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评估法的硫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思佳 丁森旭 +2 位作者 余杰 孙晓霜 余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128,共9页
以川南某硫铁矿采选矿区及其尾矿渣场周边农用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了51个表层土壤样品、4个背景点土壤样品和4个剖面土壤样品的Cd、Cr、Hg、Ni、Pb、As、Cu、Zn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剖析土壤重金属污... 以川南某硫铁矿采选矿区及其尾矿渣场周边农用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了51个表层土壤样品、4个背景点土壤样品和4个剖面土壤样品的Cd、Cr、Hg、Ni、Pb、As、Cu、Zn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剖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对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d、Cr、Hg、Ni、Pb、As、Cu、Zn含量均值分别为2.2、163.0、0.2、66.6、41.8、15.1、80.8、153.0 mg/kg,其中Cd、Cr、Ni、Cu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现象,且多个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Cd为主要污染元素,Cu具有较强的垂向迁移能力;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为工矿活动源(39.5%)、自然源(37.6%)、大气沉降与交通混合源(22.9%)。川南某硫铁矿周边农用地存在多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其中工矿活动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铁矿区 土壤重金属 污染评价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
下载PDF
过硫酸盐氧化处理某炼油厂地下水石油烃污染 被引量:2
2
作者 金元宵 孙晓霜 +2 位作者 王泽 余杰 余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3-337,共5页
为考察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对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首先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了氧化剂投加量、投加方式及碱活化强化方式对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PHC)的降解效果,进而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氧化剂投加量、PHC初始浓度、溶液pH和反应时间对... 为考察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对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首先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了氧化剂投加量、投加方式及碱活化强化方式对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PHC)的降解效果,进而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氧化剂投加量、PHC初始浓度、溶液pH和反应时间对PHC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湿投加方式比干投加方式对PHC的去除效果更好,碱活化相比单一投加过硫酸钠对PHC的去除率提高了12.6%。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氧化剂投加量10%,PHC浓度5.23 mg/L,pH值10,反应时间5 h时,PHC去除率可达到89.7%。PHC去除率受氧化剂投加量和污染物初始浓度影响较大,增大氧化剂浓度或降低污染物初始浓度有利于提高系统稳定处理效果,但过量投加氧化剂,PHC去除率不再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活化过硫酸钠 地下水 石油烃污染物 氧化修复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损伤大鼠脑内SIRT1表达与SOD、MDA水平的连续性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罕 孙肖爽 +4 位作者 李红杰 李宗树 李晶 魏爱宣 徐忠信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第10期1528-1531,共4页
目的明确血管性认知损伤大鼠脑内SIRT1表达及氧化应激指标SOD及MDA的变化情况。方法2-VO法建立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慢性脑缺血组,于术后6周、9周、12周,利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进行认知评估,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及Wes... 目的明确血管性认知损伤大鼠脑内SIRT1表达及氧化应激指标SOD及MDA的变化情况。方法2-VO法建立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慢性脑缺血组,于术后6周、9周、12周,利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进行认知评估,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内SIRT1表达,同时进行SOD、MDA水平测定。结果2-VO术后6周、9周和12周,慢性脑缺血大鼠SIRT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以缺血6周时最明显;慢性脑缺血时大鼠脑内SOD降低而MDA升高,显著差异仅发生在脑缺血6周。结论慢性脑缺血时SIRT1表达活性持续受到抑制,早期的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了大鼠认知损伤的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血管性认知损伤的干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缺血 认知损伤 SIRT1 SOD MDA
下载PDF
针尖增强拉曼系统高数值孔径物镜对焦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晓爽 高思田 +2 位作者 黄鹭 祝敏豪 刘林伟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08-1014,共7页
