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特竖蟾(无尾目:滑背蟾科)的细胞遗传、与相关属物种的核型相似性并兼论其分类地位(英文)
1
作者 Fernando ANANIAS André Luis BOMBEIRO +3 位作者 Catia Donizete Brunaikovics da SILVA Ana Paula Zampieri SILVA Célio Fernando Baptista HADDAD sanae kasahara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5-293,共9页
本文报道纳特竖蟾(Eupemphix nattereri Steindachner,1863)巴西3个产地标本的核型,均为2n=22,由1对端部和10对中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一对NORs位于No.11染色体对长臂端部,而其位置有别于常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近着丝点位置。... 本文报道纳特竖蟾(Eupemphix nattereri Steindachner,1863)巴西3个产地标本的核型,均为2n=22,由1对端部和10对中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一对NORs位于No.11染色体对长臂端部,而其位置有别于常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近着丝点位置。该NORs的位置为r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所确认。各染色体对中,着丝点C-带明显,插入或端带偶见。某些标本的No.8同源染色体对间C-带的大小随异染色质化的程度不同而变化。居于较小的实验标本量,这种在3个产地的雌或雄性标本之一中观察到的C-带异型现象可能为种下细胞地理学变异,亦或为细胞学意义的性染体分化。3产地之一的标本核型的No.11着丝点C-带异染色质化的程度较高。CMA3染色检测到部分GC-rich区域,DAPI染色未显示任何AT-rich区。成功获得BrdU复制带,并将其与滑背蟾类动物(leiuperid)中近缘属及物种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纳特竖蟾的核型与斑符泡蟾种组(Physalaemus signifergroup)难以相互区别,而与肿肋蟾属(Pleurodema Tschudi,1838)极为相似。核型数据支持形态学上将纳特竖蟾、二光肿肋蟾[Pleurodema diplolister(Peters,1870)]和短头肿肋蟾[P.brachyops(Cope,1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特竖蟾 染色体 AG-NOR C-带 荧光染色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