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水库河道泥沙跨年接续调节技术实践
1
作者 孙赞盈 刘彦晖 +3 位作者 尚红霞 张原锋 魏铭 肖千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38,共5页
为实现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排沙增容的同时不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降低,利用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资料、河道统测淤积断面资料,采用险工水尺资料分析方法,分析小浪底水库排沙量最大的3 a(2018—2020年)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冲刷恢复情况... 为实现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排沙增容的同时不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降低,利用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资料、河道统测淤积断面资料,采用险工水尺资料分析方法,分析小浪底水库排沙量最大的3 a(2018—2020年)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冲刷恢复情况、洪水期黄河下游的冲淤情况(沙量法计算结果)、纵向和横向的冲淤情况(断面法计算结果)、同流量水位变化和平滩流量变化等。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库排沙期将水库排沙淤积在黄河下游容沙量大的宽河道,在其他时期将淤积物逐渐冲刷带走,高村以下河道的排洪能力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显著增强。这种水库河道泥沙跨年接续调节技术在现行河道上是现实可行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跨年调节 水库排沙 河道 排洪能力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非黏性沙级配对浊度法测量含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千璐 张晓华 +2 位作者 郑艳爽 尚红霞 丰青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1,共9页
利用浊度仪测量水流含沙量时,泥沙颗粒级配和矿物成分是影响浊度仪标定结果的主要泥沙因素。采用黄河原型非黏性沙配制不同粒径、不同含沙量浑水水体,开展固定粒径、粗细沙、混合沙等多组次试验研究,对黄河天然沙粒径及级配对浊度仪输... 利用浊度仪测量水流含沙量时,泥沙颗粒级配和矿物成分是影响浊度仪标定结果的主要泥沙因素。采用黄河原型非黏性沙配制不同粒径、不同含沙量浑水水体,开展固定粒径、粗细沙、混合沙等多组次试验研究,对黄河天然沙粒径及级配对浊度仪输出浊度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机制探讨。结果表明:固定含沙量条件下,非黏性泥沙粒径对水体浊度的影响特征符合Mie散射定律;含沙量变化对浊度仪输出浊度的影响数量级为10~10^(2),泥沙颗粒粒径变化对浊度仪输出浊度的影响数量级为10^(−1)~1;相同含沙量条件下,悬沙比表面积与浊度仪输出浊度符合线性分布。建立了考虑非黏性沙级配影响的含沙量与浊度关系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非黏性沙粒径及泥沙浓度对水体浊度的影响,可为浊度与含沙量关系的准确率定及测量结果的校准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度法 浊度仪 非黏性沙 泥沙级配 含沙量
下载PDF
智慧慢病系统助力医共体慢病服务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3
作者 尚宏霞 穆娟娟 +1 位作者 胡焱磊 安占天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3年第S01期21-24,共4页
在国家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慢性病服务与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依托慢病智慧管理中心引入智慧慢病系统,辐射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构建慢病患者建档、监测、预警、随访、外呼一体化管理系统,助力... 在国家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慢性病服务与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依托慢病智慧管理中心引入智慧慢病系统,辐射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构建慢病患者建档、监测、预警、随访、外呼一体化管理系统,助力医共体慢病管理高质量发展。智慧慢病系统基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框架下,采取“智能硬件+后台算法+web端+微信小程序”慢病服务模式,综合利用心血管评估模型手段推进慢病分层管理,有效提升了家庭医师团队的慢病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分层管理综合干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管理 慢性病 信息系统 疾病管理 实践
下载PDF
2018年汛期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孙赞盈 尚红霞 彭红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12,共5页
2018年汛期黄河下游来水222亿m3,小浪底水库排沙4.66亿t,孙口以上河道淤积2.561亿t,其中花园口以上河道淤积1.920亿t,这是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下游水量最大、水库排沙最多、下游淤积量最大的一年,然而排沙期间淤积最多的花园口以上... 2018年汛期黄河下游来水222亿m3,小浪底水库排沙4.66亿t,孙口以上河道淤积2.561亿t,其中花园口以上河道淤积1.920亿t,这是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下游水量最大、水库排沙最多、下游淤积量最大的一年,然而排沙期间淤积最多的花园口以上河段的同流量水位不升反降。采用沙量法和断面法计算分析了汛期冲淤量及冲淤特点、水文站断面的同流量水位变化、7月洪水排沙期间险工水尺的同流量水位变化。结果表明:大量淤积发生在花园口以上河段的汊沟和边滩,洪水过后主槽更加明显,水流集中,流速增大,同流量水位下降;7月洪水之后,黄河下游水文站断面的同流量水位缓慢抬升,但汛后的同流量水位仍低于汛初;2018年汛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排洪能力未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洪能力 河道 黄河下游 汛期 2018年
下载PDF
2019年小浪底排沙期下游河道水位抬升原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孙赞盈 魏毅琳 +2 位作者 马东方 尚红霞 张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1-44,48,共5页
2019年是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黄河下游水沙量最多的一年,其中7月8日至8月18日的排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5.317亿t,黄河下游河道淤积3.499亿t。排沙过后,逯村、花园镇、开仪、赵沟、化工3000 m^(3)/s对应水位分别抬升了1.17、1.51、1.50... 2019年是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黄河下游水沙量最多的一年,其中7月8日至8月18日的排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5.317亿t,黄河下游河道淤积3.499亿t。排沙过后,逯村、花园镇、开仪、赵沟、化工3000 m^(3)/s对应水位分别抬升了1.17、1.51、1.50、1.27、1.26 m,开仪3000 m^(3)/s对应水位一度抬升1.82 m,局部河段水位抬升十分突出。为了给以后的水库调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常规水文资料、险工水尺资料和加测断面资料,分析了河道发生淤积、水位抬升的过程和原因,河道宽浅和流速低是部分河段淤积的直接原因,进而造成上游河段溯源淤积,引起水位抬升。建议在以后的水库排沙调度中,密切关注相关河段的水位变化,随时调整水库调度方式,以免造成漫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积 水库排沙 水位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高含沙洪水的排沙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翠萍 曲少军 +1 位作者 尚红霞 陈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5期7-10,共4页
