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modeling of DPSK pressure signals and their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in mud channels 被引量:11
1
作者 Shen Yue su yinao +2 位作者 Li Gensheng Li Lin Tian Shouc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66-270,共5页
A numerical model a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DPSK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 pressure signals in mud channels is introduced. With the control logic analysis of the rotary valve mud telemetry,... A numerical model a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DPSK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 pressure signals in mud channels is introduced. With the control logic analysis of the rotary valve mud telemetry, a logical control signal is built from a Gate function sequence according to the binary symbols of transmitted data and a phase-shift function is obtained by integrating the logical control signal.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PSK pressure signal is built based on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 by modulating carrier phase with the phase-shift function and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pressure wave is implemented wit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by MATLAB programming. Considering drillpipe pressure and drilling fluid temperature profile along drillpipes, the drillpipe of a vertical well is divided into a number of sections. With water-based drilling fluids, the impacts of travel distance, carrier frequency, drillpipe size, and drilling fluids on the signal transmission were studied by signal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for all the sections. Numer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fluences of the viscosity of drilling fluids and volume fraction of gas in drilling fluids on the DPSK signal transmission are more notable than the others and the signal will distort in waveform with differential attenuations of the signal frequent compo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 (MWD) MODULATION binary symbol mathematical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 (DPSK) signal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旋转导向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
2
作者 苏义脑 窦修荣 +4 位作者 高文凯 彭烈新 张磊 刘珂 奚筱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井眼轨道控制技术是石油钻井工程成套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旋转导向系统可在钻柱旋转钻进过程中根据地质和工程目标实时调整井眼轨迹,有效提高井眼轨道控制精度和钻进效率,进一步把钻井技术推向自动化、信息化的新阶段。国外历经近30年发展... 井眼轨道控制技术是石油钻井工程成套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旋转导向系统可在钻柱旋转钻进过程中根据地质和工程目标实时调整井眼轨迹,有效提高井眼轨道控制精度和钻进效率,进一步把钻井技术推向自动化、信息化的新阶段。国外历经近30年发展,已形成种类齐全化、功能多样化和尺寸系列化的旋转导向系统产品。文章通过对旋转导向系统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特别是在对当前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各种旋转导向产品性能特点分析、技术现状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旋转导向系统发展建议,以便于正确认识当前的技术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把握研究方向,为我国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导向系统 推靠式 指向式 混合式 钻头导向
下载PDF
水平井分段压裂套管孔眼冲蚀机理研究
3
作者 邹林浩 宋杨 +5 位作者 苏义脑 李玮 赵欢 盖京明 李卓伦 焦圣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135,共9页
水平井分段压裂是页岩油开发的有效手段,在压裂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在高泵压、高砂量的条件下工作,套管射孔孔眼会产生侵蚀,导致套管壁厚减薄和孔眼处扩孔不均匀。为此,采用CFD-DDPM方法,开展了套管孔眼冲蚀的液-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分... 水平井分段压裂是页岩油开发的有效手段,在压裂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在高泵压、高砂量的条件下工作,套管射孔孔眼会产生侵蚀,导致套管壁厚减薄和孔眼处扩孔不均匀。为此,采用CFD-DDPM方法,开展了套管孔眼冲蚀的液-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密切割体积压裂过程中的套管孔眼冲蚀机理,研究了在不同射孔角度、含砂率、入口流速及颗粒粒径等因素影响下的射孔孔眼及邻近处的冲蚀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套管射孔角度的增加,孔眼处的最大冲蚀速率呈“齿”形变化;随含砂率和入口流速的增加,最大冲蚀速率逐渐增大,且管道内壁的冲蚀区域也显著增加;随颗粒粒径的增大,最大冲蚀速率先减小后增大。基于CFD-DDPM方法的套管孔眼冲蚀液-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分段压裂中的孔眼冲蚀机理,对裂缝均衡起裂和延长工具寿命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压裂 冲蚀 套管孔眼 液-固两相流 CFD-DDPM 水平井
下载PDF
钻井液连续波传输相位偏移规律建模与分析
4
