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LC法测定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的生物胺成分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燕华 孙印石 +4 位作者 王玉方 陈宝 霍晓慧 刘畅 张磊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95-1001,共7页
首次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了鹿茸中10种生物胺组分的含量,比较了不同加工方式的鹿茸中生物胺的差异。鹿茸样品中的生物胺用0. 4 mol/L高氯酸浸提,10 g/L丹磺酰氯衍生化,UPLC法定量分析。色谱柱为ACQUITY UPLC@BEH C18(2. ... 首次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了鹿茸中10种生物胺组分的含量,比较了不同加工方式的鹿茸中生物胺的差异。鹿茸样品中的生物胺用0. 4 mol/L高氯酸浸提,10 g/L丹磺酰氯衍生化,UPLC法定量分析。色谱柱为ACQUITY UPLC@BEH C18(2. 1 mm×100 mm,1. 7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柱温为35℃,流速为0. 4 m L/min,检测波长为217 nm。结果显示,10种生物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 997 8~0. 999 9,检出限为10. 87~19. 63μg/L,回收率为71. 6%~101%。煮炸茸和冻干茸蜡片、粉片、纱片、骨片4个部位的生物胺总量依次为312. 33、176. 88、105. 31、55. 674 mg/kg和291. 77、152. 85、114. 49、74. 73 mg/kg;排血茸蜡片、粉片、纱片、骨片4个部位的生物胺总量分别为357. 07、226. 26、125. 18、77. 74 mg/kg,带血茸的分别为343. 42、216. 72、125. 15、76. 16 mg/kg。就生物胺总量而言,冻干茸高于煮炸茸,排血茸高于带血茸,且按蜡片、粉片、纱片、骨片部位依次减少,不同部位之间差异显著(P <0.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生物胺 加工方式 部位 比较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
下载PDF
初加工及炮制方法对鹿茸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燕华 孙印石 +4 位作者 宫瑞泽 霍晓慧 刘畅 张磊 庄宝策 《特产研究》 2018年第3期56-62,共7页
不同的初加工及炮制方法会对鹿茸的化学成分或药理活性产生影响,鹿茸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综述了不同初加工及炮制方法的鹿茸中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差异的研究概况,主要涉及煮炸茸与冻干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 不同的初加工及炮制方法会对鹿茸的化学成分或药理活性产生影响,鹿茸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综述了不同初加工及炮制方法的鹿茸中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差异的研究概况,主要涉及煮炸茸与冻干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排血茸与带血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以及煮炸茸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并对鹿茸的加工及产品开发做出展望,以期为鹿茸加工过程的优化及鹿茸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初加工 炮制 不同部位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然然 孙印石 +1 位作者 王桂武 孔繁涛 《特产研究》 2022年第5期151-154,共4页
吉林省是我国梅花鹿的养殖发源地,也是梅花鹿养殖的主产区,饲养量占全国的50%以上,种源繁育、精深加工等方面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梅花鹿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农民增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 吉林省是我国梅花鹿的养殖发源地,也是梅花鹿养殖的主产区,饲养量占全国的50%以上,种源繁育、精深加工等方面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梅花鹿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农民增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5月29日,梅花鹿首次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这为梅花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梅花鹿种质资源、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和产品加工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梅花鹿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梅花鹿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产业 发展思路 政策建议
下载PDF
五味子多糖的分离纯化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祁玉丽 孙印石 李珊珊 《特产研究》 2019年第3期8-11,共4页
制备五味子多糖,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水提醇沉法得到五味子总多糖(WSP),并利用不同浓度(30%、60%、80%)乙醇对WSP进行分离纯化,得到WSP-30、WSP-60、WSP-80共3个子级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各个级分的单糖组成,并以1,1... 制备五味子多糖,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水提醇沉法得到五味子总多糖(WSP),并利用不同浓度(30%、60%、80%)乙醇对WSP进行分离纯化,得到WSP-30、WSP-60、WSP-80共3个子级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各个级分的单糖组成,并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研究各个级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WSP及其子级分的主要组成成分为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GalA),其中,WSP、WSP-30、WSP-60的GalA含量高于65%,属于果胶类物质。WSP、WSP-30、WSP-60及WSP-80均具有一定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清除率存在剂量依赖性,当多糖浓度均为1.0 mg/mL时,WSP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98.7%。WSP-30、WSP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较强,IC50值为0.101、0.173。WSP及子级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多糖 纯化 DPPH自由基
下载PDF
人参黄芪片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任多多 孙印石 李珊珊 《特产研究》 2021年第6期70-77,共8页
为探究人参黄芪片的缓解体力疲劳功效本研究通过构建疲劳小鼠动物模型采用生化分析仪、血乳酸分析仪和血清尿素试剂盒等技术手段,分析了人参黄芪片高、中、低剂量对小鼠体重、负重游泳实验、血清尿素、血乳酸和肝糖原的影响,并进行了小... 为探究人参黄芪片的缓解体力疲劳功效本研究通过构建疲劳小鼠动物模型采用生化分析仪、血乳酸分析仪和血清尿素试剂盒等技术手段,分析了人参黄芪片高、中、低剂量对小鼠体重、负重游泳实验、血清尿素、血乳酸和肝糖原的影响,并进行了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3项遗传毒性试验等对该产品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灌胃人参黄芪片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显著延长,肝糖原储备量增加运动后血清尿素水平下降,但对血乳酸曲线下面积无明显影响。急性毒性试验中产品对动物无明显中毒情况,对脏器指标无影响;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按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中对于功能学试验的要求,可知该产品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功能。此外急、性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属于无毒级,且无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黄芪 缓解体力疲劳
下载PDF
