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composition of hexachlorobenzene over Al_2O_3 supported metal oxidecatalysts 被引量:5
1
作者 ZHANG Lifei ZHENG Minghui +5 位作者 ZHANG Bing LIU Wenbin GAO Lirong BA Te REN Zhiyuan su guij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523-1526,共4页
Decomposition of hexachlorobenzene(HCB)was investigated over several metal oxides(i.e.,MgO,CaO,BaO,La2O3,CeO2,MnO2, Fe2O3,and Co3O4)supported on Al2O3,which was achieved in closed system at a temperature of 300°C... Decomposition of hexachlorobenzene(HCB)was investigated over several metal oxides(i.e.,MgO,CaO,BaO,La2O3,CeO2,MnO2, Fe2O3,and Co3O4)supported on Al2O3,which was achieved in closed system at a temperature of 300°C.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incipient wetness impregnation with different metal oxides loading and impregnating solvents.The decomposition effciency of different catalysts for this reaction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the metal oxide used,and Al2O3 supported La2O3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active one.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HLORINATION hexachlorobenzene(HCB) ALUMINA metal oxides
下载PDF
基于Catboost算法的中国典型农业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李珊 杨济妮 +3 位作者 苏贵金 李倩倩 孟晶 史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77-3387,共11页
土壤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田土壤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农田土壤污染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选取东北三省、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调研筛选出2000—2020年发布的400篇相关文献,收集到2052表层土壤样本,通... 土壤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田土壤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农田土壤污染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选取东北三省、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调研筛选出2000—2020年发布的400篇相关文献,收集到2052表层土壤样本,通过统计学、空间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其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农用地最严格的筛选值标准相比,3个研究区域Cd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东北三省、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的超标率分别为37.5%、34.0%和45.8%,长江经济带也存在Cu污染问题,其超标率为30.6%;进一步将采样点位分为矿区周边点位、市郊区点位和其他农田点位,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明,矿区周边样点严重和重风险占比(54.8%)显著高于市郊区样点(37.2%)和其他农田样点(36.6%).采用Catboost模型进行影响因子识别发现,矿区周边农田主要受选矿、尾矿暴露等造成的Cd和Hg污染影响,而市郊区农田主要受商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人类活动带来的Hg污染影响,其他农田土壤中主要受农药化肥的施用以及大型器械化带来的Cd污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 污染特征 Catboost 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电镀行业排放重金属及全氟化合物时空分布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晨熹 鹿晓菲 +8 位作者 杨济妮 赵子鹰 张琦凡 史斌 李倩倩 苏贵金 许玉琳 冯思婷 孟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1897,共17页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电镀行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期,电镀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电镀过程中不同环节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探究,识别出重金属、全氟化合物等特征污染物.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电镀厂污染物排放的系统分析,阐明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电镀行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期,电镀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电镀过程中不同环节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探究,识别出重金属、全氟化合物等特征污染物.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电镀厂污染物排放的系统分析,阐明生产工艺、运行时间等对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影响,发现检测出高浓度重金属、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phonate,PFOS)以及全氟烷基醚磺酸盐(6:2 chlorinated polyfluorinated ether sulfonate,F-53B)的电镀厂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区.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建设用地第二类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对比,Ni和Cr(Ⅵ)超标较为严重,超标倍数最高达9.24倍和1965倍,超标点位均位于电镀场地内部,尤其是电镀车间及废水处理区域.建厂时间越早的电镀厂因管理处置措施不完善等原因检测出的污染物浓度越高.对于全氟化合物,电镀园区污水中PFOS和F-53B的含量较高,达到mg·L^(−1)水平,非电镀园区水体中PFOS和F-53B的含量在pg·L^(−1)至ng·L^(−1)水平.在同一地区随着年度的增长,PFOS和F-53B的含量也在增加,F-53B的增长速度远高于PFOS.对重金属和PFOS进行风险评估,发现单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平均值排序为Cd>Hg>Ni>Cu>Cr>Pb>Zn>As,这与不同地区背景值差异有关.地表水中PFOS的风险熵RQ值为0—7.5,存在健康风险的点位分布在电镀园区内部及周边,非电镀园区附近的地表水均无健康风险.本研究可为电镀场地污染控制以及新污染物的防控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 重金属 PFOS F-53B 风险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疾病流行特征及健康评价方法 被引量:10