作者 周博涛 苏义脑 王家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2,共6页
钻井液连续波传输时因相位偏移导致的波形畸变是阻碍其现场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探明相位偏移规律对于开发钻井液连续波信息传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假设同一钻柱截面钻井液压力相等且钻井液流速存在径向分布,基于二维轴对称瞬态流动理论... 钻井液连续波传输时因相位偏移导致的波形畸变是阻碍其现场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探明相位偏移规律对于开发钻井液连续波信息传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假设同一钻柱截面钻井液压力相等且钻井液流速存在径向分布,基于二维轴对称瞬态流动理论,采用小信号分析方法,建立钻井液连续波相移模型并给出适用条件,最后采用地面试验进行验证。利用该模型分析频率、传输距离、钻井液密度及黏度、钻柱内径对相位偏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位偏移量随频率、钻井液密度及传输距离增加而增大且变化趋势近似呈线性,随钻柱内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钻井液黏度对相位偏移量几乎无影响;钻井液信道可看作线性相位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位偏移 钻井液连续波 钻井参数 信号参数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节流螺旋管段微米级砂粒运移沉积规律数值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苏义脑 陈烨 +3 位作者 孙晓峰 闫铁 曲晶瑀 段瑞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5-103,共9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开采过程中需要考虑储层微米级砂粒突破井筒防砂设施后对井筒设备造成的磨损问题,而对于微米级砂粒(粒径小于44μm)随地层流体进入井筒后的运移、沉积、堵塞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有文献报道。为此,以水...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开采过程中需要考虑储层微米级砂粒突破井筒防砂设施后对井筒设备造成的磨损问题,而对于微米级砂粒(粒径小于44μm)随地层流体进入井筒后的运移、沉积、堵塞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有文献报道。为此,以水合物降压开采法中输送水流的节流螺旋管段的砂粒为研究对象,建立流道几何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微米级砂粒运移沉积规律,获得了不同条件下微米级砂粒临界不沉积水速。研究结果表明:①微米级砂粒主要堆积在复杂管路螺旋段,沉砂情况随着水速的增加而逐渐改善,其中螺旋段上部的砂粒清洁难度要大于螺旋段下部;②临界不沉积水速随着砂粒粒径和出砂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③应用Buckingham-Π定理,对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利用OriginPro 2019非线性拟合工具可以得到水合物试采局部复杂井段井筒沉砂浓度预测模型;④提出的砂沉积浓度比概念,结合沉积预测模型可方便计算微米级砂粒临界不沉积水速及判断井筒内沉砂情况。结论认为:提出了一种确定水合物试采局部复杂井段微米级砂粒临界不沉积水速的方法,得到了3种粒径、3种出砂浓度下微米级砂粒的临界不沉积水速;该项研究成果可以为安全合理安排水合物生产制度、降压幅度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天然气水合物 降压法 微米级砂粒 数值模拟 临界不沉积水速 螺旋管 生产制度
下载PDF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与对策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利宁 苏义脑 +3 位作者 陆亚晨 龚金双 戴家权 李然 《石油科技论坛》 2022年第1期63-70,共8页
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能源系统需进行全方位变革,积极推动能... 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能源系统需进行全方位变革,积极推动能源系统相关碳排放尽快达峰后快速下降,加快煤炭减量和非化石能源替代,统筹好阶段目标,同步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和电力部门低碳化。技术布局上,达峰期(2030年前),要高质量达峰兼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平台期(2030—2035年),巩固碳达峰成果,开展新型低碳前沿技术布局;下降期(2035—2060年),需加快脱碳步伐,大规模布局CCUS等技术;同时加强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研究提出了建立健全能源需求侧节能低碳转型的政策体系,完善能源供应侧清洁低碳化的保障机制,建立更加积极的碳利用政策环境等对策,为进一步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低碳转型路径 技术布局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重点行业减排路径模拟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建青 姜学峰 +3 位作者 苏义脑 戴家权 王利宁 彭天铎 《石油科技论坛》 2022年第1期29-37,共9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加快推进能源体系系统性变革,其中工业、建筑、交通等用能行业和电力生产行业降碳减排任务十分紧迫。基于“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模型”测算,在“双碳”目...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加快推进能源体系系统性变革,其中工业、建筑、交通等用能行业和电力生产行业降碳减排任务十分紧迫。基于“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模型”测算,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终端用能行业碳排放将于2025年达峰,其中工业和交通行业达峰时间早于建筑行业,2060年碳排放将低于10×10^(8)t;电力行业碳排放于2030年达峰,2060年实现负排放。终端用能电气化与电力行业低碳化的协调推进是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2060年,终端用能行业电气化率将达到6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近90%。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循环经济,大力提升电力、氢能等二次能源在终端用能行业中的消费,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建立新能源开发利用激励机制,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转型 终端电气化 电力低碳化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思考 被引量:61
8