煮炸鹿茸加工过程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生成规律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宫瑞泽 刘松鑫 +5 位作者 邵紫君 夏蕴实 张磊 王玉方 孙印石 刘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52-1861,共10页
目的研究煮炸鹿茸加工过程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生成规律及动力学参数。方法通过构建葡萄糖与赖氨酸模拟煮炸鹿茸加工过程美拉德(Maillard)反应体系,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UPLC-MS/MS法测定体系褐变指数和典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目的研究煮炸鹿茸加工过程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生成规律及动力学参数。方法通过构建葡萄糖与赖氨酸模拟煮炸鹿茸加工过程美拉德(Maillard)反应体系,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UPLC-MS/MS法测定体系褐变指数和典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羧甲基赖氨酸和羧乙基赖氨酸)含量变化,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生成规律和动力学参数。结果鹿茸加工过程中煮炸时发生褐变反应,生成羧甲基赖氨酸和羧乙基赖氨酸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5.07、40.44、78.47 kJ/mol,且均为零级反应;烘烤时相应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6.72、89.34、164.77 kJ/mol,也均为零级反应。相对于生成羧甲基赖氨酸而言,生成羧乙基赖氨酸所需能量更高,反应更难发生。结论烘烤过程温度变化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动力学参数影响显著高于煮炸过程,长时间较高温度的烘烤使鹿茸中产生了较多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这些结果为鹿茸加工过程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阻断、抑制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生产绿色安全的鹿茸及加强中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煮炸 烘烤 模拟体系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生成规律 动力学分析 美拉德反应 UPLC-MS/MS 羧甲基赖氨酸 羧乙基赖氨酸 褐变反应 活化能 零级反应
原文传递
Protective effects of extract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stems against acetaminophen-induced hepatotoxicity via regulation of MAPK and caspase-3 signaling pathways 被引量:12
7
作者 LI Yan-Zi Ma Zhi-Na +5 位作者 sun yin-shi REN Shen JIANG Shuang ZHANG Wei-Zhe WANG Zi LI Wei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9期700-713,共14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protective activity of an ethanol extract of the stem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SCE) and explore its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s on acetaminophen(APAP) induced hepatotoxicit...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protective activity of an ethanol extract of the stem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SCE) and explore its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s on acetaminophen(APAP) 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a mouse model. The results of HPL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in components of SCE included schisandrol A, schisandrol B, deoxyschisandrin,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in C and their contents were 5.83, 7.11, 2.13, 4.86, 0.42 mg·g^(-1), respectively. SCE extract was given for 7 con--secutive days before a single hepatotoxic dose of APAP(250 mg·kg^(-1)) was injected to mic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CE pretreatment ameliorated liver dys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which was evidenced by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malondialdehyde(MDA) contents and elevations in reduced glutathione(GSH)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levels. These finding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SCE pre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expression levels of 4-hydroxynonenal(4-HNE) and 3-nitrotyrosine(3-NT). SCE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Bax,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 and cleaved caspase-3 by APAP exposure. Furthermore, supplementation with SCE suppresse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and cyclooxygenase-2(COX-2), suggesting alleviation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summary, these findings from the present study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SCE exerted significant alleviation in APAP-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apoptosis mainly via regulating MAPK and caspase-3 signaling path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SANDRA chinensis APAP-induced HEPATOTOXICITY ANTI-OXIDATION Anti-inflammation ANTI-APOPTOSIS MAPK and CASPASE-3 signaling pathways
原文传递
浸提温度对人参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
8
作者 曲迪 孙印石 +4 位作者 李珊珊 王燕华 赵卉 姜英 张秀莲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7-81,共5页
比较不同浸提温度(40℃~80℃)对人参茶汤沉淀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在(40~50)℃时沉淀量显著增加,是人参茶汤沉淀形成的关键区域;人参茶汤中主要元素为K、Mg、Ca、Na,主要游离氨基酸为Glu、Phe、Lys、Arg;人参茶汤沉淀中... 比较不同浸提温度(40℃~80℃)对人参茶汤沉淀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在(40~50)℃时沉淀量显著增加,是人参茶汤沉淀形成的关键区域;人参茶汤中主要元素为K、Mg、Ca、Na,主要游离氨基酸为Glu、Phe、Lys、Arg;人参茶汤沉淀中主要元素为K、Mg、Ca,主要游离氨基酸为Glu、Phe、Lys、Arg、Pro;各化学成分沉淀率依次为:游离氨基酸>总黄酮>总皂苷>粗蛋白>元素;影响人参茶汤沉淀形成的关键因素是K、Mg、Ca元素和Glu、Ser、Arg、Pro游离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提温度 人参茶汤 沉淀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