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形因子尺度效应及其对水力侵蚀估算的影响研究进展
1
作者 卢刚 王兴连 +4 位作者 艾克拜尔·热合木吐拉 马惟杨 王一峰 孙宝洋 李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65,共9页
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地形因子是水力侵蚀估算模型的关键参数。区域土壤侵蚀研究中地形因子多基于中低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但提取的坡度发生衰减、坡长发生扩张,显著影响水力侵蚀估算。通过总结坡度、坡长尺度效应及... 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地形因子是水力侵蚀估算模型的关键参数。区域土壤侵蚀研究中地形因子多基于中低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但提取的坡度发生衰减、坡长发生扩张,显著影响水力侵蚀估算。通过总结坡度、坡长尺度效应及其对水力侵蚀估算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地形因子尺度效应广泛存在于不同侵蚀类型区,但坡度衰减、坡长扩张规律迥异;地形因子尺度效应与区域地形复杂程度相关,并受地形信息空间频率组成、地形因子计算方式和截断方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区域坡度、坡长因子对DEM分辨率敏感度不同,其尺度效应对水力侵蚀估算的影响程度也不同。目前在坡度衰减、坡长扩张基本规律方面已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坡度衰减和坡长扩张机制、坡度和坡长因子尺度效应耦合机理、人为活动引起坡面地形突变对地形因子尺度效应的影响机制、地形因子转换方法的区域适用性和地貌学原理及转换结果的不确定性评价等方面需加强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DEM 尺度效应 水力侵蚀估算 研究综述
下载PDF
甲氧氯普胺联合苯海拉明对眩晕所致呕吐患者止吐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孙宝阳 王洪侠 孙旺东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究甲氧氯普胺联合苯海拉明对眩晕所致呕吐患者止吐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怀柔医院120急救分中心2020年6月~2023年6月经治的165例眩晕所致呕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82)和研究组(n=83),其中对照组采用甲氧氯普胺进... 目的探究甲氧氯普胺联合苯海拉明对眩晕所致呕吐患者止吐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怀柔医院120急救分中心2020年6月~2023年6月经治的165例眩晕所致呕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82)和研究组(n=83),其中对照组采用甲氧氯普胺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甲氧氯普胺联合苯海拉明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血压水平、生命体征指标以及末梢指血氧饱和度水平,评估止吐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眩晕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BP、DB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SBP、DB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R、RR、SpO_(2)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HR、R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pO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止吐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甲氧氯普胺单一用药,甲氧氯普胺联合苯海拉明应用于眩晕所致呕吐患者止吐的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生命体征,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氯普胺 苯海拉明 眩晕 呕吐 止吐
下载PDF
氯解磷定不同使用方式联合消旋山莨菪碱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3
作者 孙宝阳 王洪侠 孙旺东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5期141-144,共4页
目的观察氯解磷定不同使用方式联合消旋山莨菪碱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怀柔医院120急救分中心2018年6月~2023年6月纳入的9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其中对照组给... 目的观察氯解磷定不同使用方式联合消旋山莨菪碱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怀柔医院120急救分中心2018年6月~2023年6月纳入的9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其中对照组给予氯解磷定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阿托品治疗,观察组给予氯解磷定1.0 g负荷量缓脉静脉推注后再用氯解磷定1.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阿托品+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量、阿托品化时间、血气分析结果和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氯解磷定用药量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阿托品用药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阿托品化时间、血气分析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率、死亡率和阿托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采用氯解磷定1.0 g负荷量缓脉静脉推注后,再用氯解磷定1.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阿托品+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优于给予氯解磷定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阿托品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阿托品的用药量,降低死亡率和消化道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解磷定 消旋山莨菪碱 急性有机磷中毒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全坡面水土流失时空分异规律及观测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许文盛 谷金钰 +3 位作者 孙宝洋 张志华 张文杰 李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85,共9页
全坡面是介于传统坡面和流域尺度之间,进行水土流失多尺度观测与转换的基本单元。在分析水土流失基本单元的基础上,界定了全坡面的范围,确定全坡面是位于分水岭之间从坡顶到坡脚表现为单一坡面的独立集水单元。坡长、坡度、坡位和土地... 全坡面是介于传统坡面和流域尺度之间,进行水土流失多尺度观测与转换的基本单元。在分析水土流失基本单元的基础上,界定了全坡面的范围,确定全坡面是位于分水岭之间从坡顶到坡脚表现为单一坡面的独立集水单元。坡长、坡度、坡位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等空间异质性是区别于传统研究坡面,影响全坡面水土流失空间分异规律的关键因素。径流、泥沙、碳、氮、磷等水土流失通量物质,是全坡面侵蚀规律研究的关键要素。全坡面关键要素迁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目前的观测技术难以对各要素进行高效的识别、提取与定量分析,亟需建立全坡面观测技术体系。通过对全坡面水土流失时空分异规律及观测技术的研究,可为构建水土流失多尺度嵌套观测体系,模拟预测不同尺度下侵蚀产流产沙过程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土关键要素 时空变化 观测技术 全坡面
下载PDF
冻融交替作用对黄土高原三种典型土壤可蚀性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泽宇 马波 +3 位作者 李占斌 曾建辉 孙宝洋 赵玉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3-818,共6页