作者 戴厚良 苏义脑 +3 位作者 刘吉臻 顾大钊 匡立春 邹才能 《石油科技论坛》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由目前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转变为非化石能源占比超80%以上,能源体系也将发生革命性重塑。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 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由目前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转变为非化石能源占比超80%以上,能源体系也将发生革命性重塑。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中和窗口期偏短、新能源关键矿物供应不足等挑战,提出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应坚持“立足国情、安全发展,科学创新、务求实效”的方针。能源转型应遵循自主可控和绿色低碳的理念,通过节能与提效双轮驱动、供给与消费两端发力,分“三步走”:(1)减煤控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2)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3)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建成。系统实施节能、去碳、创新、提效、应急、支撑、合作七大战略工程,支撑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转型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安全发展
下载PDF
油气井随钻测量技术发展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5
9
作者 苏义脑 窦修荣 +1 位作者 高文凯 刘珂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5期535-554,共20页
随钻测量和随钻测井技术在陆上和海洋油气井中已广泛应用,特别是应用于地质导向和旋转导向作业,支撑了“安全、高效、高产”钻井。通过梳理Schlumberger、Baker Hughes、Halliburton三大公司的随钻测量技术发展史,分析与研究当前的技术... 随钻测量和随钻测井技术在陆上和海洋油气井中已广泛应用,特别是应用于地质导向和旋转导向作业,支撑了“安全、高效、高产”钻井。通过梳理Schlumberger、Baker Hughes、Halliburton三大公司的随钻测量技术发展史,分析与研究当前的技术与产品,将MWD/LWD技术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1930s-1970s的起源与初级技术阶段,1980s-1990s的技术蓬勃发展阶段,2000s-现在的技术纵深融合发展阶段,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条件。与此同时,国内MWD/LWD技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历经近4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文章指出当前MWD/LWD仪器自身固有4个基本问题:测量(工程参数和地质参数等)、供电(井下大功率供电)、传输(高速实时上传)和温度(抗井下高温超高温极高温)等,明确无论现在的仪器测量功能多么完备、工具尺寸多么齐全,未来都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面对油田现场日益增加的生产需求,若上述基本问题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突破不了、解决不了,则会演变成瓶颈难题,最终阻止MWD/LWD仪器的进步。基于对MWD/LWD技术发展和现状认识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井下控制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经历,重点针对“传输”和“温度”两个基本问题所面临的高速传输和抗高温技术难题,经思考,提出几点解决思路和方法,并进行了简要阐述,希望能够对从事随钻测量技术自主研发的科研人员有所启发。结论是:(1)创新与发展的一个基本道理:需求推动创新,创新引领发展,不满足就是需求。(2)紧紧围绕技术固有的基本问题,以需求为导向,仍有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机会。(3)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必将催生出新的井下仪器与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测量 随钻测井 高速传输 高温超高温 主动降温 全井筒温控 深地钻探
下载PDF
高频钻井液压力波衰减模型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博涛 苏义脑 王家进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4-50,共7页
高频钻井液压力波信息传输技术传输速率高,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钻井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高频钻井液压力波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衰减,阻碍了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探明其衰减规律对于高速传输技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假设同一钻柱截面钻... 高频钻井液压力波信息传输技术传输速率高,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钻井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高频钻井液压力波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衰减,阻碍了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探明其衰减规律对于高速传输技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假设同一钻柱截面钻井液压力相等且钻井液流速存在径向分布的基础上,基于二维轴对称瞬态流动理论,采用小信号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压力波信号参数、钻柱尺寸及钻井液参数的影响,建立了高频钻井液压力波衰减模型并给出了适用条件。最后采用地面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随后分析钻井液压力波频率、压力波传输距离、钻井液密度及黏度、钻柱内径对高频压力波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频钻井液压力波幅值衰减量随钻井液压力波频率、压力波传输距离及钻井液黏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变化规律为指数型;幅值衰减量受频率影响最大,并随钻井液密度及钻柱内径增加逐渐减小。本研究可为高频钻井液压力波信息传输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幅值衰减 高频钻井液压力波 参数分析 二维轴对称瞬态流动 小信号分析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思考V 被引量:16
11
作者 戴厚良 苏义脑 +3 位作者 刘吉臻 顾大钊 匡立春 邹才能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2-19,共8页
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由目前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转变为非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能源体系也将发生革命性重塑。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 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由目前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转变为非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能源体系也将发生革命性重塑。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中和窗口期偏短、新能源关键矿物供应不足等挑战,提出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应坚持“立足国情、安全发展,科学创新、务求实效”的方针。能源转型应遵循自主可控和绿色低碳的理念,通过节能与提效双轮驱动、供给与消费两端发力,分“三步走”:(1)减煤控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2)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3)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建成。系统实施节能、去碳、创新、提效、应急、支撑、合作七大战略工程,支撑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转型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安全发展
