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沙海域东岛北峡谷体系形态、演化及其成因机制
1
作者 孙美静 陈泓君 +2 位作者 杨楚鹏 胡小三 刘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25-3236,共12页
海底峡谷是全球大陆边缘分布较广泛的地貌单元,是地形地貌、深水沉积和海洋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二维地震资料,以南海西沙东部海域为研究区,深入剖析了东岛北海底峡谷体系。东岛北海底峡谷分布... 海底峡谷是全球大陆边缘分布较广泛的地貌单元,是地形地貌、深水沉积和海洋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二维地震资料,以南海西沙东部海域为研究区,深入剖析了东岛北海底峡谷体系。东岛北海底峡谷分布在水深1000~3150 m范围,长度137 km,下切深度70~400 m,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总体由一条主峡谷和4条分支峡谷构成。峡谷上游有东岛西北部Ⅰ区和永兴海台东部Ⅱ区的沉积物供给,峡谷中游加入了东岛东北部Ⅲ区供给的沉积物。3个物源区的沉积物供应以线状的峡谷、水道和面状的块体流沉积类型为主。主峡谷北坡周缘分布有大量的海底麻坑,侧壁呈阶梯状不断后撤垮塌,因重力驱动作用和水流侵蚀,使峡谷壁外缘发育呈不规则小型“枝杈”状水道;主峡谷南岸因浊流作用,发育沉积物波。NE走向主断裂,控制着主干峡谷NE方向延伸,而峡谷南岸分布海山和海丘地形、岩浆底辟,影响主峡谷各分段的转向;同时峡谷和周缘下部地层发育的断层,控制峡谷侧壁向谷底呈阶梯状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谷体系 地形地貌 构造 西沙海域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中南——礼乐断裂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徐子英 汪俊 +4 位作者 高红芳 孙桂华 孙美静 聂鑫 朱荣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94,共9页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南—礼乐断裂带的研究现状,然后基于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中的空间展布和内部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海盆中由北至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段(西...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南—礼乐断裂带的研究现状,然后基于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地形等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中的空间展布和内部构造形变特征。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海盆中由北至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段(西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北部之间)断裂带宽15km,由(18°00'N,115°30'E)向(17°30'N,116°00'E)呈NNW向分布。南段(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之间)断裂带宽约60~80km,由中沙海台东侧向礼乐地块西侧呈NNW向展布。中南—礼乐断裂带的主控断裂沿中南海岭呈NNW向分布。断裂带在南北两段的过渡区总体呈NNE向展布。断裂带两侧海盆的沉积厚度和洋壳厚度存在差异,推断该断裂带对其东西两侧海盆的地质构造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地壳结构变化,推测该断裂带至少是一条地壳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中南-礼乐断裂带 空间展布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东南部大型深水浊积扇体系及其成因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5
3
作者 高红芳 钟和贤 +5 位作者 孙美静 聂鑫 姜涛 黄文凯 杜文波 陈家乐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95-1406,共12页
运用近年来海洋地质调查工程获取的最新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在南海海盆东南部水深2000~3800 m区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浊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作用及沉积演化过程。该浊积扇体系以沉积物波、水道充填、海底扇、... 运用近年来海洋地质调查工程获取的最新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在南海海盆东南部水深2000~3800 m区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浊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作用及沉积演化过程。该浊积扇体系以沉积物波、水道充填、海底扇、块体流等沉积体为主,总体上由海盆东南部向海盆中央呈扇形推进,推进距离为150~260 km,从老到新规模和结构不断变化,蕴含了丰富的海平面变化信息。垂向上浊流沉积层层叠置发育,形成厚层的浊积砂体。海底水道十分发育,水道砂体底部呈“V”型展布,由南向北延伸,揭示出物源主要来自礼乐滩及北巴拉望区域。该浊积扇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控制,与中中新世以来礼乐滩—巴拉望岛的隆升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岩浆活动密不可分。浊流发育位置处于南海东南部陆缘和深海平原之间,是陆源物质由浅海输送到深海平原的重要机制,构成南海南部“源-汇”沉积体系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扇体系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构造控制 “源-汇”系统 南海海盆
下载PDF