为研究冻融交替作用对黄土高原北部土壤可蚀性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北部季节性冻融区的三种典型土壤(灌淤土、黄绵土和风沙土)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利用基于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EPIC模型与Dg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系... 为研究冻融交替作用对黄土高原北部土壤可蚀性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北部季节性冻融区的三种典型土壤(灌淤土、黄绵土和风沙土)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利用基于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EPIC模型与Dg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系统分析冻融交替作用对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冻融交替作用使三种供试土壤粘粒含量显著减少(P<0.05),土壤质地粗化;(2)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冻融交替次数的增加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3)相同冻融条件下,利用EPIC模型与Dg模型估算出的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利用EPIC模型估算时,土壤可蚀性K值大小表现为风沙土>灌淤土>黄绵土,利用Dg模型的估算结果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交替 高原土壤 可蚀性
下载PDF
典型红壤区输变电工程堆积体边坡细沟侵蚀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熙 刘强 +3 位作者 江世雄 孙宝洋 钱峰 陈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1-67,共7页
为科学治理典型红壤区输变电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问题,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雨强(2、2.5、3 mm/min)和坡度(10°、15°)2个处理方式,研究了红壤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分析了雨强、坡度、侵蚀产沙特征以及细沟形态... 为科学治理典型红壤区输变电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问题,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雨强(2、2.5、3 mm/min)和坡度(10°、15°)2个处理方式,研究了红壤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分析了雨强、坡度、侵蚀产沙特征以及细沟形态特征参数(密度、割裂度、复杂度和宽深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雨强红壤堆积体坡面产流量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增大,入渗率和输沙量随降雨历时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细沟密度、细沟割裂度、细沟复杂度和细沟宽深比分别为0.77~1.35 m/m^(2)、0.04~0.08、0.93~1.40、1.01~2.39;细沟宽深比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增大而减小,细沟密度、割裂度以及复杂度的变化与之相反。细沟形态特性指标与坡面侵蚀速率之间的相关性排序为:细沟复杂度>细沟割裂度>细沟密度>细沟宽深比。研究成果可为典型红壤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侵蚀 输变电工程 堆积体 人工模拟降雨 产流产沙
下载PDF
长江源典型地区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分离的影响
7
作者 孙宝洋 任斐鹏 +3 位作者 邵逸文 刘纪根 李昊 师哲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0-176,共7页
长江源高寒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局部水土流失仍呈增加的趋势。为研究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开展不同植被退化程度坡面径流冲刷试验。结果表明,植被完全退化坡面的高山草甸土平均分离速率(0.54 g/(cm^(2)·min)... 长江源高寒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局部水土流失仍呈增加的趋势。为研究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开展不同植被退化程度坡面径流冲刷试验。结果表明,植被完全退化坡面的高山草甸土平均分离速率(0.54 g/(cm^(2)·min))显著大于重度和中度退化坡面(0.34和0.12 g/(cm^(2)·min)),并远大于轻度退化的坡面(0.03 g/(cm^(2)·min));完全退化坡面的淡寒钙土平均分离速率(4.29 g/(cm^(2)·min))分别是寒钙土、草甸沼泽土和高山草甸土的3.25、7.27和7.94倍。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分离速率随水流剪切力、径流功率与过水断面单位能量的增加,均呈较好的线性或幂函数关系,但与水流功率的拟合效果最好。在相同水流功率条件下,长江源土壤分离速率大于西南及黄土高原地区。本研究可为长江源区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和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高寒草地 土壤侵蚀 植被退化 土壤分离速率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香紫苏香气成分 被引量:11
8
作者 付铭 曹续 +1 位作者 孙宝阳 王爱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08-151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香紫苏香气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疆香紫苏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18种化学成...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香紫苏香气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疆香紫苏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18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乙酸芳樟酯(79.58%)及芳樟醇(8.32%)。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样品用量少、前处理过程简单等优点,适用于测定香紫苏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紫苏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香气成分
下载PDF
Effects of moss-dominated biocrusts on soil detachment by overland flow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ina 被引量:5
9
作者 ZHANG Guan-hua DING Wen-feng +3 位作者 PU Jian LI Jian-ming QIAN Feng sun bao-y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0期2418-2431,共14页
Biological soil crusts(biocrusts)are important landscape components that exist in various climates and habitats.The roles of biocrusts in numerous soil processes have been predominantly recognized in many dryland regi... Biological soil crusts(biocrusts)are important landscape components that exist in various climates and habitats.The roles of biocrusts in numerous soil processes have been predominantly recognized in many dryland regions worldwide.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effects on soil detachment process by overland flow,especially in humid climates.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effects of moss-dominated biocrusts on soil detachment capacity(Dc)and soil erosion resistance to flowing water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hich holds a subtropical humid climate.Potential factors driving soil detachment variation and their influencing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and elucidated.We designed five levels of coverage treatments(1%–20%,20%–40%,40%–60%,60%–80%,and 80%–100%)and a nearby bare land as control in a mossdominated site.