下载PDF
基于传输线分析的电遥测钻柱信道特性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甲 苏义脑 +3 位作者 沈跃 王龙 张令坦 盛利民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31,共8页
电遥测钻柱是一种具有高数据速率的井下信息传输系统,采用布有导线的钻杆级联成钻柱信道来传输高频信号,由于信号通过钻柱信道时会产生严重衰减,每隔约300 m需加中继器,而过多的中继器会造成系统制造成本的提高及信号传输可靠性的降低... 电遥测钻柱是一种具有高数据速率的井下信息传输系统,采用布有导线的钻杆级联成钻柱信道来传输高频信号,由于信号通过钻柱信道时会产生严重衰减,每隔约300 m需加中继器,而过多的中继器会造成系统制造成本的提高及信号传输可靠性的降低。为减少中继器的数量,可通过优化信道的传输特性有效延长中继距离。基于传输线理论和高频变压器原理构建信道的电路模型,通过在钻杆传输线的终端连接一个阻抗补偿网络并改变其电阻值使传输线处于适当的阻抗失配,在传输线终端获得较高的电压增益,达到优化钻柱信道电压传输特性的目的。电路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传输线理论及电路分析所建立的信道电压传输函数数学模型可以反映钻柱信道的信号传输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与Grant Prideco公司的Intelliserv network system系统数据传输速率相当的情况下,中继距离可扩展至2.47倍。研究结果可以为电遥测钻柱信息传输系统的性能优化提供有益的启示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测量 电遥测钻柱 中继距离 传输线分析 信道传输特性 阻抗补偿网络
下载PDF
碳达峰目标下我国节能潜力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1
13
作者 黄海霞 程帆 +2 位作者 苏义脑 姚良忠 胡健祖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91,共11页
当前,我国是全球主要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推行节能战略将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能源消费的现状和特点,研判了我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阐述了节能措施对能源发展路径的关键作用,以此厘清我国的... 当前,我国是全球主要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推行节能战略将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能源消费的现状和特点,研判了我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阐述了节能措施对能源发展路径的关键作用,以此厘清我国的节能潜力;基于投入产出法,建立了包括高耗能工业、交通业、建筑业在内的节能潜力评估模型,估算了现有政策场景、强化节能措施场景下我国总体能源消费量和节能潜力情况。在节能场景下,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有效减少,可助力碳排放提前达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更新,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突破革命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推广普及节能技术及工艺,降低高耗能产品需求,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和节能生活方式,是落实节能增效的关键措施。研究建议,持续推动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促进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低碳节能技术宣传,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渐进式城市更新与无废化建设;强化节能教育并提升节能意识,充分发挥节能增效对碳减排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增效 能源强度 节能潜力分析 能源结构 产业重构
下载PDF
深水钻井管柱系统动力学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廖茂林 周英操 +2 位作者 苏义脑 连志龙 蒋宏伟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6-62,共7页
深水钻井过程中,从平台延伸到井底的钻柱会在不同深度处与隔水管或井筒发生多点碰撞和摩擦,呈现出接触非线性特征.为了准确掌握深水钻井管柱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将其简化为管中管结构,并提出了对应的管柱动力学模型.采用Abaqus有限... 深水钻井过程中,从平台延伸到井底的钻柱会在不同深度处与隔水管或井筒发生多点碰撞和摩擦,呈现出接触非线性特征.为了准确掌握深水钻井管柱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将其简化为管中管结构,并提出了对应的管柱动力学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建立的管柱动力学模型进行动态响应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导入Isight优化软件,进行基于可靠度分析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确定出在工程可行性和安全可靠性方面都满足要求的设计参数组合.研究发现,相比于单独考虑隔水管的模型,提出的管中管模型所模拟的管柱系统整体变形程度较小,说明内外管柱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深水钻井管柱系统的整体偏移有抑制作用;此外,提出的基于可靠度分析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可以避免优化设计结果因靠近约束边界而在参数波动情况下失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柱力学 深水钻井 动力学分析 管中管结构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保护冻土层的真空隔热套管性能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周晓晖 苏义脑 +2 位作者 牛成成 程远方 魏佳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6,共6页