台湾东部海域沉积物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杰 孙美静 +1 位作者 高红芳 李学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5-162,共8页
利用地震剖面对沉积物波的分布、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沉积物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识别出的沉积物波域主要位于台东峡谷与陆坡其他峡谷的交汇区,单个波形的波长为0.8~7.2 km,波高为18~75 m左右,呈NE—SW向... 利用地震剖面对沉积物波的分布、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沉积物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识别出的沉积物波域主要位于台东峡谷与陆坡其他峡谷的交汇区,单个波形的波长为0.8~7.2 km,波高为18~75 m左右,呈NE—SW向展布。台东峡谷弯曲段内侧向上坡迁移的沉积物波,其底界发育块体流沉积,内部可细分为下部过渡单元和上部波形单元。弯曲段外侧的沉积物波呈垂向加积的特征,底部无块体流沉积。基于沉积物波的几何形态,估算整个波域的流体厚度在196~356 m之间,流体速度在15~21 cm/s之间。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分布规律以及数值计算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台湾东部海域沉积物波域的发育与台湾西南部的沉积物波域一样,是台湾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距今3.5 Ma以来花东海脊的形成以及广燠火山岛—绿岛—兰屿火山岛间闸口的抬升和封闭使得沉积物经由卑南溪及海下水道向南输送到绿岛西侧的台东海槽残留弧前盆地时受阻,转而沿台东峡谷及陆坡冲沟体系向东输送入花东海盆。浊流沉积物沿着峡谷/沟谷体系向下坡方向输送的过程中,在峡谷/冲沟的嘴部等地形限制性降低的位置卸载,或在台东峡谷的高弯曲段漫溢出来,从而形成沉积物波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东峡谷 沉积物波 浊流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厦门湾口外近岸陆架区海底沙波发育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美静 罗伟东 +3 位作者 钟和贤 伊善堂 刘杰 郭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52,共10页
利用2014–2017年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多波束、单道地震剖面、沉积物粒度样品及海流监测资料,在厦门湾近岸陆架区识别出一系列海底沙波,并对沙波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和沉积物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水动力条件及其对沙波发育的影响。... 利用2014–2017年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多波束、单道地震剖面、沉积物粒度样品及海流监测资料,在厦门湾近岸陆架区识别出一系列海底沙波,并对沙波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和沉积物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水动力条件及其对沙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波发育区水深一般为10~60 m,地形较平缓开阔,坡度一般为0°~1°;平面上沙波区呈一系列NW-SE向条带状坡地,波脊呈线性或新月形,波脊轴线为SW-NE方向,沙波波长为120~800 m,波高2~12 m,沙波指数较大(>30)。地震剖面显示,波形形态主要分为三类:近对称性沙波、非对称性沙波及叠合沙波。近对称性沙纹的波高较大,沙波指数小;非对称性沙波的波长较长,沙波指数大;稳定沙波经后期水流“改造、激活”形成叠合沙波。砂含量较高,沉积物类型以砂、粉砂质砂及砂质粉砂为主,多为细砂—中砂。厦门湾口外的近岸陆架区水动力较强,流系复杂,总体受浙闽沿岸流、南海表层流和黑潮分支的影响。本区为不正规半日潮,流速为0.3~0.7 m/s,落潮流以S向为主,涨潮流向以NNE向为主,潮流作用对沙波的发育和改造起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沙波 分布 形态特征 分类 厦门湾口
下载PDF
花东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美静 高红芳 +1 位作者 李学杰 刘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4-162,共9页
利用近年来在台湾东部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和多波速测深资料,对该海域花东海盆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对花东海盆区域地形特征描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地震剖面的解译,在本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充填中... 利用近年来在台湾东部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和多波速测深资料,对该海域花东海盆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对花东海盆区域地形特征描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地震剖面的解译,在本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充填中刻画出6种典型地震相类型,并分析其对应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浊积扇、浊积水道充填、块体流、沉积物波、海底峡谷-伴生沉积物滑塌变形-充填、深水扇沉积。结合地震相平面分布及垂向沉积相叠置关系,将晚中新世-第四纪沉积充填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晚中新世晚期开始受到块体流冲蚀阶段,到海底峡谷冲刷-沉积物失稳-峡谷充填-再侵蚀阶段,到峡谷输送的大量沉积物在上新世以来主要堆积发育了沉积物波、浊积扇、深水扇等沉积体系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东海盆 层序划分 地震相 沉积物波 沉积演化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周缘地质灾害特征及诱发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美静 罗伟东 +6 位作者 陈泓君 胡小三 黄文凯 杜文波 周娇 韩艳飞 刘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35,共13页
