houses instead of cave-type dwellings in rural settlements has helped to aggregate the original scattered land-use type of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landscape metrics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 Grain for Green (GfG) policy Yan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仙居县大型兽类和珍稀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吕环鑫 夏少霞 +3 位作者 顾婧婧 苏常红 王春晓 崔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97-2805,共9页
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及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对开展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以国家公园试点仙居县为研究区,基于大型兽类及珍稀鸟类物种调查数据,采用MaxEnt模型确定了其关键栖息地分... 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及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对开展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以国家公园试点仙居县为研究区,基于大型兽类及珍稀鸟类物种调查数据,采用MaxEnt模型确定了其关键栖息地分布,并分析了不同环境变量对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将评估结果与现有的保护地进行叠加分析,确定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空缺,进而提出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结果表明:13个物种的平均AUC值为0.956,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人口密度、最湿季均温、土地利用类型是兽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温年较差与最湿季均温是影响雉科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影响湿地水鸟适宜性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海拔及坡度;从栖息地分布来看,兽类与雉科鸟类适宜区主要位于仙居县南部的括苍山系周围,湿地水鸟适宜区位于永安溪附近,呈现沿水系分布的格局;仙居国家公园试点区及4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为316.80 km^(2),兽类、雉科鸟类和湿地水鸟分别有160.37、178.67和422.65 km^(2)适宜栖息地未能得到保护,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建议结合仙居国家公园试点区建设,加强仙居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鸟类 栖息地适宜性 仙居县 MaxEnt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