针对冻土层钻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冻土融沉和井口下沉等问题,研究采用真空隔热套管保护冻土层,并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真空隔热套管的保温性能。试验结果显示:真空隔热套管能在限制径向传热的同时限制表面的轴向传热,减小套管表... 针对冻土层钻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冻土融沉和井口下沉等问题,研究采用真空隔热套管保护冻土层,并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真空隔热套管的保温性能。试验结果显示:真空隔热套管能在限制径向传热的同时限制表面的轴向传热,减小套管表面的升温幅度和升温范围;其视导热系数远小于传统套管,在不同环境温度和钻井液温度下都具有保温性能;降低真空度可以提高其保温性能,强化其对冻土层的保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真空隔热套管可以减小冻土层融化区域,降低冻土融沉和井口下沉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真空度、加大套管总成内的隔热套管段长度和接箍处包裹隔热泡沫等提高真空隔热套管保温性能的工程措施。研究结果验证了真空隔热套管对冻土层保护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对开发极地油气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层 钻井 真空隔热套管 视导热系数 冻土融沉 真空度
下载PDF
超深井高速率连续波MWD信道传输系统(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Wilson CHIN su yinao +3 位作者 SHENG Limin LI Lin BIAN Hailong SHI Rong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3-721,共9页
At present,the MWD systems continuous wave mud pulse telemetry transmit is not faster than 1or 2bits/s from deep wells containing highly attenuative mud,because positive pulsers create strong signals but large axial f... At present,the MWD systems continuous wave mud pulse telemetry transmit is not faster than 1or 2bits/s from deep wells containing highly attenuative mud,because positive pulsers create strong signals but large axial flow forces impede fast reciprocation while mud sirens provide high data rates without higher signal strength.A high-data-rate system providing 10bits/s and operable up to30 000 ft is described,which creates strong source signals by using downhole constructive wave interference in two novel ways.Telemetry schemes,frequencies and pulser locations in the MWD drill collar are selected for positive wave phasing,and sirens-in-series are used to create additive signals——both without incurring power and erosion penalties.The positions normally occupied by pulsers and turbines are reversed to minimize times required for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and modulation.A system design approach is undertaken,e.g.,strong source signals are augmented with new multiple-transducer surface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s to remove mudpump noise and signal reflections at both pump and desurger,and mud,bottomhole assembly and drill pipe properties,to the extent possible in practice,are controlled to reduce signal attenuation.The results of detailed acoustic modeling in realistic drilling telemetry channels are described,and short and long wind tunnels for signal strength,torque,erosion and jamming testing,and telemetry and signal processing evaluation,respectively,are introduced.Special scaling methods are developed to extrapolate cost-effective wind tunnel test results to real muds flowing at any downhole speed.New siren concept prototype hardware and also typical acoustic test results are also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率 MWD 信道传输系统 测井技术
下载PDF
随钻仪器井下降温系统冷却效果数值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珂 苏义脑 +1 位作者 高文凯 窦修荣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25,33,共9页
深层、超深层已被列为油气资源重要接替区。但是,深层带来的井下高温使得随钻仪器寿命缩短、甚至失效,为其增加井下降温系统是解决随钻仪器抗高温性能的措施之一。在前期研究随钻仪器井下降温系统阻热性能和传热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 深层、超深层已被列为油气资源重要接替区。但是,深层带来的井下高温使得随钻仪器寿命缩短、甚至失效,为其增加井下降温系统是解决随钻仪器抗高温性能的措施之一。在前期研究随钻仪器井下降温系统阻热性能和传热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井下降温系统的冷却效果,建立了井下降温系统模型,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各参数对井下电路产生降温幅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井下降温装置,可有效提高随钻仪器抗高温性能;各参数对冷却效果影响规律为绝热材料导热系数越小、绝热材料厚度越大、电路系统尺寸越小、制冷功率越大及环境与水眼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改善冷却效果;电路系统导热系数对冷却效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各参数对冷却效果影响程度排序为,在绝热材料方面,导热系数>高度和宽度方向充填厚度>轴向充填厚度;在电路系统方面,长度>宽度和高度>导热系数;在降温装置方面,制冷功率与发热功率比值>高度和直径。所得结果丰富了随钻仪器井下降温相关理论,可为井下降温系统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仪器 井下降温系统 冷却效果 抗高温技术 被动抗温 主动降温
下载PDF
极地冻土低温力学特性及井眼坍塌风险分析
18
作者 周晓晖 苏义脑 +1 位作者 程远方 李庆超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1,共7页
