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图注意力机制的车辆路径问题研究
1
作者 王骊 翁慧颖 孙小江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车辆路径问题是组合优化中的经典问题,近年来,基于强化学习的深度学习框架已经成为车辆路径问题的主流深度学习框架。提出一种启发式神经网络算法,通过破坏算子产生节点子集,再依据最小成本原则重构序列修复算子。在网络中,编码器由带... 车辆路径问题是组合优化中的经典问题,近年来,基于强化学习的深度学习框架已经成为车辆路径问题的主流深度学习框架。提出一种启发式神经网络算法,通过破坏算子产生节点子集,再依据最小成本原则重构序列修复算子。在网络中,编码器由带有注意力机制的图神经网络组成,解码器由带有指针网络的GRU组成,所提出的网络由actor-critic框架来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性能优于经典启发式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路径问题 组合优化 强化学习 图注意网络
下载PDF
雨刮刮净度差及抖动异响机理的分析
2
作者 韩硕 郭勇 +1 位作者 孙晓江 苏婷慧 《时代汽车》 2023年第24期169-171,共3页
作为车辆上重要的部件,雨刮系统对于车辆在雨雪天气下的安全行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运行过程中刮净度问题会对行驶过程中驾乘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而抖动异响则十分影响驾驶的舒适性,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雨刮设计师的难题。解决... 作为车辆上重要的部件,雨刮系统对于车辆在雨雪天气下的安全行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运行过程中刮净度问题会对行驶过程中驾乘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而抖动异响则十分影响驾驶的舒适性,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雨刮设计师的难题。解决问题的难点在于:首先,由于刮刷过程中胶条的老化磨损等不可控原因,导致雨刮的刮净度问题十分复杂;另外,由于刮刷过程中刮片与风挡玻璃非线性的摩擦,使得分析雨刮的抖动与异响问题非常困难。本文从刮净度问题以及抖动异响两方面入手,全面总结了雨刮刮净度差以及抖动异响机理,对于雨刮设计工程师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刮系统 无骨雨刮片 胶条 刮刷质量 抖动异响
下载PDF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结肠形态和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孙晓江 闫慧诗 +1 位作者 张俊兰 郝瑞荣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9-144,152,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SPs)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结肠形态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取48头平均体重为25.17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按照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个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基础日粮,试验...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SPs)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结肠形态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取48头平均体重为25.17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按照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个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150、200 mg/kg GSPs。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GSPs对生长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无显著影响;200 mg/kg GSPs能显著增加结肠黏膜厚度,增加表面微绒毛;GSPs能显著降低OTUs,但对Total tags无影响;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之比(B/F)随着GSPs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属水平,普雷沃氏菌科NK3B31群(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随着GSPs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克里斯滕森菌科-R-7(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瘤胃菌科UCG-002(Ruminococcaceae_UCG-002)随着GSPs增加显著递增,200 mg/kg GSPs组中密螺旋体科-2(Treponema_2)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显著上升,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受到GSPs的抑制。因此,饲料添加200 mg/kg GSPs可以显著改善生长猪结肠形态,降低微生物的多样性,富集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但对总微生物数量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原花青素 生长性能 肠道微生物 肠道形态
下载PDF
应用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固定治疗椎动脉变异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程晓非 杨二柱 +3 位作者 田海军 孙晓江 赵长清 赵杰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年第5期262-266,共5页
目的 评估采用寰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固定治疗椎动脉变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取枢椎关节面下螺钉行寰枢椎后路固定的椎动脉变异患者17例。术前通过CT二维重建在冠矢轴三... 目的 评估采用寰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固定治疗椎动脉变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取枢椎关节面下螺钉行寰枢椎后路固定的椎动脉变异患者17例。术前通过CT二维重建在冠矢轴三个平面上确定螺钉轨迹,测量最狭窄处的直径。随后根据轨迹确定螺钉进针点。在矢状位测量螺钉轨迹长度和头倾角度。在轴位测量内倾角度,同时测量峡部长度作为峡部螺钉轨迹的长度。结果 关节面下螺钉轨迹处的最小直径为(5.5±0.9)mm,显著高于椎弓根最小直径(P<0.05)。进针点距离寰枢椎关节面的距离为(2.7±0.4)mm。距离椎管内壁距离为(3.4±0.3)mm。螺钉轨迹头倾角度为(7.4±2.5)°,内倾角度为(12.2±2.1)°。关节面下螺钉轨迹长度为(20.4±2.4)mm,峡部螺钉轨迹长度为(16.9±2.6)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进行寰枢椎固定时,对于因椎动脉变异导致枢椎椎弓根狭窄而不适合接受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可作为替代方案。术前CT重建测量有助于安全有效地植入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动脉 螺钉
下载PDF
区块链技术在机构知识库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周琴 孙小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第1期24-25,共2页
主要探索了区块链技术在机构知识库建设的适用性及区块链技术在机构知识库建设中的一些优势,并探讨了如何将区块链技术真正应用到机构知识库的实际案例中。
关键词 区块链 机构知识库 知识产权
下载PDF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6
作者 于召龙 孙晓江 +3 位作者 程晓非 丁宝志 赵长清 马辉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689-693,共5页
