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6
1
作者 孙焕泉 毛翔 +5 位作者 吴陈冰洁 国殿斌 王海涛 孙少川 张英 罗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0-411,共12页
地热资源是重要的非碳基可再生能源,具有本土能源、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等优势。21世纪以来,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稳居世界首位,特别是中深层地热供暖利用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在世界地热产业中的鲜明特色。但与此同时,受限于我国绝大部分... 地热资源是重要的非碳基可再生能源,具有本土能源、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等优势。21世纪以来,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稳居世界首位,特别是中深层地热供暖利用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在世界地热产业中的鲜明特色。但与此同时,受限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板块内部,东部用能旺盛区尚没有规模中高温地热资源发现,我国地热发电产业发展缓慢。基于对我国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情况的分析,总结归纳了我国中深层地热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现状,包括地热系统形成机制、选区评价技术、热储描述技术、可持续开发技术及“取热不耗水”关键工程技术等。地热能若要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未来需要向品位更高、应用范围更广的深层地热资源进军。建议持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技术创新,尽快摸清我国深层地热资源家底,攻关高温钻完井、复杂结构井、深层热储改造、井下换热和干热岩EGS工程等关键技术,推进“地热+”多能协同,加大示范项目建设和应用市场培育。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和管理监督力度,为地热产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热产业 直接利用 勘探开发技术 发展方向 碳中和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开发技术迭代与发展方向
2
作者 孙焕泉 王海涛 +8 位作者 杨勇 吕琦 张峰 刘祖鹏 吕晶 陈天成 蒋廷学 赵培荣 吴世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5-877,共13页
对比、借鉴美国页岩油开发钻井技术、压裂技术、井网部署模式迭代历程及成效,围绕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点和开发难点,通过开发技术、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创新、迭代,初步形成了适合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的开发技术体系,... 对比、借鉴美国页岩油开发钻井技术、压裂技术、井网部署模式迭代历程及成效,围绕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点和开发难点,通过开发技术、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创新、迭代,初步形成了适合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的开发技术体系,支撑了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降低了开发投资成本。通过与美国页岩油开发技术对比,提出了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开发技术迭代的发展方向:持续强化整体立体开发,提高工程技术精细程度,完善工程技术指标体系,加快工程装备智能优化,探索应用复杂结构井,形成从设计到实施的全流程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创新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开发理念与技术,推动实现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陆相断陷湖盆 济阳坳陷 钻井 压裂 开发 技术迭代 发展方向
下载PDF
提高油气田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与应用
3
作者 孙焕泉 杨勇 +5 位作者 方吉超 凡哲元 吴光焕 元福卿 杨元亮 吴永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0-608,共9页
阐述了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的内涵,研究形成了“3+2”(三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协同大幅度提高高含水老油田采收率技术,提出了“3+2”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建立了多元热复合技术协同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方法,研究提出的提高油气田... 阐述了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的内涵,研究形成了“3+2”(三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协同大幅度提高高含水老油田采收率技术,提出了“3+2”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建立了多元热复合技术协同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方法,研究提出的提高油气田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在矿场应用,难开采稠油采收率提高了21.9%。多元热复合开发与分支井技术协同应用成功将稠油黏度动用上限扩展到750000 mPa·s,储层厚度动用下限突破到1.5 m。提出了下一步技术协同发展方向:低渗透油藏压驱-注水协同开发、缝洞型油藏气-水-井网协同提高采收率、老油田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开采以及页岩气复合排水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井 多元热复合技术 “3+2”技术 技术协同方法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It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for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4
作者 sun huanquan WANG Haitao +8 位作者 YANG Yong LYU Qi ZHANG Feng LIU Zupeng LYU Jing CHEN Tiancheng JIANG Tingxue ZHAO Peirong WU Shic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993-1008,共16页