水库排沙是减少水库淤积、维持库容的必要措施。在三门峡水库运用的各个时期,高含沙洪水的不同排沙特性对水库淤积和冲刷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总结1961—2013年潼关水文站95场高含沙洪水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1961—1969年三门峡水库运用初... 水库排沙是减少水库淤积、维持库容的必要措施。在三门峡水库运用的各个时期,高含沙洪水的不同排沙特性对水库淤积和冲刷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总结1961—2013年潼关水文站95场高含沙洪水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1961—1969年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22场高含沙洪水壅水排沙特点和1974—2013年38场高含沙洪水的畅泄排沙特点,提出了高含沙洪水的壅水排沙比计算式和畅泄排沙出库输沙率计算式。结果表明,壅水排沙比与考虑水库初始蓄水体和洪水过程蓄水体变化的滞留时间综合因子之间关系密切,畅泄排沙出库输沙率与水沙因子成正比关系。研究三门峡水库高含沙洪水的排沙特点,可为小浪底水库等多沙河流水库的运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高含沙洪水 水库排沙 水库淤积 排沙比
下载PDF
2020年宁蒙河道洪水特点及冲淤变化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郑艳爽 肖千璐 +1 位作者 尚红霞 张晓华 《吉林水利》 2021年第7期37-40,共4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20年黄河上游洪水来源以及在通过宁蒙河道时洪水的水沙特点、河道冲淤特点、水位流量关系表现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的水量大、沙量小、持续时间长;洪水对宁蒙河道产生了...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20年黄河上游洪水来源以及在通过宁蒙河道时洪水的水沙特点、河道冲淤特点、水位流量关系表现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的水量大、沙量小、持续时间长;洪水对宁蒙河道产生了明显的冲刷作用,宁蒙河道洪水期河道冲刷了0.618亿t;洪水对河道过流能力的恢复作用显著,洪水后内蒙古河段代表水文站同流量(2000m^(3)/s)水位下降0.09-0.16m,该场洪水有利于维持宁蒙河道的排洪排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特点 河道冲淤 过流能力 宁蒙河道
下载PDF
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泥沙冲淤调整特点
8
作者 张晓华 郑艳爽 +1 位作者 尚红霞 丰青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49,共9页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阐明黄河上游宁蒙河道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不同粒径泥沙来源及冲淤调整特点:长时期(1952—2012年)河段来沙组成以细泥沙为主,占总沙量的52.7%,且来源与中泥沙和较粗泥沙相同,主要来自巴彦高勒以上;特粗泥沙是淤积的主...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阐明黄河上游宁蒙河道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不同粒径泥沙来源及冲淤调整特点:长时期(1952—2012年)河段来沙组成以细泥沙为主,占总沙量的52.7%,且来源与中泥沙和较粗泥沙相同,主要来自巴彦高勒以上;特粗泥沙是淤积的主体,占总淤积量的56.2%,且来源比例在巴彦高勒以上、十大孔兑和沿河沙漠三个地区比较相近。不同粒径泥沙的普遍冲淤调整规律为:细泥沙、中泥沙和较粗泥沙随来水来沙发生冲淤调整,特粗泥沙持续累积淤积。因此,不同粒径泥沙在不同时期的年内调整特点有较大差别,汛期1986年以前特粗泥沙是淤积的主体,细泥沙和中泥沙冲刷;1986年后细泥沙和中泥沙转冲为淤,细泥沙成为淤积的主体。非汛期泥沙由1986年前的冲刷转为1986年后的淤积,主要在于细泥沙和中泥沙由冲转淤及较粗泥沙的增淤。初步分析表明,河段各时期泥沙的冲淤调整取决于干流来水来沙量及水流过程,十大孔兑的来沙量也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宁蒙河道悬河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宁蒙河道 不同粒径泥沙 冲淤特点 泥沙来源
下载PDF
来沙系数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冯宗 孙赞盈 +2 位作者 彭红 尚红霞 白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48,共5页
来沙系数以S/Q表示,因为相同的流量流速可能不同,而流速是影响输沙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来沙系数缺乏最基本的物理意义,是一个纯粹的经验指标;不少人认为黄河下游的临界来沙系数在0.012左右,没有考虑滩槽冲淤性质的差别和上下河段河型的... 来沙系数以S/Q表示,因为相同的流量流速可能不同,而流速是影响输沙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来沙系数缺乏最基本的物理意义,是一个纯粹的经验指标;不少人认为黄河下游的临界来沙系数在0.012左右,没有考虑滩槽冲淤性质的差别和上下河段河型的不同;就黄河泥沙而言,含沙量越大,泥沙浓度在垂线上越均匀,越容易输送;黄河下游窄深河槽洪水期具有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在实测资料范围内不存在临界来沙系数;不受来沙系数的限制,利用洪水集中排沙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最现实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沙洪水 河道冲淤 来沙系数 黄河
下载PDF
煤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尚红霞 陈朋磊 倪云鹏 《能源与环保》 2022年第8期13-18,共6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对矿区土地进行复垦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在对某煤矿矿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确定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3个复垦方向,建立了不同方向的评价指标及对应指标的权重大小,上述3个方向的...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对矿区土地进行复垦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在对某煤矿矿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确定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3个复垦方向,建立了不同方向的评价指标及对应指标的权重大小,上述3个方向的评价结果依次为77.57、67.11、62.04分,复垦方向确定为农业用地。详细介绍了矿区在土地复垦工程层面和生物化学层面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是要对土地的理化性质进行优化,选用适宜的植物物种进行种植。工程实践表明,此次土地复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治理措施
下载PD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itamin D3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被引量:9
11
作者 Zhao Junyu Dong Jianjun +3 位作者 Wang Haipeng shang hongxia Zhang Dongmei Liao L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5期2837-2843,共7页