4
作者 秦毅 李倩倩 +7 位作者 苏贵金 王宇红 孟晶 史斌 刘旻霞 孙博华 陶誉铭 代伶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68-1682,共15页
本文分析了西藏、青海和全国地区高原常见传染病、常规传染病和高原地方病的现状、流行特征以及致病原因.基于2002-2018年主要疾病流行特征,解析出西藏和青海地区目前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两种主要传染病在西藏地区占比分别... 本文分析了西藏、青海和全国地区高原常见传染病、常规传染病和高原地方病的现状、流行特征以及致病原因.基于2002-2018年主要疾病流行特征,解析出西藏和青海地区目前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两种主要传染病在西藏地区占比分别为28.1%和46.5%,在青海地区占比分别为46.1%、32.4%;主要地方病为慢性高原病、大骨节病等.分析了3类疾病在青藏高原区域及全国患病情况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差异,甄别了每种疾病主导致病因子,研究了疾病发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进一步归纳分析了健康量表法和健康指标体系法的评价原则、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基于目前青藏高原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及疾病流行特征,提出了现阶段适用于青藏高原的健康评价方法的框架,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青藏高原群众健康水平及促进纲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疾病流行特征 影响因素 健康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城市生活垃圾与工业有机固废协同处置中有机污染物生成特征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7
5
作者 张蓓 张小平 +6 位作者 孟晶 李倩倩 苏贵金 史斌 刘熙会 龙吉生 白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09-1823,共15页
近年来固体废物产生量日益增多,而多种固体废物协同处置能够提高生活垃圾热值,实现固体废物的有效减容.为了有效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对在焚烧过程中二噁英、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着重阐明了不同固废(市政污... 近年来固体废物产生量日益增多,而多种固体废物协同处置能够提高生活垃圾热值,实现固体废物的有效减容.为了有效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对在焚烧过程中二噁英、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着重阐明了不同固废(市政污泥与生活垃圾、木材与生活垃圾等)混烧产生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固废种类、添加比例、组分、含水率等能够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生成.较高的Cl和金属元素会促进有机污染物的生成,而S和N元素则有抑制效应.根据垃圾焚烧的工艺条件及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发现除“3T+E”外,改变固废性质、加入抑制剂及末端处置等方法也能有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产生.通过预处理可降低固废含水率提高热值.焚烧系统中可加入碱性化合物、硅铝复合添加剂、Mg(OH)_(2)、硫酸锰、铂和钯等抑制剂来减少PCDD/Fs、PCBs和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末端控制主要包含吸附和催化分解,其中催化分解技术更加稳定、去除效率更高,但目前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体来看,在清洁生产的大背景下,拓展不同种类固体废物间的混烧,可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等目的,但不同固废混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生成特征变化及控制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物 混烧 有机污染物 控制技术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大骨节病的流行特征及致病因素探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熙会 张小平 +4 位作者 李倩倩 苏贵金 史斌 孟晶 张蓓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7-1147,共11页
本文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2001—2017年间大骨节病的时空流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区7—12周岁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整体下降趋势显著,随着换粮、补硒、改水、易地搬迁和退耕还林还草等防控措施的实施,大骨节病基本得到了控... 本文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2001—2017年间大骨节病的时空流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区7—12周岁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整体下降趋势显著,随着换粮、补硒、改水、易地搬迁和退耕还林还草等防控措施的实施,大骨节病基本得到了控制.以2008年为转折点,大骨节病得到了质的改善,2017年大部分病区县已基本消除.青海省7—12周岁儿童大骨节病平均检出率最高,为10.6%,占平均总检出率的59%;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和阿坝州,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3%和2.2%,占平均总检出率的29%和12%.其中,青海的兴海县和贵德县以及西藏的昌都市和山南市平均检出率占比较高,分别为32%、26%、8%和7%,应当引起重视.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分析了大骨节病主要致病因素的研究进展,其中缺硒是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粮食霉菌、饮水中过量的腐殖酸、强辐射和缺氧环境也会增加大骨节病的患病风险.目前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病区依旧处于低硒环境,补硒换粮仍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但是具体的致病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本研究可为青藏高原地区大骨节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大骨节病 流行趋势 致病因素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高盐采油废水人工湿地环境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珍珠 花昱伉 +9 位作者 王兴华 王雨 孟晶 许玉琳 周志威 李倩倩 毕磊 刘艳伟 苏贵金 史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461-8470,共10页