By benchmarking with the iteration of drilling technology,fracturing technology and well placement mode for shal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sider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 By benchmarking with the iteration of drilling technology,fracturing technology and well placement mode for shal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sider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shale oil in the Jiyang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East China,th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oil in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has been primarily formed through innovation and it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drilling and fracturing technologies.The technology system supports the rapid growth of shale oil production and reduces the development investment cost.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prospect of the shale oi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teration in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is proposed.It is suggested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overall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improve the precision leve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upgrade the engineering technical indicator system,accelerate th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of engineering equipment,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mplex structure wells,form a whole-process integrated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rom design to implementation,and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shale oil development,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xtensive,beneficial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in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continental rift lake basin Jiyang Depression DRILLING FRACTURING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teration PROSPECT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被引量:15
5
作者 孙焕泉 杨勇 +4 位作者 王海涛 王建 吴光焕 崔玉海 于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102,共13页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高耗水层带发育、低效水循环严重,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差异大、有效动用难度大,深层、薄层超稠油注汽难、热损失大,有碱复合驱油体系结垢严重,聚合物驱后油藏动态非均质性更强、剩余油更加分散以及特高含水后期套损井多、出砂加剧、精细分层注采要求高等难题,明确地质及剩余油分布特征,深化驱油机制认识,围绕整装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断块油藏高效均衡开发、稠油油藏转方式开发、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开发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整装油藏精细流场调控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立体开发技术、稠油油藏热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技术、特高含水期主导采油工程技术等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开辟先导试验区,取得显著开发效果,实现工业化应用,支撑胜利油区持续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油田 剩余油分布特征 精细流场调控 立体开发 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 稠油热复合开发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页岩气立体开发理论技术与实践——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为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孙焕泉 蔡勋育 +5 位作者 胡德高 路智勇 赵培荣 郑爱维 李继庆 王海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3-584,共12页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一次井网储量动用率和采收率偏低、开发层系无明显隔层、分层开发难度大的问题,基于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认识,研究了页岩气储集层精细描述与建模、立体开发技术政策优化、密织井网高效钻井和精准压裂与实...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一次井网储量动用率和采收率偏低、开发层系无明显隔层、分层开发难度大的问题,基于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认识,研究了页岩气储集层精细描述与建模、立体开发技术政策优化、密织井网高效钻井和精准压裂与实时调控等页岩气立体开发理论技术。立体开发的内涵是基于页岩气的沉积特征、储集特点和甜点分布,应用优快钻井、体积压裂技术,在多维空间改造形成“人工气藏”,实现页岩气开发的储量动用率、采收率、收益率最大化。在页岩气立体开发研究过程中,地质工程耦合甜点描述是基础、天然裂缝与人工缝网的协同优化是关键,钻井及压裂工程提速提效是保障。通过实施立体开发,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整体采收率从12.6%提高到23.3%,为气田持续稳产上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立体开发 涪陵页岩气田 四川盆地 储集层精细描述 精准压裂 采收率
下载PDF
Theory,technology and practice of shale gas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Fuling shale gas field in 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2
7
作者 sun huanquan CAI Xunyu +5 位作者 HU Degao LU Zhiyong ZHAO Peirong ZHENG Aiwei LI Jiqing WANG Hai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3期651-664,共14页