Background Several studies found that vitamin D3 might alter glucose metabolism,protect kidney from injury and even proposed the mechanisms.But results from previ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flicting.The aim of this study... Background Several studies found that vitamin D3 might alter glucose metabolism,protect kidney from injury and even proposed the mechanisms.But results from previ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flicting.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itamin D3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vitamin D3 decreasing proteinuria is also discussed.Methods We conducted a search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rticles using database of Pubmed,Embase,Sinomed,CNKI,Wanfang and clinical trial register centers,f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vitamin D3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Two reviewers performed independently.Meta-analysis was used when studies were homogeneous enough.Results Twenty studies,including 1 497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were involved in this systemic review.Vitamin D3-treated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24-hour proteinuria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0.44,95% CI-0.54 to-0.34,Z=8.80,P 〈0.000 01) and urine albumin/creatine ratio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0.29,95% CI-0.48 to-0.10,Z=2.96,P=0.003).But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blood pressure and hemoglobin A1c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about the renal protection of vitamin D3,including the inhibition of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the protection of kidney from inflammation,fibrosis and the structure change of kidney are discussed.In addition,vitamin D3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ffects,including total adverse effects,gastrointestinal adverse effects and fluctuation of blood pressure.Conclusions Vitamin D3 can ameliorate proteinuria and protect kidney from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This renoprotective effect is independent of blood pressure and glucose reduction.And it does not increase any adverse effects than control,even in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But due to the limit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high quality,more clinical researches should be take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ic nephropathy vitamin D3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ystemic review META-ANALYSIS
原文传递
Can the narrowing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y regulation result in non-siltation and even channel scouring? 被引量:1
12
作者 SUN Zanying WANG Wanzhan +3 位作者 LI Yong ZHANG Mingwu shang hongxia ZHANG Fangxi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9期1337-1348,共12页
This study considered whether the narrowing of the upper (broad and wandering) reache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ould result in a reduction in sedimentation and even an increase in channel erosion in both the upper... This study considered whether the narrowing of the upper (broad and wandering) reache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ould result in a reduction in sedimentation and even an increase in channel erosion in both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narrow and meandering) reaches. Analysis of field data and numerical modeling results both justify the proposal to narrow the channel.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channel eroded-area and the channel width. Therefore narrowing under conditions of low flow will reduce the amount of erosion in the reach, which, in turn, will reduce the amount of sediment transported into the lower channel. This will reduce the amount of silt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 However, narrowing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flow with a low concentration of sediment will reduce both the extent of flood attenuation along the narrowed channel and the amount of lateral channel bank collapse, which results in increased flows and less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channel, leading to increased erosion. When flows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sediment are released from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both the lower narrow channel and the upper channel can transport a large amount of the sediment loa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arrowing of the upper broad channel will result in a reduction in sedimentation, or even in channel erosion, in both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channels if the reservoir is operated such that the volume of sediment added during low flows is balanced by the volume eroded during high flows with a low concentration of sed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el narrowing sediment releas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Lower Yellow River XiaolangdiReservoi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