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河流域水储量变化及绿洲生态安全评估
1
作者 张齐飞 陈亚宁 +2 位作者 孙从建 向燕芸 郝海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绿洲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具生态敏感性和独特性的景观类型,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干旱区水资源及其绿洲生境正发生剧烈变化。基于2000—2020年MODIS、GRACE卫星数据、土地利... 绿洲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具生态敏感性和独特性的景观类型,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干旱区水资源及其绿洲生境正发生剧烈变化。基于2000—2020年MODIS、GRACE卫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估算植被初级生产力(NPP)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系统分析了过去20 a塔里木河(简称塔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和绿洲的动态变化并完成了绿洲区生态安全评估。结果表明:(1)2002—2020年塔河流域陆地水储量以0.27 mm·月-1的速率减少,空间上塔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在北部和西部区域显著减少,而在南部区域显著增加。(2)2000—2020年塔河流域绿洲面积显著增加,面积增加6.49%(0.42×10^(4)km^(2))。塔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呈转好趋势,生态等级由较差级别转为中等级别,生态改善区占总流域面积的69%,而生态退化区面积不足5%。塔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由2000年的0.13增至2020年的0.16,近20 a植被覆盖度增加36.79%,NPP增加31.55%。(3)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的同时伴随下游河川径流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塔河流域陆地水资源储量的时空差异性,但人类活动仍是绿洲显著扩张最根本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水储量 绿洲动态变化 生态安全评估 塔里木河流域
下载PDF
高温环境下数字反应性仪微电流测控技术可靠性研究
2
作者 李进 罗庭芳 +5 位作者 包超 朱宏亮 杨振雷 王银丽 孙聪健 卓祥林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8-592,共5页
数字反应性仪是核电厂用于测量反应性的专用设备,能够实现宽范围的微电流测量,采用高精度驱动电路控制电磁继电器实现电流范围自动量程切换是本设备的关键技术之一。在高温环境下,继电器会出现线圈阻值变化而导致驱动电压需求增大的现象... 数字反应性仪是核电厂用于测量反应性的专用设备,能够实现宽范围的微电流测量,采用高精度驱动电路控制电磁继电器实现电流范围自动量程切换是本设备的关键技术之一。在高温环境下,继电器会出现线圈阻值变化而导致驱动电压需求增大的现象,进而导致继电器可靠性降低。为提高高温环境下微电流测控技术可靠性,重点开展不同继电器驱动方式对高温环境下数字反应性仪微电流测控技术可靠性研究。研究发现,相对于低电平驱动模式,高电平驱动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高温环境下反应性仪微电流测控电路可靠性。通过高温步进试验验证,该数字反应性仪在65℃环境下,达到热平衡后的30 min内,微电流测量稳定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反应性仪 微电流测控 继电器 可靠性
下载PDF
核仪表系统中子倍增时间算法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银丽 林超 +6 位作者 何正熙 张宓 罗炜 张芸 蒋天植 孙聪健 许勇 《自动化仪表》 CAS 2021年第S01期11-15,20,共6页
核仪表系统中子倍增时间是核电厂反应堆启动过程中需密切监视和控制的重要参数。中子倍增时间的准确测量和及时响应直接影响反应堆启动和安全运行。针对国内多个核电厂反应堆运行中出现的中子倍增时间波动及响应不及时问题,基于中子倍... 核仪表系统中子倍增时间是核电厂反应堆启动过程中需密切监视和控制的重要参数。中子倍增时间的准确测量和及时响应直接影响反应堆启动和安全运行。针对国内多个核电厂反应堆运行中出现的中子倍增时间波动及响应不及时问题,基于中子倍增时间的计算原理,对倍增时间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模拟仿真对算法中的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结合中子倍增时间在反应堆设计中功能要求,给出了算法参数设置的优化建议。同时,结合工程实测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以期为工程实际应用中子倍增时间的相关参数设置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仪表系统 中子倍增时间 算法 参数 敏感性分析 反应堆启动 响应 报警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效应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孙从建 张文强 +1 位作者 李新功 孙九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5-172,共8页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当今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该文基于Landsat TM和OLI数据,估算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定量分析了2002、2009、2017年甘肃、陕西、...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当今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该文基于Landsat TM和OLI数据,估算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定量分析了2002、2009、2017年甘肃、陕西、山西3个主要塬区的生态安全特征,并指出了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与2002年相比,2017年甘肃塬区的遥感生态指数呈微弱增长(增加0.04),陕西塬区总体呈现改善的趋势,遥感生态指数由0.45(2002)增加至0.56(2017),山西塬区遥感生态指数由0.54(2002)减少至0.46(2017)。与2002年相比,2017年甘肃塬区中生态条件差、较差区域减少,良好、优秀的区域增加;陕西塬区中生态条件差、较差区域减少,中等、良好的区域增加,优秀的区域保持稳定;山西塬区中生态条件差、较差和中等的区域增加,良好、优秀的区域减少。甘肃塬区的蒲河和洪河流域,陕西塬区的沮河、三水河、泔河和漆水河流域以及山西塬区的州川河和鄂河流域目前的生态环境仍呈现退化趋势。3个塬区中,甘肃、陕西塬区生态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山西塬区生态条件虽有下降,但生态条件改善趋势已初现端倪,随着各项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不断实施深入,3个塬区生态环境将会有效改善。