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5~2011年CERN土壤环境元素含量数据集 被引量:6
1
作者 宋歌 施建平 +36 位作者 侯卫龙 解宪丽 潘贤章 陈春兰 党廷辉 樊月玲 傅伟 郝翔翔 何永涛 况福虹 兰中东 李国振 李伟 李小军 李小丽 李晓明 李玉强 林丽 刘海丰 刘素萍 鲁志云 热甫开提 沙丽清 苏永中 田振荣 王书伟 王小亮 吴瑞俊 杨风亭 杨桂生 叶学华 于小军 曾静 张德强 张玉铭 郑兴波 宗海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1期11-26,J0013-J0031,共16页
土壤环境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土壤环境问题的关注重点在于土壤污染。我国土壤污染以无机污染为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自1988年组建以来,在中国主要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 土壤环境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土壤环境问题的关注重点在于土壤污染。我国土壤污染以无机污染为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自1988年组建以来,在中国主要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生态系统中,按统一的规范,对与土壤环境状况有关的铁、锰、铜、锌、硼、钼、镉、铬、铅、镍、汞、砷、硒元素进行了长期定位监测。通过对CERN典型生态样地表层土壤环境元素监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获得1995~2011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环境元素含量数据集。本数据集中13种土壤环境元素指标测定的相对误差平均为6.55%,重复测定的相对偏差为7.70%。同时附有完整的背景信息,保证了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一致性。本数据集可以为全国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以及环境土壤学研究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重金属 土壤污染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长期定位监测
下载PDF
2005–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被引量:3
2
作者 苏文 陈春兰 +17 位作者 党廷辉 樊月玲 郝翔翔 何永涛 况福虹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李小丽 李玉强 热甫开提 苏永中 田振荣 王书伟 吴瑞俊 杨风亭 张玉铭 宗海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52-64,共13页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要。国内很多学者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文献报道的数据开展相关研究,但总体上看,系统的、长期的耕地土壤观测与试验数据相对缺乏。本数据集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个涵盖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站多年系统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实测数据,结合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出2005–2015年来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可以为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农田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长期观测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荒漠绿洲碳储量动态评估 被引量:15
3
作者 孔君洽 杨荣 +1 位作者 苏永中 付志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801-7812,共12页
以典型的荒漠绿洲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运用Bookkeeping模型,结合土壤、植被碳密度基础资料及调查数据,评估了近30年临泽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临泽荒漠绿洲区的土地利用... 以典型的荒漠绿洲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运用Bookkeeping模型,结合土壤、植被碳密度基础资料及调查数据,评估了近30年临泽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临泽荒漠绿洲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居民及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90.2%、75%、46.5%;盐碱地、水体、沙地、荒漠草地则呈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73.9%、67.8%、46.2%、5.5%。(2) 30 a耕地面积增加了269.38 km^2,其中耕地开垦面积为372.57 km^2,开垦主要来源于盐碱地、荒漠草地和沙地,分别占耕地开垦面积的24.7%、24.4%和21.05%。耕地转变为其他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为103.19 km^2,转变后的主要去向分别是居民及建设用地、盐碱地和荒漠草地,分别占耕地转变为其他土地覆被类型面积的32.78%、17.8%和15.37%。(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总碳储量增加5.89×10~5t,其中土壤碳储量增加量为4.02×10~5t,植被碳储量增加量为1.86×10~5t;耕地变化使碳储量增加4.91×10~5t,其中使碳储量增加的转变分别是荒漠草地-耕地、沙地-耕地、盐碱地-耕地、耕地-林地,相反的转变则使碳储量减少。总体来看,临泽荒漠绿洲土地利用/覆被面积和结构均发生了变化,耕地开垦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耕地变化是影响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Bookkeeping模型 碳储量 耕地开垦 绿洲
下载PDF
流动沙地建植人工固沙梭梭林的土壤演变过程 被引量:14
4
作者 苏永中 刘婷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91,共8页
梭梭是西北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人工固沙梭梭林建植后植被系统的演变受土壤发育的影响。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平川绿洲边缘选择0、3、6、9、16和40 a时间序列的固沙梭梭林地,研究人工固沙植被建植后的土壤发育过程,探讨梭... 梭梭是西北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人工固沙梭梭林建植后植被系统的演变受土壤发育的影响。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平川绿洲边缘选择0、3、6、9、16和40 a时间序列的固沙梭梭林地,研究人工固沙植被建植后的土壤发育过程,探讨梭梭植物与土壤反馈作用及其对植被系统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黏粉粒、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逐渐增加,但显著变化发生在种植9 a以后的0~20 cm表层土壤,而盐分的积累发生在0~100 cm整个土层,20~80 cm土层的盐分积累量高于表层0~20 cm;盐分组成中,24 SO-、Ca2+和Na+含量随着梭梭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16 a和40 a梭梭林土壤剖面中有显著积累。梭梭种植16 a和40 a后,0~10 cm土层SOC含量较未造林沙地分别增加3.3倍和5.7倍、0~100 cm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分别增加5.4倍和6.5倍,表明梭梭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盐分积累较SOC和养分积累更为显著。盐分的积累可能对草本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负效应,进而影响人工植被系统的稳定性。在流动沙地建植人工梭梭林40 a的时间序列上,土壤从干旱砂质新成土向干旱正常新成土发育;随着盐分的进一步积累和干旱区钙化过程,最终可能演变为钙积正常干旱土,但需更长时间尺度的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梭梭林 种植时间序列 土壤盐分 土壤有机碳 全氮 绿洲边缘
下载PDF
Soil properties and herbaceous characteristics in an age sequence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plantations in an oasis-desert ecotone of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5