In the Jiaoshiba block of the Fuling shale gas field,the employed reserves and recovery factor by primary well pattern are low,no obvious barrier is found in the development layer series,and layered development is dif... In the Jiaoshiba block of the Fuling shale gas field,the employed reserves and recovery factor by primary well pattern are low,no obvious barrier is found in the development layer series,and layered development is difficult.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shale gas enrichment and high production,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shale gas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such as fine description and modeling of shale gas reservoir,optimiz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highly efficient drilling with dense well pattern,precision fracturing and real-time control,are discussed.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ref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al and fast drilling and volume fracturing technologies,depending upo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sweet spot distribution of shale gas,to form"artificial gas reservoir"in a multidimensional space,so as to maximize the employed reserves,recovery factor and yield rate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In the research on shale gas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the geological+engineering sweet spot description is fundamental,the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of natural fractures and artificial fractures is critical,and the improvement of speed and efficiency in drilling and fracturing engineering is the guarantee.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the overall recovery factor in the Jiaoshiba block has increased from 12.6%to 23.3%,providing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ontinuous and stable production of the Fuling shale ga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Fuling shale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precision fracturing recoveryfactor
下载PDF
中国石化页岩气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84
8
作者 孙焕泉 周德华 +3 位作者 蔡勋育 王烽 冯动军 卢婷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6,共13页
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丰富,但与北美相比具有地质年代老、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构造和地表条件复杂的特点,很难实现商业开发。自2006年以来,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调研及选区评价、勘探突破和勘探开发快速发展3个阶段。2012年,... 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丰富,但与北美相比具有地质年代老、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构造和地表条件复杂的特点,很难实现商业开发。自2006年以来,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调研及选区评价、勘探突破和勘探开发快速发展3个阶段。2012年,海相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高效建成中国首个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并实现威荣深层页岩气商业开发及其他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快速规模增长。经过十余年的科技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中国石化创新引领了页岩气藏精细描述及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发展了立体开发调整技术,形成了山地条件下优快钻井与长水平井分段压裂及气田绿色开发配套技术。中国石化未来将持续加强地质评价与探索,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助推油气行业降本增效,加强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提升页岩气开发效益,从而实现中国石化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稳步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页岩气 涪陵 立体开发 地质工程一体化 分段压裂
下载PDF
中国石化页岩油勘探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79
9
作者 孙焕泉 蔡勋育 +2 位作者 周德华 高波 赵培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9-575,共7页
中国石化页岩油勘探经历了早期选区评价及专探井试验、新一轮基础研究与先导试验两个阶段。通过早期页岩油专探井试验,发现陆相页岩油普遍存在“压不开、撑不住、返排低、稳产难”的现象,在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中国石... 中国石化页岩油勘探经历了早期选区评价及专探井试验、新一轮基础研究与先导试验两个阶段。通过早期页岩油专探井试验,发现陆相页岩油普遍存在“压不开、撑不住、返排低、稳产难”的现象,在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中国石化相关项目的依托下,重点围绕页岩岩相特征、页岩油可流动性、页岩可压裂性进行了科技攻关,取得了积极进展,明确咸化湖盆纹层状页岩相是最有利岩相、较高成熟度页岩油是近期攻关的主要目标,初步形成了页岩油甜点地球物理预测方法和陆相页岩油工程工艺技术系列。“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加强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力争实现页岩油规模性商业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页岩油 岩相 成熟度 勘探前景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孙焕泉 王海涛 +1 位作者 吴光焕 王一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9-1013,1023,共6页