该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塬面地区生态恢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生态 黄土高原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山西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从建 陈若霞 +2 位作者 张子宇 李伟 陈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水体主要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可反映水体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评估水体中的主要离子的浓度及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体物质循环及水系统中元素分布的重要依据。通过对2015—2016年山西省不同季节的95个浅层地下水采样数据的检测与比较... 水体主要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可反映水体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评估水体中的主要离子的浓度及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体物质循环及水系统中元素分布的重要依据。通过对2015—2016年山西省不同季节的95个浅层地下水采样数据的检测与比较,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空间插值分析图、Gibbs图和Piper三线图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山西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属于淡水,水质较好,地下水矿化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中部、西南部矿化度较高且季节变化显著;东南部及西北部矿化度较低且季节变化不明显。地下水阴离子中HCO_3^-占主要优势,阳离子中Na^+、Ca^(2+)占主要优势,丰水期与枯水期相比,地下水主要离子中Na^+和Cl^-增加明显,可能受地形和季节性降水的影响。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水化学类型有HCO_3^--Ca^(2+)型、HCO_3^--SO_4^(2-)-Na^+型、HCO_3^--SO_4^(2-)-Ca^(2+)-Na^+型和HCO_3^--Cl^--Na^+型。水体离子的组分变化主要受岩石风化的影响,其中盆地地区受到一定的人为影响和蒸发浓缩影响。不同季节地下水中的离子相对含量变化显著,丰水期与枯水期相比,浅层地下水中的Na^+和Cl^-增加明显,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土壤淋溶作用影响,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及补充区域水化学研究数据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类型 时空分布 控制因素 山西省
下载PDF
2000年来吕梁连片贫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孙从建 乔鹏 +2 位作者 王佳瑞 王红阳 孙九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7-286,共10页
多年来吕梁连片贫困区实施的生态恢复措施对其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掌握该区域在生态恢复措施实施(2000年)以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状况,利用2000—2018年时序的遥感数据和基于光能利用率的CASA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导... 多年来吕梁连片贫困区实施的生态恢复措施对其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掌握该区域在生态恢复措施实施(2000年)以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状况,利用2000—2018年时序的遥感数据和基于光能利用率的CASA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导致其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吕梁连片贫困区NPP整体上升,其中93.46%的区域NPP呈增长状态,6.54%的区域呈减少状态,2010—2015年区域NPP出现下降。(2)受人类活动影响,过去18年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为显著,耕地面积缩减,草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林地与城镇面积增加且城镇面积扩张迅速,不同土地利用下的NPP特征差异显著,耕地NPP年均值增长最为迅速,为5.9 gC m^(-2)a^(-1),林地最为平稳,为1.32 gC m^(-2)a^(-1)。(3)研究区降水量波动对区域NPP的变化影响显著,未来气候变化中降水量的变化可能对区域NPP产生直接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生态恢复、精准扶贫及黄河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贫困区 净初级生产力(NPP) CASA模型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农作物产流产沙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从建 侯慧新 +2 位作者 陈伟 杨伟 郑振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03,111,共6页
为了分析不同农作物的产流产沙特性,基于冯家沟水土保持监测站2014—2016年的自然降雨数据及5种不同农作物(红薯、谷子、玉米、大豆、土豆)覆盖下的产流产沙量观测数据,分析了15°黄土坡面不同类型降雨条件下不同农作物产流产沙量... 为了分析不同农作物的产流产沙特性,基于冯家沟水土保持监测站2014—2016年的自然降雨数据及5种不同农作物(红薯、谷子、玉米、大豆、土豆)覆盖下的产流产沙量观测数据,分析了15°黄土坡面不同类型降雨条件下不同农作物产流产沙量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场次降雨中,玉米措施产流量及土壤流失量较大,红薯措施与谷子措施较小,土豆措施与大豆措施产流量及土壤流失量差别不大。(2)不同农作物的小区产流产沙量均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及降雨量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关系。(3)研究区侵蚀性降水根据降雨量、降雨历时及I30可分为3种类型:Ⅰ雨型(降雨量、历时、雨强适中)、Ⅱ雨型(历时较长、雨量大、雨强较小)、Ⅲ雨型(历时短、降雨量较小、雨强大)。(4)5种作物在不同雨型下产流产沙特性不同,在Ⅲ雨型(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条件下各作物措施产流量及土壤流失量最大,不同雨型条件下红薯产流量及土壤流失量最小。相比其他农作物,红薯是研究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优良农作物,玉米不适用于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产沙特性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农作物
下载PDF
1964-2017年山西省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从建 郑振婧 +2 位作者 李伟 杨伟 侯慧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9-235,共7页