作者 ZHANG Ke su yongzhong +1 位作者 WANG Ting LIU Tingn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960-972,共13页
Haloxylon ammodendron, a typical desert shrub with C4 pathway of photosynthesis, possessing a strong ability to adapt to an extreme drought environment, has a rapid growth rate in sandy lands and is widely used in san... Haloxylon ammodendron, a typical desert shrub with C4 pathway of photosynthesis, possessing a strong ability to adapt to an extreme drought environment, has a rapid growth rate in sandy lands and is widely used in sand-fixing shelter-forest systems in oasis-desert ecotone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H. ammodendron plantation on the soil, we measured soil properties and herbaceous characteristics along a nearly 40-year chronosequence after H. ammodendron was planted in shifting sand dunes in an oasis-desert ecotone. Results showed that silt and clay frac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opsoil. The accumulation rat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were faster in the early stages (0-9 years) and slower in the late stages (9-39 years). The soil p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vegetation dunes. Moreover, the soil properties in the topsoil (0-5 cm) showed larger variation scope than those in the deeper soil layers (5-20 cm).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of the soil silt+clay content with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mainly appeared in the topsoil. The wind erosion susceptibility of the soil, evaluated by erodible fraction (EF),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H. ammodendron plantation age. Additionally, the annual pioneer herb,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was gradually substituted by the annual salt-tolerant herb, Bassia dasyphylla, with increasing plantation age. These results showed beneficial effects of H. ammodendron plantation on improving soil conditions.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the herbaceous species also reminded us that the long- term effects of H. ammodendron plantation, especially on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mposition, still need further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oxylon ammodendron soil properties HERBACEOUS erodible fraction oasis-desert ecotone
下载PDF
常规浸提剂与联合浸提剂测定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有效磷钾的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婷娜 苏永中 +1 位作者 范桂萍 张珂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4-928,共5页
使用常规浸提剂与两种联合浸提剂Mehlich 3(M3)、ASI分别测定了中国8个地区10种土壤样品的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比较了常规浸提剂与两种联合浸提剂测定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对于有效磷,M3、ASI两种联合... 使用常规浸提剂与两种联合浸提剂Mehlich 3(M3)、ASI分别测定了中国8个地区10种土壤样品的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比较了常规浸提剂与两种联合浸提剂测定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对于有效磷,M3、ASI两种联合浸提剂的浸提结果均大于常规浸提剂的浸提结果,且M3浸提剂浸提结果的变幅较常规浸提剂浸提结果相对较小,而精确度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常规浸提结果与M3浸提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680。对于速效钾,M3浸提剂的浸提量较常规浸提剂相近,常规浸提量与M3浸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96。综合而言,M3这种联合浸提剂是测定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的理想浸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浸提剂 M3联合浸提剂 ASI联合浸提剂 土壤有效磷 土壤速效钾
下载PDF
Effects of Wetland Utilization Change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Nematodes in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7
作者 ZHU Hongqiang MAO Zhixia +3 位作者 LONG Zhangwei WANG Yan su yongzhong WANG Xuef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339-351,共13页
The first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wetland reclamation on soil nematode assemblages were provided, three sites in Heihe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 that is grass wetland(GW), Tamarix chinensis wetland(TW) and cro... The first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wetland reclamation on soil nematode assemblages were provided, three sites in Heihe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 that is grass wetland(GW), Tamarix chinensis wetland(TW) and crop wetland(CW) treatm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soil nematodes were presented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s in CW treatments, followed by in the 20–40 cm and 40–60 cm layers in GW treatments. Plant-feeding nametode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trophic groups in each treatment, where GW(91.0%) > TW(88.1%) > CW(53.5%). Generic richness(GR) was lower in the TW(16) than that in GW(23) and CW(25). The combination of enrichment index(EI) and structure index(SI) showed that the soil food web in GW was more structured, and those in TW was stressed, while the enrichment soil food web was presented in the CW treatment. Several ecological indices which reflected soil community structure, diversity, Shannon-Weaver diversity(H′), Evenness(J′), Richness(GR) and modified maturity index(MMI)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for assessing the response of soil namatode communities to soil of saline wetland reclamation. Furthermore, saline wetland reclamation also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p H, Electric conductivity(EC),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Total nitrogen(Total-N) and Nitrate Nitrogen(N-NO3–)).