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dge sulfurized graphene nanoplatelets via vacuum mechano-chemical reaction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1
1
作者 Longlong Yan Min Xiao +2 位作者 shuanjin wang Dongmei Han Yuezhong Me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22-529,共8页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high energy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high capacities,low cost and eco-friendliness. However, the particularly rapid capacity decay owing to the dissolution and diffu...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high energy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high capacities,low cost and eco-friendliness. However, the particularly rapid capacity decay owing to the dissolution and diffusion of polysulfide intermediate into the electrolyte still hamper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And the reported preparation procedures to sulfur based cathode materials are often complex, and hence are rather difficult to produce at large scale. Here, we report a simple mechano-chemical sulfurization methodology in vacuum environment applying ball-milling method combined both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 for the one-pot synthesis of edge-sulfurized grapheme nanoplatelets with 3D porous foam structure as cathode materials. The optimal sample of 70%S–Gn Ps-48 h(ball-milled 48 h) obtains 13.2 wt% sulfur that chemically bonded onto the edge of Gn Ps. And the assembled batteries exhibit high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ies of 1089 mAh/g at 0.1 C and 950 mAh/g at 0.5 C, and retain a stable discharge capacity of 776 mAh/g after 250 cycles at 0.5 C with a high Coulombic efficiency of over 98%.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mechano-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sulfur and grapheme nanoplatelets. This definitely triggers the currently extensive research in lithium–sulfur batter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Graphene nanoplatelets Edge-functionalized with sulfur 3D porous foam structure Mechano-chemical interaction
下载PDF
超薄烯-巯交联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固态高性能锂金属电池
2
作者 李志峰 王天羿 +6 位作者 钟雷 肖敏 韩东梅 王拴紧 张世超 黄盛 孟跃中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332-1340,共9页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是下一代安全电池系统的潜在材料,但SPE不能同时保持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离子传导率,使下一步研究进入瓶颈.在此,我们通过原位点击反应在静电纺丝聚酰亚胺(PI)膜上制备了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聚醚硫醚电解质,厚度仅为19...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是下一代安全电池系统的潜在材料,但SPE不能同时保持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离子传导率,使下一步研究进入瓶颈.在此,我们通过原位点击反应在静电纺丝聚酰亚胺(PI)膜上制备了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聚醚硫醚电解质,厚度仅为19μm.由于烯-巯网络的交联结构和静电纺丝PI膜的增强作用,该SPE膜在60℃下具有135 MPa的储能模量,2.24×10^(-4)S cm^(-1)的离子传导率和4.0 V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并且锂-锂对称电池在0.1 m A cm^(-2)下循环超过800 h,展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用该超薄聚合物电解质膜组装的LiFePO_(4)/Li电池在60℃,0.5 C下能够循环超过250圈.这项工作开发了一种用于固态高性能锂金属电池的新型聚合物电解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交联结构 聚合物电解质 交联聚合物 点击反应 电池系统 离子传导率 机械强度
原文传递
多维度非锂无机杂化组分应用于锂电池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3
作者 马冰怡 黄盛 +3 位作者 王拴紧 肖敏 韩东梅 孟跃中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27-1340,共14页
传统的电解液易燃、易泄漏,具有一定的毒性,影响电池长时间工作的安全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们聚焦在(准)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上。其中,无机填料-聚合物构建的固态复合物电解质兼具无机电解质的高离子电导率、力学稳定性和聚... 传统的电解液易燃、易泄漏,具有一定的毒性,影响电池长时间工作的安全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们聚焦在(准)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上。其中,无机填料-聚合物构建的固态复合物电解质兼具无机电解质的高离子电导率、力学稳定性和聚合物电解质的柔韧性、低界面阻抗的优点,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无机填料主要包括活性含锂填料和惰性不含锂填料。作为惰性不含锂填料,非锂无机杂化组分具有成本低、制备工艺较简单的特点,在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上具有更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要求,并从非锂无机杂化组分入手,总结了零维纳米颗粒、一维纳米管(纳米线、纳米棒)、二维氮化硼纳米片以及三维结构的惰性不含锂填料在提高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性能上的研究进展。基于对不同维度惰性填料的分析和思考,为惰性填料-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应用提供指导方向,并展望了惰性不含锂填料在复合电解质工业应用上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惰性不含锂填料 多维度 离子电导率 电化学性能
原文传递
多功能锂硫电池隔膜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凯 章胜男 +3 位作者 韩东梅 肖敏 王拴紧 孟跃中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42-1959,共18页
锂硫电池具有远超锂离子电池的高理论比容量(1675 mAh·g^(-1)),并且兼具硫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然而,多硫离子的穿梭效应造成金属锂负极钝化、引起电池容量和库仑效率下降、循环稳定性变差等严重问题,限制... 锂硫电池具有远超锂离子电池的高理论比容量(1675 mAh·g^(-1)),并且兼具硫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然而,多硫离子的穿梭效应造成金属锂负极钝化、引起电池容量和库仑效率下降、循环稳定性变差等严重问题,限制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层出发,引入多硫离子穿梭的阻挡层被认为是极为有效的研究策略。这些研究策略在缓解多硫离子穿梭、提高活性物质利用效率、延长循环寿命和循环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分类综述了近年来锂硫电池隔膜功能化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隔膜功能化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多功能隔膜 多硫离子穿梭 多硫离子阻挡层
原文传递
燃料电池用高温质子交换膜 被引量:6
5
作者 白钰 王拴紧 +2 位作者 肖敏 孟跃中 王成新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6-441,共16页