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山西省潜在蒸发量,运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地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为1 148.6 ... 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山西省潜在蒸发量,运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地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为1 148.6 mm,存在以27 a为主周期和9 a,45 a左右为次周期的周期变化;(2)山西省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由中部向南北两边递减,北部地区潜在蒸发量低于南部地区,地势低的地方潜在蒸发量较高;(3)山西省潜在蒸发量西北部和东南部呈现下降趋势,东北部及西南部呈增加趋势,东北部增加趋势尤为显著;(4)平均水气压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山西省潜在蒸发量的主导因素,潜在蒸发量与平均水气压、相对湿度和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温度、风速、日照时数及纬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山西省
下载PDF
开都河流域农业灌溉区地下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孙从建 杨伟 +2 位作者 陈若霞 候慧新 郑振靖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4-93,共10页
【目的】研究开都河流域农业灌溉区地下水化学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空间插值、Piper三线图示法和Gibbs图示法,基于2016年1月(冬季)、3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的4次开都河流域农业灌溉区地下水样... 【目的】研究开都河流域农业灌溉区地下水化学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空间插值、Piper三线图示法和Gibbs图示法,基于2016年1月(冬季)、3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的4次开都河流域农业灌溉区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及水化学主要参数的分析测试,开展了开都河流域农业灌区地下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结果】①开都河流域农业灌溉区地下水整体水质良好,矿化度较低,地下水中主要离子为HCO3^-、Na^+、Ca^2+、SO4^2-,溶解性固体总量(TDS)冬季高夏季低;地下水埋深与TDS变化具有一定的程度的关联性,灌溉季节地下水埋深变浅、水体TDS相对降低;②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中Na+和Ca2+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性较为明显,阴离子中SO4^2-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③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2^--Na^+-Ca^2+型,水化学类型季节性差异较小;④地下水离子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绿洲区与滨湖区的地下水化学离子组成受人为干扰较明显,灌溉力度较小的区域和非灌溉季节的地下水受人为干扰较小。【结论】灌区在农作物灌溉季节应适当合理开采地下水并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区 地下水 时空分布 水化学类型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中亚高山区云下与地表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水汽来源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从建 周思捷 +2 位作者 陈亚宁 陈伟 乔鹏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121,140,共12页
基于中亚高山区7个站点的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数据,利用Stewart雨滴蒸发模型及HYSPLIT模型,分析了云下与地表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地理环境和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与云下降水的δ^(2)H和δ^(... 基于中亚高山区7个站点的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数据,利用Stewart雨滴蒸发模型及HYSPLIT模型,分析了云下与地表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地理环境和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与云下降水的δ^(2)H和δ^(18)O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波动,春夏富集,秋冬贫化;氘盈余则呈现相反的季节变化趋势;云下大气降水线斜率和截距均大于地表大气降水线,说明地表大气降水线受蒸发影响更显著;云下与地表降水的δ^(2)H、δ^(18)O和高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地表氘盈余呈现反高程效应;云下与地表降水δ^(18)O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氘盈余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降水量效应在云下与地表降水中均不显著;水汽输送轨迹显示,夏半年水汽主要源自西伯利亚大陆气团及局地再蒸发水汽,冬半年水汽主要源自西风带输送的北大西洋水汽,且在西风控制下的氘盈余值显著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降水线 水汽来源 雨滴蒸发模型 后向轨迹追踪模型 中亚高山区
下载PDF
基于遥感信息的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敏感区淤地坝坝地资源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齐飞 孙从建 +3 位作者 向燕芸 李皎 刘显 梁家荣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2年第4期357-368,379,共13页
淤地坝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防治的有效工程措施之一,在拦泥淤地、建设农田、巩固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WorldView-2、Google Earth、Bing、Sentinel-2多源遥感影像并结合实地淤地坝监测资料、N... 淤地坝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防治的有效工程措施之一,在拦泥淤地、建设农田、巩固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WorldView-2、Google Earth、Bing、Sentinel-2多源遥感影像并结合实地淤地坝监测资料、NDVI和土地类型数据,本文完成了晋西南地区淤地坝坝地资源(数目、面积、位置、坝系、流域面积)的统计,并对其运行现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21年,晋西南地区淤地坝共计12167座,总面积达71.19 km^(2)。规模上该区主要以小型淤地坝(<0.015 km^(2))为主;空间上主要集中于中部的汾西县、洪洞县和浮山县地区,坝地数量和面积分别占总数量和面积的67.37%(8197座)和56.67%(40.35 km^(2))。目前,56.58%的淤地坝已经处于服务超限状态,平均超限4.35 a,其中,隰县、大宁县、汾西县、吉县和乡宁县地区淤地坝超限较为严重,60%以上的淤地坝已处于淤满状态。淤地坝的修建明显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拦泥蓄容、建设耕地资源,但随着一些淤地坝的“淤满”,其生态和经济服务功能明显下降,并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亟需地方流域管理部门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晋西南 淤地坝 遥感 水土流失