目的通过对经皮椎体强化术(PVAP)后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为术前预防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3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PVAP术后感染患者诊疗经... 目的通过对经皮椎体强化术(PVAP)后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为术前预防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3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PVAP术后感染患者诊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男3例,女2例,年龄68~81岁,平均74.8岁,从手术至明确感染的时间为5~24个月,所有患者均表现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7~8分,均有胸腰椎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和叩击痛,4例患者有双下肢不同程度肌力下降等神经症状,其中2例伴二便障碍。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WBC)计数为(4.0~7.3)×10^(9)/L,C-反应蛋白(CRP)为1.51~66.00 mg/dL,红细胞沉降率(ESR)为2~94 mm/1 h,降钙素原(PCT)为0.10~0.40 ng/mL,X线、CT及MRI检查考虑感染表现,病原学及病理学明确4例结核分枝杆菌,其中1例合并鲍曼不动杆菌,另1例患者诊断为表皮葡萄球菌。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死于并发症,3例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体温正常,炎性指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影像学检查提示未见感染征象。结论术前充分评估和合并症对症处理,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PVAP后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早期诊断与系统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强化术 术后感染 致病因素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后失败模式及长期生存分析
7
作者 王瑞琪 汪琳 +21 位作者 胡晓 马红莲 裘国勤 王准 孙晓江 季永领 赖霄晶 封巍 盛李明 王跃珍 周霞 蒋友华 王长春 赵强 杨迅 刘金石 曾剑 江海涛 李浦 杜向慧 陈奇勋 徐裕金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经长期随访后的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的238例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长期随访后分析全组患者治...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经长期随访后的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的238例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长期随访后分析全组患者治疗后失败模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全组患者总生存(OS)率、无瘤生存(DFS)率,log-rank法检验生存差异。结果全组238例患者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42.0%。中位随访46.1个月,96例(40.3%)出现肿瘤进展,其中局部区域复发25例(10.5%),远处转移61例(25.6%),同时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0例(4.2%)。中位OS期和DFS期分别为64.7、49.9个月,3、5、7年OS率和DFS率分别为70.0%、52.8%、36.4%和63.5%、42.5%、30.0%。3、5、7年无局部区域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6.0%、71.4%、61.2%和70.6%、55.9%、43.0%。与非pCR患者相比,pCR患者的总进展率和远处转移率均较低(26.0%∶50.7%和16.0%∶32.6%,P<0.001)。pCR组3、5、7年OS率(83.0%∶60.2%、69.7%∶41.7%、50.4%∶27.7%,P<0.001),3、5、7年DFS率(80.4%∶51.4%、63.9%∶31.2%、45.9%∶20.3%,P<0.001)均显著优于非pCR组。结论远处转移是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后主要失败模式,术后pCR者可获得更好的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新辅助放化疗 存活率分析 病理完全缓解
原文传递
血清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瑶瑶 胡敏 +5 位作者 徐清华 孙晓江 叶影 刘宇 冯建国 许亚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2-518,共7页
目的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前后血清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活性的变化以及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血清犬尿氨酸(Kyn)及Kyn:色氨酸(Trp)比值评估早期NSCLC患者SBRT治疗前... 目的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前后血清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活性的变化以及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血清犬尿氨酸(Kyn)及Kyn:色氨酸(Trp)比值评估早期NSCLC患者SBRT治疗前后IDO的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BRT治疗的30例早期NSCLC患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SBRT治疗前后血清Kyn、Trp浓度。根据中位数为截断值,将放疗后与放疗前Kyn浓度比值分为Kyn高水平组和Kyn低水平组。同理,将放疗后Kyn:Trp比值分为放疗后Kyn:Trp高水平组和放疗后Kyn:Trp低水平组。分析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IDO活性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放疗后Kyn与放疗前Kyn比值较低组可获得较长的PFS(中位数:未达到vs.26.8个月,HR=0.31,95%CI=0.11~0.90,P<0.05)。放疗后Kyn:Trp比值较低组可获得较长的OS(中位数:未达到vs.36.5个月,HR=0.27,95%CI=0.08~0.95,P<0.05)。多因素分析中,吸烟<30包/年、高生物等效剂量(BED)、放疗后Kyn与放疗前Kyn比值较低与较长的PFS相关。放疗后Kyn:Trp较低、高BED与较长的OS相关。结论SBRT可以改变IDO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活性。IDO是一种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监测早期NSCLC患者SRRT治疗后的免疫状态,对预测患者生存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外科手术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临床预后
原文传递
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在学习资源推送中的应用
9
作者 孙小江 周琴 《电子技术(上海)》 2020年第10期96-97,共2页
从被动接受学习资源到主动获取学习资源,阐述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的学习资源推送机制,从而发挥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优势。
关键词 大数据挖掘 学习资源 推送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多参数CT成像的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病理反应预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湘 朱超男 +5 位作者 曾剑 孙晓江 林清认 方军 陈明 季永领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19-1024,共6页
目的建立基于放射组学的生物标记物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病理反应。方法回顾性选取2008—2018年间112例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均采用术前nCRT联合手术治疗。收集治疗前增强CT图像,手动描绘病变体积。使用P... 目的建立基于放射组学的生物标记物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病理反应。方法回顾性选取2008—2018年间112例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均采用术前nCRT联合手术治疗。收集治疗前增强CT图像,手动描绘病变体积。使用Python软件中pyadiomics插件包提取共670个放射组学特征(包括肿瘤强度、形状和大小、纹理和小波特征),运用逐步回归结合最佳子集方法筛选特征,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性能。结果全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为58.0%(65/112)。最终模型包含10个放射组学特征,与结局相关性最大的为灰度特征(即图像的纹理信息),其次为形状特征和体素强度相关特征。训练集、测试集AUC分别为0.750、0.870,敏感性分别为0.711、0.757,特异性分别为0.778、0.900。结论基于CT放射组学的多参数模型在不额外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侵入性操作前提下,能较好地、有效地预测食管癌nCRT病理反应和较好地指导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组学 食管肿瘤/新辅助放化疗法 病理反应