与传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比,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s)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对CO的耐受能力,还能简化水热管理,提高能量转化效率。高温质子交换膜是实现高温操作的关键部件之一。掺杂无机磷酸的高温质子交换膜因为在高温度(10... 与传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比,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s)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对CO的耐受能力,还能简化水热管理,提高能量转化效率。高温质子交换膜是实现高温操作的关键部件之一。掺杂无机磷酸的高温质子交换膜因为在高温度(100~200℃)和低相对湿度下具有较高的质子传导率,以及较长使用寿命而成为研究的热点。高的磷酸掺杂量有助于质子传导率的提升,但也会牺牲膜的机械强度,因此已有大量致力于提升膜综合性能的改性研究。本文对目前基于磷酸基的聚苯并咪唑类、聚芳醚类等高温质子交换膜的改性策略进行评述,并梳理总结了包括MOFs、COFs在内的新型多孔材料在质子交换膜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了高温质子交换膜当前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磷酸掺杂 高温质子交换膜 聚苯并咪唑 聚芳醚 MOFS COFs
原文传递
有机电极材料固定化策略 被引量:4
6
作者 章胜男 韩东梅 +3 位作者 任山 肖敏 王拴紧 孟跃中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18,共16页
有机电极材料因其理论比容量高、低成本、环境友好以及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代可持续和多功能能量储存设备的有效电极材料。然而,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该类材料极易溶解在有机电解液中,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快、... 有机电极材料因其理论比容量高、低成本、环境友好以及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代可持续和多功能能量储存设备的有效电极材料。然而,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该类材料极易溶解在有机电解液中,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快、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也较差。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致力于通过"固定化"过程解决有机电极材料的溶解问题。本综述针对有机电极材料的固定化策略展开评述,介绍了有机电极材料的固定化机理,以及各种固定化策略在不同种类有机电极材料中所起的作用,指出了有机电极材料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和改进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极材料 溶解 固定化 二次电池
原文传递
二氧化碳共聚物的序列结构控制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梁嘉欣 叶淑娴 +2 位作者 王拴紧 肖敏 孟跃中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98-815,共18页
在二氧化碳基共聚物中,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得到的聚碳酸酯材料研究最为广泛.近几年不断升级的禁塑令迫切要求开发与应用生物可降解塑料,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而备受关注,但其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尚未满足应... 在二氧化碳基共聚物中,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得到的聚碳酸酯材料研究最为广泛.近几年不断升级的禁塑令迫切要求开发与应用生物可降解塑料,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而备受关注,但其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尚未满足应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关注通过调控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的结构,包括调控聚碳酸酯的立体构型或引入第三单体如环氧化物、酸酐或者内酯进行共聚,来改变聚合物的性能.本文总结了二氧化碳共聚物的构型序列结构调控方法,通过典型示例介绍了不同聚碳酸酯的立构规整性的控制及其对热性能的影响.此外,还讨论了三元共聚物的合成方法以及不同序列结构如无规、嵌段、多嵌段以及交联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特别是聚合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最后,对二氧化碳基共聚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序列结构 聚碳酸酯 酸酐 二氧化碳共聚物 生物降解塑料
原文传递
二维材料修饰隔膜抑制锂硫电池穿梭效应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林莉 张新 +3 位作者 肖敏 王拴紧 韩东梅 孟跃中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12-1220,共9页
锂硫电池具有高理论比容量(1675 mAh/g)和高能量密度(2600 Wh/kg),被认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电池体系,因此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然而硫的导电性差、利用率低以及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等问题使得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不理想。为了克服穿梭效应的... 锂硫电池具有高理论比容量(1675 mAh/g)和高能量密度(2600 Wh/kg),被认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电池体系,因此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然而硫的导电性差、利用率低以及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等问题使得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不理想。为了克服穿梭效应的影响,近年来很多研究工作集中在功能隔膜的设计制备研究方面,通过修饰的隔膜抑制穿梭效应,提高Li-S电池循环稳定性。本文总结了二维(2D)材料修饰隔膜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思考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 材料 隔膜 穿梭效应 Li-S 电池
原文传递
Low-Carbon and Nanosheathed ZnCo_(2)O_(4) Spheroids with Porous Architecture for Boosted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 被引量:3
9
作者 Yudi Mo Junchen Liu +4 位作者 shuanjin wang Min Xiao Shan Ren Dongmei Han Yuezhong Meng 《Research》 EI CAS 2019年第1期641-651,共11页
Multielectronic reactio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are severely hindered by their inherent sluggish kinetics and large volume variations,leading to rapid capacity fade.Here... Multielectronic reactio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are severely hindered by their inherent sluggish kinetics and large volume variations,leading to rapid capacity fade.Here,a simpl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construct low-carbon and nanosheathed ZnCo_(2)O_(4) porous spheroids(ZCO@C-5).In this micro/nanostructure,an ultrathin amorphous carbon layer(∼2 nm in thickness)is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primary nanosized ZCO particles(∼20 nm in diameter),which fnally self-assembles into porous core(ZCO)-shell(carbon)micron spheroids.Te nanoencapsulation and macro/mesoporous architecture can not only provide facile electrolyte penetration and rapid ion/electron transfer but also better alleviate volumetric expansion efect to avoid pulverization of ZCO@C-5 spheroids during repeat charge/discharge processes.As expected,the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ZCO@C-5 composites exhibit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of 1240 mAh g^(−1) cycle at 500 mA g^(−1),as well as excellent long-term cycling stability and rate capability.Te low-carbon and nanoencapsulation strategy in this study is simple and efective,exhibiting great potential for high-performance L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S POROUS POROU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