下载PDF
Hydrological and water cycle processes of inland river basins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3
12
作者 CHEN Yaning LI Baofu +2 位作者 FAN Yuting sun congjian FANG Gonghu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161-179,共19页
The increasing shortage in water resources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 Water shortages also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on's oa... The increasing shortage in water resources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 Water shortages also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on's oasis eco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water cycle of inland river basins in the ARNC,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of water resources(including air water vapor resources, runoff, and glacial meltwater)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amflow composition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baseflow in the inland rivers; and anticipated future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 although the runoff in most inland rivers in the ARNC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both the glaciated area and glacial ice reserves have been reduced in the mountains;(2) snow melt and glacier melt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ARNC, especially in the Kunlun and Tianshan mountains;(3) baseflow in the inland rivers of the ARNC is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with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being the reduction in forest area and the over-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e river basins; and(4)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water resources, ecology and economy will further increase in the futu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ight also help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resources climate change RIVER runoff BASEFLOW streamflow composition INLAND RIVER bas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海河源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孙从建 陈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0-799,共10页
对海河流域源区的丰、枯水期降水、地下水、河水进行取样测试,分析了海河源区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水化学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运用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对典型采样点地表水地下水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丰... 对海河流域源区的丰、枯水期降水、地下水、河水进行取样测试,分析了海河源区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水化学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运用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对典型采样点地表水地下水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丰水期地下水及地表水δD和δ18O及总溶解性固体(TDS)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枯水期只有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及水化学特性表现出空间差异。(2)研究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a-HCO3·SO4、Ca-HCO3型为主,丰水期河水与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相似,枯水期地下水化学类型与同时期的河水及大气降水的水化学类型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枯水期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明显。Gibbs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海河源区水体化学性质的主要影响为岩石风化作用。(3)枯水期地下水受其他水体影响较弱,而丰水期河水及大气降水对地下水具有显著的补给作用,3个源流区中西源的地表河水对地下水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同位素 水化学 海河流域源区 地下水地表水转化
下载PDF