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etland reclamation had significantly effects on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oil properties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湿地利用 黑河流域 空间分布 湿地开垦 物理化学性质 线虫群落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建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后土壤线虫群落演变
8
作者 安芳娇 苏永中 +1 位作者 牛子儒 刘婷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人工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演变研究是认识干旱区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边缘选择不同栽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林... 荒漠绿洲过渡带人工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演变研究是认识干旱区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边缘选择不同栽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林,取冠层下和冠层外的表层土样(0~10 cm),研究固沙梭梭林建立后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探究线虫群落对植被-土壤系统恢复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共发现15个属,Eucephalobus和Acrobeloides为优势属,食细菌线虫(BF)为优势营养类群,占线虫总数50.3%~94.1%。梭梭生长显著提高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丰度和线虫多样性。线虫富集指数(EI)和结构指数(SI)均小于50,土壤食物网随梭梭种植年限增加先稳定后逐渐退化。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电导率EC、C/N和土壤有机碳SOC)显著影响线虫群落分布,EC对线虫属总变异解释率最高(32.7%)。土壤线虫作为生物指标揭示了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 固沙年限 土壤线虫群落 多样性 绿洲边缘
原文传递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分布格局
9
作者 杨红玲 姚博 +1 位作者 苏永中 李玉霖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4,共12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继北方草原之后的中国第二大生态安全屏障,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本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气候因子和树种特征,阐...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继北方草原之后的中国第二大生态安全屏障,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本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气候因子和树种特征,阐述了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气候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农牧交错带人工林土壤整体呈弱碱性,电导率153.55±3.02μS·cm^(-1)、土壤容重0.53~2.28 g·cm^(-3)、土壤含水量12.54%±0.62%,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13.74±0.61 g·kg^(-1)和0.88±0.05 g·kg^(-1)。(2)农牧交错带人工林土壤自西向东酸性增强、容重下降、含水量增加、全碳含量下降、全氮含量增加。(3)在气候梯度上,人工林土壤pH、电导率、容重与降水量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含水量、全碳和全氮含量与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人工林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与年均气温和干燥度指数均显著负相关。(4)区域尺度上,乔木林土壤pH显著低于灌木林土壤,灌木林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乔木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农牧交错带 土壤碳含量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中出现血尿合并肺栓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侯展文 刘元生 +1 位作者 苏永忠 陶红芳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8年第10期609-610,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过程中出现血尿合并肺栓塞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方法对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APL患者诱导化疗过程中出现肉眼血尿同时并发肺栓塞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过程中出现血尿合并肺栓塞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方法对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APL患者诱导化疗过程中出现肉眼血尿同时并发肺栓塞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在诱导过程中反复出现肉眼血尿,随后出现胸痛,经造影及后续检查明确为肺栓塞,予抗凝治疗后血尿及肺栓塞好转。结论初治APL患者在维甲酸诱导过程中,虽然出血风险下降,但是在血象恢复过程中,有继发高凝风险,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警惕重要脏器的血栓形成,必要时予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肺栓塞 血栓形成 血尿
原文传递
30例伴BCR-FGFR1融合基因阳性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患者诊疗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一帆 苏永忠 +4 位作者 白雪 吴禹宏 冯志金 林绍泽 邢学仰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1498-1503,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伴B细胞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BCR-FGFR1)融合基因阳性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EMS)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预后等方面的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包括本中心新确诊1例在内的30例伴BCR-FGFR1阳性EMS患者初诊时外周血常... 