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庐山园林植物白粉病病原特征及寄主多样性初步研究
1
作者 何刚 邓倩 +6 位作者 欧阳建萍 高蕾 俞丽君 孙启彪 季晓红 汤明 陈晔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1期81-91,共11页
目的:掌握庐山园林植物白粉病发生的现状,明确白粉病病原菌种类。方法:采用踏查法对庐山园林植物白粉病进行调查,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园林植物白粉病病原菌。结果:白粉病主要危害庐山青冈(Quercus glauca)、二球... 目的:掌握庐山园林植物白粉病发生的现状,明确白粉病病原菌种类。方法:采用踏查法对庐山园林植物白粉病进行调查,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园林植物白粉病病原菌。结果:白粉病主要危害庐山青冈(Quercus glauca)、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野芝麻(Lamium barbatum)等9科19属19种植物,共鉴定出白粉病病原菌6属11种,其中9种白粉病病原菌为江西省园林植物新记录种,分别是Erysiphe platani,Erysiphe quercicola,Golovinomyces artemisiae,Golovinomyces asterum var.solidaginis,Golovinomyces bolayi,Neoerysiphe galeopsidis,Podosphaera macularis,Podosphaera xanthii,Sawadaea tulasnei。此外,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为Golovinomyces bolayi的中国新记录寄主。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庐山园林植物白粉病病原真菌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对防治庐山园林植物白粉病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观赏植物 白粉菌 庐山 分类鉴定
下载PDF
矿物风化与食用性菌根真菌共生策略与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孙启彪 连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11-319,共9页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结构的真菌,是连接地上共生植物与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其中很多种类是营养美味的食用真菌。ECM真菌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特别是限制性的磷等矿质元素的吸收,进而促...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结构的真菌,是连接地上共生植物与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其中很多种类是营养美味的食用真菌。ECM真菌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特别是限制性的磷等矿质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生长。一般认为,ECM真菌对土壤矿质营养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其对土壤中难降解性矿物的风化作用,但风化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楚。通过野外考察、菌种分离和实验条件下的风化实验研究,发现很多ECM真菌不能通过上调小分子有机酸合成来风化矿物,显示出较弱的矿物风化能力,特别是不能独自利用磷灰石中的磷元素。结合生物组学技术研究,发现在森林土壤中,某些风化能力较弱的ECM真菌能通过富集矿物风化细菌来促进矿物溶解,并通过自身的高亲和性离子转运系统吸收溶出的矿质营养来供应宿主植物。此外,ECM真菌还能富集特殊的多功能性草酸盐降解菌(如兼具固氮和促进菌根形成作用)来消除过量草酸盐对矿物风化与营养吸收产生的障碍。研究证实,ECM真菌能够调控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植物-真菌-细菌”之间互惠协作关系,从而维持健康、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本文主要从矿物风化的角度分析ECM真菌的共生策略,提出增加林地ECM真菌产量和促进林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新思路,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共生关系 矿物风化机制 食物链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microbial weathering of silicate minerals 被引量:2
3
作者 LIAN Bin XIAO Leilei sun qibi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S1期150-152,共3页
1 Introducti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facing humankind in the 21st century.Studying,and utilising,the carbon sink caused by the weathering of silicate minerals has been a key research ... 1 Introducti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facing humankind in the 21st century.Studying,and utilising,the carbon sink caused by the weathering of silicate minerals has been a key research focus f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 WANG CO GEN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microbial weathering of silicate minerals
下载PDF
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启彪 钱璐 +5 位作者 何贞英 欧阳建萍 何芬 季晓红 陈晔 何刚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2期47-52,共6页
为获取外生菌根真菌种质资源,了解其离体培养最适条件,本研究对采自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种外生菌根真菌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结合子实体形态和ITS序列对两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鉴定,采用固体培养法研究温度、pH、碳源、... 为获取外生菌根真菌种质资源,了解其离体培养最适条件,本研究对采自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种外生菌根真菌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结合子实体形态和ITS序列对两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鉴定,采用固体培养法研究温度、pH、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对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经鉴定分别为柳氏硬皮地星(Astraeus ryoocheoninii)和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在纯培养条件下,两株真菌的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5-6,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最适氮源均为铵盐,柳氏硬皮地星最适碳氮比为5∶1,花脸香蘑最适碳氮比为40∶1。本研究初步确定了这两种ECM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其菌丝体扩繁和菌剂生产及开发其食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柳氏硬皮地星 花脸香蘑 ITS序列 培养条件
下载PDF
不同品种油茶可培养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刚 丁薇 +4 位作者 欧阳建萍 张红芳 孙启彪 季晓红 陈晔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12期53-59,共7页