近57年来黄土高原干旱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佳瑞 孙从建 +1 位作者 郑振婧 李晓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340-5351,共12页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52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气象资料,利用不同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对该区57年来干旱的...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52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气象资料,利用不同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对该区57年来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交叉小波变换探讨了干旱指标与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时间变化上,黄土高原57年来不同干旱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整体逐渐变干旱。但SPEI6指标较SPI6指标相比,干旱年份更多,干旱特征更明显,说明SPEI的计算由于考虑了蒸散发输入因此结果偏重.不同指标均显示,1999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时有发生,但整体有降低的趋势。(2) SPEI6和SPI6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最高点都出现在1999年,但SPEI6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变化幅度更剧烈,且出现全域性干旱的年份(5年)也多于SPI6(3年);SPEI12相较于SPI12,站次比和干旱强度较为相似,都在1966年达到顶峰,虽然出现全域性干旱的年份SPEI12(9年)多于SPI12(3年),但SPI12的干旱强度更高。(3)平原区的汾渭平原是轻旱多发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易发生中旱,同时宁夏平原还是重旱多发区。丘陵区西部的中宁、同心两地易发生重旱,乌审旗出现特旱。山地区干旱频率普遍较高,尤其是西部山地区的乌鞘岭重旱、特旱频发。(4)SPEI指数对环流指数的变化更敏感。AMO对区域各干旱指标的影响较小,ENSO、WPI对SPI6、SPEI6有显著的响应;而PNA对6个月尺度的干旱指标(SPI6、SPEI6)影响较小,对12个月尺度的干旱指标(SPI12、SPEI12)影响较大。区域干旱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为了进一步探索不同干旱指标在不同区域的运用,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指标,从不同角度比较多种干旱指标的相似性,从而避免单一指标对结果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标准化降水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交叉小波变换(XWT) 遥相关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的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内陆河流域径流组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从建 陈伟 王诗语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气候变化对中亚高山区水循环影响显著,加剧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认识区域内陆河径流组分特征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提孜那甫河流域过去60 a(1957—2016年)的气象、径流数据,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径流... 气候变化对中亚高山区水循环影响显著,加剧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认识区域内陆河径流组分特征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提孜那甫河流域过去60 a(1957—2016年)的气象、径流数据,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径流组分的响应。结果表明:(1)过去60 a来,流域气温及山区降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2010年以来区域增温增湿趋势更为明显,这一变化下提孜纳甫河夏、秋季径流呈现显著增长。(2)径流分割结果显示:冰雪融水、地下水及降水对于年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17%,40%及43%;不同的季节的径流组分差异明显,降水对流域夏季径流的贡献较为显著。作为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典型的内陆河流,未来区域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的变化将会对于提孜纳甫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孜纳甫河流域 气候变化 径流 同位素 径流分割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东部主要作物需水量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伟 陈丽 +2 位作者 孙从建 郑振婧 李晓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6-171,176,共7页
为研究黄土高原东部主要作物需水量,基于P-M(Penman-Monteith)作物需水模型,采用山西省内25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计算黄土高原东部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谷子(Setaria italica)、高粱[Sorghum bicolor(L... 为研究黄土高原东部主要作物需水量,基于P-M(Penman-Monteith)作物需水模型,采用山西省内25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计算黄土高原东部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谷子(Setaria italica)、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的作物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及水分盈亏指数。结果表明:(1)4类作物的作物需水量为293.39~656.77 mm,谷子年均需水量较冬小麦节约39.99%、较玉米节约30.58%,高粱年均需水量较冬小麦节约14.01%、较玉米节约0.53%;(2)灌溉需水量为0~289.69 mm,作物平均灌溉需水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冬小麦、玉米、高粱、谷子;(3)主要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0.23~0.48,谷子是出现水分唯一盈余的作物,区域南部水分盈亏指数最小,冬小麦区域中部缺水严重,玉米、谷子、高粱在区域北部缺水最为严重。研究主要作物需水量空间分布对于确定作物灌溉用水量,了解水分盈亏程度,合理布局种植结构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需水 空间分布 P-M模型 水分盈亏指数
下载PDF
汾河中下游地下水埋深变化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若静 孙从建 +1 位作者 高小朋 王彦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7-535,共9页