目的总结分析伴B细胞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BCR-FGFR1)融合基因阳性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EMS)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预后等方面的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包括本中心新确诊1例在内的30例伴BCR-FGFR1阳性EMS患者初诊时外周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结果及治疗过程、预后等资料。结果30例伴BCR-FGFR1阳性EMS患者中位年龄55.50岁,多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位值52.30×109/L),骨髓象呈增生活跃状态,中位原始细胞占比为17%。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可检测到特异性的平衡易位和FGFR1基因重排,43.33%的患者初诊时伴有复杂核型异常。复杂核型组患者相较非复杂核型组病死率更高,中位总生存时间更短。14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患者中有11例治疗后处于无病生存状态。接受移植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更长。结论EMS患者对常规化疗不敏感,异基因HSCT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 T细胞淋巴瘤 慢性髓系白血病 B细胞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干旱区流动沙地建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后细粒物质输入对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安芳娇 苏永中 +1 位作者 牛子儒 刘婷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不同建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取冠层下和冠层外表层土样(0—10 cm),研究人工固沙梭梭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粒级组成和碳氮的变化,分析细粒... 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不同建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取冠层下和冠层外表层土样(0—10 cm),研究人工固沙梭梭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粒级组成和碳氮的变化,分析细粒物质变化对碳氮积累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的生长发育土壤碳氮含量显著增加,无机碳(SIC)是有机碳(SOC)的2.7—11.2倍;黏粉粒和碳酸钙含量与土壤可侵蚀因子(EF)显著负相关,与结皮厚度显著正相关,冠层下结皮厚度是冠层外的1.9—2.6倍;土壤各粒级中SOC、SIC和全氮(TN)含量显著增加,黏粉粒中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级,且对SOC、SIC和TN贡献由0 a的25.4%、8.5%和16.1%增至46 a的59.7%、33.9%和51.9%。干旱区土壤黏粉粒和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共同促进了土壤物理结皮的形成和发育,进而导致沙面的稳定,同时黏粉粒增加也是土壤碳氮固存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 固沙年限 颗粒组分 土壤碳氮固存 绿洲边缘
原文传递
河西绿洲农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仕阳 杨荣 +1 位作者 苏永中 杜泽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8-186,共9页
以河西走廊典型的荒漠绿洲新垦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9个施肥处理(高量有机肥,M3;高量氮磷肥,NP3;低量氮磷肥+高量有机肥,NP1M3;低量氮磷钾肥,NPK1;中量氮磷钾肥,NPK2;高量氮磷钾肥,NPK3;低量氮磷钾肥+高量有机肥,NPK1M3;中量氮磷钾肥+中... 以河西走廊典型的荒漠绿洲新垦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9个施肥处理(高量有机肥,M3;高量氮磷肥,NP3;低量氮磷肥+高量有机肥,NP1M3;低量氮磷钾肥,NPK1;中量氮磷钾肥,NPK2;高量氮磷钾肥,NPK3;低量氮磷钾肥+高量有机肥,NPK1M3;中量氮磷钾肥+中量有机肥,NPK2M2;高量氮磷钾肥+低量有机肥,NPK3M1),于2019—2020年7—8月采用LI-COR 8100对玉米农田土壤呼吸进行观测,分析土壤呼吸的变化、日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速率M3>NP3>NPK1M3>NPK3M1>NPK2M2>NP1M3>NPK2>NPK3>NPK1,单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较其他处理增长22.1%—41.4%。(2)不同施肥措施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16:00,土壤呼吸日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3)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别解释了土壤呼吸变化的24.2%—44.8%和7.7%—36.4%,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性,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值1.419—1.600。(4)土壤呼吸与有机质、总氮、总碳、碱解氮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碳、碱解氮分别提升188.9%、80.5%、79.3%、147.0%,进而促进土壤呼吸,土壤呼吸与玉米产量无显著关系。不同的施肥措施会对土壤质量和土壤呼吸产生不同影响,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的平衡施用,能够在提升土壤质量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可在生产实践中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呼吸 日变化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原文传递
施肥对新垦绿洲风沙土肥力及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永中 杨荣 刘婷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共6页
利用2005年安排在临泽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绿洲沙地土壤肥力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试验包括高量有机肥单施(M3),氮磷化肥单施(NP3),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单施(NPK1,NPK2,... 利用2005年安排在临泽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绿洲沙地土壤肥力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试验包括高量有机肥单施(M3),氮磷化肥单施(NP3),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单施(NPK1,NPK2,NPK3),及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高、中、低量有机肥9个处理(NPK1M3,NPK2M2,NPK3M1),测定分析10年后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特征及有机碳动态。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容重下降0.13 g·cm^-3,田间持水量提高6.7%,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64.8%、36.3%和64.9%、49.5%。高量施用氮磷化肥和氮磷钾化肥处理全磷含量最高,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有效氮含量显著增加,有机无机配施及高量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积累明显,高量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升有效钾含量。连续施肥处理10年后,SOC含量提高了1.68~2.84倍,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及有效磷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单施化肥及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施有效钾含量下降。SOC的积累速率单施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为0.27、0.59,0.87 g·kg^-1·a^-1。增施有机肥、适量减少化肥投入、氮磷钾化肥的平衡施用是绿洲沙地农田土壤肥力持续提升的施肥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试验 土壤肥力变化 土壤有机碳动态 绿洲沙地农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