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and subjected to water flow scouring in a hydraulic flume under six shear stresses ranging from 4.89 to 17.99 P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ean Dc of mosscovered soil varied from 0.008 to 0.081 kg m^-2 s^-1,which was 1.9 to 21.0 times lower than that of bare soil(0.160 kg m^-2 s^-1).Rill erodibility(Kr)of mosscovered soil ranged from 0.0095 to 0.0009 s m^-1,which was 2 to 20 times lower than that of bare soil(0.0187 s m^-1).Both relative soil detachment rate and Kr showed an exponential decay with increasing moss coverage,whereas the critical shear stress(τc)for different moss coverage level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Moss coverage,soil cohesion,and sand content were key factors affecting Dc,while moss coverage and soil bulk density wer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r.A power function of flow shear stress,soil cohesion,and moss coverage fitted well to estimate Dc(NSE=0.947).Our findings implied that biocrusts prevented soil detachment directly by their physical cover and indirectly by soil properties modification.Biocrusts could be rehabilitated as a promising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 during ecological recovery to enhance soil erosion resistanc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detachment Soil erosion resistance Rill erodibility Biological soil crusts Yangtze River
下载PDF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痕量砷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爱霞 于文蛟 +2 位作者 孙宝洋 谭慧林 付铭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929-2934,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砷的方法。方法应用AFS-2202E双通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痕量砷,对仪器的工作参数(包括负高压、载气流量和灯电流等)及样品的化学条件作了研究及优化。通过变量找到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 目的建立一种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砷的方法。方法应用AFS-2202E双通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痕量砷,对仪器的工作参数(包括负高压、载气流量和灯电流等)及样品的化学条件作了研究及优化。通过变量找到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痕量砷的最佳工作条件。结果硼氢化钾浓度为20~24g/L之间、灯电流在55~60 mA、光电倍增管负高压在280 V、载气流量在400 mL/min时,是该法测砷的最佳反应条件。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灵敏度高,在实际测定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痕量砷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 优化研究
下载PDF
两种方法在院前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救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宝阳 王小芳 王小丰 《当代医学》 2017年第10期15-17,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两种用药方法在院前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救中的效果,提高院前急救的有效率。方法回顾45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给予随机分为地塞米松+氨茶碱组(组1)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多索茶碱组(组2),通过观察心率、呼吸频率、末梢... 目的比较分析两种用药方法在院前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救中的效果,提高院前急救的有效率。方法回顾45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给予随机分为地塞米松+氨茶碱组(组1)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多索茶碱组(组2),通过观察心率、呼吸频率、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和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优越性。结果甲强龙+多索茶碱组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上优于地塞米松+氨茶碱组。讨论在重症支气管哮喘的院前急救的过程中,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急救措施方法,能够使患者尽快脱离生命危险,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急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支气管哮喘 甲强龙 地塞米松 茶碱 院前急救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区小流域地下水补给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建业 孙宝洋 +3 位作者 肖俊波 王杉杉 马波 李占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2-1000,共9页
地下水补给量反映了含水层的可更新能力,是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参数之一。为定量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基于岔巴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3个水文站1959—1969年降水与日径流观测资料,通过退水分... 地下水补给量反映了含水层的可更新能力,是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参数之一。为定量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基于岔巴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3个水文站1959—1969年降水与日径流观测资料,通过退水分析法估算了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和基流量的关系及其在年内的补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年平均基流量为13. 09 mm·a^(-1),更新时间为124 d,补给量为11. 46 mm·a^(-1),降水入渗补给率为0. 025,基流补给率为0. 89。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补给量与入渗补给率逐渐增大,且上游与下游之间有显著差异(P <0. 05);基流补给率逐渐减小,各集水区之间差异均显著。地下水补给量与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R^2> 0. 40),在下游集水区内随降水量变化的增幅较大。基流量与降水量也呈正相关关系(R^2> 0. 77),干流基流80%以上源于降水补给转化。以5月份为节点可将地下水补给过程分为"一次补给"和"二次补给"2个主要阶段,其分别占全年总补给量约30%和70%,并且"二次补给"是造成岔巴沟流域不同集水区地下水补给量差异的主要阶段,并且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岔巴沟 集水区 基流量 地下水补给量
下载PDF
Apportioning above-and below-ground effects of moss biocrusts on soil detachment by overland flow in a subtropical climate
13