原文传递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Spine Surgery
11
作者 sun xiaojiang YANG Erzhu +8 位作者 ZHAO Changqing CHENG Xiaofei ZHANG Kai TIAN Haijun DING Baozhi LI Hua JIANG Wenbo DAI Kerong ZHAO Jie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21年第3期352-360,共9页
We are in the midst of exciting advancements in new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in precision medicine.Among these,3D printing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seen in clinical orthopaedic settings.This new techn... We are in the midst of exciting advancements in new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in precision medicine.Among these,3D printing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seen in clinical orthopaedic settings.This new technique has been adopted in a vast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spine surgery,such as producing anatomical models,surgical templates,preoperative plans,and spinal implants.Some studies on 3D printing technologies in spine surgery have reported the benefits of this emerging technology with more effective manufacturing,more visualisation for communication,and more precise navigation for screw insertion and osteotomy.In addition,in customised implant design and fabrication processes,3D printing products with anatomical adaptions and complex porous microstructure show some attractive advantages in terms of fit and osteoinductivity.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concerns about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spine surgery.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and share our experienc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llaborations between doctors and computer-aided design(CAD)designers to the final follow-up of clinical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rinting SPINE patient-specific implants anatomical model TEMPLATE
原文传递
Technique Note for Staged Resection of Giant Invasive High-Cervical Schwannoma and Reconstruction of C2—C4 with 3D Printing Technique
12
作者 sun xiaojiang ZHAO Changqing +8 位作者 YANG Erzhu LI Hua ZHANG Kai CHENG Xiaofei JIANG Wenbo CHENG Zhihua GUO Zhilin DAI Kerong ZHAO JIie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21年第3期325-333,共9页
A schwannoma is a relatively common benign spinal cord tumour;however,giant schwannomas with extensive cervical vertebral erosion are rare,and the treatment strategy,especial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cervical... A schwannoma is a relatively common benign spinal cord tumour;however,giant schwannomas with extensive cervical vertebral erosion are rare,and the treatment strategy,especial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cervical vertebra,remains a challenge for spine surgeons.Here,we present a rare case of giant invasive high-cervical schwannoma with extensive erosion of the C2—C4 vertebral bodies and tumour-encased left vertebral artery.The surgical strateg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2—C4 with 3D printing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 and performed.A 32-year-old man presented to our department with complaints of gait disturbance and weakness in both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His limb muscle strength was grade 2 or 3/5,and he exhibited severe bladder and bowel dysfunction on admission.X-ra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cervical spine showed an extremely large erosive lesion at the C2—C4 vertebral bodies and lateral masse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cervical spine showed a large soft-tissue mass on the left aspect of the C2—C5 vertebra and in the spinal canal at the C3—C4 level.A staged schwannoma resection,instrumented fixation,and reconstruction of C2—C4 with 3D metal printing technique were performed.The patient achieved good postoperative outcomes and returned to normal daily life with no recurrence of schwannoma during follow-up for four and a half years.The 3D-printed implant achieved solid fusion with the remaining cervical spine.We performed staged resection of the giant invasive high-cervical schwannoma and reconstructed the erosive C2—C4 vertebra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 3D printing technique.3D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facilitated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customised implants for complex surgical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cervical schwannoma staged resection RECONSTRUCTION 3D prin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