与稀油注CO2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CO2与稠油无法达到混相,因此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差别很大,特别是在热化学复合采油过程中,注入的CO2主要发挥隔热、降黏、增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因素对稠油油藏注CO2驱替效果的影响,在稠... 与稀油注CO2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CO2与稠油无法达到混相,因此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差别很大,特别是在热化学复合采油过程中,注入的CO2主要发挥隔热、降黏、增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因素对稠油油藏注CO2驱替效果的影响,在稠油样品物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原油黏度、温度、压力和渗透率对稠油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影响。温度对采收率影响最大,其他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渗透率、压力、油样类型。根据实验结论及认识,综合考虑地层温度、油藏渗透率等因素,在胜利油田开展了稠油油藏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从矿场实际生产结果来看,油藏温度增加以及油藏渗透率提高,都有利于注CO2吞吐开发,都能够有效提高油井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二氧化碳 正交实验 影响因素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中国石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方向 被引量:32
11
作者 孙焕泉 周德华 +3 位作者 赵培荣 李王鹏 冯动军 高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3期269-280,共12页
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北美取得了页岩革命的胜利,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并主导全球能源格局。北美页岩革命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中国石化探区油气资源丰富,有利目标类型多,加快勘... 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北美取得了页岩革命的胜利,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并主导全球能源格局。北美页岩革命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中国石化探区油气资源丰富,有利目标类型多,加快勘探开发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已实现效益开发,围绕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页岩等重点领域的高效勘探开发,需要加强隐蔽油气藏精细描述和勘探开发适应性压裂技术攻关,加强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和优快钻井技术体系攻关,利用大数据对致密砂岩气藏开展高效调整和优化完井方式,发展海相页岩油气多层系立体开发技术,开展向深层、常压、陆相页岩油气领域攻关。中国石化将持续加强地质理论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攻关,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思路,建立一体化运行协同机制,加强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切实推进各油气田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勘探和高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页岩革命 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 致密油气 隐蔽油气藏
下载PDF
力化学改性木粉纤维制备水凝胶颗粒驱油剂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焕泉 曹绪龙 +2 位作者 姜祖明 祝仰文 郭兰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6-481,共6页
木粉价廉、来源广,含大量木质纤维素,可生物降解,绿色环保。用木粉复合水凝胶作为驱油剂,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丙烯酰胺为原料、力化学改性木粉(PWF-BA)为填充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备了改性... 木粉价廉、来源广,含大量木质纤维素,可生物降解,绿色环保。用木粉复合水凝胶作为驱油剂,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丙烯酰胺为原料、力化学改性木粉(PWF-BA)为填充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备了改性木粉复合水凝胶。研究了复合水凝胶的弹性、黏性、抗剪切能力及在高温高盐条件下的抗老化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化学处理后,木粉中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基本被去除;随球磨时间增加,颗粒尺寸和结晶度显著降低,比表面积增加。当球磨时间为4 h时制得的木粉在聚丙烯酰胺基体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界面相互作用,复合水凝胶的拉伸性能和在85℃盐水中的抗老化性能良好,可在三次采油中作为驱油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粉 纤维素 水凝胶 力化学改性 驱油剂
下载PDF
基于储层孔喉匹配的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研究与矿场实践——以胜坨油田一区沙二段1-3砂组聚合物驱后单元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孙焕泉 曹绪龙 +1 位作者 李宗阳 郭兰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61,共9页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与储层孔喉匹配性是实现驱油体系有效注入和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因素,基于物理模拟研究,建立黏弹性颗粒驱油剂与多孔介质孔喉匹配关系图版。优选胜坨油田一区沙二段1-3砂组聚合物驱后油藏典型单元作为先导试验...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与储层孔喉匹配性是实现驱油体系有效注入和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因素,基于物理模拟研究,建立黏弹性颗粒驱油剂与多孔介质孔喉匹配关系图版。优选胜坨油田一区沙二段1-3砂组聚合物驱后油藏典型单元作为先导试验区,在目标储层孔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所建立的匹配关系图版,研制适合目标储层的黏弹性颗粒驱油剂,联同聚合物与阴非两性表面活性剂构建适合目标储层的高效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技术能有效动用不同类型、不同孔径孔隙中的剩余油,提出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对剩余油的微观动用机制。矿场实践证实,试验区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了4.7 MPa,启动压力上升了5.1 MPa,平均阻力系数达1.7,矿场油藏压力分布更加均匀,驱替更加均衡;截至2020年5月,试验区已取得显著降水增油效果,生产井综合含水率下降了6.3%,日产油量由39 t/d升至141 t/d,数值模拟预测在聚合物驱后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7.6%,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聚合物驱后油藏 非均相复合驱 孔喉匹配 提高采收率 剩余油
下载PDF
基于井间连通性的二元复合驱剂窜预警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焕泉 元福卿 +2 位作者 赵海峰 刘璐 潘玉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121,共8页