为解决极地冻土区油气资源储量极大但其力学特性和钻井井壁失稳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对冻土岩样开展低温三轴力学特性实验,并基于此开展钻井井壁坍塌失稳相关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冻土的极限强度会随温度的降低和围压的增大而逐渐提高... 为解决极地冻土区油气资源储量极大但其力学特性和钻井井壁失稳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对冻土岩样开展低温三轴力学特性实验,并基于此开展钻井井壁坍塌失稳相关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冻土的极限强度会随温度的降低和围压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冻土弹性模量尽管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受围压影响较小,而泊松比基本不受温度及围压的影响;冻土内聚力会随实验温度的降低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不同实验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冻土内聚力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实验温度高于-12.5℃时温度对冻土内聚力的影响较强;极地冻土储层钻井过程近井地带冰的分解会随钻井作业的进行而逐渐变慢,冰的最终分解前缘位置为0.0796 m,井眼扩大率达到63.51%。研究结果可为极地冻土层油气资源钻井作业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层 极限强度 力学特性 钻井作业 井眼稳定性
下载PDF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n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被引量:1
19
作者 su yin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4期754-763,共10页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rill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ver a centu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background of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discusses its basic is...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rill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ver a centu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background of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discusses its basic issues, discipline frame and main study contents,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in China over the past 30 years, and envision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 proposed the study subject of well trajectory 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1988, and further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in 1993.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is a discipline branch, which applies the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of engineering control theory to solve downhole engineering control issues in oil and gas wells; meanwhile, it is a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field with interdisciplinarity.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consists of four main aspects; primarily, investigations about dynamics of downhole system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control signals; secondly, designs of downhole control mechanisms and systems, research of downhole parameters collections and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thirdly, development of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products; fourthly,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the laboratori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author and his research group have achieved a number of progress and accomplishments in the four aspects mentioned above. As a research field and a disciplinary branch of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is stepping into a broader and deeper horiz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and gas DRILLING DOWNHOLE control engineering research progress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下载PDF
气井井筒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的理论解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勇 纪宏飞 +3 位作者 邢鹏举 苏义脑 刘硕琼 魏风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94,共11页
基于传热学及弹塑性力学相关理论,结合固井水泥环实际密封工况,建立了2套数学模型:任意井型气井井筒温度场模型、套管-水泥环-地层围岩组合体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模型,形成了解析求解算法及工程分析软件,研究了温度应力场的影响因素。研... 基于传热学及弹塑性力学相关理论,结合固井水泥环实际密封工况,建立了2套数学模型:任意井型气井井筒温度场模型、套管-水泥环-地层围岩组合体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模型,形成了解析求解算法及工程分析软件,研究了温度应力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量对井筒温度场影响较大;高压高产气井的浅层固井水泥环温升明显,应提前分析预测其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的变化以决定是否加砂提升抗温性能;韧性好、弹性模量低、高强度(尤其是抗拉强度)、纵向胶结强度高的固井水泥环,更能在温升幅度较大时保持良好密封性能;两层或多层水泥环封固,相较于单层水泥环封固的情形,安全系数更高。该理论解可以提前分析预测温度对固井水泥环有效密封的影响,针对性优化设计固井水泥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温度场 温度应力场 多层 固井水泥环 完整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