作者 ZHANG Guan-hua YI Liang +4 位作者 DING Wen-feng LEI Xu WANG Yi-ran sun bao-yang LI Jian-m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0期2646-2655,共10页
Biocrusts affect soil detachment through above-ground(top crust’s surface covering)and below-ground(sub-crust’s binding and bonding,B&B)effects,which might vary with biocrust development or coverage.However,thes... Biocrusts affect soil detachment through above-ground(top crust’s surface covering)and below-ground(sub-crust’s binding and bonding,B&B)effects,which might vary with biocrust development or coverage.However,these effects in humid climates are still unclear.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pportion and quantify the surface covering and B&B effects of moss biocrusts with five coverage levels(1%–20%,20%–40%,40%–60%,60%–80%,and 80%–100%)on soil detachment by overland flow in a subtropical humid climate.Two treatments with one being intact moss crusts and one removing the aboveground moss tissues were designed for each coverage level,and bare soil was used as the baselin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il detachment capacity(Dc)and rill erodibility(Kr)decreased with biocrust coverage.After removing the above-ground moss tissues,the impeding effect of biocrusts on soil detachment weakened,but still increasing soil erosion resistance relative to bare soil.For intact crust,Dc was reduced by 50%–95%compared with bare soil,wherein 36%–55%and 14%–40%were attributed to the surface covering and B&B,respectively.The top crust contributed more than sub-crust to the soil detachment reduction,which were related to but not linear with biocrust coverage.When biocrust coverage reached mid-to-higher level(40%–100%),both top crust and sub-crust steadily contributed to soil detachment reduction with 60%and 40%,respectively.The findings advanc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biocrusts on soil erosion in humid climates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aving biocrusts as ecosystem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detachment Rill erodibility Effect apportionment Contribution rate Three Gorges
下载PDF
亚热带苔藓结皮对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冠华 易亮 +2 位作者 孙宝洋 李建明 沈盛彧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91-1800,共10页
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显著影响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如何适应环境资源的化学计量变化仍不明确。本研究以三峡库区苔藓结皮为对象,分析结皮盖度(0、1%~20%、20%~40%、40%~60%、60%~80%和80%~100%)对... 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显著影响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如何适应环境资源的化学计量变化仍不明确。本研究以三峡库区苔藓结皮为对象,分析结皮盖度(0、1%~20%、20%~40%、40%~60%、60%~80%和80%~100%)对土壤理化性质(0~5和5~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P)]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胞外酶C∶N∶P化学计量特征间的协变性。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发育显著提高了土壤黏粒、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C、N、P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砂粒含量;微生物生物量C、N、P和胞外酶活性均随结皮盖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土层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C∶N∶P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及BG∶AP和NAG∶AP。相关分析显示,土壤C、N、P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BG∶NAG呈显著负相关,与NAG∶AP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微生物生物量C∶N∶P无显著相关性;土壤-微生物、微生物-胞外酶C∶N∶P相关性均不显著,BG∶NAG∶AP随着微生物与土壤间C∶N∶P化学计量不平衡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微生物养分代谢同时受N和P的限制,且P的限制较强烈,微生物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生物量以及胞外酶C∶N∶P适应生物结皮发育驱动的土壤化学计量变化,从而维持内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阈值元素比 化学计量内稳性 养分限制
原文传递
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风水蚀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5
作者 孙宝洋 李占斌 +4 位作者 肖俊波 张乐涛 马波 李建明 程冬兵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7-347,共11页
冻融侵蚀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是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之一,而冻融作用与其他营力复合进行侵蚀的分布范围比单纯的冻融侵蚀更广,所造成的危害也更大.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总结评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风蚀和水蚀影响的相关研究进... 冻融侵蚀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是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之一,而冻融作用与其他营力复合进行侵蚀的分布范围比单纯的冻融侵蚀更广,所造成的危害也更大.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总结评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风蚀和水蚀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冻融条件下,土壤水分发生运移,结构被破坏,土壤孔隙度、容重、抗剪强度、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质等理化性质均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和幅度与土壤质地、冻融程度有关.冻融作用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可蚀性,从而影响土壤风蚀和水蚀发生及过程,导致侵蚀强度增大.目前,冻融研究以室内模拟为主,与野外实际冻融过程差异较大,且由于试验条件不同,得到的结论无法统一,甚至相反.因此,通过室内模拟与野外实测相结合,加强冻融条件下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是下一步的重点,这对季节性冻融区解冻期侵蚀预报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土壤理化性质 风蚀 水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