针对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剂窜预警具有模型构建复杂、计算速度缓慢、收敛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二元复合驱剂窜的预警方法,从生产动态出发,对注采井间连通性进行反演,在此基础上结合流管法建立二元复合驱产剂质量浓度的预测模型,并采用解析... 针对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剂窜预警具有模型构建复杂、计算速度缓慢、收敛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二元复合驱剂窜的预警方法,从生产动态出发,对注采井间连通性进行反演,在此基础上结合流管法建立二元复合驱产剂质量浓度的预测模型,并采用解析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具有计算简便、预警迅速的特点;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产剂质量浓度可以较好地吻合数值模拟结果,模型具有可靠性,该方法可为改善低油价下二元复合驱开发效果、进一步挖潜油藏剩余储量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井间连通性 产剂质量浓度 流管法 剂窜预警
下载PDF
中国稠油热采开发技术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36
15
作者 孙焕泉 刘慧卿 +3 位作者 王海涛 束青林 吴光焕 杨元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64-1674,共11页
稠油是重要的石油资源类型,实现稠油资源持续、高效开发,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中国热采稠油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地质和油藏特征方面,中国稠油油藏类型多、埋藏深、油层薄、储层非均质严重、油水系统复... 稠油是重要的石油资源类型,实现稠油资源持续、高效开发,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中国热采稠油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地质和油藏特征方面,中国稠油油藏类型多、埋藏深、油层薄、储层非均质严重、油水系统复杂;在组成特征方面,胶质和沥青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导致稠油黏度大;在流变特性方面,稠油存在临界温度,当温度大于临界温度时,稠油流变行为呈现牛顿流体流变特性,当温度小于临界温度时,稠油流变行为呈现具有屈服值的宾汉流体特征;在渗流特征方面,稠油在地下渗流呈现非达西渗流特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其受温度、储层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及沥青质含量影响。综述了国内外稠油开发技术现状,详细阐述了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火烧油层、热复合开发等技术的主要机理、适用条件、应用实例、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蒸汽吞吐仍是稠油热采的主要方式,蒸汽驱是蒸汽吞吐后有效接替技术之一,SAGD技术在引进吸收中取得重要进展,火烧油层成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热复合开发技术实现难采稠油高效开发。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稠油开发需要发展高质高效的热力开发技术,协同采收率和油汽比"双目标"最大化,持续加强油藏描述、动态监测和注采调控,积极探索产热方式转变,从而实现稠油效益开发和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采 开发技术 热复合开发 提高采收率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hydroxyl-substituted alkyl benzenesulfonates at the water/vapor and water/decane interfaces 被引量:1
16
作者 sun huanquan XIAO HongYan LIU XinHou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1年第7期1078-1085,共8页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hydroxyl-substituted alkyl benzenesulfonate monolayers formed at the water/vapor and water/decane interfaces.We report a 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hydroxyl-substituted alkyl benzenesulfonate monolayers formed at the water/vapor and water/decane interfaces.We report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liquid density profile,hydrogen bond structure,surfactant aggregate structure and order parameter-of the novel anionic surfactant,sodium 2-hydroxy-3-decyl-5-octylbenzenesulfonate(C10C8OHphSO3Na).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surfactant molecules,the average number of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per surfactant molecule in the monolayer decreases,but the structures forming the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still play a dominant role;the hydrophobic part of the alkyl tail chain,especially the decyl substituent on the third carbon atom in the benzene ring,becomes straighter,and more ordered towards the external interface at higher surfactant coverage;two-dimensional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s can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rfactant aggregate structures and highlight the decane phase effect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hydrophobic part of the surfactant;the surfactant molecules readily form long-range hydrogen bonded structures.Our results are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experimental studies.We used the all-atom model by employing the GROMACS and ffAMBER programs in the simulations,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to simulate the interfacial behavior of alkyl benzenesulfonate surfac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hydroxyl-substituted alkyl benzenesulfonates hydrogen bond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order paramet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