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加拉湾南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兴全 刘升发 +6 位作者 李景瑞 曹鹏 张辉 赵广涛 somkiat khokiattiwong Narumol Kornkanitnan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89,共10页
基于孟加拉湾南部98个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判别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并结合水动力环境等探讨了孟加拉湾南部区域沉积物输运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含量范围为67.62~180.67μg/g,其平... 基于孟加拉湾南部98个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判别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并结合水动力环境等探讨了孟加拉湾南部区域沉积物输运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含量范围为67.62~180.67μg/g,其平均值为100.85μg/g,且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均一、明显的Eu负异常的特征。基于稀土元素主要参数,可将研究区分为两个区域,Ι区位于研究区西部,Ⅱ区位于研究区东部。根据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La/Yb-Sm/Nd物源判别图解可知,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最主要来源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搬运的喜马拉雅山侵蚀物质,其对整个研究区均有重要影响;次要来源为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输送的印度半岛物质,其主要影响范围为研究区西侧的Ι区。不同源区沉积物在研究区的输运过程主要受控于季节性表层环流,其驱动力为印度季风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扇 稀土元素 物质来源 季风环流 东北印度洋
下载PDF
安达曼海东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曹鹏 石学法 +5 位作者 李巍然 刘升发 朱爱美 杨刚 somkiat khokiattiwong Narumol Kornkanitnan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67,共11页
对取自安达曼海东南部海域的9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区内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指示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REE总量变化范围为31~228μg/g,平均值为117μg/g。沉积物REE球粒陨石配分模式... 对取自安达曼海东南部海域的9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区内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指示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REE总量变化范围为31~228μg/g,平均值为117μg/g。沉积物REE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而重稀土元素平坦,无明显Ce异常,呈现中等程度的Eu负异常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陆源属性。REE的富集和分布受物质来源、沉积物类型、生物碳酸盐以及重矿物含量共同制约。根据沉积物REE特征参数将研究区分为4个物源区,各区沉积物稀土元素UCC标准化模式明显不同。物源判别分析显示,研究区西北部(Ⅰ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伊洛瓦底江陆源物质的输入;马来半岛西部浅海内陆架区(Ⅱ区)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马来半岛沿岸水系输入的陆源物质以及现代近岸侵蚀;研究区北部(Ⅲ区)为残留沉积区,主要为全新世海侵形成的残留砂质沉积;研究区中部和南部大部分海域(Ⅳ区)为多源混合沉积区,主要为受印度季风驱动的西南季风流所搬运的伊洛瓦底江和马来半岛河流输入的陆源物质,该区沉积物受马来半岛入海物质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分析 安达曼海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泰国湾古气候演化历史——来自地球化学和矿物学证据
3
作者 袁帅 张辉 +6 位作者 曹鹏 李小艳 石学法 范德江 somkiat khokiattiwong Narumol Kornkanitnan 刘升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246,共14页
以泰国湾T155号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手段探讨了全新世以来泰国湾古气候演化历史。(La/Sm)_(UCC)-(Gd/Yb)_(UCC)指示了全新世以来泰国湾西南部物质来源较为稳定,主要来自于马来半岛,季风控制下的沿岸流是其主要驱... 以泰国湾T155号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手段探讨了全新世以来泰国湾古气候演化历史。(La/Sm)_(UCC)-(Gd/Yb)_(UCC)指示了全新世以来泰国湾西南部物质来源较为稳定,主要来自于马来半岛,季风控制下的沿岸流是其主要驱动力。通过对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ω_(k)/(ω_(c)+ω_(l)))、化学蚀变指数(CIA)和钾铝质量分数比值(ω_(K)/ω_(Al))的变化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将全新世以来泰国湾古气候演化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①早中全新世(12000~6500 cal a BP):ω_(k)/(ω_(c)+ω_(l))值和CIA值较高,ω_(K)/ω_(Al)值则较低,指示了该段时期强盛的东亚季风;发生于11200~10500 cal a BP和8500~7500 cal a BP的冷事件指示了泰国湾对新仙女木事件和8.2 ka冷事件的响应;②中全新世(6500 cal a BP)以来:ω_(k)/(ω_(c)+ω_(l))值和CIA值明显下降,ω_(K)/ω_(Al)值则逐渐上升,指示了该段时间东亚季风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在3200~1800 cal a BP时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指标呈现一个明显低值,对应于热带海域“斜氏普林虫低值事件”,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在泰国湾海域良好的区域性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全新世 稀土元素 黏土矿物 泰国湾
下载PDF
泰国湾底质沉积物输运趋势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杨硕 乔淑卿 +8 位作者 石学法 杨刚 刘升发 杜德文 Narumol Kornkanitnan somkiat khokiattiwong 鄢全树 张海桃 曹德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2,共7页
基于对泰国湾1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泰国湾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研究区内的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分选差,分选系数变化范围为1.3~2.9,平均... 基于对泰国湾1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泰国湾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研究区内的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分选差,分选系数变化范围为1.3~2.9,平均值为1.8,偏度变化范围为-1.8~2.5,平均值为1.2。根据沉积物粒度趋势特征,研究区分为1区、2区和3区3个区域,其中1区的平均分选系数和偏度分别为1.73、0.91;2区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度分别为1.81和1.33;3区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度分别为1.91和1.24。1区和2区河口附近广泛分布粉砂和泥等细粒级沉积物(平均粒径为6.5Ф);而1区与2区交界处和3区的近岸区域沉积物主要为粉砂质砂(平均粒径为5.5Ф)。研究区北部、中部和西南部近岸沉积物相比研究区其他地区,分选更差一些。泰国湾沉积物运移受河流、洋流和季风的共同影响,其中1区受控因素为泰国湾湾口的河流,运移方向为从河口向外;洋流是2区南部沉积物的主要运移动力,运移方向为从外围向湾中心;沿岸流是3区沉积物的主要运移动力,使3区沉积物的运移方向为离岸方向。在河流和洋流共同作用下,泰国湾沉积物有向苏梅岛附近运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输运趋势 季风 湄南河 泰国湾