为提高针尖增强拉曼系统对焦准确性和效率,提出通过分析CCD相机拍摄的光斑图像的像素值实现自动对焦的方法。首先快速粗调焦缩小调焦范围,然后再慢速细调焦提高调焦精度。实验表明:与Tenengrad评价函数相比,方差评价函数更适用于针尖增... 为提高针尖增强拉曼系统对焦准确性和效率,提出通过分析CCD相机拍摄的光斑图像的像素值实现自动对焦的方法。首先快速粗调焦缩小调焦范围,然后再慢速细调焦提高调焦精度。实验表明:与Tenengrad评价函数相比,方差评价函数更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测量系统自动对焦,聚焦到样品表面时对焦结果的无偏估计标准差<0.25μm,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鲁棒性;快速粗调焦可提高调焦效率,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慢速细调焦评价函数曲线在焦点附近呈现“M”形,可通过二次拟合提高调焦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针尖增强拉曼系统 高数值孔径物镜 自动对焦 评价函数
下载PDF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被引量:1
5
作者 祝敏豪 高思田 +3 位作者 黄鹭 胡佳成 孙晓爽 刘林伟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4-469,共6页
提出一种可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系统(TERS)的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的高增益拉曼针尖及其制备方法。在汇聚光条件下,仿真分析镀Au厚度为5~100 nm,中间过渡层材料分别为5 nm的SiO_(2),Ta_(2)O_(5),Ti,Cu的内凹型W针尖,在Au基底金半球... 提出一种可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系统(TERS)的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的高增益拉曼针尖及其制备方法。在汇聚光条件下,仿真分析镀Au厚度为5~100 nm,中间过渡层材料分别为5 nm的SiO_(2),Ta_(2)O_(5),Ti,Cu的内凹型W针尖,在Au基底金半球样品处的近场电场分布情况。仿真结果表明:50 nm镀金厚度,Ti,Cu为中间层的针尖具有更强的增强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磁控溅射,设定镀Ti时间7 s,镀Au时间120 s,成功制备出所设计的高增益针尖,通过聚焦离子束(FIB)沿轴向切割针尖并借助扫描电镜(SEM)观察针尖剖面结构,验证该镀膜针尖的尺寸形状等结构参数达到设计要求。经4批次,每批次20根针尖进行重复镀膜实验,从而证明所设计的针尖稳定可重复准确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针尖增强拉曼系统 时域有限差分法 镀金 钨针尖
下载PDF
采用Mini-Flotac和PCR方法检测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 被引量:5
6
作者 范克伟 张宁 +11 位作者 孙晓双 杨飞 魏涛 陈小丽 唐耀 傅文源 陈腾腾 陈志颖 刘佳悦 吴然 黄翠琴 周东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5-199,共5页
为调查福建地区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本研究采集福州动物园和龙岩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动物粪便样品共70份(包含28种动物种类),采用Mini-Flotac检测方法对粪便样品进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同时采用基于SSU rRNA序列的PCR... 为调查福建地区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本研究采集福州动物园和龙岩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动物粪便样品共70份(包含28种动物种类),采用Mini-Flotac检测方法对粪便样品进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同时采用基于SSU rRNA序列的PCR扩增方法对粪便样品进行芽囊原虫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分离株进行基因亚型分析。Mini-Flotac检测结果显示,70份样品中寄生虫阳性粪便为42份,总感染率为60.00%,感染强度(EPG或OPG值)范围为100~34 800。PCR扩增结果显示,70份样品中共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分离株10个,感染率为14.3%(10/70),阳性样品分别为猕猴、赤猴、孔雀粪便样品各1份以及梅花鹿源样品7份;进一步的基因亚型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10份芽囊原虫阳性样品来源于5个基因亚型,分别为ST1(1)、ST3(1)、ST6(1)、ST10(6)及ST14(1),其中ST1、ST3和ST6为人兽共患亚型,ST10和ST14为动物特异性亚型,且ST10在梅花鹿中感染普遍。研究结果提示福建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较严重,且存在人兽共患基因亚型芽囊原虫风险。研究结果为福建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Mini-Flotac 肠道寄生虫 芽囊原虫 福建
下载PDF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7
作者 祝敏豪 高思田 +3 位作者 黄鹭 胡佳成 孙晓爽 刘林伟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98-1403,共6页
提出两种可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系统的拉曼针尖及其物理制备方法,制备针尖分别为银与镀银针尖。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仿真,对4种不同中间层材料、无中间层材料的不同膜厚镀银针尖及不同针尖曲率的银针尖进行仿真研究,并对... 提出两种可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系统的拉曼针尖及其物理制备方法,制备针尖分别为银与镀银针尖。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仿真,对4种不同中间层材料、无中间层材料的不同膜厚镀银针尖及不同针尖曲率的银针尖进行仿真研究,并对入射光与针尖夹角,针尖与样品间距对电磁场增强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以钛、铜为中间层膜厚为45 nm的镀银针尖以及针尖曲率为55 nm的银针尖具有最佳的电磁场增强效果。入射光与针尖夹角为39.27°,针尖与样品间距小于1 nm时具有最佳的电磁场增强效果。基于仿真,采用磁控溅射成功制备以钛为中间层的镀银针尖,聚焦离子束(FIB)切割成功制备出银针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拉曼针尖 时域有限差分法 银针尖 聚焦离子束 物理制备法
下载PDF
桥墩阻水比对弯道河流流速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黄靖轩 陶涛 +2 位作者 孙小双 路明 汪海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781-9789,共9页