为探究油茶栽培品种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以3个长林系列油茶栽培品种及野生小果油茶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组织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株,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油茶栽培品种与野生种... 为探究油茶栽培品种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以3个长林系列油茶栽培品种及野生小果油茶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组织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株,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油茶栽培品种与野生种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720个叶片组织块和720个根段中共分离出内生真菌864株,隶属于6纲14目26科39属64个分类单元。从分离率来看,叶片的内生真菌分离率(87.64%)远高于根(32.36%)。从相对频率来看,不同油茶品种内生真菌优势属存在一定差异,长林3号内生真菌优势属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长林4号内生真菌优势属为炭疽菌属、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长林53号内生真菌优势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间座壳属,野生油茶内生真菌优势属为间座壳属、链格孢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内生真菌 群落组成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油茶根系内生真菌染色方法探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丽婷 施柳 +6 位作者 欧阳建萍 俞丽君 刘艳芬 季晓红 孙启彪 何刚 陈晔 《生物灾害科学》 2023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目的】为更好地观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的显微结构特征以及侵染情况,建立一种油茶根系内生真菌较好的染色方法。【方法】将健康油茶根段置于10%KOH溶液中90℃水浴1 h,10%碱性H2O2溶液中透明30 min,1%HCl溶液浸泡5 min,染色3 h,70%乙醇脱... 【目的】为更好地观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的显微结构特征以及侵染情况,建立一种油茶根系内生真菌较好的染色方法。【方法】将健康油茶根段置于10%KOH溶液中90℃水浴1 h,10%碱性H2O2溶液中透明30 min,1%HCl溶液浸泡5 min,染色3 h,70%乙醇脱色1 h,随机选取根段制片观察并计算定殖率,根据观察效果及定殖率比较分析10种染色剂对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的染色效果。【结果】10种染色剂中对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的染色效果最佳为台盼蓝染色剂,染色后的油茶根内生真菌菌丝、泡囊、微菌核等结构均清晰可见;酸性品红、黑墨水、棉兰、水溶性苯胺蓝等染色效果次之;次甲基蓝、蓝墨水、红墨水、苏丹红Ⅳ和刚果红等染色效果最差。【结论】台盼蓝为最适用于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结构染色的染色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根系 内生真菌 染色
下载PDF
三株松科外生菌根真菌的菌种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启彪 何贞英 +3 位作者 欧阳建萍 季晓红 陈晔 何刚 《生物灾害科学》 2023年第1期98-104,共7页
【目的】为外生菌根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采集松科植物根部外生菌根真菌子实体,通过分离获得LS07、LS062和LS065等3株纯培养菌株,依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 【目的】为外生菌根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采集松科植物根部外生菌根真菌子实体,通过分离获得LS07、LS062和LS065等3株纯培养菌株,依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和营养成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LS07菌株经鉴定为琥珀乳牛肝菌(Suillus placidus),其菌丝生长最适单糖为果糖,最适双糖为麦芽糖,最适多糖为棉子糖和果胶,最适氮源为铵态氮,最适pH为5,最适生长温度为25℃;LS062菌株经鉴定为大孢硬皮马勃(Scleroderma bovista),其菌丝生长最适单糖为果糖,最适双糖为乳糖,最适多糖为棉子糖,最适氮源为铵态氮,最适pH为5,最适生长温度为30℃;LS065菌株经鉴定为东方豆马勃(Pisolithus orientalis)。其菌丝生长最适单糖为果糖,最适双糖为蔗糖、麦芽糖,最适多糖为淀粉,最适氮源为铵态氮,最适pH为6,最适生长温度为35℃。【结论】研究表明不同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和碳源具有显著差异,为外生菌根真菌分离和扩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菌种分离 ITS 生长特性
下载PDF
野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组成与分布
8
作者 欧阳建萍 石帆顺 +6 位作者 陈双 王玲珏 何刚 张红芳 孙启彪 季晓红 陈晔 《生物资源》 CAS 2024年第5期428-436,共9页
以8省13个样地的野生油茶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技术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不同地区野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多样性组成和分布。结果显示:从2600个野生油茶根系组织样品中分离得到1430株内生真菌,除26株分类地位未明确... 以8省13个样地的野生油茶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技术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不同地区野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多样性组成和分布。结果显示:从2600个野生油茶根系组织样品中分离得到1430株内生真菌,除26株分类地位未明确外,共51属117个分类单元;从分离率和定殖率来看,不同地区野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定殖率和分离率分别介于3%~74%和3%~89%,均存在明显差异;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连云港和吊罗山两地的野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多样性较丰富;相似性系数分析显示,婺源与丹江口之间野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相似性最高(CS=0.60);通过多重对应分析发现不同经纬度和海拔对野生油茶内生真菌菌群组成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野生油茶内生真菌多样性组成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索开发利用野生油茶内生真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内生真菌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生态分布
原文传递
宜春温泉水体与泉底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袁斌 孙启彪 刘紫英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219,共8页
研究宜春富硒温泉水体与泉底沉积物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泉水与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温泉水中主要的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而在沉积物样品中的主要优势菌群为OP1、蓝细菌、浮霉菌门和绿弯菌门。... 研究宜春富硒温泉水体与泉底沉积物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泉水与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温泉水中主要的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而在沉积物样品中的主要优势菌群为OP1、蓝细菌、浮霉菌门和绿弯菌门。细菌在属分类水平上,温泉水中优势菌群为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水栖菌属、Thermosynechococcus、鞘脂杆菌属和金黄杆菌属等。沉积物样品细菌中优势菌群属于未知物种,在数据库中并没有相关的注释信息;其中已知的优势菌属为Candidatus acetothermum、Thermosynechococcus、亚热栖菌属、不动杆菌属。宜春温汤富硒温泉水体与沉积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且组成差异性很大,该研究为了解与发掘温泉微生物菌种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温泉 细菌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