选取汾河中下游临汾盆地作为研究区,基于多年地下水埋深监测数据,对该地区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研究区2007—2018年地下水埋深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各区域地下水埋深差别显著,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 选取汾河中下游临汾盆地作为研究区,基于多年地下水埋深监测数据,对该地区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研究区2007—2018年地下水埋深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各区域地下水埋深差别显著,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其中尧都、襄汾出现明显的超采现象。②地下水埋深在2010年后波动较显著,各区县变幅明显高于2010年前的时段。③地下水埋深在年尺度上表现出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春季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最大且主要以地下水埋深降低为主;空间上,地下水埋深变浅区域主要集中在霍州、洪洞、曲沃南部和翼城北部,加深区域主要集中在襄汾、尧都西南部和侯马西北部少部分区域。④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对蒸发量较敏感,对降雨量和农村用水敏感较弱,人口对地下水埋深变化贡献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临汾盆地 水位变化
下载PDF
低氮胁迫下不同苦荞品种开花前土壤养分含量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伟 崔亚茹 +1 位作者 孙从建 杨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1-156,共6页
为了揭示耐低氮苦荞品种在胁迫环境下的优势,以耐低氮的迪庆苦荞(DQ)和不耐低氮的黑丰1号(HF)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开花前低氮胁迫下不同苦荞品种种植后造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低氮处理下两品种差异显著,HF土壤的含水量... 为了揭示耐低氮苦荞品种在胁迫环境下的优势,以耐低氮的迪庆苦荞(DQ)和不耐低氮的黑丰1号(HF)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开花前低氮胁迫下不同苦荞品种种植后造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低氮处理下两品种差异显著,HF土壤的含水量、pH值以及全氮含量分别比DQ高33.78%,1.43%,50%,而DQ土壤的NO-3-N含量、氨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HF 49.2%,97%。因此,迪庆苦荞可能通过吸收较多的水分、养分来适应低氮胁迫,并且通过提高氨氧化酶活性,加速硝化作用转化出更多的有效态氮供植物吸收利用。所以,对于未来贫瘠土壤上苦荞的种植应考量其耐瘠性的差异,选育耐瘠性强的品种来增加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氮胁迫 苦荞品种 养分含量
下载PDF
汾河下游地表水环境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皎 孙从建 +4 位作者 陈伟 张齐飞 刘显 周思捷 林若静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2年第4期380-392,共13页
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地表水作为区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其整体环境变化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汾河下游15个水质监测断面2013—2017年的16项水质指标,采用水污染指数法(WPI)和多元统计方法,... 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地表水作为区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其整体环境变化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汾河下游15个水质监测断面2013—2017年的16项水质指标,采用水污染指数法(WPI)和多元统计方法,以水质定量评价为基础,评估了汾河下游地表水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汾河下游水质以《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劣Ⅴ类水为主,WPI值的多年平均值为74.1—636.2;(2)水质的年际变化上,2015年Ⅴ类和劣Ⅴ类水的占比最高,水质状况最差;(3)在空间上,位于汾河干流尧都区段及涝洰河的6个监测断面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区域;(4)研究区营养盐(TP、NH_(3)-N)和耗氧有机污染物(COD_(Mn)、COD_(Cr))等典型污染物主要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农业废水,霍州市和洪洞县的水质恶化受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最大。污染程度具有从北向南、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弱的特征。研究显示:汾河下游水环境污染严重,汾河干流道美桥—尧都段和涝洰河应当作为区域水环境治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时空特征 污染源 汾河下游
下载PDF
不同控氮及苦荞品种对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水肥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伟 王佳 +2 位作者 孙从建 王红阳 李亚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72,共8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典型土壤在不同施肥量及苦荞品种影响下的水肥特征,研究设置了3个控氮处理(尿素为0,80,100 mg/kg),探明耐氮性差异显著的苦荞品种(黑丰1号,HF,不耐低氮;迪庆苦荞,DQ,耐低氮)整个生育期对土壤水肥状况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 为探究黄土高原典型土壤在不同施肥量及苦荞品种影响下的水肥特征,研究设置了3个控氮处理(尿素为0,80,100 mg/kg),探明耐氮性差异显著的苦荞品种(黑丰1号,HF,不耐低氮;迪庆苦荞,DQ,耐低氮)整个生育期对土壤水肥状况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裂区分析结果显示氮控量、品种、氮控量和品种及时期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产生了极显著差异(p<0.01)。(2)整个生育期,常氮控量下(100 mg/kg),迪庆的有机质、pH、全氮、速效钾、全钾较黑丰高;低氮控量下(80 mg/kg),迪庆的碱解氮、全氮、全磷、pH比黑丰高;不施氮下(0 mg/kg),迪庆的水分、有机质、速效磷、全氮、全磷均比黑丰高。综上所述,在整个生育期黑丰1号的水肥消耗大于迪庆,生育期结束后有降低土壤pH的风险,黄土高原贫瘠地区土壤的可持续发展应多选用耐瘠性强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控氮量 土壤水肥 苦荞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