基于2018年在西菲律宾海盆最新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对西菲律宾海盆中部的中央裂谷及周缘区域的海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在研究区总体识别出两大类灾害地质因素:(1)破坏性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滑坡、活动断层、冲刷沟... 基于2018年在西菲律宾海盆最新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对西菲律宾海盆中部的中央裂谷及周缘区域的海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在研究区总体识别出两大类灾害地质因素:(1)破坏性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滑坡、活动断层、冲刷沟谷和岩浆底辟;(2)限制性地质因素,以海山、陡坎、沟槽为主。利用浅地层剖面资料,精细刻画出灾害地质体的类型、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并论述其分布区域、发育特点,探讨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及造成的不利影响。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识别、分布范围的圈定和成因的分析,能够为海洋工程建设、装备预设和海上航行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规避不利影响,提前做好风险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浅地层剖面 中央裂谷 西菲律宾海盆
下载PDF
琉球岛弧区弧前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8
作者 孙美静 高红芳 +4 位作者 李学杰 罗伟东 王哲 刘杰 赵明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0-992,共13页
琉球弧前盆地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北部与欧亚板块汇聚部位,发育于琉球海沟北部增生楔与琉球岛弧之间,是典型“沟-弧-盆”体系的组成单元。现利用多道地震资料,首次建立琉球弧前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其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阐明弧前盆地... 琉球弧前盆地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北部与欧亚板块汇聚部位,发育于琉球海沟北部增生楔与琉球岛弧之间,是典型“沟-弧-盆”体系的组成单元。现利用多道地震资料,首次建立琉球弧前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其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阐明弧前盆地沉积充填演化过程,并探讨各盆地主要物源。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分析,表明:①始新世为岛弧变质基底沉积期,晚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阶段发育残余伸展盆地基底沉积,属于浅海环境,主要受岩浆活动影响,发育火山碎屑岩相;②中中新世-第四纪时期是弧前盆地的主体沉积期,盆地从半深海沉积环境向深海环境过渡,发育典型深海沉积相,局部为火山碎屑岩相;中中新世时北部的南琉球群岛是弧前盆地主要物源区;晚中新世至第四纪时期,台湾岛东北部陆区成为对该弧前盆地贡献最大的物源区,而南琉球群岛的物源供给量降为次要地位。该研究结果是对琉球岛弧及周缘构造控盆作用研究的拓展,并对台湾岛陆地与东部海域“源-汇”系统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弧前盆地 琉球岛弧
下载PDF
Features and Origin of Turbidity Current Sediment Waves in the Huatung Basin off the Eastern Taiwan Island 被引量:1
9
作者 LIU Jie sun meijing +1 位作者 GAO Hongfang LI Xuej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088-1096,共9页
Based on numerous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sediment wav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structure,and potential origins were revealed in the eastern waters of Taiwan.The sedimen... Based on numerous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sediment wav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structure,and potential origins were revealed in the eastern waters of Taiwan.The sediment waves are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Taitung Canyon and other canyons in the slope.The wave length and the wave height of a single waveform ranged from 0.8 to 7.2 km and from 18 to 75 m,respectively(NE-SW direction).Sediment waves,located inside the bend of the Taitung Canyon,were characterized by an upward migration and showed mass transport deposits(MTDs)at the bottom,while the inner curve of the bend was subdivided into lower and upper wavy transition units.The sediment waves on the outer curve of the be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 accumulation,and there was no mass flow deposit at the bottom.According to the geometry of the sediment waves,the calculated flow thicknesses across the entire wave field ranged from 196 to 356 m,and the current velocity ranged from 15 to 21 cm/s.