桥墩阻水比是确定涉河桥梁工程方案主要考量指标之一。为研究桥墩阻水比对弯道河流流速分布的影响,建立有机玻璃弯道水槽模型,针对不同阻水比桥墩对弯道河流流速分布影响开展试验研究。使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 桥墩阻水比是确定涉河桥梁工程方案主要考量指标之一。为研究桥墩阻水比对弯道河流流速分布的影响,建立有机玻璃弯道水槽模型,针对不同阻水比桥墩对弯道河流流速分布影响开展试验研究。使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 ADV)采集弯道试验段内的纵向和横向流速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阻水比的增大,桥墩附近上下游主流位置趋于集中在水槽中间。在弗劳德数Fr=0.21和Fr=0.28两组工况下,墩前断面纵向流速方差均减小,其流速分布更加均匀;墩后断面纵向流速方差均增大,其流速分布更加紊乱;横向流速在墩前与墩后分布均更加紊乱。桥墩阻水比对纵向流速和横向流速分布的影响均随Fr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道水流 桥墩阻水比 主流 纵向流速 横向流速
下载PDF
基于自动编码器的内部威胁检测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小双 王宇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25-2730,共6页
为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检测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树结构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基于自动编码器的内部威胁检测方法。针对体量大、结构复杂的多源数据,采用树结构方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形成行为特征向量。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动编码器方法进... 为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检测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树结构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基于自动编码器的内部威胁检测方法。针对体量大、结构复杂的多源数据,采用树结构方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形成行为特征向量。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动编码器方法进行异常检测。自动编码器方法适用于高维数据,能够通过拟合数据与输入数据的重构误差检测特征向量间的差异性,得到异常分数,判断异常用户。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异常用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威胁检测 树结构分析 无监督学习 异常检测 自动编码器
下载PDF
台风“杜鹃”降水δ18O的云雨区效应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许涛 蔡健榕 +3 位作者 孙晓双 崔梦月 雷国良 姜修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38-2248,共11页
我国东南地区台风降水显著,但对这种强降水事件中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较少,限制了对短时间极端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论文根据2015年9月28日至29日第21号台风"杜鹃"两次登陆(台湾宜兰、福建莆田)前后台北、... 我国东南地区台风降水显著,但对这种强降水事件中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较少,限制了对短时间极端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论文根据2015年9月28日至29日第21号台风"杜鹃"两次登陆(台湾宜兰、福建莆田)前后台北、福州两地气象数据和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此次台风的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台风期间,两地降水δ^(18)O波动范围为-3.4‰~-15.0‰,变化幅度达11.6‰。台风前端和尾端两地降水同位素值相对偏正,平均值为-4‰~-6‰;而台风中端两地降水同位素值极其偏负,平均值分别为-12.4‰和-13.2‰。台风前端与尾端降水同位素值偏正,水汽受蒸发效应影响明显;而台风中端降水δ^(18)O值极端偏负主要受"云雨区效应"的影响,即云雨区气流急剧上升,水汽在过饱和环境中快速凝结降落,受动力分馏作用小,降水δ^(18)O极端偏负。结合降水δ^(18)O变化特征、过量氘及模拟水汽轨迹,得到台风"杜鹃"降水主要的水汽来源为西太平洋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杜鹃” 降水δ18O 云雨区效应 二次登陆
原文传递
A New Tubular Borate Built by[B_(14)O_(24)(OH)_(6)]^(12-) Cluster Units
11
作者 sun xiao-shuang QIN Dan +1 位作者 LI Xu-Yan YANG Guo-Yu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23-127,共5页
Anew mixed alkali and alkaline-earth metal borate Na4Ca2[B14O22(OH)6]·2H2O(1) has been made under a mild solvothermal condi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nfrared(IR) spectroscopy, UV... Anew mixed alkali and alkaline-earth metal borate Na4Ca2[B14O22(OH)6]·2H2O(1) has been made under a mild solvothermal condi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nfrared(IR) spectroscopy,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respectively. Compound 1 features a 1D tube based on[B14O24(OH)6]12-({B14}-1) oxo-boron clusters. Such a tube built by {B14}-1 units has been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borate system. These tubes are arranged orderly to generate 2D layers and a further 3D supramolecular network through hydrogen bond interactions.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um reveals that compound 1 is a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 and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UV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 and alkaline-earth metal BORATE Tube Solvothermal synthesis CLUST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