下载PDF
China published ocean forecasting system for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on December 10, 2018 被引量:2
5
作者 Fangli Qiao Guansuo Wang +3 位作者 somkiat khokiattiwong Mohd Fadzil Akhir Wenxi Zhu Bin Xi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3,共3页
1 The unique ocean forecasting system (OFS) based on FIO-COM The OFS is based on the surface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ocean model developed by 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FIO-COM), Ministry of Natural Re... 1 The unique ocean forecasting system (OFS) based on FIO-COM The OFS is based on the surface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ocean model developed by 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FIO-COM),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China. The half-century challenge that ocean circulation models must address is that the forecasting/simula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heats while the sub-surface temperature is too cold, especially during the summer. Qiao et al.(2004, 2010, 2016) found that the non-breaking surface wave can generate turbulence through wave-turbulence interaction, and they developed the wave-induced mixing theory, 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by observation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s. As validated by ocean circulation models from various research groups, including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GFDL) in the US (Fan and Griffies, 2014), Uppsala University of Sweden (Wu et al., 2015), Laboratoire d’Etudes en Geophysique et Oceanographie Spatiale (LEGOS) in France (Malek and Babanin, 2014), Budapes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in Hungary (Peter and Kramer, 2016) and th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Lin et al., 2006), the non-breaking surface waveinduced vertical mixing (Bv) can always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simulation capacity of various ocean circulation models. 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FIO) research group found that tidal-induced mixing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oastal upwelling, in the bottom mixed layer and in areas with sea mounts (Lv et al., 2006, 2008). With the above breakthroughs, the first surface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of FIO-COM was developed in 2013. It was adopted to produce a reanalysis dataset for the period of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6, and it has been used for the operational OFS since May 2016. A highly efficient parallel scheme was designed to use the full capacity of Taihu Light with 10 649 600 CPU cores (Qiao et al., 2016), which earned a finalist nomin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Gordon Bell Pr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S FIO-COM China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泰国湾沉积物物源变迁的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6
6
作者 陈禹飞 乔淑卿 +7 位作者 石学法 葛晨东 李秋玲 刘升发 张颖 王小静 somkiat khokiattiwong Narumol Kornkanitnan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6-738,共13页
本文对泰国湾西部T93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测试,探讨了沉积物物源和沉积环境变迁。T93柱状样全长381 cm,底层年代约14640 cal.a B.P.,间隔10 cm取样测试,样品平均年代间隔375 a。测试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泰国湾沉积物来... 本文对泰国湾西部T93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测试,探讨了沉积物物源和沉积环境变迁。T93柱状样全长381 cm,底层年代约14640 cal.a B.P.,间隔10 cm取样测试,样品平均年代间隔375 a。测试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泰国湾沉积物来源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迁:1)14640~11700 cal.a B.P.期间,该阶段为低海平面时期的陆相沉积,沉积物为粘土质粉砂,Na、K、Ca等活跃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含量较低,Ti、Zr、Ba等含量高,表现出强烈的化学风化特征;δEu平均为0.60,(La/Yb)PAAS平均0.92,物质来源以马来半岛为主,但分异程度高,成分较复杂。2)11700~8000 cal.a B.P.期间,该阶段为海平面快速上升期的滨海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粉砂组分含量开始增加,Mg和Mn元素含量大幅升高,Fe、Ti含量减少;δEu平均为0.58,(La/Yb)PAAS平均0.99,物质来源主要为马来半岛。3)8000~4000 cal.a B.P.期间,该阶段为高海平面时期的陆架沉积,沉积物包括粉砂和粘土质粉砂,Mg、Na、Ca含量明显增大,化学风化程度减弱;δEu平均为0.60,(La/Yb)PAAS平均1.08,沉积物主要来自中南半岛。4)4000 cal.a B.P.至今,该阶段为海平面稍有下降的稳定陆架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砂,沉积物元素总体稳定,现代沉积体系基本形成;δEu平均为0.62,(La/Yb)PAAS平均0.97,沉积物以马来半岛物质为主,中南半岛物质为辅,物源与现代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沉积物 物源 常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泰国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