作为生态系统中较为脆弱的一种,荒漠区生物种类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高盐采油废水的排放会对荒漠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克拉玛依油田某外排水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等距离布点原则布设12个样方,通过地理探测器和聚类分析识别出湿... 作为生态系统中较为脆弱的一种,荒漠区生物种类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高盐采油废水的排放会对荒漠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克拉玛依油田某外排水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等距离布点原则布设12个样方,通过地理探测器和聚类分析识别出湿地影响区域和背景区域,分析了两区域内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并分析了盐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采油废水排放对周围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背景点位含水率在6.5%以下,湿地影响点位含水率在12%—30%;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含盐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方向递增的规律;在整个研究区域发现8个物种,其中4个物种在两区域内都存在,但是植物生长状况差异明显,受湿地影响区域的植被盖度变化范围更大,在1%—40%之间,未受影响区域的植被盖度均在20%以下;通过毒性效应分析得到盐分的预测无效应浓度为83.04 g/kg,实际浓度与其相比,风险熵小于1,盐分的暴露尚未引起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废水 人工湿地 高盐度 生物多样性 生态风险
下载PDF
商用催化剂对氯代芳烃和氮氧化物的协同处置研究
8
作者 刘豪杰 李倩倩 +6 位作者 芦会杰 苏贵金 侯梅芳 孙博华 吴明鸽 孟晶 史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6-1251,共16页
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是环境催化研究的前沿,氯代芳烃和氮氧化物(NO_(x))是生活垃圾焚烧等热工业过程中共存的典型污染物,目前商用催化剂能否实现二者的协同处置尚不清楚.因此,本文研究了5类商用SCR催化剂对氯苯(CB)和一氧化氮(NO)的协同... 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是环境催化研究的前沿,氯代芳烃和氮氧化物(NO_(x))是生活垃圾焚烧等热工业过程中共存的典型污染物,目前商用催化剂能否实现二者的协同处置尚不清楚.因此,本文研究了5类商用SCR催化剂对氯苯(CB)和一氧化氮(NO)的协同处置活性.结果表明,1^(#)催化剂在300℃下对CB和NO具有较好的降解活性,且在90 min的反应周期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是由于1^(#)催化剂具有较大比表面积、较高比例的表面吸附氧(O_(β))以及V^(5+).1^(#)催化剂对CB和NO的协同降解实验显示,在250℃和300℃下,NO的引入能够生成NO_(2),可促进CB的降解.300℃时CB的存在抑制了NO的转化,而当温度降到250℃时,CB对NO的转化有促进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NO_(2)生成量相对较多,C—Cl键解离程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SCR反应的进行,导致NO的转化率较低;而温度降低时,CO_(2)选择性增强,可能会抑制NH3的过度氧化,同时NO_(2)生成量和C—Cl键的解离均变弱,进而使得SCR反应相对增强.利用热脱附/GC-MS联用系统全面分析了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发现CB和NO协同处置体系中间产物种类显著减少,经过脱氯、烷基化、氧化等一系列反应生成苯、甲苯、苯甲醛和苯酚等中间产物,最终矿化生成H_(2)O和CO_(2).可见NO的引入不仅能促进CB的深度氧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多氯代副产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用催化剂 氯代芳烃 氮氧化物 催化氧化 协同降解
下载PDF
In-situ STM observation of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wo-dimensional 2,5-distyrylpyrazine nanostructure adsorbed on Au(111) in an electrochemical environment
9
作者 su guijin HUANG LinYan +1 位作者 ZHANG LiXia LU HuiJie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672-677,共6页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2,5-distyrylpyrazine (DSP) adsorbed on Au(111) substrate was studi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ubstrate potential in 0.1 M HC104, using an in situ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Dependi...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2,5-distyrylpyrazine (DSP) adsorbed on Au(111) substrate was studi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ubstrate potential in 0.1 M HC104, using an in situ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Depending on the applied electric field, DSP formed three distinctly different, two-dimensionally (2D) ordered, supramolecular nanostructures on the Au(111) surface. In the potential range of 0.55 V 〈 E 〈 0.75 V, the DSP molecules formed a close-packed stripe pattern with the adlayer structure (81 ). When theptentiawareducedt45V〈E〈.55Varidge-ikepaernbuitfrmdimersubunitswasb- 4 5). decreasing in the electrode potential to 0.2 V 〈 E 〈 0.45 V caused the served, with the adlayer structure -12 Further fn appearance of a herringbone-like pattern consisting of dimer subunits, with the adlayer structure The potential-induced phase transitions revealed the structure-determining role of substrate-adsorbate coordination and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in forming the distinct 2D adlayer moti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distyrylpyrazine Au(111)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phase trans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