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internal structure,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waves,as well as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s,evidenced that these sediment waves had formed by turbidity currents.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diment wave field in eastern Taiwan was found to be similar to that in southwestern Taiwan.It was the sedimentary response of the tectonic movement between 3 and^1 Ma which created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where gravity flow processes predominated.Turbidity current sediments settled in the place of less topographical constraints or overflowed in the bend section of the Taitung Canyon,which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 wave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tung Basin Taitung Canyon sediment wave turbidity current form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台湾东部海域台东峡谷沉积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美静 高红芳 李学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09-3718,共10页
台湾东部峡谷的研究程度较低,对其沉积特征及成因缺乏系统的论述.利用近年来在台湾东部海域获得的地震剖面,对台东峡谷的形态特征、沉积充填以及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台东峡谷主体位于花东海盆,该部分水深在4 000~5 500 m范围内,以NE... 台湾东部峡谷的研究程度较低,对其沉积特征及成因缺乏系统的论述.利用近年来在台湾东部海域获得的地震剖面,对台东峡谷的形态特征、沉积充填以及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台东峡谷主体位于花东海盆,该部分水深在4 000~5 500 m范围内,以NE方向为主,长度约为160 km,宽度为0.2~14 km.根据峡谷的平面延伸特征,可以将台东峡谷分为3个区段:上游段为NE-NEE走向段、中游段为NE-NNW走向段、下游段为NE走向段直到峡谷嘴部;下切谷剖面形态从上游段的"V"型、中游段的复合形态("UV"并行)逐渐过渡到下游段的"U"型.台东峡谷上游段-中游段滑塌构造发育,峡谷转弯处的侧翼可见波状沉积,其下游段则以沉积充填为主.台东峡谷的成因与构造作用、地形特征和深水沉积作用关系密切.受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征及基底隐伏断裂控制,峡谷总体呈现NE向延伸;重力流作用为峡谷的下切侵蚀和充填提供了动力与物质来源,峡谷从上游段到下游段下切侵蚀能力减弱,谷底充填增厚;峡谷中游段受海山的阻挡,发生转向;峡谷下游段因多条峡谷携带的沉积物汇入和"喇叭状"地形的影响,输送的沉积物在出加瓜脊末端后,形成了大型深水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东海盆 台东海底峡谷 形态特征 深水沉积 沉积学
原文传递
南海西北部中建南海底峡谷群的发现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美静 姚永坚 +5 位作者 罗伟东 胡小三 周娇 徐子英 鞠东 刘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005-4019,共15页
在南海西北部首次发现中建南峡谷群,目前对其地质信息尚未开展相关研究.综合利用水深地形数据和二维多道地震资料,主要分析中建南峡谷群的地形地貌特征、平面展布与分段性特点,精细刻画峡谷沉积充填结构及演化特征,再进一步讨论峡谷形... 在南海西北部首次发现中建南峡谷群,目前对其地质信息尚未开展相关研究.综合利用水深地形数据和二维多道地震资料,主要分析中建南峡谷群的地形地貌特征、平面展布与分段性特点,精细刻画峡谷沉积充填结构及演化特征,再进一步讨论峡谷形成的控制因素.中建南海底峡谷群分布于中建阶地与中建北海台之间,它是由西侧的一条主轴峡谷和东侧的多条小型分支峡谷组成,整体呈SE-S-SE走向,以走向转折拐点为起点,将峡谷分为三段式: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段和南段主要受侵蚀作用、沉积作用,东南部的峡谷口外主要受沉积作用.研究区晚中新世-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峡谷沉积体系,包括半深海相、三角洲相、峡谷/水道充填相、滑塌相、块体搬运复合沉积和浊积扇相.揭示了该海底峡谷群的发育和演化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沉积物源供给和重力流、底流作用的控制.通过对该峡谷群的地形地貌和沉积演化特征的分析,将对海洋地质灾害、南海深水沉积体系研究及油气资源勘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地形地貌 控制因素 中建南峡谷 南海西北部 沉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